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品】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各位教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南虎》,这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首先说说教材及教材目标。
新课标对诗歌有以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有伤口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六单是一个以动物为话题的一个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前两篇为精读篇目,后三篇为自读篇目,五篇文章都与动物有关,文章不只是简单地描写动物,更多的是写到人们对动物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类生活轨迹。这里有叙写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猫》,有叙写人类把动物逼上绝境的《斑羚飞渡》,有叙写被人类囚禁的《华南虎》,有写被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动物《马》,还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狼》。这些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与动物的关系,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我们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单元整体目标:
1、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2、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4、懂得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热爱生命,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华南虎》安排在第三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牛汉写作这首诗时是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在干校从事强制性劳动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淋的被囚禁的老虎,四趾破碎的虎爪愤怒地、绝望地把水泥墙壁刨出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血迹,这与作者当时的境遇何其相似。当时,那老虎不驯的气魄引起诗人灵魂的强烈震撼,于是回到干校写了这首诗,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本诗情感丰富,很有暴发力,非常适合朗读,所以在确定教学方法中,我将主要采用以读感悟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形象和主旨。
本单元的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华南虎》中华南虎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反抗,也曲折地反映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本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定中,不可少的部分,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认识生命的平等,每一个人都应保护动物,珍视生命。
本诗文辞优美,含义深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及情感的体验,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下,我把背诵《华南虎》定为目标之一。
其次,说说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联系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并背诵课文。
(2).了解诗中的众多形象,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把握全诗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
(4).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学会筛选信息,掌握以读感悟学习方法,自主探讨语言内涵和诗歌形象。
2、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收集动物资料,激发学生善待动物、关爱生命。
(2).理解诗人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 重点:华南虎形象的认识,象征手法——通过研讨词句,结合作者处境小组内完成。
2、 难点:几个关键语句的分析,以及几种态度的对比——通过合作探究,老师点拨攻破。这样确定原因: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表现了特有的政治环境,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也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而这段历史,学生陌生,即使了解了整段历史,也难以理解“华南虎”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要突破口重点,就要讲清背景,学生反复阅读,因为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本文情感炽热,诗中老虎的遭遇会引发他们的同情心,因而让学生小组内探究、交流,教师整理。
第三,说说教法。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自律性差,依赖性强,语言表达技巧欠缺,因此要督促学生做笔记,练习要限时,要让学生掌握分析要领,调控好课堂气氛,以免影响任务完成。
教师的任务重在点燃而不是自已燃烧,是使学生精彩,而不是自已精彩。与动物有关的文章和话题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为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设计了导入新课的说虎环节,课后搜集资料,查询其他动物的生存状况的展示活动。具体说来我将采用的教法及教学手段是这样的:
1.情景熏陶法:《新课标》中要求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深入理解课文,熏陶法创设了情感基础;其次,本诗本就是一篇情感很丰富的文章,所以让配乐诵读触动学生,感情诵读激发学生,让他们的感情自然流露,领悟文字的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阅(朗)读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采取多种阅读相结合,一方面本文的情感丰富,画面鲜明,很适合于阅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阅读,领悟,教师再点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3.换位法。这是针对作者写作时的政治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缺乏而选择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有独特的感受,理解,还得对他们进行思维的引导。让孩子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去体会文章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这三种教与学方法的选择,都重在情字上下功夫,这是本文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口。
5.本文教学,我制作了课件,采用幻灯片展示。
第四、说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给学生读书方法。首先指导学生读书,勾出知识点,其次老师提问、归纳,板书知识要点,最后老师小结,检查。
(2)、教给学生诗歌的学习方法——以读感悟,其中粗读是感知形象;研读是把握重点,探究疑难;品读是探究主旨。
(3)、学会筛选信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作者及北京的要点把握上。
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渗透,相互统一。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自主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渗透原则,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足够空间和时间。根据学生实际,做到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提问、探究、练习,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落实好前面的德育渗透原则,把学文、作文、做人有机结合。
第五、说说教学设想。
“虎落平阳被犬欺 兽王精神仍雄奇”,本该生活于大山与森林之中,腾渊跳崖,位居百兽之王的华南虎。如今却被囚禁在铁笼里,供人观看、呵斥、捉弄。《华南虎》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又是超现实的喻指。诗人把环境典型化,把虎人格化,以此来写一个不屈的生命,来展示一个执着的灵魂。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理解诗文写作渊源、
