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 篇课文《小池塘》。
根据20xx版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包括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3 篇课文《小池塘》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给人一种美的愉悦。是一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好教材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学会4个偏旁部首。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或图片)演示,紧扣词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四、教学准备及教学课时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挂图、生字小黑板。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歌曲导入,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 “映、珍”进行正音,用实验法引导理解“倒映”,重点引导读好“ 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使学生通过选择性朗读,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姐、吹、波、只”,尤其是“姐”,带有新的`偏旁“女字旁”,学生不易写好,因此,我指导学生先看书上的笔顺表,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我将通过复习旧知,巩固字词;精读感悟,悟中生情;识写生字,
探究入微;个性作业,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五、教法及学法分析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学法主要是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通过口语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巩固字词
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闪一闪、明亮、倒映”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以连词成句的方式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我将结合学生回答,创设去小池塘边走走、看看的情境,引导他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小池塘的明亮。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生情
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自由读第一段,围绕“为什么说池塘像明亮的大眼睛”这个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
(3)第三自然段,是对小池塘的赞美,我扣住“五彩的世界”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找找表示色彩的词语,联系上面的说话练习,来体会景色的丰富多彩,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配上优美的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验、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环节: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边、阳、红”3字,请学生自学笔顺表,在学生交流字形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边示范板书:尤其是“阳”字的双耳朵要写的向上一点,要写得美观匀称。
在学生书写时,我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教育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四环节: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还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1、画一幅小池塘的画。2、和爸爸妈妈去郊外,观察小池塘、小河、湖水,说说感受。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达到课堂向课外课外拓展、延伸的目的,真正作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体会学之欢乐。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小池塘
明亮 美丽
五彩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随时注意课堂的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的第一个单元,内容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的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这篇优秀的散文。作者以女性的细腻和和敏感观察寻常的生命现象引出对人生的思考,感悟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爱。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叶圣陶说“教材是个例子”。《生命生命》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本单元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影响深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本单元的安排,结合新课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本课安排了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三个事例所蕴含的内涵。
(2)学会品味精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获得不同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和讨论,形成一种活泼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增进学生阅读本文的体验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进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生命价值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珍爱生命。
2、教学难点
从三个事例中引出多角度的思考。
四、说教师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时,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句内停顿,正确处理轻重音等朗读技巧层面的指导。这是因为,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并且能使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讨论抓住以下两点:
(1)三个事例分别蕴含着怎样的内涵。由此纪出了作者的哪些思考?
(2)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它思考?
(3)你认为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写得最准确生动而又精彩?说出你的理由。设计这些讨论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由“所见”到“所想”“所悟”的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品味、欣赏文章精彩内容的能力。
五、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只有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质疑中创新。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梦圆飞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文章通过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建设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指导学生精读感悟,体会飞船发射过程人们的心情;
2、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树立对祖国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课时安排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感悟,凭借具体的课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把自己收集有关“神舟”飞船信息进行交流。
(五)教学预备
多煤体课件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朗读和回答问题上还活跃,是教学中的有利因素,不过在收集信息这方面,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在要求上比较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
(一)、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是:朗读——讨论交流——反馈——小结这一过程进行。这样能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反馈的环节进行,这样能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开拓视野,加深巩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探索。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处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三大部分进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这部分我从四个要点来说
1、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你的梦想实现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梦圆飞天
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呢?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5号飞船发射过程
3、理清文章脉络
4、教师小结,相机板书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梦圆飞天 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布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二)、围绕板书进行教学
1、送行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
②、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A、20xx年10月15日是什么日子?
B、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员是谁?
C、找出人们为杨利伟送行时表达心情的句子。
让学生来讨论交流
③、指名学生反馈
④、教师小结
(希望这时刻快点到来)
2、发射
①、指名朗读
②、让学生讨论,找出发射人们心情变化的.句子,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倒计时和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地动山摇,腾空而起的这些词语
3,感受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④、教师小结
3、问候
①、我在这里提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②、齐读第三段
③、找出杨利伟说话的句子
④、指名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⑤、提问:从这些语言当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⑥、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⑦、教师小结(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表达了杨利伟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和布满自豪,感受地球是那么迷人、可爱。
4、圆梦
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梦圆的意义是什么?
