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27 15:12: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说课稿集合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

  1.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学情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学法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根据学生汇报合作情况媒体出示算式:1+5=6,2+4=6,3+3=6,1+2+3=6,2+2+2=6,1+1+1+1+1+1=6……再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 ,思考为什么分成这样两组?从而引出“加数相同”这一概念[板书:加数都相同]再让学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下铺垫。]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 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我们把这一环节设计为来到了奥特曼的家,奥特曼拿出食物招待大家与前面相照应。学生通过观察食物的包装说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里设计的是一个变式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第三单元选编的主要是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而《故乡》中因为有少年闰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单元。《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选这篇小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阅读小说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特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让他们主动质疑,自己辩疑,自主解答,通过探究学习,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重点精讲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少年闰土,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吗?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样?同学们想象过中年闰土的模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的《故乡》来了解他的模样。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鲁迅,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况不再详细介绍。但《故乡》是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说,选自《呐喊》,可以多做介绍,里面收录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阅读文章,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积累基础知识)

  2.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最后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学生默读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过表格,体会人物的变化,学习对比手法和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

  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

  年轻时

  年老时

  外貌

  语言

  动作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祸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2、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关故乡的诗词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五、作业练习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试着分析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运用对比等描写手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字数不限。

  (第一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附板书设计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少年闰土→对比←中年闰土

  可爱、勇敢、活泼麻木、迟疑、受尽苦难

  人物(喜爱、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年轻杨二嫂→对比←年老杨二嫂爱打扮、精明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讨厌、不喜欢)(厌恶、讨厌)

  情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此板书设计是为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结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次课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它是学习了前两节概率和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基础上,即学习了理论概率后,进一步从试验的角度来估计概率,让学生再次体会频率与概率间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中对两个重要概念“频率、概率”的要求。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概率已是考查的热点,同时,对此内容的学习,也是为高中深入研究概率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同时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当事件的试验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要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进一步发展概率观念。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频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根据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选择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加强对概率的认识,突出用频率的集中趋势估计概率的思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介绍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结合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理解试验频率和理论概率的关系。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来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2.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 引入新知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活动3:讲解例题,深化主题

  活动4:小结归纳, 课堂练习

  (二)环节设计

  活动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1.概率的定义:

  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设计意图】旧知和新课的学习,都是围绕概率概念探讨的,不管前提条件怎样变化,它始终离不开概念的本质。

  2.学生回顾抛掷硬币,投骰子试验

  如:掷一次骰子,向上的一面数字是6的概率是____.

  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的,

  【设计意图】对于古典型概率,它可以理论计算P(A)=m/n,它也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来估算,而后者费时费力,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选择前者完成,让学生明白古典型概率的求法通常选用理论计算,同时为提出下面问题埋下伏笔。

  3.提问: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的概率是____.

  命中靶心与未命中靶心发生可能性不相等;我们没法进行理论计算----这样类似事件的概率怎样确定?引出课题---用频率估计概率

  【设计意图】第一环节的设计,不但复习了前面知识,而且对概率问题进行了梳理,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概率的获取有理论计算和试验估算两种,从而很自然地确立了本节课的主题---试验估算,即用频率估计概率。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主题

  问题1:估计移植成活率(表格在课本158页表25-5)

  某林业部门要考查某种幼树在一定条件的移植成活率,应采用什么具体做法?

  【设计意图】出示本题,主要是同学生一起探求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要求学生学会求这类事件的概率。

  这里是本节的重点,侧重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1)回归概念。结合概率的定义: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结合本题,成活的频率在某个固定的数值(0.9)左右摆动,并且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则估计幼树移植成活的概率为0.9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此题求概率的由来

  (2)学生要明白:参考对象越大,频率越来越稳定于某个常数,实验时要避免走两个极端即既不能为了追求精确的概率而把实验的次数无限的增多,也不能为了图简单而使实验次数很少.

