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中的第8章内容《写意花卉》。下面我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 《写意花卉》本节课是美术学科七年级下册的第8课内容,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今天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写意花卉——荷花》。
2. 前一章学习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作为用笔、用墨进一步实践的基础,本课除包含中国写意画的概念阐述以外,着重讲解写意荷花和写意牵牛花的画法步骤,这些内容包含中国画笔墨技法等最基本的中国画知识。这两课与后四册教科书中的中国画课紧密关联、循序渐进,使初中阶段的中国画学习相对完整。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课程标准》以及本节课结构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写意花卉荷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写意花卉——荷花的基本技法和应用其表现自然花卉的能力;培养对传统写意花卉作品领悟、感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准备学习资料和学具,通过欣赏、观摩、讨论、练习等方法积极参与写意花卉—荷花的学习,掌握相关中国画笔墨基础知识,努力完成写意花卉—荷花的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和对高雅艺术的关注;培养学生用写意花卉——荷花的技法表现自然花卉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写意荷花的基本笔墨技法。
由于学生在短时间里很难熟练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所以难点设为对传统笔、墨及纸张生宣性能的掌握。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与初中转变的初级阶段,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这节课着重运用示范讲解法让学生初步模仿荷花的画法,但这种方法要运用恰到好处,否则学生会一味的模仿,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授课班级为七年级,全班人数28人。全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属于中等水平,个体间差异较大。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以启发学生关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蕴藏在这些文化中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依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示范讲解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习,结合启发引导、自主研究、讲解示范、鼓励表扬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画荷花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重新认识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观察课件图片、欣赏名家作品、荷花的分步技法练习、探究性学习、创新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获得成功后总结心得。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荷花的基本绘画技法和实际掌握所学的,发挥自主能动性,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学习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的强弱,我构建了导课部分(展示作品、提问)——新课实施(感知荷花、分析荷花)——教师示范(荷花的作画步骤)——学生练习——展示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过程。
(一)导课部分
分为课前准备和导入部分
1、课前准备:师生写意花卉作品和课件。搜集自己喜欢的花卉(荷花)图片;描写荷花的文学作品;师生共同准备笔、墨、纸等工具。接着师生问好,检查学具;
2、导入部分:展示出写意花卉和西方绘画的美术作品(包括写意荷花的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中如何分辨出那些画是中国画?它和西方油画的区别?从材料工具上来感受中国画的特点;然后直接点题说出这些作品是中国的写意花鸟画;导课部分主要使学生感受中国写意画的美,带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实施部分
1、感知荷花:
首先(课件展示现实中的荷花摄影作品)同桌之间进行简短交流,感受自然界荷花的美感。其次,体会文学作品中荷花的'美感。(多媒体展示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的诗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欣赏名家荷花作品:(多媒体演示)现实中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作品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小结: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色彩以墨代色,浓淡相应、笔墨淋漓,对比强烈,有中国画的特点;讲究章法,均衡取势、险绝出奇。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意境美。
3、要想画好荷花,我们必须了解荷花,接着讲解荷花的结构:荷花,花大
梗长,翠叶如盖。肥硕丰盈。又名芙蕖,水芙蓉。(课件展示荷花的生长过程)
这时老师开始用手型演示荷花的形状,荷花像两只手包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瓣慢慢地张开,越开越大,在这里让学生抓住荷花的特点,以便用笔画时能得心应手。
4、学习荷花表现技巧:结合课件范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荷花的用笔、用墨和用色。
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教师示范:教师讲解并示范荷花花头的绘画步骤:
(1)勾线填色法:用墨或色勾出荷花的形状,花尖稍微停顿一下,使花尖颜色稍重,勾线时要注重用笔力度要适中,要用意念使得花瓣都是从花心生长出来的。接下来填色,上色时也是要从花瓣的尖部向根部染,尖部颜色较浓,根部颜色较淡。
(2)没骨法:用曙红(可调入少量大红)画荷花,注意适当留出花瓣之间的间隔和花心处的空白。
(3)没骨勾线法:在没骨法的基础上,用重色或墨色勾出花瓣的脉络来。
(4)莲蓬的画法:石绿画莲蓬。浓墨画花蕊,点花茎上的苔点。
(三)实践环节
即写意荷花练习。首先,根据老师教学示范步骤,让学生尝试荷花的勾线填色、没骨法和没骨勾线法的笔墨练习,紧接,学生进行莲蓬的笔墨练习。鼓励学生尝试新学的技法,树立自信,表扬敢于创新的学生,教师用语言激励荷花练习完成的学生。
练习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荷花画法的基本要领,进行熟练技法的概括和注意事项。可以根据学生荷花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问设疑,再次让学生讨论荷花的笔墨技法的技巧。例如设疑:为什么控制不好水的应用、墨的浓淡?怎样才能控制并且随心所欲?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能让部分学生体会自己的用笔用墨,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
(四)评价部分
课前老师准备两幅写意荷塘的中国画作品,但作品中只有荷叶而没有荷花,组织学生将自己所画的荷花进行剪贴在教师准备的荷塘作品中,美化书画作品中的荷塘;根据自己画出的笔墨和剪贴的效果总结心得,教师作辅助评价。在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本课中国写意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写意花卉——荷花的几种不同的绘画技法,然后让学生收拾好自己作画的工具材料,以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画法: 荷花 ——勾线画法
荷花——没骨画法:曙红和大红画花蕾
荷花——莲蓬画法:藤黄加赭石画莲蓬,
浓墨画花蕊,点花茎上的苔点
(七)布置作业:
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和课程的分层教学我布置的作业是课后搜集名家的写意荷花作品,按照本课学习方法做写意荷叶练习,熟悉水、墨、色的用法。
(八)教学评价:本节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自身的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示范性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操作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语文A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本篇课文有详有略、详略分明,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文讲述的故事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很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目标:
