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第二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做出了贡献,从而形象地向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台风发现一颗气象卫星在紧紧地监视它,非常恼怒。第三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狂怒的台风妄想扑灭气象卫星,甩掉气象卫星却遭失败,最后又想摧毁城市仍未得逞,形象地说明了气象卫星的特点与作用。第八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台风在气象卫星的跟踪、监视下束手无策,只得落荒而逃。
本文情节生动,语言活泼,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在形象的童话情境中传播了科学知识,是加强语言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本单元编选两篇科学童话,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富的志趣,《跟踪台风的卫星》作为继《水上飞机》后的第二篇科学童话,它起着对这一教学目的的巩固、延伸、加强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a.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
(2)技能目标: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
b.能用谈笑风声造句。
c.能说出气象卫星跟踪台风的经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知识了解还很少,因此通过学习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使学生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并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累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对科学知识了解很少,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已经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直观教学法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向学生展现了台风的危害、卫星的图画等,以突破重、难点教学。
(三)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这样的语言谁来当当这狂怒的台风?你这么自豪是为什么呢? ,不知不觉的把学生带入情景,再让学生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角色读,让学生边演边学,其乐无穷,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非常感兴趣的氛围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识。
四、说学法
(一)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抓住教学的疑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合作学习法
我们培养的是新时期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习,让他们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一步加强技能目标的训练和完成情感目标,也就是完成本课的重、难点教学。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谈话激趣,直观导入
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台风吗?是的,咱们海南就是经常刮台风的,台风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相示出示台风造成危害的图画)但现在,聪明的人们已经制造出了气象卫星,它为人们及时报道了台风的情况,使台风对人类的危害减少了许多,你们瞧!这就是气象卫星(相机课件出示气象卫星图画),这样,通过谈话激趣,导入本课,气象卫星是怎样报道台风情况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有趣的科学童话:17跟踪台风的卫星(板书)
(课一开始,我通过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画,把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提起来了,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一)精读课文
面对狂暴的台风,气象卫星害怕吗?(相机板书:台风 卫星 )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斗争了几个回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台风是怎么发动攻击的?卫星又是如何应对的?(生读课文,分小组学习,合作完成教师的问题)
(台风和卫星斗争了几个回合?这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因此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集中集体的智慧,共同交流切磋品尝学习的收获,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学生汇报完问题答案后,我让学生对台风和卫星一回合一回合的比拼进行学习,我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像在看动画片一样的氛围中学习,把每一个自然段都衔接起来,于是把读贯穿始终,我是这样做的: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过渡语:就这样台风和卫星进行了四个回合的比赛!
哇!卫星和台风的比拼肯定很精彩。
A、齐读①②自然段。
B、课件出示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生分角色读,引导学生理解盯住时刻(相机板书:大声嚷,笑了笑)
2、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
过渡语:听了小卫星这么一说,台风可生气了,谁能找出一个表示台风生气的词
(1)课件出示台风嚷的内容,请一生面带狂怒的表情读,齐读。
(2)课件出示小卫星的话,师读。气象卫星态度怎么样?(坚决)
(3)引读第4自然段:看到气象卫星态度那么坚决,台风他怎么样呀?划出描写台风的词语。(相机板书:猛扑、扑不着)
(4)男、女生对读第3、4自然段(指导读出台风的`厉害,不可一世的语气;卫星的态度坚决,拒不放弃的语气)
(这一环节我通过师生分角色读,巧妙的把学生带入角色,让学生完全进入课文,再来一次男女生分角色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角色 的体会。)
(5)过渡语:猛扑是扑不到小卫星了,台风就想把小卫星怎么样呢?(指名回答,板书: 甩)
A、全班齐读课件出示的对话。
B、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台风有没有把小卫星甩掉?
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重点抓住无意仍然来理解。(板书:甩不掉)
c、课件出示小卫星说的话,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6)过渡语:扑也扑不到小卫星,甩也甩不掉小卫星,这时候的台风会是怎样的呢?
a、引导全班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相机板书: 扑向城市)画出描写台风的词语,请生演一演。
B、台风那么狂暴,小卫星有什么反应呢?说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卫星说的话,指名读(相机板书 : 报告行踪)
c、你这么自豪是因为什么呀?齐读第六自然段剩下的内容
d、看画面理解谈笑风生的意思,用谈笑风生造句。
3、学习第八自然段
过渡语:经过了前三轮比拼,最后台风怎么样了?
