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悟透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8至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把握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精选教法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说课稿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唤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针对问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尔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四、体现主体、暗授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五、整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实践应用的学习思路。首先创设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情景,生提出问题:“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学生尝试练习后发现:个位上6减8不够减,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笔算减法都是够减的,这就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再进行恰当的讲解和演示从而使学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形成技能。
六、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此,教师先播放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情景录像,并出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真实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也掌握了竖式的写法,所以这儿首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了困难:“个位上6减8不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开始进入深入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演示“借一作十”及竖式的书写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生生、师生对话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数学的乐趣。
说课稿 篇2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在前两课,学生感受了时间存在及流逝,了解了一些时钟发明之前的计时方法。这课也是《我的水钟》这一课的前期准备,旨在激发兴趣,奠定理论基础。
说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定位在滴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高低对流速影响的重要基础。
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经历了两年多科学探究学习的五年级学生,经历过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探究活动。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上册,本套教材涉及有关水的活动多达21个。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认识了溶解、折射等现象,知道了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水对生物的意义等。从探究技能上看,学生已学会了量筒的使用,进行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过多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上课的教案预设是第四次试教后的一份教案。资料中有我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教案预设,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前后两次的预设有着很大的差别。之所以要把两次不同的教案同时放入资料夹中,我的想法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磨课的过程。这两份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先谢过屠老师、郭秀中老师、王平中老师和周春建老师,谢谢你们在我磨课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今天上课我采用第四稿的'预设。不是说这样的预设有多么的出彩,只不过这样的预设真正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节课的预设流程。
本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组织学生说说古人的一些计时方法,一来复习之前所学过的一些内容,二来为本课的学习抛砖引玉。当学生说到用水来计时的时候,我就出示一个古代水钟的图片,让他们通过初步观察,对水钟是如何计时的进行猜测。这时候的猜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我并不把正确的答案公布出来。学生的猜测越多越杂,就说明学生的前概念中对水钟的相关知识是模糊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从而揭示这节课的研究主题“用水测量时间”。
在前几次的试教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如何从认识水钟类型过渡到滴漏实验。3次试教过程中的过渡都不是很自然。第四稿中的设计我把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教材上是先组织学生认识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然后再进行滴漏实验。今天我将试着先组织学生进行滴漏实验,也就是“测量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测量完组织讨论实验数据:三次测量100毫升水为什么时间不一样?学生会顺其自然地想到误差造成的。那么,如果不考虑实验中的误差,同一个水钟在相同条件下流完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是一样的,从而引出泄水型水钟。
之后我将组织学生去比较不同小组间的实验数据,会发现不同的小组测量100毫升水的时间会不一样。然后带着学生们去寻找导致水流速度不一样的原因。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孔的大小”。说到这,我会选择两个孔的大小差不多的小组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影响水流速度的因素不是孔的大小,然后会继续寻找原因。此时的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水位的高低”影响着水流的速度,最多可能会说到“水的多少”。此时,我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教材是安排测量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水流完的时间):从3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出在孔的大小相同,同样测量流出10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不一样的原因在于水位的高低不一样,从而知道水钟里的水在流出来的时候是“先快后慢”的。然后在指导学生如果给泄水型水钟画上时间刻度线该怎么画,应该是上疏下密。
泄水型水钟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又被抛出新的问题:泄水型水钟由于水流速度不均匀,在制作时难度很大,你有没有办法让水钟里的水均匀的流下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保持水流均匀的方法,从而认识受水型水钟。
到这里,可以说这节课的新授内容已经完成,最后以平时评价中所用的学分卡为奖励,要求学生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水钟,以此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成为可能,也为下一课制作水钟积累经验。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弹性在人们生活中应用越来越来广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弹性物体,并且非常感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设计本次科学教育活动——认识弹性朋友。活动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幼儿主动操作,在玩中探索,发现弹性秘密,认识弹性的特点,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理解弹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确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了解有关弹性的`特征和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教育蕴含的价值主要在于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应用,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了解弹性物体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引导幼儿找出周围常见的有弹性的物体,认识它的使用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
二、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幼儿真正做科学。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运用尝试教学法,并融进提问法、记录法、发现法等教法诱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说活动准备:
因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所以我准备了许多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进行比较,获得进一步的感知,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屏幕、投影仪,以备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学法指导
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创设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直接操作、反复体验,主动探索,通过玩一玩、说一说、记一记、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真正体验和了解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说活动程序设计
幼儿学习的动机与成人不同,他们的动机完全依赖于对被认知对象感兴趣的程度。因此,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使他们感到愉快有趣,往往成了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前提。因此我总的思路是:以设疑激发兴趣,以操作突出重点,以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来解决难点。
首先,我准备了蹦蹦床、弹簧、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筋、皮球、海绵、布玩具、钢琴、跳跳球等以及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试着跳一跳、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吹一吹、弹一弹、敲一敲等多种方法进行自由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鼓励幼儿把探索情况记录下来。因为记录有助于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态度,有助于幼儿理清思路,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然后请幼儿分组,互相讲述记录结果,并把幼儿的记录结果投影到大屏幕,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幼儿讲述时,我不是旁观者,一是“听”。二是“说”。一听孩子们在讲述什么,了解它们的个体差异,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教育目标;二是找不说话的孩子讲一讲,鼓励人人动口,积极讲述。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幼儿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我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弹性物品”来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发散幼儿的思维。向幼儿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让他们先七嘴八舌的议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充分思考。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请幼儿自己制作弹性玩具。我准备了铁丝、纸、易拉罐、笔、棉花、布、石头、木块、皮筋等操作材料,请幼儿动脑筋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弹性物品或玩具。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由此激发幼儿对弹性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萌发科技意识。
说活动延伸
教育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所以,我把活动作了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回家玩一玩有弹性的物体,在区角活动继续制作有弹性的物体和玩具。引导幼儿继续体验和关注弹性现象,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动手、创造能力,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设计的是美工活动《装扮树》,是结合本月活动主题—————“叶子”而开展的、
一、我选择这个活动内容是因为:
①、 活动内容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②、 首先,在优美的散文中,让幼儿感受美,再在美工活动中让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③、 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④、 幼儿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大班的幼儿小手肌肉已经发展的了,对于绘画活动,幼儿已经非常熟悉,于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又给幼儿提供了剪刀,加深了本次活动的难度、
二、考虑到半个月以来,幼儿对“叶子”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①、 通过欣赏活动,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印象,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
②、 引导幼儿大胆设计,并练习剪、贴的技能,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
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设计,并练习剪、贴的技能,因此这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
使用剪刀、现在的孩子能自己动手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剪刀这类比较危险的工具,但是,俗话说“心灵手巧”,所以,为了孩子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我还是让孩子联系使用剪刀、
四、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与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 知识准备:
①、 幼儿对秋天的认识
和了解、
②、 幼儿练习过使用剪刀、
2、 教具准备:
①、 制作一棵立体的“大树妈妈”,更加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②、 幼儿的操作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我画好外形轮廓的;另一种是没有任何图形的,需要孩子自行设计的,这样,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游戏罚,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六、说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渐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幼儿将运用讨论谈话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
七、设计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导入活动、②、基本活动、③、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朗诵散文,然后提出问题:“小树叶春天是什么样子?夏天和秋天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比较简单,我可以请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回答,还有“你听了散文后,觉得小树叶是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可是让幼儿自由讨论,我不做任何评价,只要孩子能说出原因、本环节中,主要是帮助孩子感受美、
在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操作材料分为两种,孩子可以自由选择,鼓励孩子大胆设计,在使用剪刀的时候,多提醒孩子注意,本环节中,主要是帮助孩子发现美、
第三个环节是结束活动,我设计的是以“我们和大树妈妈一起跳舞”,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除去美工活动中的疲劳,帮助孩子体验美、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所以,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2、能力目标: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的顺序,培养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说出抓住怎样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不难,但是在前面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说明文这种体裁,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有难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的说明顺序。
六、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课时(40分钟)
第一步:(10分钟)