★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
★精读详写部分,领悟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分明的写法的作用,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
★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按照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叙述的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五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经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语言和环境描写来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并学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前我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影片,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一、质疑课题,定标导向
目标是学习的导向,是思维的起点,是教学的指南,它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有了目标,学生就能直奔教材重点,自主寻找答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但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我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为实施“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策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开始,我是这样安排的:
1、质疑课题。(出示课题)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关于海难的文章。(齐读课题)能从课题提出几个问题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定标导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稍加整理,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出示。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能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关键在学生是否独立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必须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帮助学生设立自学提示是教师扶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学提示,就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对自学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反复多读几遍,努力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3)边读边思考,在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批注,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读完想一想: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1)把自己学到的生字新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2)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3)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4、整体感知:说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5、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交流,导学释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自学存疑,是思维活动深化的体现,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讨论交流的合作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导学”阶段就是在学生自学完毕后,教师按照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归类,抓住关键问题,调整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再学习,再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梳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课文。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诺曼底”被撞后,船上的场面怎样?
(2)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
(3)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
(4)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逃出来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在交流中,适时组织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检测目标,拓展延伸
1、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钦佩。
2、假如你是被救中的一员,你在哈尔威船长的悼念会上,你会怎么说?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可以写哈尔威船长让自己敬佩之处,也可以谈一谈自己经历的精心动魄的一件事,说说当时的感受。
说课稿 篇3
一、课的内容
大众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
二、教材分析
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的体育运动,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本次课通过对大众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的学习既可以练习音乐的节奏又可以巩固提高动作的质量。是在前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过程。同时通过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提高兴趣。
三、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一级套路的“V”字步
依据:学生做这个动作容易不协调缺少弹性,所以要加强她们脚下动作的练习。
2)提膝时腿的动作
依据:这一动作中容易出现提膝腿过于紧张和身体后仰等错误动作,这样作出的动作缺少美感因此有必要强调腿部的动作。
3)二级套路的摆髋动作
依据:同学易出现顺拐现象,动作很不协调幅度不明显。
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及与音乐的配合
依据: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上下肢协调配合做的动作看上去非常僵硬并脱节;另外由于是初次学习很难掌握音乐的节奏,跳起来感觉很乱。所以,对于音乐与动作的配合是比较难掌握的'故将其作为难点加强练习。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女同学。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女同学相对来讲是比较喜欢健美操这项运动的。另外高三女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学习基础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她们的学习水平安排了本次课的内容。针对她们学习比较紧张的情况尽量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中。
五、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 运动技能目标:改进提高大众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的动作质量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随音乐独立完成。
依据:成套动作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提高阶段,所以能基本掌握简单的成套动作是
学习的基础。
3、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等素质。
依据:柔韧、协调等素质是身体的基本素质,是学习动作的前提,故要加强练习。
4、 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自信心,具有良好的心态。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生活充满自信。
