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1、 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 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
1、 预习。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 自主阅读。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 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画面,伟人画面,学生会七嘴八舌,津津乐道。然后画面一转,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来把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老王》,大屏幕上显示《老王》插图及课题。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这段导入的设置,我从明星伟人入手,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后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明确字音和解词。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自己补充一些字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先让学生来介绍查阅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也可以介绍钱钟书的一些情况,教师就学生没介绍到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概括课文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遍听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的也未必准确,这时可以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表
姓 名
老王
职 业
拉车车夫
家庭成员
有两个哥哥去世了,又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外貌特征
一个眼睛是瞎的,另外一个眼睛有夜盲症
家庭住址
破败的庭院中,塌败的小屋
明确:老王生活艰苦(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精神 凄苦(孤苦伶仃)
3.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相补充,找到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
(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总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
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老王和作者一家,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我们被深深地感动着,下面我们就深入探究他们的世界。
1、请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走进文本,并把最感动自己的情节、有感情地朗读给小组内的其他组员听。请采用下列句式: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回答问题。提示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了解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老王,理解作者对老王的关爱,领悟作者与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之后进行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
2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由此让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 “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
(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
(六)走进生活,拓展迁移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爱护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你讲述一下他(她)的故事,如果没有,请你就对如何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播放图片: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
(之所以在最后设置这样的拓展迁移题,是因为我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再结合我们学校生源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子女,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家人也是我们关注的农民工,所以他们就可以从善待自己,善待家人谈起,再谈谈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情感体验。) (七)、布置作业
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在乐曲中边听边想幻灯片中需要关注的像老王一样的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课后写一篇题为《老王,你在他乡还好吗》的作文。
说课稿 篇2
这次作课,我教的是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12课《瘸蝉》。
《瘸蝉》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与描写相结合,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作者让人不知不觉中感悟一个深刻的道理:一方面,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了悲剧;另一方面,痛苦与挫折是成长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这组单元的主题是感受智慧的启迪,而本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今天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下面我来说说这节课设计理念:
一、基本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启迪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从关键词入手有条理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3、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重点)
4、领悟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从中获得启示。(难点)
三、教法: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我力争做到: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文本中的内涵。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启迪智慧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以重点词为索引,以词绕文,串珠引线,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线索,学习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复述导入
复述课文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作准备,使教学前后衔接。首先请学生填写课中词,回忆课文语句。接着指导读词,读出词中的情感。在读懂、读出情感的基础上尝试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是思想、语言表达相互融合的一项综合能力训练,也是本课教学突破重难点的重要一环。
2.导之以读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本课时通过提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同样是经历蜕变的蝉的幼虫,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的结局?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具体感受课文中的内涵。而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悟读、重点词句的品读,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导之以思
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蝉蜕变的过程确实是激烈、痛苦、让人于心不忍。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那种煎熬呢?首先我让学生独立去读、去批注、去感受。而后,我展示了一组蝉蜕变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抓重点段,引导学生细致品读,自读思考,感悟蝉蜕变过程中的所要忍受的痛苦与煎熬,从而明白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帮助这只蝉。思考之后进行批注与交流,珍视学生潜心读书、认真思考的点滴感悟。
4.导之以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成长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接下来的拓展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在为蝉惋惜的同时,你感悟到了什么?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5.导之以说
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把自己设想成那只瘸蝉,换位思考,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涵,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
遗憾的是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重要性没能很好的发挥,学生互相质疑的积极性没能开发出来,课堂氛围调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使语文课丰富起来!
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轻松快乐而有所收获的时光!
