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1、入境,感受海鸥老人;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4表达,祝福海鸥老人。下面具体谈一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 入境,感受海鸥老人
首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然后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描写老人外貌的部分,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
接着教师总结“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吴庆恒。吴庆恒老人被昆明市民亲切地称为“海鸥老人”,他和海鸥之间地故事在各大媒体报道之后,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吴庆恒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 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节,主要围绕一个“读”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来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教师提问“在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几幅画,画中有些什么
,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首先,教师范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扫”这几个词。接着提问1、从老人喂海鸥这几个动作的细节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可以看出老人动作的娴熟,老人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2、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的歌”、“自由的歌”、“飞翔的歌”等等。然后,再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图画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画面二:老人给海鸥起名字。“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飞翔着那么多海鸥,他都能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画的语句,感受一下海鸥老人的亲昵和他对海鸥的爱。”(学生齐读课文,亲昵的语气)。相机教学“抑扬顿挫”把“抑”与“仰”、“柳”等形近字进行区分,并让学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同时,让学生用“抑扬顿挫”造句。教师总结“刚才老人喂海鸥时起起落落的节奏谱出了一篇和谐的乐谱,现在老人亲昵地呼唤着海鸥的名字,又好像抑扬顿挫的和谐歌唱,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就好像交响乐,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他们又在唱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我们好像听到一阵阵亲切喃呢的和谐交流。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如:老人说:“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快来吃食啊!”海鸥说:“谢谢你,老爷爷。谢谢你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餐,和我们做伴。”
通过这三个画面来展示和谐的乐谱,和谐的歌唱,和谐的交流,最终突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种和谐快乐。三个画面,三首歌,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画面的和谐交融。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首先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他爱海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让我们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么美好的画面,可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这样美好的画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出现在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教师引读13、14、15小节)。
接下来,第13、14、15小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生: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般疼痛,等等
师: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生:因为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就每天必来给海鸥送食物,和海鸥做伴。
因为老人把海鸥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
师: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谁是你的亲人?
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海鸥和老人、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血缘关系吗?很显然没有
。但是,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海鸥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瞻仰”写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
从“急速”一词,我感受到了海鸥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交流
交流1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从“纷纷”一词,我体会到这么多海鸥行动一致,似乎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好这句话)
交流2: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师: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啊!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朗读)
接着,教师出示说话练习“海鸥的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说进去)”。“老人的心里是海鸥,老人在呼唤什么?”把学生分为两组,一半做老人,一半做海鸥,先写一写再交替发言。
四、 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
本课的作业设计是:收集描写人和动物之间的真情故事,并写一写读后的感受。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和父母》是粤教版第三单元《学会交往》第一课题的内容。这节课主要以学生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为出发点,期待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从而得出化解冲突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激父母以及如何对待父母。恰当的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学习如何与父母更好沟通的方法,懂得如何对待父母。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懂得关心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避免和化解冲突,营造和谐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感激父母。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化解爱的冲突。
2、难点:学会理解和对待父母
二、说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讲解化解爱的冲突的内容时运用小品演绎案例
2、情景教学法:讲解如何对待父母时运用
3、讨论教学法:化解爱的冲突的内容时
4、活动教学法:贯穿于本节课当中。
5、讲授教学法:贯穿于本节课当中。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整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有:分析归纳法、自主学习
三、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刚上初中,视野开阔了,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嫌父母啰嗦,不再那么听父母的话,这就与父母之间造成了许多的矛盾,发生了爱的冲突,使得父母忧心,也使学生在成长路上增添了许多烦恼。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能否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尤其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部分我会放一首关于父母的歌。
歌曲
妈妈的吻
﹙二﹚讲授新课
设计思路:
1、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
让学生说说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事
2、爱的冲突
活动一:学生表演小品《爱的冲突》。
要求:学生在看时思考“为什么小品中的小青会和妈妈发生冲突”
设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运用了案例教学方法和分析归纳教学法指导,通过小品的演绎方式,让学生以旁人的眼光去分析这个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矛盾,从中领悟到避免冲突。
爱的冲突
电话铃铃响了。
小青:喂你好,哦,是你啊,你怎么现在才给我电话啊。你等等,我妈在,我去阳台跟你说。好了,你可以说了。
妈妈:谁的电话啊,那么神秘,不行我要去听听。
小青:你之前说的是什么事啊,这样的啊,不是很好吧,嗯,那好吧,我知道了……
二十分钟过去了。
妈妈:谁的打来的啊,聊那么久。
小青:我的`一个同学。
妈妈:同学?有什么不可以去学校聊吗,天天见面的哪来那么多话聊啊,你……
小青:你烦不烦啊,不就是一个电话吗,问那么多
妈妈:怎么说话的你,怎么长大了管不了你了?我……
小青:行了,烦死了,我出去透透气
妈妈:你你你……你给我回来……气死我了
思考问题
小青和妈妈发生冲突的原因?