齐读第八自然段(相机板书: 泄气而逃 紧追不舍)
4、小结
齐读全文,说说小卫星的作用以及跟踪台风的经过。
总结语:小卫星厉害吗?那么厉害的小卫星是谁制造的?(人类)对!是人类用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所以,小朋友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课件出示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产生读书的欲望,以读贯穿全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让孩子去触摸感性的形象,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和动作,认识到台风是有性格的,卫星是有特点的,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的熏陶,希望能将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真理和谐地统一到一起。)
5、拓展延伸
1、写一句话赞扬小卫星。
2、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
(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而这一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只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台风和卫星的四个回合比赛的情况,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台风和卫星各自的特点,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附板书:
17 跟踪台风的卫星
台风:大声嚷 猛扑 甩 扑向城市 泄气而逃
卫星:笑了笑 扑不着 甩不掉 报告行踪 紧追不舍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嫦娥姐姐问:“小弟弟,你从哪里来?以前怎么没见过你?”
飞船弟弟说:“我叫‘神舟号’,从中国来,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
嫦娥姐姐听了,高兴地说:“小弟弟,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我带上,我真想回家看看。”
好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多么亲切呀!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篇课文《我叫“神舟号”》。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嫦娥姐姐和“神舟号”的对话,以及嫦娥要飞船带她回家,故事情节简单有趣。课文语言亲切,富有儿童情趣,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课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在设计和实施《我叫“神舟号”》一课时,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以语言文字为根,把三维目标整合好,让学生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词句中体会,在美的对话中交流,在美的情感中熏陶。
一、教学理念。
1、以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依托文本,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全面的情感升华。
2、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教与学和谐统一,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三、设计特色。
1、以嫦娥姐姐和“神舟号”的对话为主线。
2、以读、看、听、说、思为主要活动方式,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动、互动、训练及和谐的师生共建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上课伊始,我和学生一起游戏——找朋友,在游戏中互相介绍认识“你叫什么,喜欢干什么?”进而揭晓题目——我叫“神舟号”,喜欢在太空散步。此环节的设计是用顺势而导的方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环节:以读为本,一读一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与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这样一篇童话对于入学不久,识字不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要想读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为此,我以逐层深入的“三读”为学生营造快乐阅读的殿堂。
一读: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寻找各种方式解决,或借助拼音,或请教老师、同学。
二读:同桌互读。
要求把课文读给同桌听,让同桌帮助找出没读准的字音进行纠正。
三读:师生评读。
此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读好文中的轻声音节和长句、难句。在全班交流中,通过同伴帮学和教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一读有一获,阅读的快乐在其中得到彰显,也为后面的角色朗读打下基础。在多元朗读中,教师又设疑:究竟嫦娥姐姐和“神舟号”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走进课文。
第三环节:角色扮演,情感熏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插图和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词句蕴藏着深厚的内涵,是我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整合三维目标最好的抓手。教学时,我抓住关键词,有效利用插图,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体会人物内心。在教学两个疑问句时,我抓住“问”这个字,引导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如果你就是嫦娥姐姐你会怎么问呢?小小的角色扮演,不仅让学生感悟到嫦娥姐姐问话时的亲切,也激发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飞船弟弟又会怎么回答呢?在这个环节中,我又抓住“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这句话,引导反复品读,利用多媒体简介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成功发射的资料:人们的欢呼激动而自豪,电视声、光、色一体的艺术效果冲击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打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此刻,无需太多的语言去表白,因为他们看到了成就,他们听到了欢呼,他们感受到了自豪,体会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于无声中得到诠释。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延伸教育。
人们常说:“要想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教学中,我抓住“嫦娥姐姐”和“飞船弟弟”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读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熏陶。课文最后讲到嫦娥姐姐想回家看看,针对这一话题,我进行了延伸教育,在学生通过课件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后,设计 “我是家乡小主人”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造多方位的听、说、思、议的情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生小小的爱国热情也从中得到升华。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以读为本,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心,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体会,在读中交流,读中陶醉。
反思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两方面的体会:
1、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促进心灵对话。
文中嫦娥姐姐亲切的言表,绝不能凭刻意的说教和简单的告诉。我尝试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努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体验。
2、以感悟“我国科技进步”为核心,有效整合各种教学因素。