②、让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教师总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号飞船的信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梦是怎样实现的,从而感受到梦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对太空的爱好,对立对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好地突出了本组练习的重点。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能直观地反映课文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送行:人们心情激动
飞天
今朝成真
梦圆飞天 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布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阳光皮肤》一文选自北师大版六上的教材,以对话为主线,通过南非的国际少年班里自我介绍的一件小事,写了各国孩子的自我介绍,特别详写了“我”的一段话,写出了南非孩子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是:
1、指导学生正确读通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各国风土人情。
2、通过品评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情感,通过文本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平等,呼唤世界和平,“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描写人物的语句,感悟“我”的内心世界。
难点:理解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说教法:
这堂课采用读议结合,情景教学,资料整合,以读代讲,对比、想象等教学方法,辅以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尽量关注学生,平等的和学生对话。既有横向的联系,又有纵向的深入,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学法:
1、 采用“画”、“圈”等批注法学习课文。
2、自主感悟式学习,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走进一个特殊的班级,这是一个国际少年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阳光皮肤》。
(鉴于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为了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我们采取了直接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自由默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字词困难。不理解处加上“?”,可以写写自己的想法。
(二)全班交流,检查默读。
1、出示部分词语:惯例、自豪、鼓励、随即、热泪盈眶、人头攒动、噎。指名读。及时正音。
2、用上部分词串联,说说主要内容。
(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三、直奔重点,聚焦“我”言行。
(一)抓住“我”的心理活动描写
1、在这么多人的介绍中,谁的介绍打动了你?生再读相关语句,汇报交流。
2、多列尔一开始就准备好了吗?出示:17到21段落。再次浏览,交流从那里看出。
3、主要交流句子:
(1)我的心突然一抖。从一开始,我就思考,我将如何介绍我的非洲,我的南非呢?
(2)现在轮到我了。我站了起来,但是我没有想好,真的。
(3)我向左边望望,身边有我一国的同学。我又向右边望望,也有。但我半天张不开口。
用一个词概括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学生朗读初步感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心情。在分部分指导阅读时,每理解完一部分,都要及时指导学生加以小结,再引入下一部分的阅读。这样既能使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思考,又能不断加深学生对课文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过渡:正当我犹豫为难不知怎么介绍自己的国家时,发现桑巴哈站起来了。
4、出示这段句子:这时,我发现桑巴哈站起来,他的左肩是低了些许,哦,他的脚有点拐拐的,我知道。半晌,他不开口,为什么?是不是被什么噎住了?他终于开了口:“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缺水,奇缺!还有战争!”
(1)学生轻声读,交流知道了什么?(学生明白 ”犹豫不决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国家都是缺点。)
(2)转化角色,朗读体会。
我知道,我的国家很落后。
我知道,我的国家很缺水。
我知道,我的国家到处是战争。
(3)我还知道什么?猜测桑巴哈的脚拐拐的原因。随机出示非洲的图片和桑巴哈的资料。
(4)师生对读,倒装练习,再度体会。
桑巴哈的脚拐拐的,我知道。
我的国家很落后,我知道。
我的国家很缺水,我知道。
我的国家到处是战争,我也知道。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处读的训练:轻声自由读,转换角色读,师生对读。在一次次的读中学生通过猜想,看图,认识不断加深,感情不断升华,在朗读中明白“我”犹豫不决的原因。在第三次读中我安排了倒装句句式练习,读中体会倒装句的.特点和作用。这也是盛新凤老师说过的方法习惯内隐化的体现。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写作方法的教学。)
过渡:这样的非洲,这样的南非,这样的国家,我为难,我该如何介绍呢?找出多列尔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的国家的。
(二) 抓住“我的”语言
1、理解“阳光皮肤”
(1)初读句子,说说黑皮肤和阳光的关系。
(2)能不能说所有的皮肤都是阳光皮肤?
