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汇编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导入
通过自学,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应该说本课的七个生字是比较简单好学的。不过,有两个字,老师还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一个是“揭开秘密”的揭字,注意,右边中间是个竖折哦!在有一个就是“荧光屏”的“荧”字,下面是火。与它比较相似的还有几个字呢,看看大屏幕,注意红色的地方:萤火虫是虫子,夜莺是鸟儿;晶莹有美玉,荧光屏一定要有火哦!
二、了解文章梗概
1、很多同学告诉我,这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课文,自己读一遍就读懂了。我真为大家感到高兴,因为你们聪明、自觉,学习能力强。现在我想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来考察一下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读懂了课文。
请大家看看课文的第二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注意没有,老师把最后的句号换成了破折号,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句子,比较适当地补充在这里,使句子重新完整起来呢?
对!就是最后一段的第一句: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来,大家完整地读一读: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三、激发兴趣,自主读书
1、同学们真能干。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地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
2、概括地读是一种能力,但是,精读、细读才能显现大家的阅读水平。现在,老师想设计一个情境,请大家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扮演好这个情境中的两个角色。
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心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蝙蝠很不服气,就去找雷达,要和雷达比一比。
蝙蝠盛气凌人地对雷达说:都说你很像我们蝙蝠,那么,请问雷达先生,我们蝙蝠有嘴发射超声波,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超声波确定飞行方向,你有什么?我们蝙蝠有耳朵接收超声波,你的耳朵在哪里?
来,认真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帮助雷达回答蝙蝠的质问。注意,读懂课文后,可以把答案写在课后的括号里。
3、好,这么快啊。真能干。来谁能以雷达的语气说一说。
哈,说的真好啊。不仅回答的干净利索,而且语调显得很有礼貌:我们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嘴,我们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你们蝙蝠的超声波,我们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你们蝙蝠的耳朵。
4、此时,蝙蝠瞪大了眼睛。对,同学们说得对,蝙蝠很吃惊,更加疑惑:怪事,人类是怎样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呢?
如果你是雷达,应该怎样把课文的内容介绍给蝙蝠呢?
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首先要读正确——科学性的话题,可不能出现错误哦!其次,要注意:雷达是高科技产品。高科技,就要高贵,就要高雅。看看我们怎样以高贵而优雅的语气向蝙蝠耐心讲述人类发现蝙蝠飞行秘密的事情。
5、下面我们开始做准备:第一步:熟读课文。第二步:小组合作,一个当蝙蝠,一个当雷达,另外的同学当评为或者导演,帮助其他同学演好雷达。第三步:咱们全班一起进行表演。
6、同学们表演的真好。听了雷达的介绍,蝙蝠会发出什么感慨呢?还有,如果雷达一高兴,又会向蝙蝠介绍哪些人类仿生学进行的新发明呢?
说课稿 篇2
《线的秘密》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前,有一位名小朋友刚刚学会了用绳“翻叉叉”的游戏,邀请我和她一起玩,还自豪地向我介绍翻出的花样,不断地询问我设计的各种线条造型……渐渐地我发现身边感兴趣的孩子越来越多,我想“翻叉叉”的线条不正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形象思维非常发达的阶段,他们爱提问,爱动手,何不将“翻叉叉”的游戏导入教学,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有趣的情境,与“线条”朋友一起去漫游,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从中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条,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教材分析
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素。由于运动的方向,使用的材料,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同,线条会产生许多变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今中外的许多绘画大师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线画经典作品。
本节课安排“我们身边的线条”,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性。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立足于教材,结合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形象思维非常发达的阶段,他们爱提问,爱动手等特点,破除了美术学科本位的束缚,借助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翻叉叉”游戏、寻找“线条”朋友、动手感知、听音乐联想、挥舞彩带体验、作品欣赏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和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孩子们观察、体验、大胆地创作,充分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㈠.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语言之一,它最直接、最简便地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具有美感的线的自然物、人造物,特别是艺术作品,因此本课设计利用游戏、音乐、舞蹈、多媒体可视形象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线条,这些线条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体验用线作画的趣味,让学生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同时也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里的细节,这也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美术素养之一。
㈡在感知活动中激发兴趣,鼓励创造
1、创设情境,唤起学习的欲望,使孩子们主动地去观察和表达。
2、注重教学综合化,进行跨学科学习,将音乐、舞蹈、科学等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入课堂,进行多感官的感知、体验和领悟,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挖掘、感受艺术作品中线条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创作出有独特个性的线条作品
4、通过展示作品和评价、做线条表演游戏,进一步体验、理解线条的无穷魅力,发展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线条,认识线条,感受线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线条进行表现的能力。
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线的组织。
教学程序
一切好课行如流水,习旧引新重在激趣,探求新知力求自主、创新,巩固发展启智培能。为此,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我作如下设计。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翻叉叉”的游戏吗?老师今天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就藏在这“翻叉叉”的游戏里,你们猜它会是谁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启发学生边玩“翻叉叉”游戏,边在彩绳中寻找线条。)
设计意图:创设愉快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综合探究
画一画: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能到前面来把它们的样子画下来吗?
