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爱如茉莉》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就如盛开的茉莉花发出的清香,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3.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
将“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将“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自读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妈妈爸爸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让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相契合,与文中爸爸妈妈的心相交融。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熏陶,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爸爸妈妈之间的真情关爱及“我”对“真爱就象茉莉”的理解这样两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真爱的理解不断升华:
第一步,读课题,复习感知茉莉,激起疑惑。上课伊始,我从三读课题入手,奠定情感基调。然后复习词语,感受茉莉并导入提出问题“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像茉莉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读中悟情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精读细节,体会真爱。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留下大块自学探究的时间,通过找、读、品等方式,让他们潜心会文,在组织汇报学习收获时,我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阳光的轻柔等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中体会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第三步,品味真爱,感受真情。此处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整体感知画面,引导学生从“紧握”、“微笑”等词语体会病房内父母执手而眠的温馨。然后由画面设问:“他们真得睡得很香吗?”引出学生对下文的学习。当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之间不留痕迹却又感人至深的爱后,再次出示这幅温馨的画面,在音乐的旋律中,在文字的赏读中感受这份平淡却真挚的爱。紧接着抓住文中的“这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进行研读,引导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如茉莉般散发芳香,像阳光般闪耀光泽。最后通过“病房里,那簇茉莉更加洁白纯净……”与文初“我差点笑出声来……”这两句话中“钻”和“咽”字的对比品析,让学生真正体会真爱就像茉莉那样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
第四步:以诗的形式提炼课文内容,并深情诵读,深化理解,让学生再次感受父母间如茉莉般感人的爱。
第五步:回味生活,领悟爱的真谛。在领悟爱如茉莉的基础上,引生回味生活,把自己对爱的体会用诗般的语言在纸上流泻。从读到写,积累运用,内化文本,拓展延伸。
第六步: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他们在生活中表达爱的方式,并把它写下来。在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通过孩子的声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的爱传播得更远。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践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五、说板书
板书中左边的三个词语:直奔、紧握、微笑,是体现父母间爱的细节。右边的三个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是茉莉花的特点,左右对比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父母的爱都流淌在生活的一些细节中,平平淡淡如茉莉一般,但却真真切切散发出缕缕幽香。整个板书设计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上是我所教学的《爱如茉莉》的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梅花魂》,《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我主要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爱国之情。本单元重点训练的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与前一组“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紧密联系。但是本单元又侧重于从训练作文的角度提出,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还要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注意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单元目标及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设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撩、眷”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并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四)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所授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讨论法:学生都比较喜欢提问,老师则要多鼓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梅花的品格是什么?“魂”又是什么?标题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自由发挥,使他们对学习此文有良好的兴趣。
2.品读法:这篇课文情感渲染的高潮是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在这里会让学生们采用齐读,默读,品赏这三次哭,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了解梅花的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美好的感情,提升阅读的乐趣。
(二)说学法
我所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课堂活跃,比较喜欢抢答问题,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梅花魂》是一篇叙事散文,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我借鉴了记叙文的引导发现模式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字词
魂(hún) 分(fèn)外 抹(mā)净 低头折(zhé)节
(二)导语设计
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赞颂对象,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词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想一想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哪几件事?标题“魂”又是什么意思呢?
(三)整体感知
在课堂上,读的过程分初读、细读,最后是表达。读贯穿于课的始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表达,读中升华。课堂上,也采用了多形式、多层面的读,指导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出文中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想一想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四)深入理解
1.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祖父一向是和蔼可亲的,可是有一次他却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了?学生朗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来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喜爱呢?学生会抓住惟独,分外,轻轻,慢慢,抹净等词语来体会。并且我会让同学们分析这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分析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当交流的生气的原因是一幅墨梅图时,向同学们提出就是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好生气的啊?
2.由老师范读“临别赠梅”一段,找出在哪几句体现了梅花的品格,梅花的品格又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提出“魂”的含义是什么?
(五)品味赏析
1.外祖父赞美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寄托着他的情愫,每当想起就不禁怅然泪下。读全文,找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共有三处。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是什么?