作者牛汉,生活在“文革”期间。不平凡的经历让作者的诗意从悲愤的心灵里升起,写下了不少反映时代气息的诗作。《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 年6月,展示的是“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生灵的年代。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在诗作中诗人把这苦难和血性赋予了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被囚禁的华南虎。
其次,合作交流品读课文,欣赏华南虎的形象之美。
华南虎有着“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但它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广袤的山林—它的自然家园。
人们将它囚禁于笼中,“活活地铰掉”它充满战斗力的“趾爪”,可以用“钢锯锯掉”它坚强的“牙齿”,但是法西斯般的残忍,终究禁锢不住“不羁的灵魂”。“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血淋淋的沟壑”,暗示着它为自已做过怎样勇士般无畏但却徒劳的反抗。抗争是活下去的全部寄托和现实意义,是它高贵灵魂的有力呈现。这抗争使得作为观众一员的“我”感到“耀眼刺目”,感到“羞愧”,感到灵魂的阵痛。于是,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着一个不屈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既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灵魂的觉醒。精神的高尚终究会战胜世俗的卑劣——从那掠过的身影中我们似乎依稀可以看到人类的希望。
再次,师生共同探究主题,弘扬华南虎精神之美。
被囚在牢笼中的华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它看似被拘押在铁笼中无可奈何,但他身上那些美好的东西却是那“你、两道铁栅栏”所无法禁锢的。那些豪放不羁的精神美在铁栅来的衬托下给了读者更加强烈的震撼。“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心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启迪着“我”。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面对被囚禁的华南虎我们不禁扪心自问: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难道你没有看到那“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最后,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思考人生,铭记善待。
第六、说说教学过程
采取粗读——研读——品读,自主发现——探究疑难——合作交流,抓关键,抓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由学到用,拓展延伸,体现一个“活”字,立足一个“读”字,突破一个“情”字。
(一)多媒体展示老虎图片,谈话导入:
(学生说“虎”。)
(二 )资料助读。(学生筛选信息)
1、 介绍作者:①七月诗成员”,55年受胡风事件牵连,囚禁两年。②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劳动改造。
2、《华南虎》写作时间及背景(略)
(三)听读全文,把握情感。(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1、字音。2、朗读情感指导。
(四)情读全文,感知形象。(指名学生感情朗读,男女学生分读)
要求:1、勾出佳词佳句,理解并提问。(学生解答)
思考:1、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老虎(你可以描述这只老虎的外貌和处境,也可以揣摩它的个性和心灵).
2、我从______看出,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_的观众。
(五)研读课文——探究疑难
1、 问:文中的“观众”“铁笼”“我”各代表什么?(小组研讨)
①师提示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②联系背景,找信息句;③理解;④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
“华南虎”——威严、高傲、向往自由,不屈生命,执着
“我”——在华南虎不羁个性呼唤下,诗人有着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2、 问:谁铰了华南虎,谁关了华南虎,谁在那里呵斥,谁在那里丢石头?是谁?(自由发言)
师:对,是人。作者在华南虎身上看到的是不也的灵魂,而我们是否也看到了类动物朋友的残害呢?(学生举例)
(六)品读课文(最后部分)——把握主旨
1、 揣摩问题:①明白什么?②为什么羞愧?③“我”到底看到了什么?(主旨句,想象写)2、面对大自然中的朋友,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写段话或几句诗,班上展示)
师总结:本节课,我们由:说“虎”——读“虎”——品“虎”,三个环节认识了诗人笔下华南虎的外在和内在,从中也得到不少启示: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现实,超越苦难,如何关爱动物?(课后写一篇体会)
(七)、课堂小结。
1、学习内容。2,情感教育。3、学习方法。
(八)迁移练习 。欣赏歌曲,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思考人生,铭记善待。
(九)、课外拓展。
搜集动物资料,下节课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1、 总原则:力求简明清晰,既要反映教学流程,又要反映知识脉络和重难点,文章总体特色、思想,依据课堂构想三大板块,把板书的要领放在习虎中粗读、研读、品读的主要知识上和疑难上。
2、 附板书
观众:冷漠无情、市侩、助纣为虐的群体。
华南虎: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于抗争
“我”:良知未泯、超越苦难、奋然前行,代表有良知,有思想的人的灵魂的觉醒。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B 中的Unit 4 《Buying fruit》。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是 “认物”,主要学习句子What are these /those ?They are … 。本单元出现了八个单词,除了一个“grapes” 这个水果单词是第一次出现,其余七个单词在3A 中均已出现过。今天这一课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学习并进行句型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的操练。所以今天的内容主要是呈现并操练八种水果单词,顺便结合第一课时的句型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 。以及商场里的常用购物用语Can I help you ? I'd like some … 。 How many kilos ?等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新课标以及大纲要求,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认知目标:
(1) 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apples、bananas、peaches 、grapes、 oranges 、pears。
(2)牛津版小学四年级英语Unit4 Buying fruit说课稿:进一步正确听、说、读、词汇 pineapples mangos watermelons
(3)正确听、说、读、句型 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
How many kilos ? … kilos ,please 。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3、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能正确听、说、读、写词汇 apples、bananas、peaches 、grapes、 oranges 、pears。
(四)教学难点:
正确听、说、读、句型 What are these /those ? They are …
二、三、说教法、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英语教学一开始,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采用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交际法等进行教学。
1、 情景法
情景法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英语,使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进行。学生在轻松的情景下,容易学到知识与运用知识。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
3、 交际法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在教学中,我遵循这一原则,提供较真实的情景。如:学完本课内容后,我让学生扮“售货员”,练习买水果,活学或用所学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本堂课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我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购物这个话题的实际应用性,设计了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设计各种小游戏,猜猜看等多种形式的演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四、说教学程序
Step1 Free talk