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和父母更好的沟通?
3、化解冲突的方法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与父母更好的沟通,然后派代表说出讨论的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教学法和分析归纳教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讨论分享与父母更好沟通的方法。最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让学生更好掌握其方法。
化解爱的冲突的小锦囊
1、时刻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对立
2、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3、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父母不大放心的事情,不要自作主张
4、提出购买物品的要求时,先要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
4、如何对待父母
活动三:播放广告
要求:要求学生在看广告时注意广告中的人物表情,以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四:爱的行动
要求:学生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应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切身懂得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可以为父母做点什么,从而懂得如何对待父母。
广告
思考问题
观察广告中的父母脸上的表情,谈谈她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以及你的感受。
孝敬父母要做到
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活动四
爱的行动
假如今天是父亲节,母亲节,你父母的生日中的任何一个节日,你会为父母做点什么?。
(三)课堂小结
利用提问的形式:这节课同学们有那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在家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这样既可以学以致用,又可以让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五、说板书设计
我和父母
1、父母最让你感到的事
2、爱的冲突
3、化解冲突的方法
A、时刻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对立
B、经常与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和朋友关系
C、有事多和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父母不大放心的事情,不要自作主张
D、提出购买物品的要求时,先要了解家庭的支付能力
4、如何对待父母
A、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B、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C、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六、说教学效果预测
1、预计达到的效果:
本节课我以“学生以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2、可能出现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深度可能有所欠缺,知识可能掌握的好,但这一节课有别于别的课,要在生活中运用好,才算是真正掌握这一课的内容,这是这节课的最大难度,但我会在生活中继续跟进。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塑作品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有关泥塑的知识。(2)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3)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设计、制作及评价的一般过程和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发现→创造的过程,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了解泥塑造型的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把作品做得生动、形象、有趣。
四、教学活动准备
由于条件的限制,粘土泥用橡皮泥或黄泥代替。牙签、火柴棒。
五、媒体运用
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
(一)了解泥塑(看一看)
课件展示泥塑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PPT欣赏古代泥塑作品以及近代泥人张作品,使学生了解泥塑历史由来已久,对动手做泥塑产生兴趣。
(二)初步练习、总结方法(试一试)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想看,如果要完成一件泥塑作品,制作前需了解那些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
(怎样做一个泥塑作品,做什么,都用到那些工具,每一步用到那些手法。) 并据此总结出分主题
(1)制作所用到的工具、材料。
(2)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制作过程。
学生大都提不到构思设计的问题,教师要强调补充。
2、解决问题
同学们通过初步的练习,总结出了制作泥塑的基本手法和一般过程。 基本书法:捏、卷、贴、刻、接、压
制作过程:设计构思——练泥——制作各部分轮廓——修改调整——塑造细部
(三)创新制作,让作品体现美感。(动一动)
为了节省时间,同时体现团结互助精神,同学们要以小组为单位, 每组创作一幅作品。我们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细部刻画,这样才能使作品栩栩如生。另外,还可以进行夸张性塑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张,这样的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评一评)
同学们的作品已经完成了,看得出大家都很高兴,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快乐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五)活动反思与延伸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2、活动延伸
课前要让学生准备旧挂历纸垫在桌上,防止弄脏桌面,还有最好提前分好组,在课堂上会节约些时间,前期课堂秩序还是要维持好,这是后面学生出结果的前提保证。
今天同学们用了这么短的时间,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制作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间虽短,但收获却不小,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活动作为一个起点,以后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同学们结成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创造主题作品来提高技能、总结一些经验,如果有同学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还可以通过学习、深造来继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的去探索、创新,将它发扬光大,一代代传下去。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第二、说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说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说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题目是《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六年级第四课《热爱科学 学会学习》第一框节。下面我就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测等方面向各位专家、老师说说我是如何进行《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的教学设计的。