说课稿 篇3
教材解读:
1、教材分析:
《明天,我们毕业》是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的回顾,以抒发浓浓的眷恋之情,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对于即将毕业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母校、留恋母校、尊重老师的美好情感。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3)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5、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作品的同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由此,调动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环节及策略: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 走进回忆,理清线索
1、走进回忆
首先,我用一段深情的导语,引领同学们走进回忆,导语: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出示课题:24 明天,我们毕业)在这里唤起对所在六年的母校的回忆,为下文的学习做情感铺垫。
难忘校园,校园的一切是那样诱人,让我们回到六年前与作者一起回顾当时的情景吧:放一组学生一年级时的照片。这时学生很惊奇看到六年前的自己,仿佛往事有历历在目,借机让学生说说六年前,满怀对学校的美好憧憬走进校园,眼前变是一幅诱人的画面:( )的操场;( )的教室;( )的同学;( )的老师;还有那( )的课本。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回忆,真切体验往事。再打开课本指导学生朗读:真真切切去感受校园美好的一切,进入作者心中的陶醉的境界,这一设计关键是训练学生重组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理清线索
由以上环节教师就能体会到同学们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眷恋,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学生通过默读快速理清课文的线索,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紧扣文本,再现多姿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引导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读读。针对第四自然段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你的眼前出现了些什么场景?我借助电脑再现孩子们在六年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有写字,表演课本剧,跳集体舞,做水果拼盘,春游等。再模仿作者补说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两个场景。如:早读课上,…训练集体舞蹈时,…游赏家乡山水时,…中队活动中…这一环节勾起学生对往日的回忆,使他们对母校的精彩生活迅速回顾,促使学生情感转移,用实际的场景唤起对下文学习的热情。此处设计让学生捕捉每一个场景,通过有创意取名、朗读品味感悟等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由此,进一步眷恋多彩的校园生活。(板书:校园的生活)
三、运用多种言语形式,感恩老师
我出示了一组一年级学生写的字和六年级时写的字作对比,让学生从对比中回味起在六年学习生涯中老师的孜孜教诲,以图激情,以情引言,激发学生从心底理解老师,尊重老师,感谢老师。
接着,出示文中难忘师恩、颂扬老师的一连串句式:(第六自然段)A每一点进步,都…每一点进步,都…
B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是您,为了…;是您,带我们一起…
C您的额头已…粉笔的灰尘已…
D然而,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的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的心。
E……老师,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指名学生读后,说说对哪句感受最深?这些句子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引导学生读读对老师赞美的句子;最后通过离别时真诚的话别,既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情感,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句式,说说在你的心中,老师是什么样的形象,把最真切的情感传递给大家:
在我的心目中,敬爱的老师,您是( ),( );您是( ),( ),您是( ),( )。我要
学生动笔写,在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了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诗一般的语言中流淌。这时的表达才是学生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真实情感。教师此时与学生对话,表达真挚的祝福,更掀起了师生情感的高潮,实现了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进一步眷恋敬爱老师之情。(板书:敬爱的老师)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教师引导: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眷恋美丽的校园,眷恋敬爱的老师,在六年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六年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我设计了以下结束语深情地说:“同 学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别总是让人依依不舍,老师就把这首诗送给同学们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骏马去驰骋吧,你们是雄鹰去翱翔吧。愿你们迈开坚实的脚步,带着父母的叮咛,带着师友的期盼,勇敢地搏击风浪,自信地扬帆起航!”)在课结束前送给学生真挚的祝福,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眷 恋之情,感激之情。课后,引导学生互相写一写临别赠言,根据不同的对象,把赠言写在自制的卡片上,互相赠送,表达美好的祝愿。这里给学生提供了情感交流、展示个性的平台。
教育家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引导学生面对文本,有感情地读书,宣泄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使学生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对教师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把真留住了,把美留住了,更把眷恋母校和老师的情留住了!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初步知道加法含义并探究5以内加法的计算过程,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校园中艺术节的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两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加法含义的讲授,书第23页两幅插图。加法的引入,计算虽然很简单,但是它在本单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用正确的方法计算15的加法。因此这段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两幅插图的作用:图一主要是用来引入加法含义、算式的读法与写法和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即教学生加法的含义。图二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主要是学生的学。学着描述图意并列出算式。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书第23页做一做。对刚刚学过的加法含义进行实践体验,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加法含义,从而巩固加法含义。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
第三个层次是加法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书第24页插图。在清楚加法含义的基础上发散学生思维。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方法可以多样化也要最优化,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为今后的加法学习及减法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3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难点:会用数的组成,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算法多样化的择优来突破难点。
六、教学程序及学生预设
(一)创设情景
学校艺术节,美术小组的同学们要制作折纸作品进行展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制作的怎么样了。
(二)感知加法的含义
本环节有三个任务要完成:一是加法含义的教授,二是加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三是加法算式中数字代表的意义。
1.加法含义
以图中的资源为例,请学生观察图,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重点说出一只纸鹤和两只纸鹤合在一起是几只纸鹤?引出对加法含义的教学。两部分合在一起,我们用加法来计算。突出合在一起,运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含义。
预设:学生观察图会有两种观察角度,一是从纸鹤的角度(一只粉鹤和两只蓝鹤),二是从孩子的角度(一个小男孩又来了两个小朋友)。
意图:鼓励学生对主题图的发现,引导学生对加法算式中数字意义的理解。
2.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是在讲授加法含义时作为板书。介绍+,把合在一起转化为简洁的数学语言,即加法算式读法。
3.加法算式中数字的含义
体会加法含义的同时,提问算式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预设:如果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出现了多角度观察,就分别说说数字的含义;如果学生没有多角度观察,可以在说清一种数字含义后,适当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然后再说说数字含义。
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数字的意义,即观察角度不同或主题图不同,尽管算式一样,但算式中数字代表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4.加法含义的巩固
艺术节上,还有杂技团的小丑来给表现出色的孩子发气球作为奖励,我们看看小丑叔叔给我们带来多少气球?