(请两位同学在投影仪上画出几种线条)
师:同学们画的线条真漂亮。你们知道吗?这位新朋友还会变魔术呢,不信?你们看,这样的线条叫什么名字?(分别出示“直线”和“曲线”的课件)
生:答(略)。
师:同学们再看这个线条,它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曲线有点像,不过有些地方不一样,谁能找出它们的差别呢?(出示“折线”课件)
生:曲线是圆滑的线条,这种线条有棱有角,不断转折,应该叫“折线”。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果这些线条碰到一起,会是什么样子?让我们来瞧一瞧。(出示“交叉线”课件)
生:线条碰到一起像渔网,我认为叫“交叉线”。
设计意图:启示性语言,引导学生认知线条,师生对话的方式,在互动****同构建出线条知识。
找一找
师:线条这个新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其实说是新朋友,也不完全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线条无处不在,线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线条。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线条”好吗?
说课稿 篇3
《三 年级的小男生》是苏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首歌曲。这是一首四四拍的儿童歌曲,曲调生动活泼,充满了童趣。附点与切分音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 语气感,演唱起来更为真挚、亲切。歌曲中采用了数板的形式,形象的描绘了一个顽皮的男孩形象,演唱部分以第一人称表达了三年级的小男生渴望理解、盼望成长 的美好心愿。
教学中采用“听、辩、唱、编”等活动展开歌曲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认识“数板”,正确掌握歌曲中的切分和附点节奏,并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通过进行简单的改编歌词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初次出现的“数板”形式,是这节课的重点,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把握是歌曲中的难点,针对这些,我谈谈我的设计和思路。
歌曲一开始讲述了一个三年级小男生的烦恼,所以导入我采用视听同样表现烦恼的歌曲《小小少年》引出“烦恼”这一话题。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烦恼。再用导入语“一个男生也有自己的烦恼”进入歌曲第一段落的学习。
用听唱法进行第一段的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来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和切分的节奏,指导学生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
用 一个提问:是什么事情惹老师生气了呢?自然地引入数板的段落。出示数板段落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歌词的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老师示范的时候根据歌词内 容进行表演,表现出“老师生气了”的'情绪,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歌曲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歌曲。再指导学生读,重点要求学生认识切分节奏和进一步把握切分节 奏。掌握数板后告诉学生:这种带有节奏的独白,称为“数板”。
通过前面两个段落说明小男生的烦恼和事情的原因,再次提出问题,用讨论的形式说说“这个调皮的小男生现在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引出旋律比较舒展的第三段落。学生采用听唱法来学唱这一段旋律,从歌词中感受小男生的盼望成长的美好愿望。
分段学完歌曲后,进行整合,采用先完整听歌曲后演唱的形式,在整体演唱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段落衔接的流畅性,尤其是数板与第三段落的衔接,采用配合节奏点头的动作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点。
拓展部分进行两个小活动:
一、师生合作进行歌的演唱和表演,请部分男生唱第一第三段,老师来表演数板部分。从师生的合作表演中巩固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同时突出歌曲以“我”为第一人称的学生主体地位。
二、讨论:换做是你因为这些事情惹老师生气了,你会怎么做呢?或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呢?通过这些讨论,引发学生对如何做个好学生有个深刻的认识,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歌词的改编。创作一首属于他们自己的《新三年级的小男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首三段体的歌曲,在掌握歌曲的节奏的同时,紧紧抓住歌曲歌词的内容进行引导,从理解歌曲歌词,了解小男生的烦恼产生共鸣,到改编歌词做一个没有烦恼的小男生,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引导,成为一个爸妈和老师喜爱的好孩子。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篇目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
本单元的设计主要是知道学生学习唐诗。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本单元通过第一篇《蜀道难》体会了李白的浪漫激情后,《秋兴八首》(其一)则要触摸到的是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对国家深沉的爱。《秋兴八首》是公园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我们教材选的是第一首,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二、学情
高一下学期了,同学们通过这前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对这一课的学习应该注意在两方面引导学生: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课情感的抒发是含蓄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押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说诗歌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通过鉴赏最终要让学生从内心感悟到杜甫在极其困窘的环境中发出的爱国强音。
三是教学理念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理念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这一课的教学我将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
四、教学设计
(一)总体设计方向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诗,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背景介绍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三、吟诵感知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师:注意这节课是鉴赏课,所以你们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因为古人说“诗无达诂”。首先,由我来朗诵,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与感悟。
同学自己带着感情,带着你对这首诗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诵一下本诗。朗诵的同时请你结合注释,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感受。接下来大家开始自由地朗诵。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四、涵咏赏析
提问:接下来就请同学来谈谈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或者你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明确: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凄凉、悲伤、凄苦等等。这些情感可以从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体现出来。