师生交流,既复习旧知,又很好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下面的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Step 2 Lead in
首先播放FLASH 动画。
设计思路: 每一堂课的开头很重要,要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样便容易开展下面的内容。flash动画可爱。活泼,最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学唱歌曲迎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促使他们在轻松自如的情况下,主动地学习。而且以动画作为课前的预备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Step3、 Presentation
1、复习各种水果单词。
2、结合单词句型操练时,屏幕出示各种色彩鲜艳的水果,我对每一种水果都设置了超链接,以便一个单词教完以后。再回到该页面,接着教另一种水果。因为有些单词在3A 中已经学过,所以操练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3 、在教授单词 peaches, watermelons时,一只卡通的猴子伴着敲 鼓声出现在大家面前,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致,所以很容易引出新授单词。
Step 4、Play a game
1、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guess”的游戏,采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的“水印”效果,让图画变得模糊,让学生猜:What are these /those?。接下来一个游戏,我把各种水果呈现出来,然后把相对应的单词字母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编排,这一环节让学生不仅在听、说、读方面得到练习、巩固,在写的方面也得到了训练。 根据多媒体音、形、色、像图文并茂的优势,提供不同的时间,给 学生创设了学习练说的机会,这样的练习,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收获后的满足。
2、电脑演示,学生练习,引出单词grapes
Look at this word, what's meaning!(学生答“葡萄”)
I can draw many grapes with computer。
Look! This is a grape。(进入“画图”,画出第一粒葡萄)
These are two grapes。(复制葡萄)
Can you draw?学生上台操作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同时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有机整合。
接下来是屏幕出示一首小诗,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形状,色彩很明显的各种漂亮的水果,让学生模仿着自己编消小诗。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计的小诗,既是对新授句型的意义巩固,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Step 5、Practise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朋友
生病要买东西为线索,引出有关“购物”的对话,师生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model,让学生明白该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小组活动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语言训练,并把语言训练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体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
Step 6、Homework
这一活动的设计,是对本课教学的有利巩固,人人参与调查,体现了教学应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学理念,而同时在体现这一理念的同时,又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都获得了锻炼。
五、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
板书要求清晰、明了,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里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运用对话。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
今天要讲的课程是《美洲》,我会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说明。
一、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美洲,是“认识大洲”的最后一节。是更好、更完整认识大洲的重要一节课。其中第一课时是学生认识美洲能激发兴趣的一节课。也能更好学习美洲而打好基础的一节课。
2、 教学目的:
(1)、了解“新大陆”的发现原由。
(2)、认识通过白令海峡的'“三线”,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
(3)、掌握美洲的划分。
(4)、了解有关美洲的国家、居民和语言。
3、 教学重点:
1、美洲的划分
2、美洲的有关地理地名
4、 本节课的创新点:
(1)、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得用校内外资源来培养创新能力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收集美洲地理资料然后参与到课堂交流过程中来获取地理知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及学生的尝试性。
(2)、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包容性和相关性。
二、说教学方法
1、 尝试法:让学生在没有学习美洲这一节情况下,学会通过inter和书报、杂志等收集有关美洲的资料在课堂交流。
2、 读图分析法:利用所给的两组图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能力。
三、说学生的学法
1、 自学:利用课外时间收集美洲资料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2、 互学:学生在课堂上利用自己收集美洲资料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四、说板书设计:
一、“新大陆”的说法。
二、美洲的重要地名:
1、 白令海峡的“三线”,
2、 巴拿马运河,
3、 中美地峡,
4、 西印度群岛
三、美 洲的划分
1、地理位置: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为界)
2、经济:北美、拉丁美洲(美国与墨西哥的国界线)
四、美洲的世界之最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本节课中,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溶解和乳化现象,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科学探究更清晰的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及用途。同时,在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相关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为下一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前的学习当中,很多反应也是在溶液当中进行的,学生已经具备很多生活经验和认识。此外,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过程,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认识乳化现象以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分析总结能力,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溶解现象,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过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例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配制成食盐水。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在水中呢?它们有什么样的用途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本课,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悬浊液和乳浊液
首先我会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和食用油,分别放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静置、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表格当中。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将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这对学生比较难,所以我会进行引导,可以参考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哪些物质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到水中?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高锰酸钾、食盐和蔗糖分散水中可以分为一类,形成了均匀、透明的液体。粉笔灰是一类,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到水中。食用油是一类,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分类依据是分散到水中的形式是不一样的。然后我会进行总结,得出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不是均匀稳定的,久置后会产生沉淀或分层。
