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07 20:31: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设计背景:

  中国国际丽水摄影文化节在美丽的殴江之畔——浙江丽水召开。1999年,丽水被授予中国第一个“摄影文化之乡”,并连续承办六届国际摄影文化节。人们都在体验着摄影带来的美的文化冲击。为了让幼儿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摄影文化。我们开展了一次摄影作品展,我们的孩子在欣赏美妙作品的时候,一个幼儿用象声词“喀嚓、喀嚓”表现拍照的模样,其余的孩子马上跟着“喀嚓、喀嚓”。我想他们在感受、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强烈地操作照相机的欲望。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能正确地操作照相机,何不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于是《镜头里的我们》这堂课孕育而生。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关于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集合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送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二、 说教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学法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 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口头填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通达改正练习,引以为戒。学生指出错误后,可要求完整地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3、第三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图书连连串信息,变出加减法多道计算题,让学生完整地写出解题过程,集体批改,便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

  4、第四个练习我设计了两道聪明题,第一题(这组题中,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道题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数。引导学生计算时,发现规律,寻找捷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解题规律用不等于零的字母表示为①a(1)+b(1)=ab(a+b),a、b为互质数;②a(1)-b(1)=ab(b-a),a<b、a、b为互质数。第二题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当场不能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在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表演区的面具、头饰特别感兴趣。与其让孩子买那些千篇一律的塑料面具,还不如让孩子们动手动脑自己制作有个性的面具。《纲要》中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活动。”依据这一指导要点,我设计了本次艺术活动。活动中我会引导幼儿多次观察、尝试利用彩笔、羽毛、废毛线等常见材料通过粘、贴、撕、画等各种技巧制作面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创造美,并体验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说活动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依据这一目标要求,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粘、贴、画、撕自制面具,增强动手能力。

  2、让幼儿体验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中,我将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把制作面具过程中锻炼幼儿粘、贴、画、撕等各项技能作为重点。由于以往活动中幼儿没有使用过毛线、羽毛这一类材料,所以合理利用和粘贴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将巧妙运用各种材料作为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已经有设计和制作艺术品的经验这一现状,本次活动中我将时刻遵循《纲要》精神,做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在活动中我会使用:观察发现法、操作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中我将始终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自主创作的兴趣。让幼儿在看、想、说、学、做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最终提升能力。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完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经有一定的设计和制作艺术品的经验;对化妆舞会有初步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各种面具及面具图片、羽毛、卡纸、彩笔、废旧毛线等。这些材料为幼儿探索、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为突出重难点做好铺垫。

  五、说活动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导入部分:设置情境,引出主题。

  为了使整个活动更加富有童趣,让孩子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我设计了“猫咪小姐开化妆舞会”这一故事情境。我的导入语是:“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去参加猫咪小姐的生日派对,让我们出发吧!”

  (配课老师扮演猫咪出场,引出本次活动主题。)

  (二)、基本部分:观察探索,动手制作。

  1、观察面具,获得经验。

  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相信孩子们兴趣的火把已被点燃。我将趁热打铁,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实物面具,引导孩子们找到面具的基本特征。我将这样提问:“你喜欢哪些面具?”“这些面具有那些共同点?”(这一环节我会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根据幼儿的发言进行小结,帮助幼儿了解面具的基本特征,获得经验。)

  2、观察图片,提升经验。

  这一环节我准备了许多色彩鲜艳、造型夸张,不同材料制成的面具图片,帮幼儿打开想象的翅膀。活动中我们会一起观察图片,和幼儿一起分析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幼儿设计创意面具的经验,为幼儿设计制作打开思路。

  3、认识材料,大胆尝试。

  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动手尝试,在他们充分认识各种制作材料后,我会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动手设计。“猫咪小姐为我们准备了这么多材料,你会选择哪些呢?”(我会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了解孩子们的想法,进行师幼互动,也可以让孩子之间进行互相借鉴学习,生生互动,丰富自己的设计思路。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我会适时示范粘贴毛线、羽毛等材料,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孩子们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动手做起来吧!”(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会观察孩子们的制作过程,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创意制作富有个性的面具。)

  (三)、结束部分:参加舞会,展示面具,推向高潮。

  让幼儿戴上自制的个性面具,兴高采烈的参加猫咪小姐的化妆舞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本次活动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拾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主题单元——收获之《拾穗》。