自己用学具代替气球边摆边说一说,并列出算式。请同学汇报。
意图:通过动手摆,更生动的体会加法就是两部分合在一起。也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做以铺垫。
(三)学生活动,巩固加法含义
动手摆圆片,边摆边说加法含义。教师出题摆,说给同桌听。然后同桌互相摆同桌合作。
意图: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自主地、积极参与的活动方式。
(四)算法多样化
仍然利用小丑图及算式,追问算法。同桌合作汇报算法。教师指导算法择优。
意图:通过学生交流多种算法,发展不同程度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清楚计算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通过择优算法,帮助学生快捷、准确的计算5以内加法。
(五)看图计算,初步应用
(1)观察画面一群小猫。
先指名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提出要求:小猫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
图一与图二要分别来看,重点说清图意,对应好算式中的数字。
(2)看书边摆边说
小结:引导观察两组算式的特点,渗透加法交换律,强化算式中数字的含义。
(六)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如,我有2枝铅笔,又买来1枝,一共有3枝铅笔;(2+1=3)
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5只小鸟;(3+2=5)
意图:拓展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巩固加法含义,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加法
4+1=53+2=51+3=4
组成2+3=53+1=4点数顺序
说课稿 篇5
1、 教材
《小黄帽》是《品德与社会》(试用本)(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祝你平安》中的第二篇课文。教材先后呈现常见的交通设施,有关车辆等的照片、过马路的正确方法、交通行为的辨析以及交通标志的认识和设计五部分内容,让学生们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能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
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三课“乘坐公交车”与本课教材内容相关。
2、学情
大部分学生上学放学都要过马路,全部由家长带领着通过,多数家长能即时教学生一些安全知识,但知识零零碎碎,学生也只是听过而已。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有系统、全面的掌握,在实际生活中更有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如怕上学迟到而乱穿马路,为图方便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等,因此对于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其实学生也从电视,报纸,家长的日常谈话中学生们都能感受到如今意外交通事故每年日趋上升,让学生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自觉做到遵守交通法规,更要能做个小小宣传员,大胆提醒周围的人们也来遵守。
3、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参考教参中的目标,拟定的教学目标分别落实到两个课时中。
第一课时目标:
(1)知道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各有规定的行进路线,各行其道才能保证安全。
第二课时目标:
(2)认识交通信号灯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会按照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4、教法
(1) 媒体教学法:媒体教学能使教学更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不但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将生动形象的媒体贯穿始终。如让学生观看平时常见的违规行为,正确过马路的方法以及一些交通标志等,并配以有趣的故事,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场所,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并激发新的兴趣,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创意教学法:在教学中,老师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好基础,为此在教学中创设了情境,当学生们了解到一些常见的违规行为,让他们大胆思维,想想你有什么方法加以改进?同时让学生试着设计校园、小区的交通标志。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肯定会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5、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性,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能顺利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学中让学生制作各种在校园、小区交通小标志,动动脑,动动手,使学生不断认识到交通安全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来纠正常见的违规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互相教育,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
6、实施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出示实物小黄帽,引出课题,了解小黄帽的作用,同时出示“七色光”的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交通设施,以及了解一些交通设施作用。接着让学生进行交通设施知识小竞赛。(比一比:谁知道的交通设施知识多)将交通设施的正确名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连线。
在这之后,让学生收集相关交通事故资料,课上交流,从而认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再看看录像,认识交警指挥的基本手势,模拟正确过马路。
本教学过程以媒体演示为主,通过媒体,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实践,操作。 教师利用媒体,进行交通行为辨析,(媒体中的人物可移动),请学生当场纠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同时让学生设计校园、小区交通小标志,这样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各有规定的行进路线,各行其道才能保证安全。
(2)认识交通信号灯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会按照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交通信号灯以及一些交通安全设施,会按照交通法规安全过马路。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有关交通设施、交通违规行为等媒体
2、 学生:收集相关交通事故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出示课题,引出课题
1、 出示“小黄帽”,了解小黄帽的作用,指导我们为什么要带小黄帽。
2、 城市的交通越来越繁忙,同学们过马路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知道的交通安全设施多,熟悉常见的交通设施。
3、 学生反馈
(二) 活动开展
活动一:交通知识小竞赛
比一比:谁知道的交通设施知识多
将交通知识的'正确名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连线
活动二:交流事故案例
学生实现收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
活动三:看录像,说说你认识交警指挥的基本手势吗?