  (3)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能否把表中的14000对应的成活的频率看作成活的概率?可以,在要求精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不妨用表中的最后一行数据中的频率近似地代替概率.但老师要讲清楚:一般情况下,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通常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位数要少

  (4)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通过例题,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即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比如频率有0.80、0.915等,概率为0.9,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不但能通过频率估计概率,同时能将所求得的概率运用于身边的实例。

  介绍数学史实: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在随机试验中,由于众多微小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每次测得的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大量重复试验所得结果却能反应客观规律.这称为大数法则,亦称大数定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史实 ,加深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原理

  活动3:讲解例题,深化主题

  问题2: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新进了10 000千克柑橘,如果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得利润5 000元,那么在出售柑橘(已去掉损坏的柑橘)时,每千克大约定价为多少元比较合适? (表格在课本158页表25-6)

  学生填空1.这批柑橘损坏的概率是______,则完好柑橘的概率是_______,

  2.如果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成本进了10000千克柑橘,则这批柑橘中完好柑橘的质量是________,完好柑橘的实际成本为______元/千克

  3.设每千克定价为x元,则可以得到的方程是

  4.若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利5000元,那么售价应定为_______元/千克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问题2是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涉及的量较多,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好处。为了降低学生的难度,我对所求问题进行了分解,以填空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活动4:小结归纳,课堂练习

  小结归纳:

  一般地,当试验的可能结果有很多且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时, 可以用P(A)=m/n的方式得出概率.当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常常是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即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所得到的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弄清了一种关系 ------ 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了解了一种方法 ------- 用多次试验频率去估计概率

  注意一个细节 ------- 频率的精确度与概率的精确度

  体会了一种思想 ------- 用频率去估计概率;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设计意图】及时小结有利于知识的构建

  练习设计:

  1. 课本161练习

  【设计意图】再现频率估计概率的运用,

  2.在有一个10万人的小镇,随机调查了20xx人,其中有250人看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在该镇随便问一个人,他看早间新闻的概率大约是多少?该镇看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的大约是多少人?

  【设计意图】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是密切相联的, 让学生去体会用频率去估计概率;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思想.

  作业设计 :

  1.课本162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体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过程

  2. 课本163页第5题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内涵的理解

说课稿 篇4

  本文的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的?这里有怎样的技巧?可以让学生选点赏析、交流,以期达到学习和使用这些写作手法的目的。(最能表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多诵读,要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烘托:(用杨七的好手艺来烘托杨巴)

  对比:(当官的.一个比一个糊涂←→这就透出杨巴的明白;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间接描写:(从李中堂大人的视角对杨巴的评判:……人性练达,生意场上,心灵嘴巧。这卖茶汤的小子更是机敏过人,居然一眼看出自己错把芝麻当做脏土,而三两句话,既叫自己明白,又给自己面子。这聪明在眼前的府县道台中间是绝没有的,于是对杨巴心生喜欢……)

  人物描写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如“不知者当无罪!虽然我不喜欢吃碎芝麻(他也顺坡下了),但你的茶汤名满津门,也该嘉奖!来人呀,赏银一百两!表现了李中堂的官气十足;“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表现的是心惊胆战的毕恭毕敬的小人物。个性鲜明的动作,如“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杨巴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如“倘若说这是芝麻,不是脏东西,不等于骂中堂大人孤陋寡闻,没有见识吗?倘若不加解释,不又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说不说,都是要挨一顿臭揍,然后砸饭碗子。而眼下顶要紧的,是不能叫李中堂开口说那是脏东西。大人说话,不能改口。必须赶紧想辙,抢在前头说。”)

  三、小结后推荐阅读

  有人说,俗就是人加上谷,俗世就是五谷杂粮。杨巴叩头如山响,响起的就是这个俗音......