这样设计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化学探究习惯和方法。
2.溶解
这一部分的讲解我会先播放蔗糖、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微观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解释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可以得出食盐和蔗糖加入水中,构成食盐的钠离子、氯离子和构成蔗糖的蔗糖分子扩散进入水中。我会进行总结: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因为均一性和稳定性是溶液非常重要的两个特征,而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会进行讲授,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均相同。稳定性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保持稳定,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在学生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后,我会问学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溶液?学生回答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溶液,有碘酒溶液,矿泉水,饮料等。
通过微观动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建立微观世界,将抽象原理具体化,同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乳化作用
乳化作用是学生经常见到的现象。我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在家里洗碗的时候要加一种物质才能洗干净,是什么物质?大部分同学都能想到是洗洁精。紧接着我再提出问题用洗洁精洗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可以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来进行实验,在试管中加入5ml水,加入1-2滴食用油和数滴洗洁精,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并且与第一个实验中的食用油的乳浊液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可以观察到加入洗洁精后,液体变浑浊,与第一个实验不同的是加了洗洁精的乳浊液久置后不分层。然后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得到加入洗洁精后形成的乳浊液比较稳定。我会进一步提问,洗洁精在这个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得出洗洁精使食用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乳浊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的我会进行总结,加入洗洁精后,食用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而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这里用到的清洁剂就是乳化剂。在学生认识了乳化现象后,我会让学生思考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加深学生对乳化现象的认识。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再一次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溶解过程,我会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想要制作一杯糖水,但是将糖块放进去发现溶解的比较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溶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回答可以用筷子搅拌。我会进一步进行提问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法?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作出猜想。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猜想,猜想1:溶解时不断搅拌;猜想2:溶解前将固体碾碎;猜想3:溶解时进行加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且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深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请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发展开放性的思维。最后我会布置作业:请学生课下设计蔗糖溶解实验验证提出的三个猜想。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在本课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形状——拱形。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有的书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在教学这一内容我精心设计了几个体验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拱形的结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过提出问题——尝试——总结经验——改进实验,再尝试——在获得成功的探究过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压力的原因,认识拱形受力的特点。
据此,我设置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的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这堂课的重点,我认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设法保持拱
形的形状,使它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在于: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拱的受力特点。
我一直认为科学课堂必须是充满情趣和智慧的课堂,它着力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更浓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以这个为基点,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进行了设计:
一、充分挖掘蕴含丰富的材料。
材料是科学探究的物质载体,它的合理选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在“拱形的力量”一课中,我们希望学生能根据实验观察发现拱形受力后形状的变化,从而分析出拱形受力的状况,再根据拱形的受力状况,提出增强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制作一个拱,然后要寻找合适的抵住拱足的物体,两者组合在一起实验时,要能清晰显示拱形受力后形状的变化。
最初打算让学生随意用一张拱纸来研究,结果想到过于简单的操作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五花八门的拱纸在课堂上使用,随意性太强,信服力不够。最后决定由教师制作拱纸提供给学生。拱纸要能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思维,又要能显示受力后典型的形变,即抵住拱足后拱纸中间受力部分会向下凹,拱足两侧会向外伸展,直至承受不了重量拱足往两边伸展,造成拱纸倒塌的变化过程。为了清晰的显示这个过程,我试验了很多次,拱纸选择多大?用什么类型的纸?抵住拱足用什么物体?物体多大?垫片的规格?┅┅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花费了不少的精力,最终确定拱纸的大小为长17厘米,宽3厘米,跨度为12厘米,用直径2厘米的螺帽抵住拱足,用直径1.2厘米、中心小孔的垫片做重物。
几张拱纸、几颗螺帽、几个垫片,看似几样小小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却蕴含着丰富的探究内容。
二、用概念引领有效的教学互动。
对科学概念的关注和研究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一个特点。“科学概念”不仅仅是我们原先认识中的“知识性概念”,它的内涵也远比“知识性概念”要丰富、深刻。科学概念包括一般的科学事实和概念,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产生外推力。如果抵住这个力,拱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出示一张纸,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然后对学生发出疑问: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