模拟正确过马路。
第二课时:
(一)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各有规定的行进路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才能保证安全。下面来看看媒体(交流会中选取的几组场景)。
对媒体中的情况进行讨论,辨析,并当场纠正)
讨论聪明豆的问题:你看到过这种情况吗?是怎样发生的? 如何才能避免?
(二)认识交通标志
教师模拟情景,让学生在相应地点指出放上合适的交通标志
(三)交通小超市
(1) 每个小组发一张十字路口图,讨论这个十字路口需要哪些标志、设施
(2) 每组指派两人到超市内选购所需物品
(3) 共同努力,把交通标志和设施的小图标贴在相应的位置
(4) 说说为什么这么贴,教师当场点评
(四)设计交通标志
模仿交通标志,请每个同学设计简单的交通小标志,并放置在校园的相应的场合。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 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 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 、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材料的物体名称。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摆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说板书设计:
形状:条形 蹄形 环形
磁铁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
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第一课时。本章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内容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均值,方差等内容,而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本章第一课时,因此我认为本节是本章的基础,是后续内容研究的核心。
结合教材和大纲,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理解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结合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较差的学情,我认为本课教学难点是对随机变量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教学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归纳学习的模式完成。
二.教学过程分析
预习题单阅读课本44-45页
结合课本,思考一下问题
问题1:掷一枚骰子的结果有哪些?
问题2:在含有10件次品的100件产品中,任意抽取4件,那么其中含有的次品数可能有哪些?
问题3: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有哪些?
问题4: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
问题5:随机变量与函数有类似的地方吗?
总结问题,引出定义 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常用字母X,Y,ξ,η……表示。
1)问题3还可以用其他的数来表示这两个试验的结果吗?
(2)问题1如果仅关心“掷出的点数是否为偶数”时,怎样构造随机变量?
(1)随机变量与函数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是把试验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是把实数映为实数,随机变量的试验结果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
(2)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数量化,用变量表示试验结果,就可以用数学工具来研究这些随机现象
【定义】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例1:下列实验结果能否用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若能,
写出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并说出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
实验的结果。
(1)某人出生的时间ξ;
(2)某人出生的月份X;
(3)某人出生的年份Y;
(4)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命中的环数X;
(5)某网页在24小时内被浏览的'次数Y.
完成课本45页练习1
补充:
问题:电灯泡的寿命X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
问题中规定寿命在1500小时以上的灯泡为一等品;寿命在1000到1500小时之间的为二等品;寿命为1000小时以下的为不及格。如果我们关心灯泡是否为合格品时,应该如何定义随机变量?如果我们关心灯泡是否为一等品或二等品时,又应该如何定义随机变量?