一、说设计理念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觉,它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是我设计《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一教学内容所要遵循的理念。为让学生切实体验、感受到科技的神奇,落实设计理念,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竞赛等环节来引发、增强和拓宽学生的体验。
二、说教材
1.说课题在课程中的地位
本单元的第一框节《科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主要强调科技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讲述三个内容:(1)生活中处处有科学;(2)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通过对当今世界科技成果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生活处处有科技,科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创造着人们的生活,对现代科技发展有更充分的了解,从而为 “建设和保卫祖国努力学好科学知识”做好铺垫。
2.说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感受科技的神奇,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和掌握知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懂得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摘智慧果活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调查、交流讨论等活动,尝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同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奋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3.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依据: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现代科技发展情况的介绍,主要让学生体验、感受科技的神奇,而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学生能够而且是最为直接的感受。
4.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依据: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感受科技神奇的同时,也要发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奋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三、说学情
学生对现代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学生通过参加我校经常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这为本节课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四、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法和探究法。为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将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采用活动的形式实施教学。
(2)教学手段:借助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和展示,学会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让他们在感受科技的魅力的同时,享受亲历知识产生过程的.快乐。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带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进入课堂,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科技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出示旧塑料瓶
问:在你的眼中,这些旧塑料瓶是垃圾还是宝物?为什么?
教师引导:科学把这些“垃圾”变成了“宝物”,在现代生活中科学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媒体出示课题) 第四课 热爱科学 学会学习
第一框 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环节一: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学生活动: 采摘智慧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采摘得“智慧果”最多)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竞赛,感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他们的背后都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出示标题):1、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环节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出示瓦特的照片
说一说:你能说说瓦特的故事吗?
引导归纳:
发现蒸汽有强大的力量 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科学发现) (技术进步) (推动生产和社会进步)
出示材料,问:产量提高100倍和效率提高600倍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让大家分享探究和获取知识的快乐,实现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出示课题):2、科学推动着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生活动:
调查与交流:生活中的科学……
(出示课题):3、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感受到科技影响着自己的生活、改变并创造着自己的生活的同时,自己的表达、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展示,这对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又能较好地落实教学重点。
出示图片:先进的军事科技
播放视频:神舟七号
讨论、交流
(出示课题):4、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科学知识
环节三: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阅读天地:
思考:1、科学家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2、你最钦佩科学家们的哪些精神?
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向科学家们学习?