学生汇报时提示不能增加材料。让学生充分发言,这个还可以检查学生对前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到拱形。
教师把纸做成拱形后它没有塌下去。看来拱形也有科学道理。板书:拱形的力量。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第一个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学生把纸拱放在垫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记号。观察之后,说一说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在拱的下部。
教师解释概念:在拱与垫板接触的地方,我们把它叫拱足。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放一个垫圈在纸拱上,来测试拱的承受力,仔细观察纸拱的变化。并回答:哪个部分承受着垫圈的重力?学生会发现拱足向两边伸展,而垫圈的重力是被拱顶承受的。
再加一个垫圈,观察一下新的变化。学生发现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根据这一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纸拱”为什么会向两来伸展开去?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拱形桥的受力轨迹,从而建构第一层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看到拱足分开自然想到要用什么东西去抵住它。
教学进行到这里,基本抓住了本课的`第一条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把拱足固定,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
教师设问: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拱受力变形的原因,你有什么办法使纸拱不容易变形,能承受更大压力?承受几个垫圈你能预测一下吗?怎样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用实验检测下看行不行。
分组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纸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让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通过师生谈话,进一步肯定学生的想法,用东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压力要大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当拱顶上的压力不断增加时,它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纸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通过这样的设问,再一次让学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在这里,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现象后,对出现的问题作出解释,并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方案,有了方案再去用实验去验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有效的。这样多次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对于纸拱还是会变形。这时就会激发学生思考应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自己的方案。在实验之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从同学们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抵住拱足的物体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
学生又通过用螺帽抵住拱足来增强拱纸承重能力的实验,再一次观察到拱纸受力的特点,最终明白拱形承重的秘密。学生概念的发展引领着我们有效的教学互动,正是由于核心概念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主线清晰,学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用数据激活深刻的理性思维。
科学必须用事实讲话。科学数据就是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事实性资料,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是激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把学生的原始实验单张贴于黑板,用意有三:第一是为了展示学生原生态的研究成果,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状况,这是学生进行下一步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第二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知道集思广益能使我们的探究更具科学性。第三汇集小组数据,聚焦学生注意力,便于分析交流。
课堂中学生选用抵住拱足的螺帽数不同,造成承受的垫片数也不同,当一个个不同的数据呈现在眼前时,学生的思维开始跳跃,一串串问题在脑海中涌现。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从数据入手,展开分析,这是培养科学理性思维的绝妙契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如排列、分类、统计等方法,在掌握一定分析技巧的基础上,学生就能通过数据找规律,透过数据看本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充满热忱地自主思考,思维越来越缜密,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的最后,播放课件图片:赵洲桥、拱门、奥运馆所??这么多的建筑为什么都采用了拱形呢?通过身边一些熟悉的建筑中拱形的运用让学生将知识还原生活。让学生吸收信息,提高创新意识。
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体现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虽然担任科学教师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在努力让自己构建出充满情趣和智慧的科学课堂。俗话说:“科学探究无止境。”我更觉得:“科学教学艺术的探究更无止境。”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59~60页;是学生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每生两张学习资料和课件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本课我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指导法”,把“有意义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思维”放在教学首位,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之上。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 谈话引探,导入新课。
如:我们把自已的学号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引出“分类标准”很关键;又如:我们学习过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它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再次强调分类标准的重要;自然数按照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还有一种有价值的分法。出示课题:质数和合数。它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呢?(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为学生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给自已的学生找因数,然后从学号的因数的个数的特点进行分类,怎样分比较合理?(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于有意义的思考。)这样学生很快找到以“因数个数”的多少分为:只有一个因数的、只有两个因数的、有两个以上因数的三类。教师及时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相应的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像2、3、5、7、11这样只有两个约数的数就叫质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质数的约数特点概括出质数的意义,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质数的意义自己找出一些质数,找准确了说说找质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样道理,合数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判断正确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判断方法,为什么又对又快?(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 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首先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把1~20这20个数按照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分类,分类完成之后互相交流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出示闯关题,有填空、选择、判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五、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播放多媒体课件,可以一开始把学生带入情感高潮,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关于作者的情况。