处理预习作业,出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由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两座桥的共同特点:都是拱桥并且历史悠久。引出今天的新课《中国石拱桥》,来欣赏由桥梁专家为大家介绍的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15分钟)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处理文中的陌生字词。同时思考所提问题(作者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来描述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另外,作者使用哪两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第三步:(15分钟)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相互讨论对以上的问题有了大体一致的结论,老师再对此做出评论。并同时介绍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找出文中的例句,由学生来朗读。
第二课时(40分钟)
第一步:(15分钟)
通过对文章主体的把握,再来阅读3—8自然段,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由一般到特殊、有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的说明顺序。
第二步:(15分钟)
再对第9、10自然段进行阅读,分别概括出本段文字的内容。体会说明文结构安排的清晰与严密,同时学习语言的精炼。
第三步:(10分钟)
通过对全文的把握,由学生自行完成对这篇文章主旨的概括。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一)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二)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七颗钻石》是三年级上册第十九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由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了普照大地的耀眼的星星,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我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
(2) 技能目标: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想像小姑娘所做的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体现的人物的美好心灵,领会到爱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是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 难点是运用丰富、合理的想像构思小女孩的梦。
二、 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教又必有法。本文是篇童话,学生较为感兴趣,所以我打算通过:读——想——议——写——说这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 说学法
小学生普遍喜欢看童话,本篇童话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因此我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这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学生阅读时难度不大,课堂朗读侧重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三) 理解课文,讨论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在课堂上应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应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中进行。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水罐也不断出现变化,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我便在议一议环节中强调学生参与并使其融入童话的气氛中,教者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身心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四) 体会作者写作用意,联系生活谈感受。
读完这篇童话,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已有了全面的了解,此时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 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五、 说设计感想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掌握了多少,他们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和提高,都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生实践,既学到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说课稿 篇7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为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快速跑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快速跑身体姿势,使学生获得快速跑的亲身成功体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是初中田径教学的主要教材,通过快速跑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改善肌肉物质代谢的机能,提高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缺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初中快速跑教学应以途中跑作为重点,在开始进行快速跑教学的初级阶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快速跑技术概念。本次课是初二快速跑单元教学的第一次课,以掌握技术和激发兴趣为重点。因此,本课设计以游戏竞赛贯穿于教学中,寓教于乐。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面向的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这时的学生已经经过一年的初中体育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的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了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有了快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这为本次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设计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步频、步幅与跑速的关系,学会发展步频、步幅的正确方法。
2、发展快速跑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的精神。
五、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重点:前脚掌着地发力,手臂前后摆。
难点:全身在跑的过程中协调。
六、教法与学法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规律,人体动作形成规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法、学法为:
(一)教法
1、讲解示范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明确要领,激发练习方法,学会练习。
2、体会练习法:通过练习,体会动作,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感知认识。
3、纠正错误法: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4、表扬鼓励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5、游戏比赛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学法
1、体会:认真练习,亲身体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自主与合作学习法,学生在练习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七、教学流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的开始与准备,首先是课堂常规,包括整队集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目标及要求,安排见习生。这一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准备活动,学生成一路纵队,先进行自由地形跑,再进行喊数抱团的小游戏,最后是行进间徒手操。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10’)
(二)基本部分,本部分是整堂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一节课的核心。
1、跑的专门性练习(小步跑,后蹬跑),让学生知道步频、步幅与跑速的关系,学会练习步频与步幅的方法。(8’)
2、50米快速跑,通过讲解与示范,让学生体验快速跑途中跑的感觉。(8’)
3、游戏(“剪刀、石头、布”),激发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6’)
4、迎面接力,分组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强调安全。(8’)
(三)结束部分,主要进行放松肢体、调节身心,对本次课进行小结。(5’)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 ——>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
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
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
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