2.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此刻祖父想到了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且在这里我会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3.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想此时我会想的什么?
4.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做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5.听歌曲感受外祖父的爱国心,并且有感情的伴随音乐朗读这三次落泪。
6.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六)扩展延伸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
2.了解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深入了解梅花魂的含义。复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七)总结全文
《梅花魂》是一篇华侨来人体现爱国心的文章,文章采用叙事的手法,写了老人与“我”的五件事,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通过“读——悟——理解——分析”而感受学习。
(八)作业: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四、说板书设计
6、梅花魂
梅花魂——民族精神
珍爱梅图
赠送梅图 中国心
三次落泪
在这次说课过程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语文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孔孟论学习》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孔孟论学习》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 一 篇课文,该单元以读书妙语 为主题展开,学习本单元,意在让我们聆听先哲的教诲,学习大师的读书之道。本文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是记录孔子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古代圣人孔子和孟子谈论读书学习的名言。课文中所选的《孔孟论学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或者劝勉后人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资料;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运用课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教学重、难点: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因而疏通文意、深层理解文章内蕴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并能学以致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等。同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作为辅助教学法。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法,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语,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课件展示一组孔庙、孟子像等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的经典语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的经典语句,今天我们将再一次来聆听先哲的教诲,学习大师的读书之道,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孟论学习》。(随之板书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环节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孔子、孟子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孔子、孟子生平以及写作的背景)。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环节三)、初读课文、初步理解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请学生自读、齐读、赛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正确。教师最后强调重点字词句的识记。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多种形式诵读文章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每人翻译一则,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课件展示。板书: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环节五)、品味文章,拓展延伸。
让学生讲一个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说明端正学习态度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对话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过文本唤起自己对成长的回忆,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可以感受读书做事正、反两面的例子。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正是此环节设置的意义所在。
(环节六)、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受到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二选一) 多媒体出示习题: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重新翻译全文,并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了训练。这一环节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知识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对前面学生并不十分理解的溶液加以理解,而且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的某些知识点在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同时本节课又是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手段来探究未知知识,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液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区分溶质和溶剂。
二、学情分析
基于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熟悉的,一些溶液、浊液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起来略显轻松。同时学生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指导学生采取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感受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采取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的模式。
2、学法指导本节课比较系统的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对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最喜欢什么“水”,学生异常兴奋,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要及时跟进这些是水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通过以上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刚才说到的这些并非水而是溶液,是我们平常接触很多的一类物质,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板书:溶液的形成)
2、实验探究
(1)向20ml水中加入一药匙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后可进一步设疑:我们得到的糖水上下是否一样甜?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①一样②不一样(下甜)据后一种结果,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杯糖水选取一位学生代表让其品尝上下两部分的糖水比较甜度。该学生回答品尝结果并由学生总结出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进一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糖水如果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何现象?若将此糖水密封外界条件不变糖会从中析出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后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成因。总结出溶液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稳定性。(板书: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2)实验9-2、9-3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及讨论交流得出:水可以溶解物质,它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溶解一些物质。也可作溶剂。
学生活动①说出上述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②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汽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乙醇汽油(此时学生可能会对其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出现争论,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举例论证)。
由以上问题引导讨论总结出:固体、液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它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若有水存在,无论量多少一般水为溶剂。
设疑:溶质A溶于溶剂B中请说出该溶液的名称(从此总结出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A的B溶液)出示几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说出溶液的名称。
回顾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溶液的名称(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溶液等)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水做溶剂的溶液名称中省去溶剂水,换句话说没有提到溶剂的溶液溶剂均为水。
4、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5、达标练习:
一杯食盐水中又加入了一些蔗糖并完全溶解掉,此事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6、作业:P331、2、3
说课稿 篇5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第一段主要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主要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第一个例题: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主题图,运用已有知识将难点转化,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技能,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算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奠定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想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迁移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验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难点是体会口算算理,正确、灵活、合理地进行相关乘法口算。
三、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1、知识迁移法:在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旧的知识,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情景创设法:小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3、练习巩固法: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及时进行巩固,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体现出做数学的思想,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利用课改的教学模式,其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八环节整合成六环节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出示学习目标
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4、精讲点拨、检测自学
5、巩固训练
6、归纳小结
说课稿 篇6
从容说课
“力”这个字学生非常熟悉,用得很广泛,用在不同的地方含义也不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要使学生明确物理学中所讲的力的含义.