教学中,我努力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等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综合效应。比如说:文中除了写嫦娥和飞船的对话,还从飞船的回答中暗含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在安排教学时,我关注了这两者的密切联系,从整体出发,努力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运用朗读、描述、讲解等传统手段,另一方面又适度运用新闻、课件等感官资料,让学生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感悟。
当然,整堂课的设计不会是完美的,肯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嫦娥奔月》以传统的神话故事为依托,主要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不让奸诈之人成仙称霸,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从此夫妻分离的感人故事。文中展示了嫦娥、后羿、逢蒙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既有后羿射日的壮观场面,又有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的惊险情节;既反映了嫦娥的善良美丽,又表现了她义无反顾吞下仙药的机智勇敢。尤其是对嫦娥升天之后的景色描写以及后羿回来后与妻子天人永隔的场景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摄人心的悲剧色彩。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品质所感染。
二、说学情
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民间特色,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喜爱且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孩子对于神话故事并不陌生,曾经学习过《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等多篇文章。本文语言文字优美动人,通俗易懂,学生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并乐于从中感受到意境美。但如何让学生从故事本身走入故事背后,感受神话人物的内心,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2。 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2。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让思维在碰撞中闪耀火花,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2。练习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2。感受并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导入,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人物性格特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采取语文主题教学法同时学习了解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感受到了女娲勤劳、善良的品质。让学生从故事本身走入故事背后,感受神话人物的`内心。
六、说教学流程:
一是在语言文字中去生成情景。想到嫦娥奔月你的眼前出现什么画面?让学生一边读第六自然段,一边想象画面。欣赏奔月之美。第六小节与课文的其他自然段有所不同,它是写景的,文字优美,加上插图,给人无限遐想,由嫦娥的心情引起大家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在语言文字中去了解人物特点,重点研读文本,剖析人物性格特点,从而学习嫦娥善良美好的心灵。人物是故事的要素,体会人物形象是领会故事意蕴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神话故事中的几个人物:后羿、逢蒙、嫦娥,女娲,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让学生吐露心声,水到渠成。
三是语言的积累。月的遐思,月的美感,引起学生对咏月诗句的积累欲望。趁着孩子们兴趣正浓,出示咏月的诗词,孩子们读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这节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振幅变换。本节知识是学习函数图象变换综合应用的基础,在教材地位上显得十分重要。 y=asin(ωx+φ)图象变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变换的理解和认识,加深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的认识。同时为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的调整,对图象变换的影响。
⒊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处理
函数y=asin(ωx+φ)图象这部分内容计划用3课时,本节是第2课时,主要学习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以及两种变换的综合应用。
二、目的分析
⒈知识目标
掌握相位变换、周期变换的变换规律。
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⒊德育目标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⒋情感目标
通过学数学,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具使用
①本课安排在电脑室教学,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计算机,所有的计算机由一套多媒体演示控制系统连接,以实现师生、生生的相互沟通。
②课前应先把本课所需要的几何画板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发送到每一台学生电脑。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归纳——应用”为主线,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把计算机使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探究未知,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预备知识】
(一)问题探究
(1)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
(2)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
(二)归纳概括
(三)实践应用
【教学程序】
【设计说明】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图象变换?
2这些变换的规律是什么?
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梳理。
【问题探究】
(一)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
(1)自己动手,在几何画板中分别观察①y=sinx→y=sin2x;②y=sinx→y=sin x图象的变换过程,指出变换过程中图象上每一个点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在上述变换过程中,横坐标的伸长和缩短与ω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二)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
(1)我们初中学过的由y=f(x)→y=f(x+a)的图象变换规律是怎样的?
,函数y=Asin(ωx+φ)图象说课
(2) 令f(x)=sinx,则f(x+φ)=sin (x+φ),那么y=sinx→y=sin (x+φ)的变换是不是也符合上述规律呢?请动手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
设计这个问题的主要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变换的过程,了解周期变换的基本规律。
设计这个问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图象变换的过程,以便总结周期变换的规律。
师生合作探究已经让学生掌握了探究图象变换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一般规律?
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对上述变换过程的探究,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现象到本质,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一般规律。
【实践应用】
(一)应用举例
(1)用五点法作出y=sin(2x+ )一个周期内的简图。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完成y=sinx到y=sin(2x+ )的图象变换
(3)请动手验证上述方法,把几何画板所得图象与用五点法作出的简图作比较,观察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是错误的。
(4)归纳总结
从上述的变换过程中,我们知道若f(x) =sin2x,则f(___)= sin(2x+ ),由f(x)→f(x+a)的变换规律得从y=sin2x →y= sin(2x+ )的变换应该是_____.