  有人说,俗就是真实,就是生活的现实,毫无浪漫可言,但却饱含生活的辛酸。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刷子李》等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俗世中的奇人。

  点评:

  本教学设计优点很多,如:

  1.教学内容厚实,能力的训练点在课文概说上。

  2.教学思路清晰,表现在有整体的感知,有内容的选点赏析等,并且在每一个设计中都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说明等。

  引发的思考:

  1.课文赏析的短文要千字文,要选出的波澜,表现人物的手法是哪些?要选出一个点或多个点来赏析,如一个美点等,而本设计中的课文赏析侧重于对内容的介绍。

  2.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可以根据课堂时间,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去掉最后一个活动。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女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重点描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份自由和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

  本文用儿童化的语言,生活化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童年自由和快乐的眷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情怀念。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感悟语言文字的意境,感受到充满生机的园子、慈爱的祖父和自由快乐的“我”。

  3、通过体悟文中“我”的自由、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由衷地说出自己的自由、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园子的生机、祖父的慈爱和“我”的自由快乐(这里的我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并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自己的自由快乐。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一:读

  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读出:

  什么样的园子?

  什么样的祖父?

  什么样的“我”(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者)?

  教学方法二:写

  学习第13自然段的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进行语段仿写训练。

  教学方法三:说

  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会用文中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通读课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个板块:

  1、整体感知;

  2、精读品悟;

  3、情感迁移。

  板块一: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我从书后的“作家卡片”来导入。手持《呼兰河传》说,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节选自这部名著。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便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听写生词: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然后让学生当场自我批改,说说错了什么词。针对学生错误较多的词语进行重点讲解。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习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只教学生不会的,以提高课堂效率。

  接着,由这些词语自然地引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的根基。

  板块二:精读品悟

  朗读一直是课堂里最美的风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觉到另一番情致,那是情由心生的。孩子们会通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园子?园子里有个什么样的祖父,什么样的我?”指导学生对文本精读品悟。

  (1)走进园子,抓住关键词来读

  我抓住“美丽”和“自由”两个特点,对第2自然段的昆虫多,色彩丰富,对第13自然段的三个“就像”;五个“愿意”; “一会……一会”进行重点品析。指导学生赏析作者是怎么来写园子中的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并划下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园中的昆虫、花草、庄稼,这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读,联系上下文来想。在学生说出“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子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这层意思之后,我指出:像作者这样把人物的情感倾注在事物上,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达“我”童年生活的自由。接着,让学生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中,对于第13自然段的这些拟人化的,借物抒情的表达还可以进行一些仿写训练,为下一个环节“说快乐”做铺垫。

  (2)走进童年,自由品悟“我”的自由快乐

  教学3—12自然段。我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轻声地、自由地读课文,提醒他们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快乐的细节,读一读,划一划,可以在课文旁边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交流,品析,再次指导朗读。朗读时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如教学第12自然段时,品析“我”是怎么浇菜的?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和短语“抢,拼尽了力气,往天空里一扬,大喊”。说说通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落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此刻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你内心的自由快乐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你和祖父的头发都在滴着水,可你却看着祖父傻傻地大笑呢,这哪是在干活,分明是拼尽了力气在玩耍呢!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淘气的乱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一段,和作者一起回味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接着,让学生通过师生接龙来感悟这份难得的自由: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带着学生漫步在祖父的园子里,看到一个可爱、顽皮的“我”。说出只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必担心有人责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我”完全是自由快乐的。

  (3)走进心灵,感悟我和祖父的亲情

  最后,我提出问题,你在文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祖父?作者的自由快乐仅仅是来自于园子本身吗?让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让学生在进一步品悟文本的时候感受到祖父对“我”的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指出:正是有了祖父的爱,我才真正拥有了这个自由的园子,这片快乐的天地。

  板块三:情感迁移,说出自己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自由快乐)。通过事先准备的几个孩子写的童年趣事的片段来启发学生,学会使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前面细致的品读感悟和情感激发,到了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积极热烈、快乐自由的。

  在学生回答时,我还会引导他们说出这份自由和快乐源自哪里?从而达到回归文本情感内核的目的。

  七、板书

  我 和 祖父的园子

  我??自由、快乐? ?←? ?爱? ?祖父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