因为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并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得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结论,难点就能突破.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投影仪投影放大“力”字.
[师]请同学们用“力”字组词.
[生]力量、力气、能力、药力……
[生]理解力、战斗力……
[生]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
[师]“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先来试试力能干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力的作用效果
[想想做做]
请三位同学分别拿着弹簧、钢尺(或钢锯条)、已充气的气球向同学们展示.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生]用力的时候,弹簧被拉长、气球被压扁、钢尺也由直变弯了.
[师]短变长、圆变扁、直变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的样子都和原来不一样了.
[生]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
[师]物体形状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形变.形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力,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同学们接着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将小铁球放在桌子上,手拿着磁铁慢慢向小铁球靠近但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小铁球原来是静止的,当磁铁慢慢靠近时,到了一定距离,小铁球就会运动起来,向磁铁靠近.
[生]小铁球向磁铁靠近时,如果让磁铁慢慢离开小铁球,小铁球还会跟着磁铁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大家接着用文具盒和书做成一个斜面,按教材P31图11.4-1所示,让小铁球从斜面滚下,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生]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时,小铁球做的是直线运动,如果在和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上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就会向磁铁的方向弯曲.
[生]小铁球不仅运动方向改变了,我们这一组的小铁球运动方向改变后还停在了磁铁旁边,静止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磁铁就是吸铁石,它对小铁球有吸引力,所以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力”.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能不能从另一个方面去验证?
(同学们思考、讨论、试验)
[生]我们用铅笔或钢笔慢慢靠近静止在桌面上的小铁球时,小铁球就不会产生像原来那样的运动,因此,我们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是对的,就是因为磁铁对小铁球有力的作用.
[师]由磁铁使小铁球运动,大家说力能干什么?
[生]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还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速度是多少?
[生]物体静止时的(相对)速度是零.
[生]也可以说静止是(相对)速度为零的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师]因此,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是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磁铁使小铁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学们一起说)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总结同学们的实验,结合P31图11.4-2,大家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呢?
[生]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ewtn),简称为牛,符号是N.1 N是多大的力呢?
[投影]
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一个质量是40 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
一般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大约是560 N,左手的大约是430 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400 N,女子大约是390 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们面前的橡皮筋或弹簧,先轻轻地拉,然后慢慢加力,注意不要拉断了.在拉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弹簧或橡皮筋的变化.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用的力越大,弹簧或橡皮筋被拉得越长,形变越明显.
[生]这说明了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拿着弹簧如果不是拉,而是压,会怎么样?同学们试试.
[生]压弹簧时,弹簧缩短了.
[师]用弹簧实验时,拉——长,压——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刚才用磁铁和小铁球实验时,磁铁从右端靠近小铁球,球就向右运动;磁铁从左端靠近小铁球时,球就向左运动.
[生]我们教室的门,向里拉是开了,向外推是关了.
[师]长短、左右、开关,力产生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生]因为力的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不同,说明力的方向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教室的门打开(或关上),手的位置先从门把手开始逐渐向转轴靠近,重复几次.(靠窗户的同学可以开关窗户)向大家说说你的感觉.
[生]越靠近转轴的地方门越不容易开(关),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把手的地方开(关)门最容易.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同样大的力作用在门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手作用在门上的位置不同,说明了力的作用点(的位置)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生]这下我还明白了门把手为什么装在现在那个地方了.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力的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吗?
[生]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一般握在把的末端,这样比较省力.
[生]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时,头顶在球的不同位置,球走的弧线也不同,破门的效果也就不同.