提问:也就是说,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诗歌的一个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意象。
过渡:所以说,我们在读诗歌时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一下这首诗,读完以后,选取意象进行思考、交流,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接下来就一起朗读一下。
提问:请发表看法与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
㈠玉露凋伤枫树林
⒈提问:“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白露(white dews)——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⒉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这两个字换一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出来?
⊙点拨:注意语音语调,速度要慢些,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 听朗读,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反复吟诵,整体感受。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五、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注重朗读吟诵。
六、作业
今天我们这节课是读《秋兴八首(其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点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们就把“《秋兴八首(其一)》有感”当作副标题,请大家给它一个正标题,要求能体现你对整首诗的感悟,或者说是你从这首诗中感觉出来的思想感情。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
自然之秋
意悲 人生之秋
国运衰落之秋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秋景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高城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蜻蜓和蚂蚁》一课是小学语文长春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八版块中的一篇课文。这个版块是以劳动为主题,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蜻蜓在夏日里只顾纵情享乐,冬季来临时,无处安身,后来在蚂蚁的帮助下,终于明白了,只有夏天劳动,冬天才能安乐的道理。
二、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寓言故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感悟寓意.
2、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或编排课本剧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为写作打好基础。
能力目标:
1、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培养从小热爱劳动的情感,感悟有劳动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寓意.知道有劳动就有收获.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三、教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指导。围绕重点语句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会说了,才能会写,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读书。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会读书的孩子,才能学到书中更多的知识,才能把书中的好词佳句运用好。
四、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做到充分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个环节用创设情境导入。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环节(阅读关)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第一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蜻蜓在夏日里逛来逛去都在干什么,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到它当时的悠闲。然后理解词语“转瞬”让学生体会时间稍纵即逝,蜻蜓的这种好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当冬天来临时,纵情享乐的蜻蜓姑娘周围的处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生活实际、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利用造句的方式,让孩子们积累词汇,明白词汇的意思。
由此导入第二步,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蜻蜓周围的环境,用一个词语概括(荒凉)学生理解词语,教师出示荒凉的图片,目的是为喧染蜻蜓所处的恶劣环境,找出这一段的重点句子进行理解,了解到当时的蜻蜓真是饥寒交迫,接着让学生想象此时他内心是怎样的?可以用难过、悲伤、痛苦等词语来形容,然后让学生找找书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找到(愁眉苦脸、嘀嘀咕咕)由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在写话时有话可写,避免以前的那种拿起笔无话可写的弊病。激发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想象蜻蜓嘀嘀咕咕说些什么呢?这样设计更加形象体现冬夏两个季节的不同,给蜻蜓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
第三步学习3---7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蜻蜓和蚂蚁的对话,是揭示寓意的重要部分,所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朗读上,并且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平台,教师做好朗读指导,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如蜻蜓为了求生是怎样对蚂蚁说的,应读出恳求的语气,蚂蚁是怎样回答的,他的回答主要是为了教育蜻蜓,所以应该读出蚂蚁真诚告诫的语气。学生掌握朗读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读,男生和女生互换角色,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总之,通过多种方法朗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且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重点句子,那就轻松多了。从中也可以体会作者的用意。首先出示句子“ 在我们软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刻钟接着一刻钟的,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劳动呀?”用“因为--所以”一组关联词连接起来,体会蜻蜓此时明白了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劳动者不得食,在美妙的夏季,一心纵情享乐的她,只有在寒风呼啸,饥饿难耐的冬天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学生通过练习说话,会用词了,也就很顺利的会用关联词来写话。组织学生讨论:蚂蚁在冬天为什么生活的这么好?通过结合上下文讨论得出,因为蚂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会衣食无忧,过着充实安定的生活。以上几个问题弄懂之后,老师阶段总结:人也是一样,不能只贪图享受,幻想不劳而获。不劳动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教师板书,并揭示寓意。蜻蜓此时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打算怎样做?读一读他说的话,那么它能做到吗,课文没有说明,但是发挥想象结合寓意说一说,也就是第三个环节。