(出示课题):5、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科技的神奇,也要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奋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从而实现难点的突破。
环节四:课堂小结
收获园:
学了本课,我的收获是……
课外实践:
我是小小发明家……
设计意图:相信自己也有能力进行科技发明和创新,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热情
七、说对教学效果的预测
1.通过教学,我预计会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对科技对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2)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快乐,这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生对一些科技常识掌握的不够,导致课堂讨论活动的深度不够。
(2)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很高,所查找和展示的资料比较丰富,导致教师对每个活动时间分配不好。
说课稿 篇7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吴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吴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画一画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面积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吴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么办?讨论有三种情况: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2、摆硬币的方法。3、铺格子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的认识。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时,老师没有给与语言上的评价,而是送一块巧克力给他,难道老师每节课都要带巧克力进课堂吗?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想办法比较。
(三)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三节《大树和小草》。
2、教材分析
本节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三节的
《大树和小草》,是小学生刚接触《科学》的前端部分。在前几节课,学生已经初步的了解到了植物的一些初步特征,但还是不透彻。学习本节内容,可使学生对观察、分类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有
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梳理,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书中伴有许多图片,简洁易懂的文字,这些内容是学生建立对静态的多种事物进行分类观察的意识以及逐步形成具有分类的能力并养成分类的习惯。
本节课是以观察、比较为主,适合学生初步进入科学课堂、初步认识自然的一般步骤。通过学生观察、对比、分类实验,逐步的了解到大树与小草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初步认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概念以及较浅特征区别。
二、说学生
1、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是很懵懂,形象的意识占主导作用,抽象的意识还模糊,但是思维很活跃,通常思考不是很全面,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烈,易被新事物吸引,老师应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习得更多知识、能力。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到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了解大树与小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观察,能记录小草与大树的特征,比较小草与大树的不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狗尾草若干、榆树枝;学生准备:白纸、
四、教学重点:
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学会对小草进行详细的观察。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教师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草和大树,学生对直观事物比较敏感,对它们充满好奇,有意识的驱使自己去学习;
观察法:通过对植物的直接观察,使学生可以从“想象回忆”转变到可见的有据可循的学习方式上来,便于学生更快更好的说出他们的特征及区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静态与颜色美丽的事物很新鲜,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加以有教师从旁指导,更加喜欢学习;
谈论法: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们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使学生们的思想从只局限于自己,到有意识的交流意见得出理性结论习惯的转变,每个人看同一个问题的.思维不是完全相同,因此,听听别人的意见和结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扩。
六、教学过程
1、谜语引入
“小家伙毛茸茸,风中摇摇晃又晃,好像狗的小尾巴”猜一植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观察狗尾草做铺垫)
2、观察狗尾草
把学生分成小组,拿出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狗尾草,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讨论狗尾草的特点,并且画出狗尾草,各组总结汇报。(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观察狗尾草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比观察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榆树的树枝,通过与狗尾草的对比,各组讨论找出不同之处,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大树与小草的特点。
4、探究
提出木质茎和草质茎,通过榆树枝和狗尾草的对比得出大树和小草各自的特点,一起探究一下什么是木质茎什么是草质茎。然后根据他们探究的结果等等,给学生说出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初步概念。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
我说课的流程是:1、教学理念;2、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达标反馈。
根据地理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要求教育应由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向知识、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转化;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化;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由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到科学性、多样性、开放性、探究性转化。我设计的教学理念为: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以生活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动态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并渗透情感思想的教育。建构了“诱导兴趣——引起关注——合作探究——内化知识——指导实践”的基本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符合学生由生活到知识,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灵魂,要设计本堂课的教学,首先应对本节的教材了如指掌。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教材进行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地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它既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地图知识,学会使用地图,是以后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文化节素质之一。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既是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下面学习“地形图的判读”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教材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对于方向和比例尺,小学数学教材有相应的章节讲解,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判断与计算;对于地图的语言—图例和注记,一般来说,学生在平时与地图都有接触。所以本节教学不应做过多的重复讲解,而是回顾、练习、归纳与提高,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地图三要素。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三维电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领会并掌握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2、能力目标:
①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②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图例和注记。
3、知识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②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图上两地间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计算能力不高的特点和本堂课的内容,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
2、难点: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如何呢?