[师]经过同学们的实验,大家知道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此就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书P32最下面及P33上面一段文字,了解怎样表示力的三要素,并表示出老师水平向右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
(同学们看书、作图,教师巡视指导,选择两名同学将教师推课桌的力的三要素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在黑板上的图说明,像同学们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叫力的示意图.大家能总结出画力的示意图的'一般步骤吗?
[生]要先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起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师]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作力的示意图时,不需要画出物体,一般是画一个方框来代替物体,这样省事.
[生]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起点表示,也可以用终点来表示.
[师]还有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投影]
练习: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①沿水平方向向右拉物体A的拉力.
②沿竖直方向向下压物体B的压力.
③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向左20 N的拉力和水平向右25 N的拉力.
学生练习,三名同学分别板演三题.练习结束后教师点评.
[师]第①题的力的作用点画在了线段的起点,第②题的力的作用点在线段的终点,第③题有两个力作用在小车上,两个力的作用点就可以画在一点上,并且用数值和单位表示出了力的大小.为三名同学的出色表现,大家鼓掌(击掌)祝贺.
[师]同学们刚才在鼓掌(击掌)的时候,你的手有感觉吗?
(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奇怪,接着有人会再拍手感觉一下,最后同学们会肯定地回答:有)
[师]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
[生]轻拍的时候,两只手接触时感觉到了有障碍;用力拍的时候,手就感觉到有点疼.
[生]我认为手感觉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哪只手(或谁的手)疼,谁的手受到了力呢?
[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同学们再用手用力拍一下桌子,看有什么感觉?
[生]很疼.
[师]你们用手拍桌子,是谁对谁有力的作用呢?
[生]是我们的手对桌子有力的作用,是桌子受到了力.
[师]桌子受到了力应该桌子疼,你们的手为什么会疼呢?(提出问题)
[生]手是被桌子碰疼了.
[生]是不是手在拍桌子,对桌子有作用力的同时,桌子对手也有作用力!(猜想与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自己验证一下,然后交流你们的感想.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第一组:我们已经知道磁铁对铁块肯定有力的作用,还需要知道铁块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了一块磁铁、和磁铁外形相同的长方体铁块、两辆小车.(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1:将磁铁放在小车上,手拿铁块慢慢靠近,当近到一定距离时,载着磁铁的小车运动起来.如慢慢移开铁块,载着磁铁的小车还会随着铁块一起运动.
实验2:将磁铁和铁块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让它们慢慢靠近,靠近到一定距离时,两辆车会自动地一起运动起来,最后靠在一起.(进行实验)
从实验现象看到载着磁铁静止不动的小车,当铁块靠近它时,就会运动起来,说明磁铁也受到了铁块对它的作用力.(分析与论证)
第二组:穿着旱冰鞋的两名同学面对面站在一起,甲用力推乙时.甲乙两同学同时向后运动.甲用力推乙时,给乙一个作用力,同时甲也产生了向后的运动,说明甲也受到了乙对他的作用力.
第三组:用手用力提起装满水的水桶,手对水桶有向上的作用力,同时人会感觉到手被向下拉,说明手对桶有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桶对手也有向下的作用力.(评估和交流)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证实了自己的想法.总结各组同学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一个物体受到了力,肯定有另一个物体施加这个力.受到力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受力物体,施加这个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投影]
练习:分析下面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①人推车.
②马拉犁.
③磁铁吸引铁钉.
④推土机推土.
⑤起重机吊起货物.
[生]人、马、磁铁、推土机、起重机是施力物体;车、犁、铁钉、土、货物是受力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师]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力去讨论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也不能离开物体去讨论力.有时为讨论问题方便,只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没有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是一定存在的.
[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
[生]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或者说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师]回答得非常好.请同学们一起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
1.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3.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可以用力的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很多,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例如:让同学用食指和拇指捏住教学用的刻度尺,使尺面沿水平方向提起来.第一次捏在尺的一端,第二次捏在尺的中间,比较其难易程度(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打乒乓球时,可以打出不同旋转、不同弧线和不同角度的球,这主要与击球点(作用点)和对球施力的方向有关,要打出不同速度的球,主要与对球施力的大小有关.