  二、教材分析

  《拾穗》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本文以同名做了一篇精彩的赏析。课文《拾穗》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这幅画的内容:在收获的季节,三位农家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作品表现了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三、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通过自主预习,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大多参加过农事活动,对收获场景的理解较容易,但体会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

  (二)能力目标

  1、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2、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绘画作品等艺术魅力的兴趣爱好,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并追求美。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2、欣赏油画,结合课后的小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看图环节,让学生充分看图之后,说出看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力。

  2.突出了“图文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展示,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学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看图导入,明确目标。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收获”单元的《拾穗》,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欣赏这幅名画。这幅画是谁画的?(请参看课后资料)远处你看到了什么?近处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看着这幅图你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走进油画,走进课文去品味。

  (三)出示提纲,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导学提示: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3)每个小组选一个人物进行讨论,准备展示。

  (四)展示交流预设:

  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对三位妇女拾穗的描写段落(2、3、4)。

  2、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五)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用心这幅画(读最后一段话。)

  2、拓展练习:这是( )世纪法国画家( )的作品,作品反映的是在( )的季节,三个( )在拾麦穗,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 )和( )。

  (六)学以致用,指导练笔(作业)。

  1、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欣赏,选择你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2、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后,你对有些词句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丁丁和冬冬为大家带来了一把金钥匙呢,请你现在补充完善自己的摘录笔记。

  (七)板书

  拾穗

  老年妇女

  中年妇女 (收获)拾穗 生活辛苦

  年轻女子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年有余”象征财富与收获,“鱼跃龙门”寓意光荣与梦想。自古至今,人们用鱼纹来装饰器物及日常用品,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北京20xx奥运会的吉祥物中的福娃贝贝,其形象为鱼,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通过对这些人文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加强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强调对鱼的基本特征的把握,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对鱼的某些部位进行概括、夸张,从而创造出天真、古朴的鱼形纹样;同时,本课特别强调美术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引导学生用鱼纹装饰圆形器物,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材中具体安排的图片,便于教学时欣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鱼文化及鱼形纹样的设计与运用。

  二、说目标定位:

  本课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传统鱼纹的艺术美感,知道中国文字“谐音”的用法,初步懂得圆形纹样的特点。运用概括、夸张等手法设计、绘制出具有童趣的鱼纹装饰。通过对鱼纹的了解、设计和制作,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操。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把握鱼的基本特征,进行鱼纹的设计与制作是本课的重点,在鱼纹设计的新颖性及美感,掌握绘制圆形纹样的基础技法上便是难点了。因为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能够设计出新颖的鱼纹图样,并把它运用在圆形装饰上,确实有一定难度。

  四、说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收集鱼纹图片资料、有关鱼的故事、绘画工具,进行教学时学生不感到陌生,进行设计制作时人人都有工具可用。教师通过课件辅助,加深形象感知,用大量的鱼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五、说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课的设计也立足师生交往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中国鱼文化的初步了解,教师准备了大量的学习图片,其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把对鱼的了解认识进行一点文化提升,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年年有余”有初步的感知。从美术技能技法上,要求学生运用概括、夸张的方法进行鱼纹设计,并在圆形内进行装饰,是让学生学习设计,并在一定情境中运用。教学时,教师注重“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表现,让学生乐于设计,体味美术带给他的快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知识教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创新、合作,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的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从生活的大空间中进入美术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美的元素。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倡导大美术观,而不是局限于美术技能技法。

  (二)、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揭题,体会中国文字谐音的用法。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行为。在此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有助于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拓宽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将鱼文化传承和发扬。在这里只能说让学生能够感受就可以了。

  (三)、欣赏传统鱼形纹样的艺术美感,尝试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来设计鱼纹。美术课程需要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把对接触到的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通过感知能力转化为具体形象。此环节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把实际生活中的鱼与古代鱼纹结合起来,设计具有个性化的鱼纹,为下一环节的鱼纹圆形装饰打下基础。对于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方法,重在引导,让学生从鱼的局部认知概括和夸张的技法。

  (四)、体会鱼纹在圆形中的设计美感,进行创作。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把鱼从生活中提升成鱼纹,又回归到生活中的鱼纹装饰,这更能让学生感受美术学习与生活同在。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保护学生个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美术的快乐。及时评价,给予鼓励。设计的为祖国60岁的生日做贺卡,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从“年年有余”的基础上,用圆形纸片进行装饰,既让学生有一个主题感,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情感教育,祝愿祖国、人民富裕幸福,衣食有余。