是呀,黑色,是阳光照射的健康颜色,读句子
2、理解“阳光心灵”
(1)再读句子,哪个词深深地烙在了你的心里,说说理由。
(2)用一个词语说说白人的行为。拓展: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读出“我”的心情。
(4)感受阳光心灵,他是怎么做的?再读句子。
3、升华“阳光世界”
师:他渴望像一切美丽国家的公民一样,自由、高昂地生活。回到前文,我们一起看看其余的同学分别是怎样介绍的。从他们的介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简要说说世界其他美丽的国家和公民。
师:是呀,阳光皮肤,阳光心灵创造了阳光世界。
(有效地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在逐步地阅读理解的同时,认识也在不断发生量的变化。体现了层层深入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文本意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背景音乐 迈克 杰克逊《拯救地球》
师总结:我们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还有信仰不同,喜好也不同,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希望生活在阳光世界下。
(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有了这种浸润身心的氤氲,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让时光驻足,把韵味留住,所以这里我们没有设计写的训练。)
板书设计:
世界
阳光皮肤
(板书要求简单、明了。我的设计是从阳光皮肤到阳光心灵,再到阳光世界。解决了难点,也点明了中心。)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饮酒》组诗是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而今天我所教学的这一首《饮酒》又是20首《饮酒》诗中的佼佼之作。这首《饮酒》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九首》之第一首。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人对话”,就是在自然中感悟人生。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陶渊明忘怀得失、亲近自然、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陶渊明这个诗人比较特别,他写诗一般不激动,似乎没什么激情。这首诗也不例外,语言朴素,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又因为这是九首诗词中的第一首,教学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为后面的教学铺平道路。因此,我计划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这首诗。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陈述出字、号等重要信息;识记、积累“庐、尔”等文言词语;正确地翻译诗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反复吟读,直至成诵,增强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
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过程;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传授翻译诗歌的方法、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运用质疑、讨论、解疑的方法组织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质疑精神、爱诗情趣;正确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批判地继承,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
译诗歌、解诗旨。翻译是理解的基础,把握关键字词又是翻译的基础。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感悟诗歌意境。陶诗大多貌似平淡,其实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如不细究,往往失之肤浅。又因为它是诗歌,其中妙处难以尽言,只有反复读、展开想象以领会之。
五、说教法:
主要采用“鼓励质疑、问题引路、合作解疑、启发诱导”的教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获得锻炼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利用巡视机会,进行个别辅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点;设计诵诗、译诗、辩论和对对联四项活动,引入竞赛、对抗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六、说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熟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讲“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方式导入,目的一是激发兴趣,为展开教学创设良好氛围。目的二是揭示写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诗打基础。
(二)、简介作者
像陶渊明这样的文化名人,学生必须有所了解。在这一环节,我主要做的是梳理出重要信息,让学生目标明确地去把握。
(三)、初读体会
熟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我采取了范读、齐读、自由读等
多种形势,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朗读指导。
(四)、合作译诗
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质疑问难,考虑到师生之间比较陌生,可能有许多学生不敢质疑、不愿质疑,于是加上了教师质疑的环节,以求身先士卒地为学生作出榜样,借以培养质疑精神,同时也使诗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字词得以重视。
至于学生译诗之所以采取合作的形式,不是因为这首诗很难,而是因为我想让学生获得更多说话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取长补短。
(五)、思考、探究、总结
“心远地自偏”一句是这首诗的诗眼,理解了“心远”,也就懂得了这首诗歌的“真意”。因此,我设计了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的提问,渗透传授抓诗眼解古诗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活动:辩论会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一个方向、一双翅膀和一片天空,要培养人文精神,思辨精神,提出陶渊明该不该弃官归隐?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就是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七)、语言训练活动:缅怀先哲对对联
没有语言训练的语文课堂是有缺憾的。对对联是古老文化传统,也是久经考验的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极佳方式。学古诗、对对联顺理成章。设计此活动,一可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二可以怡情。
(八)、唱诗活动、背诵、品意境。
通过唱、背诵激发兴趣,培养爱诗情趣,既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
布置小作文:归去?留下?则既是培养思辨精神、人文精神,又是为了架通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提高写作能力。
本节课我的设计初衷是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载体,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全体学生进步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但因为才疏学浅,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8
『创意说明』:
《高处何所有》是张晓风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个副标题“赠给毕业同学”,可见是为那些在攀登学问这座大山的学子们写的。可是,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却远远超过了做学问本身,那是一种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较了多种人生境界后对某种至高境界的由衷赞许,是对那种看似平易却难以抵达的真英雄境界的诠释与破译。所以这篇文章在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观的选择方面应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教材。
新课标中提到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工具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将文本学习与写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认为有必要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让他们追求一种最崇高的人生境界,同时,做为一篇事理类的哲理散文,本文的写法非常规范,非常适合学生的写作借鉴,因此我也想通过这篇散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事理散文的写法和阅读方法。
为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为着眼点,体会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主观感受和哲思。
2、理解“真英雄何所遇,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独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的含义,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努力成为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人,同时要认识到伟大的事业是与奉献、痛苦并存的。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哲理散文的方法,体现梯度式阅读的理念。用客观性阅读的方法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领会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观性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对人事物或生活片段的描写,寄寓的主观感受和哲思。审美阅读,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深层次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由张晓风的几句名言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风格。
整体感知:
1、解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副标题的`含义,进而引出课文。
2、学生轮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师生共议,文中的人物及相关要素。
深入探究:
1、你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几个人物?
2、你能找到文章的主旨句吗?
3、就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说一句或一段评注性的话语。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的自己要评价的人物的语句,通过揣摩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来分析评价人物,体会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主观倾向和情感,同时以文末的最后一句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理解本文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点拨学生运用恰当的学法学习(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句子含义,抓修辞、词语的准确运用,通过名言论证、联系实际及对比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拓展延伸:教师点拨学生总结事理类散文的写法(一事一议),指导学生从“成功、态度决定高度、境界”等话题中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口头表达自己的见解(200字左右)。
教师小结:张晓风借给我们讲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在平淡中缓缓透出一种无法回避的魅力,在诗意的描写中从容的暗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在散文的结尾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个观点的真实和冷峻震撼了我们,也吸引了我们。做个真英雄吧,纵然高处一无所有!
作业:将口头作文充实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补充说明:这是教者参加桦甸市语文学科教学研讨课活动时准备的一篇教学设计,讲完之后重新做了梳理,以求自身的提高和借鉴。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陋室铭》。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一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与成就。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为避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成为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该文为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句式整齐而变化有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是体现朗读音乐美的绝佳材料。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但是古诗文及其讲究铸字、炼句。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用得最精妙、传神的词、句细加品析并作简要批注。
五、说教学方法
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为了更好的上好这堂文言课,不至于枯燥,我选择通过以“读”为核心而创设了情境教学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整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不至于烦闷,才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古文的美至而爱上古文。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2、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此程序的设计是要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互译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主动发言讲解课文,其他同学的问题可由发言同学解决,老师适时适当点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疏通文意,感知课文
3、深入研读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思考。
“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想像陋室周围的环境。
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要点提示:
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是写陋室主人优雅的情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
4、拓展延伸
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5、小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6、作业
背诵全文
说课稿 篇10
一、说文本
(一)文本的内容与地位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人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版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提 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等。