2.脚;脚.
3.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桌子对手的作用力.
4.略.
5.被马拉动的车辆不仅受到马的拉力,还受重力、支持力,
甚至还有摩擦力,如果要求画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到的拉力,
只画一个拉力即可.题目要求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受
到的力,则车辆所受的全部力都要表示出来,如右图.
五、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⑴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⑵ 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
(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相同之处。
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个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怀。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
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确具有了前人所说的“脉络相承”,“首尾相应”等特点(陈子端语)。作者善于把那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有约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艺术表现出来。这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比较起来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他的诗长于歌行而不长于律句,在他的现存诗集中,七言律则写得更少。向来被人所传诵的《登凤凰台》这首七律,它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联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体,还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与杜甫《秋兴》这些精深而又严整的律诗等量齐观。其它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们所写的七律,也没有象杜甫《秋兴》这样精心独创的作品。
在《秋兴八首》里,也表现了作者艺术手法的多样化。用《秋兴》作为诗题,原是要抒写一种凄怆悲凉的情绪的。但作者却偏在对长安的回忆中运用了不少辉煌华美的句子来烘托这种情绪,迸射出了既沉郁而又绚烂的艺术色彩。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第六首的“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第八首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所描绘的长安景色,正和前面几首诗里所叙写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听猿实下三声泪”那种凄怆情景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对雨》里也有同样的.描写手法,它用“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等华丽句子来反衬出曲江的凄清情景。凡此,都显示了诗人在律句方面所独创的多样化的艺术特色。
此外,《秋兴八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句子的对仗上。七律和五律一样,都是唐代的新体诗,有一定的格式。它们当中的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需要讲究对仗。开头两句和结尾二句则可以不拘。而《秋兴八首》除了当中两联讲究对仗外,如第二首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第七首的“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就是连末尾两句也都用对仗作结。又《秋兴》这组诗在当中两联的对仗上也还很有变化。例如第一首颈联的“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是顿句,而它们紧接着的三个字则是“他日泪”和“故园心”,这就使句子有了转折而增加了一层意思。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馀”、“碧梧栖老”一联,是倒装句,意思是说香稻是鹦鹉啄馀之粒,碧梧是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
这里还需要指出,写律诗一般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这一联运用转笔;《秋兴八首》对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这组诗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两句运用转笔外,其余的几首都在末后两句才用了转笔。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写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作结。这种写法,在唐宋诗人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如李白的“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金殿,只今唯有鹧鸪飞”;陆游的“细倾西国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乌丝写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仅在七言绝句的末句用转笔作结。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他能周转驰骤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为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现了七律创作的高度成就。
杜甫曾经说他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所谓“诗律细”,并不是专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说诗律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烦绳削”的熟练境地。《秋兴八首》就是“诗律细”的很好范例。
二、说教学过程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
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章法谨严
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
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说课稿 篇9
《看电视》是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由一幅图、一首儿歌组成,其指导思想是通过看图辅助学生理解诗的大意,通过诗歌帮助学生认识生字,体现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词学句意图。 根据新课标要求1、2年级能使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本册使学生认识550字,掌握其中250个,每课认字13个左右。
【教学要求】
1、知识思想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4个字,会写6字。
2、情感方面:
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辨认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受到教育。
那么,采用什么方式完成识字,突破难点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借助图画,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尝试、谈话,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据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中突出在玩中学乐中学,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注重教给孩子识字方法,使学生学会识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猜谜揭题:我首先,以情激趣,“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谜语,好不好?”这样做其目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初步感知:新课标要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感知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互相请教,解决疑难。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有哪些是不能解决的。突出了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朗读感悟:为了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依据教材特点,体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字学词的教学理念,结合诗句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先同桌读,在小组读,说说奇妙在什么地方?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造句。这样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4、巩固阶段: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我采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摘果子”的游戏,看谁摘的果子多,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5、课堂练习:我设计四人小组开展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的词语最长。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融合沟通。
【板书设计】看电视
奶奶京剧
爸爸足球换频道
我
妈妈音乐舞蹈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