三、 学情分析:
我认为,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小,空间概念不强,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创设多种情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四、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构形成的。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保障;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所以本堂课的教法主要有情景体验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方式,最终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具体教学手段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分析
分成两大部分:课前准备和授课环节
课前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地图;2.每位学生发给一张练习题,附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准备,让学生先一步感知地图,在收集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授课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某日,你和同学正在学校(文理附中)门口玩耍,一位司机(外地人)路过问到永川火车站怎么走,你支吾了半天也没说明白,此时你最需要一张……(地图)
随后展示一张永川城区平面图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身边的地图,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化”,也能很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激趣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突出重点
有了地图,这个外地人又遇到问题了------可是我看不懂!
①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②我该向哪个方向走?③还有多远啊?
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探究下去!而且外地人提出的三个问题正是本堂课要解
决的“地图的三要素”,随后就以这三个问题为线索,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讲解,既条理清晰又引人入胜。
(三)分析问题、突破难点
问题一:火车站的位置在哪儿?------图例 . 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主要以学生记忆为主,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比一比,记一记”的小组之间比赛记图例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学生记忆时,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注意到图例间的细微差别,如洲界与国界,使同学们在短时间里能迅速学会看图例及注记等。
课件展示:逐张出示“一些常用的图例”图片,让学生在初步熟悉的前提下进行认识图例的竞赛活动。(师生互动) 问题二:我该向哪个方向走?-----方向
地图上方向的辨别,特别是在经纬地图和指向标地图辨别方向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部分的教学仍然以学生读图活动为主,配上练习,练习→讲解→掌握→再练习巩固,以求学生能在“练”中理解,能在“练”中学会辩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易→难,由浅→深,由普通→特别,因此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也从一般开始:
1、出示一幅《文理附中校内平面图》
一般情况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练习。
2、出示同一幅地图,加上指向标,引导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间的差别,指出指向标所指的方向为北方,还是同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再做一遍。
教师可适时引导解题方法:利用指向标平移法
你掌握了吗?再来练一练:
问:你现在能为这个外地人指明方向了吗?
3、 展示经纬网
提问: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AB指示 方向,AC指示 方向;
(2)再下一步下一步深入到: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方向应该怎么辨别? 图上B在A的 方向,C在A的 方向。
(3)最后提出:假如这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A和D,那又该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呢?D在B___方向
引导学生根据a、b,分解经纬线即B在D的北方、西方,综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来解题。
练习运用:
完成练习后,启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在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问题三:还有多远——帮助这个外地人量算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距离。(比例尺) 知识回顾:回顾小学阶段学习与“比例尺”相关的知识。
学生读图:老师课前发的永川城区平面图。
小组讨论:①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②在永川城区地图上,从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③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表示方式?试在你准备的地图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此推理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互相转换;(先让学生回忆,再试着在地图册上找出这几种表示方式。)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师生共同小结出比例尺的概念、计算公式,并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
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直觉思维和观察能力。体现了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再及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部分的知识: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6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20xx B 1:200000 C 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1/2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00千米 C 公里
3、算出外地人由文理附中到火车站的实地距离?
然后,同学们读图教材32页,图1.37中国地图和1.38北京地图,根据表格列出的项目比较这两幅地图:
(1) 比例尺的大小;(2)表示范围的大小;(3)表示内容的详略。
从而得出A。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与地图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B.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以上教学通过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比较,不仅仅易于年龄小、空间观念不强的初一学生接受,他们还能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了归纳整合知识,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的结构,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地图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达方式 线段式:如
数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大小 比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图幅相同: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2、方向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 符号 文字 数字
通过学生自己归纳理清思路,这非常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弊端,知识显得散乱,如不及时地归纳总结,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堂课的重点。
七、小试牛刀、达标反馈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说明了动手、动脑的价值。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开手脚,组织学生课堂活动讨论、小结,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小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并马上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反思,为更好地学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你会读图了吗?运用你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题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20千米,则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
A.1:20 B. 1:200000 C.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5000000
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3.如图, 点a(0°,20°W),点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4.读某区平面图,回答问题。
A.耕地位于桥梁的 ______方向
B.村庄位于耕地的____ 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说出下图A至L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