(二)文本学习的目标
根据文本的内容与作用、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l、知识与技能: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让学生亲近自然,写观察日记;课上不仅仅是进行文本的交流,也是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文本学习的重点、难点
鉴于上述目标与专题的要求,确立“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为本课的重点,把“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作为本文的难点。
二、说学情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 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赏大自然。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专题要求与文本的目标及学情,同时又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师生共读共赏共评的方法。
主要是读出美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平等对话,分享思想。所谓读出美感,就是读出文本的语言节奏与形象特质,体现美文美读的思想 ;读出自我就是师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生命体验中相通的东西 ;读出问题即师生读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平等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应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课堂当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同时,注重以读促说与写,提升学生的观察的广度与审美的深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的说话水平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设想:
以标题“神的一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思考: “神的一滴”到底是“一滴”什么?在师生共同探究过程中,注重动态生成,逐步把学生引向预设的三个关键词:汗水、泪水、圣水。以这三个词为纲,来剖析与赏读文章内容。同时,最大可能的挖掘教育资源,可以利用我们学校的人工湖,增进学生对瓦尔登湖的感性认识。
(二)预习设计:
依据学生对自然的疏远的学情, 课前设计了三个思考题目,来调动学生对自然的亲近与思考:①你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个什么样子?②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吗 ?③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美好感受?④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
(三)具体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播放班德瑞《蓝色的爱》,营造舒缓、自然优美的课堂气氛,并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瓦尔登湖图片。在舒缓的曲子中,教师引导学生:“蓝色的爱”就是大海的爱,湖泊的爱,班德瑞以优美的旋律把我们灵魂的浮躁清刷得干干净净1 100多年前的美国也有这样一个人,不过是以文字为媒介,把对湖泊的爱传达给这个世界所有需要心灵疗伤的人,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就是梭罗!
(2)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把各自查阅与掌握的资料进行整合,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眼中的梭罗或者《瓦尔登湖》。
2、师生共读,生成剖析文本纲要,整体把握文本。
(1)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思考:“神的一滴”到底是“一滴”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
(2)读后交流。
(3)讨论逐渐生成答案:汗水、泪水、圣水!为了给学生形成清晰的印象,及下面文章分析的需要.板书这三个关键词。
(4)启发学生 到文章中搜索相关信息,印证“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汗水”。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大勇者的作品”、“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等。
(5)启发学生到文章中搜索相关信息 ,印证“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泪水”。文中没有出现泪水的字眼,可以借助一句广告语来启迪学生: “地球上的最后 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文本相关信息:砍伐、工业、建房、铁路线、冰藏商人等。
(6)启发学生到文章中搜索相关信息,印证“瓦 尔登湖是神的一滴圣水”。抓住“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仔细体味文章议论性的语句,可以找到依据。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交流过程中,不仅仅解读了文本,也促使学生思考自然,初步获得认知:美需要汗水创造出来,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但美也极容易被破坏,需要我们精心呵护。
3、披文析景,入境悟情。
文本的诗意,来自语言的优美与景色的诗意,在学生自读品味与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披文析景,入境悟情。主要设计两个步骤:
(1)你认为文本中最美丽的语句是什么?美在何处?(重点是一些写景的句子,尤其是一些修辞句)
(2)你认为文本中最深刻的语句是什么?深在何处?(重点是一些议论性的语句,以及文中的那首诗歌,可以这样理解:物我交融,化合为一,我融入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净化了我的灵魂)
完全放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语言与思想。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之恰到好处的引向深度,帮助他们在评价中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汗水,美之创造;泪水,美之毁灭;圣水,美之净化。
4、开拓想象,我手写我心。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鉴 赏文本之后,还需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回归到课前预习的几个问题:
①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 吗?
②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美好感受?
③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跟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瓦尔登湖”正如它的名字那样美丽,它将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隐语,梭罗也将因此成为一个人类的精神师友。“阳光如此温暖,坏人也会回头。由于我们自己恢复了纯洁,我们也发现了邻人的纯洁。”这是“瓦尔登湖”予以梭罗的精神滋养,那么,我们呢?我 们如何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自然那 里获得怎样的精神滋养与提升?爱自然,其实就是爱自己!要远离俗利与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的高洁,并要求学生围绕着这样的思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课后要求学生继续深入观察与相互交流感受,以“倾听自然的心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说课稿】相关文章:
《翠鸟》说课稿11-22
《赵州桥》说课稿11-26
《乘车》说课稿11-28
《掌声》说课稿11-28
养花说课稿11-29
《爱莲说》说课稿11-30
穷人说课稿12-01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