5、 社会适应目标:在学习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依据:现在的学生缺少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本次课通过分组练习来增强学生的这种意识。
六、教法设想
(一)示范、讲解法相结合
A、 完整示范后再进行讲解,对于重点环节可以补充示范或边讲解边示范。
B、 讲解时注意语言简练、表达生动、比喻形象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依据:通过准确的示范和正确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动作概念的理解。
(二)采用串联教学法
依据:在练习过程中使身体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中,这样有利于动作的流畅、顺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锻炼,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
(三)音乐练习法
依据: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由于学生对动作基本熟悉所以采用不同节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乐感。
(四)练习方法 节奏不同的练习
目的:体会不同节奏与动作的配合,更好的掌握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加大动作幅度练习
目的:加强学生的本体感觉,体会动作到位的感觉。
加大动作力度练习
目的:让学生把健美操的特点之一“力”体现出来。
教学展示法
目的:通过教学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七、教学流程
集合整队(课堂常规)————准备部分(热身操4*8拍)—————基本部分教学↓
互评← 学生练习 ←复习锻炼标准一级、二级套路动作←形体健身操
↓ (按照上述练习方法) (教师提示动作) (随音乐跟老师完成)
放松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八、教学效果的预测
大部分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基本能独立跟随音乐完成锻炼标准一级、二级的动作。
九、场地与器材
体育馆 录音机一台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周长》。
二、说教材简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
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说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好,对于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而整体学生的学习风格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
四、说学习目标。
1、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呈现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1)这里的知识名词有:圆的周长、周长公式。
“周长公式”可分解为:计算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的周长”可分解为:会说出什么叫作圆的周长。
(2)这里的行为动词有:探索、掌握:
“探索”可分解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实验、观察,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掌握”可分解为:学生会利用公式进行周长计算。
2、这一节课《在教学用书》单元教学目标中呈现的教学目标是: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且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1)这里的知识名词有:圆周率的意义、圆周率近似值
“圆周率 的意义”可分解为:会说出圆周率的意义。
“圆周率近似值”可分解为:在计算时能自觉保留两位小数。
(2)这里的行为动词有:探索、掌握、理解
“探索”可分解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实验、观察,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掌握”可分解为:学生会利用公式进行周长计算。
“理解” 可分解为:学生说出圆的周长公式。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①学生会说出圆周长的意义。
②参与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有条理的说出推导过程。
③会说出什么叫做圆周率。
④会正确的说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包括字母公式。
(⑤会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五、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学生能理解“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问题,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归纳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实践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则是教学的难点。
六、说评价设计:
为了检测本节课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特制定了一下评价方案:
(1)通过提问检测目标1,正确率达到100%。
(2)通过观察、巡视检测目标1,正确率达到100%。
(3)通过提问和默写检测目标2、3,正确率达到100%。
(4)通过演板和评价样题检测目标3,正确率达到95%以上。
评价样题 :
1、一个圆的直径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圆形花坛的半径是1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七、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几何画板演示法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
透转化思想。利用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后运用自学辅导法,提高自学水平,培养“说”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
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
八、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所以我准备了圆片,细绳子,尺子,电教媒体,数据统计表。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直径为整数的圆片,一根线条,一把直尺。
九、说教学环节: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我预设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认识圆的周长。
创设情景,演示周长的意义:从而得出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曲线的长。(插入课件)
(设计意图:经过第一环节的教学,把概念形象化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圆周长概念,为下面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1。)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然后汇报测量的方法:最后总结归纳常用的绳绕法和滚动法。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周长测量方法的探讨和实践,既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转化思想,为下一步研究圆周率做好了铺垫。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2。)
第三个环节:探究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分四步进行:
1、第一步:创设探究情境。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圆,没有办法直接去测量它的周长,那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2、第二步:实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别测量各圆片周长,并用课件演示规范测量的方法。将数据填入下表:
当学生测量和计算完毕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测量和计算结果,经过充分的交流后,归纳出所测量的圆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结论。那是不是所有圆的周长和他的直径都存在这种关系呢?为了体现穷尽的思想我推出了几何画板。(插几何画板)揭示圆周率,(屏幕批注)并介绍祖冲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第三步:总结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C=πd C=2πr