  (五)、课后拓展:对于中国几千年的鱼文化,作为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具体感知的,此处进行简要的拓展,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更多去了解鱼文化。让课堂教育向课外延伸,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收集学生作品。尽管是借班上课,很多人认为学生的作品收不收都可以,但作为常态课来说,每位教师上完课都会收齐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然后再返给学生,我想任何课都应该这样,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

说课稿 篇7

  一、说活动教材来源:

  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是跟贴近的,城市中会有很多东西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比如:房子、车子、马路、街道、广告等。 “生活中的标志”这个小主题由此展开了。我让孩子们收集标志,但我发现,其实,标志的涉及面很广,种类也很多,有禁令标志、有警示标志、还有指示表示等。

  二、说本班幼儿情况: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些方面的标志远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而我们给予幼儿的学习内容是要幼儿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来源于幼儿生活、有学习价值的标志,孩子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最终要运用到幼儿生活中,回归于幼儿的生活。这样,我就想到其实在幼儿园也会发生一些不安全的情况,比如:上厕所时、上下楼梯时有些孩子会出现奔跑、推拉等现象,于是,我适时的设计了“安全小卫士”这一集体活动。

  三、说活动目标:

  我这个活动的目标是:

  1、在认识一些安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为幼儿园设计标志。

  2、知道标志在人们安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说活动流程

  认标志——设计标志——贴标志

  五、说活动设计:

  在第一个环节认标志中,我会提供各种图片、照片、标志等,让孩子找出哪些是标志,为什么?并说一说这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在哪里看到过的?这里我提供的表示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多已经在前阶段的活动中给孩子们认识过了。

  接着,我会出示一个预设的标志,比如:画了一个小朋友在楼梯上奔跑,再画上一条斜线的标志,然后我会问问孩子这是在什么地方啊,小朋友在干什么啊,这个标志告诉我们什么呢?奥,这个标志就是要提醒我们在上下楼梯时不要奔跑。我设计 这个环节的意图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找标志、说标志,明确标志的特征。

  教师要帮助幼儿小结:标志就是要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明白在什么地方不能做什么事情或者是可以做什么事情的。其实这是为后面的环节让孩子设计标志作铺垫,起到一个暗示作用。

  在第二个环节设计标志中,我会先让孩子们看一段录像,录像中会有孩子们在上厕所时、上下楼梯时奔跑、推拉、打闹的情景,还有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做危险动作等情景,让幼儿找找录像里危险的地方。

  看录象、找危险,这个环节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为录象中有具体的事件和直观的场景,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它能充分调动起幼儿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找完录象中有危险的地方后,我还会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讨论在这些地方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发生危险,需不需要标志?为什么?比如:在上下楼梯时可能会发生不安全的情况,我就会让孩子想一想设计标志的话可以设计哪些标志,要画些什么,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再次暗示幼儿把握设计标志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幼儿设计标志的欲望。

  教师这时也要及时小结:你设计出来的`标志是要帮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它表示什么意思;有的时候,同一个地方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标志;有的时候,同一个标志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就是幼儿设计标志了。

  我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我会提供给孩子三个层次的材料:

  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我会提供现成的、真实生活中出现的标志,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就可以直接运用到幼 儿园里了;

  对能力一般的幼儿,我会提供一些简单、常见的图片,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剪剪贴贴或者再添画一些内容就能完成一个标志了;

  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会提供蜡笔、记号笔等材料供幼儿自己画画设计标志。

  在分享与交流的环节中,我会采用两种方式:

  1、幼儿自己直接表述,说说我设计的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可以贴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大家来评判我设计的标志对不对。

  2、让大家来看,猜猜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可以贴在哪里。之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归纳小结出安全标志的实际意义:是要让别人看的懂的、能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的标记。从而起到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

  最后一个环节贴标志其实是一个延伸活动,我会让孩子把设计好的标志贴出去。还可以搞一个“安全小卫士”的宣传活动,让全园的小朋友都能注意安全,人人来做安全小卫士。

  幼儿还可以在午餐后、自由活动时再去找找幼儿园里可能不安全的地方,再设计标志;甚至到家里、到社区里去看看,为自己的家、为社区设计标志。

  这样一个集体活动就基本结束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