第三环节(综合能力关)小组内说一说蜻蜓姑娘打算明年也要为冬天的日子学会劳动了。他打算怎样做,学生说一说表达自己的愿望。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蜻蜓和蚂蚁谁最美?一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二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因为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了劳动的技能就等于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享用一生,在此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成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学生只有说的好,才能写得好。
六、课外延伸部分
让学生续写本课,看看第二年春天会有什么变化?这个环节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根据自己平日的词语积累,写一写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为了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5课《中彩那天》。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课文。文章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精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中年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本课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目标):
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将“初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以诚待人”,因此体会父亲诚实、讲信用的品质则是本课理解上的重点,理解“道德难题”之难,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和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上还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在难点处巧设疑问,设置梯度,在重点处凸显语言文字训练,并及时总结提升写法。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2~3遍。
2.试着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教师:自制课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课题──(齐读)。析题,“中彩”就是指什么?(生答后)文中的这个“彩”指的就是父亲中的那辆(生:汽车)。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本课由课题导入,通过解释何为中彩来揭开此课的序幕,选择小而巧的切入点,不仅让学生学会关注课题,也很好地利用了课题这一文眼提纲挈领的作用,过渡到课文的整体感知。无痕而有效。】
(二)整体把握,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
(预设难读的:拮据 梦寐以求 馈赠)
2.把握主要内容。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个别练说,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课文可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练说。
(4)小结。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还存在难度,所以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梯度,教师根据学生已知的内容随机点拨,指导方法,使“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项训练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难呢?文章又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表现的?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则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定准了这一阅读的靶心,学生的探究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词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汇报。
(1)抓相关词句,探寻“难”的原因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 是留还是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父亲,你有哪些理由为自己留下这辆车呢?先
别忙着举手,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默读一下课文,想想父亲留车的理由。用波浪线
划出相关的语句,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了解到父亲留车的种种理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还车时的抉择之难。】
举例:
句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重点品读“拮据”)
句子二: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重点品读“梦寐以求”)
【设计意图: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也为体会下文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作铺垫。】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侧重指导语气、语调、节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扣重点词句,品析“难”的表现。
句子一:“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神情严肃”)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 “赶”)
句子三: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重点扣住“擦”字,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 ,深化理解(视时间机动)。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一个“擦”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现在咱们反过来想一想,在擦去K字的时候,父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呢?心里想些什么呢?咱们试着写一写。
父亲终于拿起了橡皮,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环节抓住文段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五)总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抉择之难。那么是什么让父亲作出还车的最后决定呢?下节课再探讨。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求全、不违真。本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父亲的抉择之难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六、说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 还
诚信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