4、第四步: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揭示例一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借用直观教具和学具,通过猜测和实验探究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圆周率,总结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概念,会使学生终生难忘,有效的突破了难点。此环节完成学习目标3、4)
第四个教学环节: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基础题,目的是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突出重点。
2、第二层次:判断题,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第三层次:发展题,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计意图: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此环节完成教学目标4)
第五个教学环节:全课小结,归纳提升。
通过以上五个教学环节的处理,我想能够完全达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这是对这节课板书的设计:能反映出全课内容的重、难点,形成知识网络,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十、说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什么是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C=πd C=2πr
这样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的重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能系统的理解知识。
十一、说新课改在教学中的体现。
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
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说课稿 篇5
《妈妈的爱》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以“妈妈”为主题的一首诗歌,《妈妈的爱》是一首叙事抒情诗。它从儿童的视角,以清新、明快、朴实的语言风格,叙述了妈妈爱“我”的几件小事,讴歌了无私的母爱。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以上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读词激趣,唤醒情感
开课时,我首先写出孩子们很熟悉的“妈妈”一词,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例如:“亲切、深情、甜美、热情……”,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后,顺势导入,并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学生纷纷把妈妈爱自己的各种事例讲给大家听。让每名同学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抓住重点、品词析句、升华情感
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进行主体课文讲解时,老师先让学生默读此诗,再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妈妈及妈妈的爱,而不是简单的由老师来说出答案。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节进行朗读,学生朗读起来感情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并通过此小节的重点学习,总结出几点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此方法来自主学习其他各小节。在此环节的处理上,缺点是,老师没有很好的进行学情分析,因此有部分同学在用此方法学习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只是走过场而已。
三、结合语文天地,拓展延伸,抒发感情
有机渗透“语文天地”的学习。在本课中,我把“语文天地”中的夸夸自己的妈妈和“金钥匙”有机的渗透到本节课中,并不是唯一不变地、呆板地去学习。让“语文天地”也变得活起来。
而写话一直是学生掌握知识薄弱的环节,所以在安排为妈妈送上节日的小诗时,降低以诗歌的形式写话的难度,仿照书上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这样学生的仿写也不至于枯燥无味,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兴趣。从学生们的作品来看,此写话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导课,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二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通常是从现实生活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出发,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的方法认识了毫米,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分米,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长度单位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事还重视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4. 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做到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确做一类题的方法和思路。如:练习题让学生填单位,及给猪八戒改错都需要学生先想一想实际物体有多长,再找合适的单位,最后填完要检查结果是不是和实际物体长短一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课后延伸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延伸尤为重要。本节课我以金箍棒变得很长很长变到天上去之后,用什么单位表示它的长度这一问题,延伸到千米的学习。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了一个悬念,引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区教研室提出的三单,即“课前预习单”“课上共研单”“课后延伸单”,把每一步落到实处,但纵观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课堂的教学机智和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我没想到学生一开始就说出8毫米,下面都不知道怎么接孩子的话,后面学习完毫米之后,重新让学生测量小棒,没有抓住刚才的8毫米的生成,如果顺着学生说“刚才有同学量出了8毫米,对不对呢?验证一下。”就更好了。
2.课件收方不及时。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表象,本来就应该放在尺子上进行,为了给学生清晰的指导,才投影到大屏幕,学完1毫米的感念后应该马上隐去,我一时忘了,给学生造成错误认知,这一点值得注意。
3.练习题处理不到位。
在给八戒改错时,学生说13厘米长的铅笔错了,我让学生想象有没有13厘米的铅笔,这样不如让学生拿着尺子比一比13厘米有多长,看有没有这么长的铅笔,进而发现这个单位用对了,不用改,这样处理就更清晰。
4.课堂时间分配把握不准。
前面学习阶段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有拖堂的现象。要是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版第九册的课文《花边饺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我”长大后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让我们感到时代在变,但深沉的亲情永远不会变。文章以朴素的文笔,倾诉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难忘”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让学生体会人间亲情的美好,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和回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读音,正确书写12个生字。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深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我”和妈妈两代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亲情,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学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民俗风情的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并且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食物。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和这天有什么代表性的食物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饺子”。