3、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学生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学生结合文后注解和有关资料,理解文意)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四)、探究学习、质疑解惑。(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1、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2)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3)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4)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2、质疑解惑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引导学生质疑解惑,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集合式------集中学生所问,教师汇总,再作解答。
逐一式------学生质疑,教师及时解答。
切磋式------归纳学生所问,然后学生互议,再作解答。
以上三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互为补充。
(五)、指导背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本阶段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教师用简洁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
(七)、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
2、向课外延伸,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体现教学直观性)(一)
貌美品美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nbs
p;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体态香气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端庄
风度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圣洁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本文写“我”听到一首歌谣回忆童年时观察蜗牛的事,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动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写“我”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蜗牛。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读中能够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很感兴趣,并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这些为本课观察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升华奠定基础。
【说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长途跋涉、巡视、畏惧、退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词语,体会蜗牛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说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由嘲笑道敬佩的情感变化。
【说难点】
品味词句,体会蜗牛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情感得到升华。
【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质疑探究法、读想结合法、感悟体验法、应用实践法。
【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1、复习重点词语。
2、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二“趣”中寻法,提升能力。
在汇报交流喜欢的语句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不一会,从硬壳里探出一对长着一对小黑眼睛的触角,东张西望地“巡视”一番,直到觉得四周没有一点危险了,才慢慢地伸出头来。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仔细体会加点的词语,从作者对蜗牛细腻的.动作描写中,体会蜗牛的胆小。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我以为它会畏惧,会退缩,会放弃爬墙的努力,然而,它又爬上了墙壁,一点儿一点儿地努力往上挪动着……终于,经过几十分钟的长途跋涉,它到达了墙壁的顶端。
(使学生了解在观察中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通过充分自由地读,使学生把理解、感悟紧密结合,体味作者对蜗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趣”悟情体会情感变化。
默读中寻求“我”为什么开始认为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的答案?
组织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感悟体验法”
体会蜗牛爬行的艰难,理解蜗牛不懈努力的精神,使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预设学生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爬山、负重旅行、……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师生共同感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5、总结,欣赏励志:
播放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并出示歌词 “路在脚下,只要走,就有希望!”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内容
1跳短绳(复习)
2游戏:短绳拼“数字”(新授)
二、教材分析
1跳短绳
跳短绳是一种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运动,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学生已经简单掌握了前单摇跳法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跳法(后单摇、创编等),体验自主学习。
2行进间拼“数字”
利用游戏的练习形式体验“合作”、进行研究式学习,在练习中尝试创新,逐步的展开游戏的延伸教学,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体验集体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多种跳短绳的方法
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想象,更好的完成拼“数字”游戏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利用趣味性的跳绳练习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利用游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致,体验合作及成功的快乐,尝试进行触类旁通的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基本掌握跳绳(每个学生都可以练习前单摇10个~50个)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自己喜欢的跳绳方式进行练习如后单摇、双摇、双人跳、多人跳)、互相学习(观察其他同学的不同跳法)、和教师研究(说出自己的感受,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多种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90%的学生掌握前单摇的跳法,70%的学生掌握后单摇的跳法,95%以上的学生参与到拼“数字”的游戏中去。
3情感目标: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跳绳的.,并且可以叙述出自己在一步一步的进步中感受是怎样的,以及自己在和同学们进行合作时的心理感受和合作成功(失败)后的感受。
五、教学方法
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课的教学媒体有:口哨、短跳绳(自备)。
七、教学过程:
学习步骤:
1准备活动、齐步走,立定
2向前单摇跳
3向后单摇跳
4跳自己喜欢的跳法
5用绳拼数字和字母(独立)
6用绳拼简单的英文单词(小组合作)
7放松整理
8总结本次课,预告次课内容,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