(二)分层训练
a组题(基础题)
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①y=sin3x→y=sin(3x+1)
②y=sin(x+1) →y=sin(3x+1)
b组题(中等题)
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①y=sin3x→y=sin(3x+1) ②y=sin(x+1) →y=sin(3x+1)
③y=sinx →y=sin(3x+1)
c组题(拓展题)
①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y=sinx →y=sin(3x+1) ②我们知道,从f(x)到f(x)+k的变换可通过图象的上下平移(k>0上移)(k<0下移)|k|个单位得到。那么由y=f(x)→y=af(x)+k的变换中,振幅变换和上下平移变换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呢?请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让学生用五点法作出这个图象是为了验证变换方法是否正确。
给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这个步骤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突破本课难点的关键。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如果先进行周期变换,而后进行相位变换,应特别关注x的变化量。
a组题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
由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完成。
b组比a组增加了第③小题,
重在对两种变换的综合应用。
c组除了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
还要求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探究,
有较大难度,适合基础较好的
同学完成。
六、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作业分为两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
七、评价分析
在本节的教与学活动中,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注意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问题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调节与反馈:
⑴验证两种变换的综合时,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无法观察到两种变换的区别这种情况,此时,教师除了加以引导外,还需通过教师演示和详细讲解加以解决。
⑵教学中可能出现个别学生无法正确操作课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协作意识。
附:板书设计
课题
⑴周期变换规律 ⑶两种变换的综合 例题与练习
⑵相位变换的规律 ⑷注意点
,函数y=Asin(ωx+φ)图象说课
说课稿 篇5
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爱自然科学的品质。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2、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理关系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里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写好题目的纸条等。
三、教学教法: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采用了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讲授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在准备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此题,从而为今天学习较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在新课阶段,应用讲授法和对比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和准备题的内在联系,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从而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也能理解掌握本课的.难点。在小结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在练习阶段,教师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巩固练习。
四、教学步骤。
在教学步骤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准备。
教师出示复习题,学生读题后说:“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1,请学生思考: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设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教师:“用方程解答应用题也要检查答案对不对。检验时,要先检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题意,然后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请你用上面的方法检验例1的答案对不对。”
教师出示例2:
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钱数-4节电池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8.5元4X0.1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想一想:这道题还可以怎样想?列出方程来。
教师: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来。
(三)、小结。
教师:大家分组来总结列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再写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两个条件改写成“商店原来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问题改成“每袋饺子粉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
(四)、练习。
1、下面两题,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把每个方程补充完整。
(1)小明买4支铅笔,每支X元,付给营业员3.5元,找回0.1元。
说课稿 篇6
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课本第77页。在学习本知识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几个几、几的几倍。掌握了乘法口诀,因此,本节课“新”的地方是:当每一份的个数相同时,可利用乘法分配律合起来算,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思想。但本节课又不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从教材的意图来看,本节课应该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理解“5个3加3个3等于8个3”的算理,充分体验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故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养成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并形成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重点: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思想。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并能很好地与课题联系起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在解决问题情景中,计算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一开始,我以“圣诞节”引入,请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的?
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情景,蕴含了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如何计算“几个几加几个几”,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2、在自主探究算法中,充分体验理解算法的算理。
所以在探究算法的时候,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中,我也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帮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通过板书展示出来,但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或错误时,及时给予帮助或纠正。让学生在群体中呈现自己的算法,从中使学生体会到算法多样化,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3、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在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三个类似的情景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3个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2个
5盘青苹果 3盘红苹果 每盘4个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了体验的机会,也在脑海中对解决这个简单的生活问题的数学模式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记。如果说“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还是解决生活问题的'话,我接着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比较等式两边,什么不同,什么相同?通过板书整理,有意识的在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4、认知构建体现算法优化过程中。从刚几个情景问题中,学生能出不体会到算法多样化中存在的规律性,但这种规律有没有普遍性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题。
3盘青苹果 每盘4个
2盘红苹果 每盘3个
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理解,当每份的个数相同时,才有“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样的规律。
5、在学生掌握了以上知识后,我又设计了书上题2这类的题目,从倍的关系上学生再一次体会乘法分配率的思想。
6、练习巩固
在练习中,我先设计了让学生直接计算结果,通过比较体会左右两边在计算过程的不同和结果的相同,体验到选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计算更
快速。而接着两题的设计,便是今天所学内容的应用及拓展。探究感悟“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经历从生活问题――数学模型建构过程构建认知,也让学生从知道――体验――理解,经历具体――抽象――构建的过程。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2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4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1、 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 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是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制作了课件,通过解放前草原的荒凉景象与解放后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做比较,通过观看草原风光片段,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如同置身于草原之中,一种愉悦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在布置作业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