再次质疑:饺子本是平常物,但是文中的饺子加上了花边以后,便不再平常了,这个花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赶赶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和妈妈,而饺子是我们之间故事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妈妈和饺子之间的联系,通过读文中的语句了解妈妈最爱吃的是饺子,因而在包饺子的时候就是她最快乐和得意的时候,文中有一些词语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妈妈包饺子的兴奋与得意,请同学们朗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脉络清晰,从时间顺序分别写了花边饺子的故事,都是什么时间呢?深入了解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体会这花边饺子里包的究竟是什么?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包花边饺子,这饺子里包的不仅仅是肉馅,是素馅,更包含了母亲的希望与关怀,包含了母亲深沉的爱。“我”长大后,妈妈过生日,“我”给妈妈糖馅的花边饺子让妈妈吃到了惊喜,更让妈妈吃到了儿子的孝心。
(三)学习升华
“我”的这种做法是从哪学来的?学生回答。
相机说出:是啊,妈妈教会了我包花边饺子,让我在艰难的年代里感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回报别人去爱别人,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动情地读一遍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名话。
再次深入:妈妈教给我的仅仅是包花边饺子吗?
生讨论回答,体会感悟,知道母爱的伟大,并懂得回报亲情,学会感恩。让学生用一句诗来总结母亲对子女的爱。并听《烛光里的妈妈》再次感受母爱,并再次感谢母亲。
(四)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关心、爱护我们的人,他们都是谁呢?是啊,有亲人、有朋友、有老师,你现在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四、板书设计
小时候 妈妈 包肉馅的饺子 母爱
花边饺子
长大后 “我” 包糖馅的饺子回报母爱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四川省宣汉县清溪镇中心小学的冉启平,耽误大家一点宝贵时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作品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二、解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感受卖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环节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将本节课分以下几步进行:
1 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2、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3、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4、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下面,我具体说说我是怎样教学这一课的:
(一)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在上课以前出示了一段话,让孩子们在准备上课之余提前感受到安徒生童话的魅力。
(出示)安徒生的童话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像,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界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显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着哀伤的音乐,体会着画面中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我相信整个班里都会回荡着悲伤的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为下面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和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老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要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不断地印证自已的感受。
(三)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我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出示)有爱就有发现:
爱可以给人以温暖,爱可以给人以力量,请你敞开爱的心扉,用心去细细品读,在你眼前的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你一招:你可以通过品词酌句的方法谈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谈理解。
1、静心悟读,体会悲惨。
出示阅读提示后,老师要给孩子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的脸色变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读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有的孩子拿起笔在书上勾勾画画,孩子们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便有了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知音、引发强烈的共鸣。
2、展开想象,体会悲惨。
在描写小女孩“卖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比如:(1)、小男孩在嘲笑她时,可能会说些什么?(2)、小女孩在街头叫卖时,那些拒绝她的人会说些什么?(3)、小女孩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会打她,他爸爸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培养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就给这个本来就可怜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剧色彩。
3、情境朗读,激发同情。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同学们的议论纷纷,更要有孩子们的书声朗朗。所以要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尤其是配着哀伤的音乐朗读,孩子们与这催人泪下的情感气氛融为了一体。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别是后两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见奶奶的一刹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赶紧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幻象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过齐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通过情境朗读来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们感受得越深,对中的难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4、品读句子,理解幸福。
课文中有两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
(1)、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这两句的理解放到最后去处理,由于学生对有了深刻的体会,学生可以理解到: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死了才能得到解脱,她最终的“幸福”就意味着死亡。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课外延伸,情满人间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但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的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和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最后,我们就在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学理念,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种动物)
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因为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要怎么分段。用归并法把课文各部分连起来归纳,本课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段(4~7):写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齐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几个问题?