问题3中:
用{X=0}表示抽出0件次品,{X=3}表示抽出3件次品,那么
{X<3}表示什么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出3件以上次品如何用X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下列随机试验的结果是否能用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若能,请写出各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1)抛掷两枚骰子,所得点数之和;
(2)某足球队在5次点球中射进的球数;
【归纳总结】要做到“不漏不多”
【巩固练习】
1.将一颗骰子掷2次,随机变量为( )
A.第一次出现的点数B.第二次出现的点数
C.两次出现的点数之和D.两次出现相同的点数的种数
2.下列随机实验的结果能否用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若能,则写出各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1)从学校回家要经过5各红绿灯,可能遇到红灯的次数;
(2)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的测试中,某同学 可能取得的成绩。
3.在某项体能测试中,跑1km成绩在4min之内的为优秀。某同学跑1km所花费的时间X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如果我们只关心该同学是否能够取得优秀成绩,应该如何定义随机变量?
【课堂小结】
三.
本课反应出学生有很好的自学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心声》是一篇新课文,但它却悄悄传达着一个信号:曾几何时,那个一直被教育工作者、被全社会所忽视的问题已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教师——那个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社会生活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学生的心扉,他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经历与体验走进我们的课堂,他们对生活有着自己虽然稚嫩但却珍贵的思考与感受。
作家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总是以独特的眼光审视人生。作者正是透过这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她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李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她是成功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说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运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4、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说教学重点:
1、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学难点:
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主题的理解。
说教时安排:1课时
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划出疑难字词,扫清字词冲突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3、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把握人物,理解标题的含义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的?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运用了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和段落)
2、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1):课文15段中“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表达了李京京想要在公开课上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心声。
(2):课文32—41段写李京京纠正同学错误的朗读遭到同学嘲笑,表达了他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的心声。
(3):课文18—2l段,写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书,表达了李京京想念爷爷、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的心声。
(4):李京京与文章中的万卡有着相同的经历,而《万卡》正好道出了李京京渴望得到友谊、亲情的心声。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 程老师这个人,你怎么看?
例1:“一声呵斥”“程老师不满地盯住他”,说明程老师对李京京是“另眼相看”的,持的是不平等的态度。
2: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他喜欢的课文,却遭到程老师的严词拒绝,“不行,??念不好”,说明程老师在乎的不是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抱的是不信任、
不尊重的态度。
3: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程老师不惜弄虚作假,表现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的还是教师个人的表现、学校的荣誉,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4: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不是直接写程老师,可也看得出程老师教育的结果。课文38段,“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39段:“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要是程老师说不对,那就是真的错了??”,这说明在孩子心中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说明平时的教学就不是民主的教学,学生的思想感情从未得到关注和尊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没有被老师当作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拓展延伸,体验感悟
请结合课文,发挥想像,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一句精练的话回答:
1、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同学?
例1: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你离我们近些吧,请弯下身子来倾听我们的心声吧!
2: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感情的交流。
3:我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请不要因为我们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否定我们,我们需要的是您无私的帮助!
4:假如我是程老师,我会客观、公正地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机会。
5:假如我是程老师,我的公开课一定和平时一样,我要让我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绝不做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六、作业布置
1、以“心声”为题,将你想对老师或家长的话记录下来。300字左右。
2、完成课后作业三。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阿Q正传》是高中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阿Q正传》是千古不朽的名著,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蕴藉丰赡厚重,艺术手法高超精湛,作品语言幽默讽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如精湛的白描手法,精彩的人物心理刻画,杂文式的笔调,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核等。
3、品味小说意味深长的语句和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4、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人思考。例如,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和鉴赏优秀名著的能力。
5、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6、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阿Q精神的典型意义。
(2)小说中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3)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
(1)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准确概括中篇小说的情节要点。
(2)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现实意义。
(3)品味小说喜剧的外套和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
(4)对小说深广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和对教材的详略处理。
二、说教法
1、自读研读法。
学生对鲁迅的文章已有所了解。本文还相当有趣,因此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自我研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讨的成果。教师适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也要把握好理论指导的尺度。
2、导读法
在主人公的思想性上,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阿Q的精神本质。以及反思自己或其他人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
3、讨论法
通过课下的研讨,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互相置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启示。教师要设置好讨论题,设题要有一定的难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之对中国国民性有深刻的认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后的反思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说课稿】相关文章:
《翠鸟》说课稿11-22
《赵州桥》说课稿11-26
《乘车》说课稿11-28
《掌声》说课稿11-28
养花说课稿11-29
《爱莲说》说课稿11-30
穷人说课稿12-01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