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
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②指名读文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练习用“即使……也……”造句,懂得这组关联词的用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提问:这句要用什么语气读?(用不解、疑问的语气读)
2、学习4、5、6自然段。
紧紧围绕“三次试验”这个重点,启发学生展开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还要十分关注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对他们及时督促,热情激励。出示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男同学,女同学分开朗读4、5、6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表格怎么填,拿笔画出关键的词语。解释“横七竖八”这个成语的意思:
2、请三个同学上来填表。(其他同学两人一组,小组讨论,填写老师发下去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上眼睛 铃铛不响 不靠眼睛
第二次 塞上耳朵 铃铛响 要靠耳朵
第三次 封住嘴 铃铛响个不停 要靠嘴
教师总结: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捕捉和分辨出复杂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种功能是多么神奇呀!
五、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有奇物的本领,人们从青蛙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能帮助飞机安全降落。工程师设计船体时模仿鲸的形体,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你们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吗?激发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和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六、说板书
用简易表格明确地表示出: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说课稿。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我为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在读进去之后,再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很多学生已经听过,理解内容并不难,但对思想感情的理解缺乏深度。 从内心和作者产生共鸣,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确,使学生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从长远看,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更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和探索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我在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思想:
1、紧紧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学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激起对残酷社会现实的不满。
四、设计思路
1、把握一条情感脉络 教学中应紧扣“由怜生爱 , 由爱生悲 , 由悲生愤”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
2、培养三种能力
(1)探究感悟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的。她的“ 可怜”“幸福”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在互相讨论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2)、想象和表达能力。 如果你看到小女孩冻死街头会怎么说。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通过虚拟情境,一方面深化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3)、朗读能力。课文感情充沛,适合训练朗读,因此要运用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说教法
我据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学生感兴趣读的特点,主要采取“自学研讨法”教学。学生自己感悟领会,小组交流合作。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六、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思想感情,工作汇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说课稿》。教师以读代讲,学生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创设情境
大年夜幸福的人家是怎样的情景?可怜的小女孩在干什么?提出这两个问题后,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以“可怜的小女孩!”为主线,小组内交流从第一段的哪些地方体会出她的可怜。通过创设这一情境,勾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 ,对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一个初步感知。
3、小女孩的命运究竟如何?
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看到小女孩冻死街头你会怎么说?学生自由想象、充分表达。接着让学生对这一段质疑。小女孩明明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带着疑问学习第二段。
4、展开研读
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她的幸福了吗?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环节,作以下安排:
(1)自学自研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批注。教师在座间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活动,获得反馈信息。
(2)全班交流 学生思考体会后,让学生找出第一次幻想时小女孩感到幸福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火光的奇异,读出她面对火炉时的喜悦,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想象她面对温暖的火炉会说些什么?讨论: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见火炉?
总结学习方法,先找出写小女孩幸福的句子体会,再想象她面对烤鹅、圣诞树、奶奶时会说些什么,最后讨论为什么会幻想到烤鹅、圣诞树、奶奶?学生再以同样的方法自学二、三、四次幻想。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讨论。
组长汇报学习成果。 如果这一切不是幻想, 它们真实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吗?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哪一次幻想最让你感动?指导朗读第十段。读出小女孩看到奶奶时的惊喜。
在擦燃一根火柴后,为什么又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教师相机范读第十一段。学生思考“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地方对小女孩来说存在吗?
出示小女孩在天堂和冻死街头的对比画面,通过运用对比,可以使学生对小孩的悲惨命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自然理解了两个“幸福”的意思。
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体会深入了,再读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会更深。
5、拓展创新
这是引导学生深化阅读,运用创新的环节。这时让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充分表达,在小组内交流。
6、指导朗读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鼓励学生自由评议,以达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7、总结、课后作业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令人同情,残酷的社会现实令人不满。卖火柴的小女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的故事还在被一代代人传诵着,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珍惜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
举办“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征文比赛,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召开讲故事比赛。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