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单元结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向大家做以介绍(幻灯片演示说明):这一单元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三角形的认识分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实验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不仅是认识几何形体特征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题,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三)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教学中我重视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提供“数学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因此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四)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本单元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本着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课文简说:
《画家乡》这篇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我们展示了祖国蔚蓝无垠的大海,山清水秀的乡村,平坦辽阔的平原,一碧千里的草原以及现代化的繁华城市。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
2.教学目标: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2个字,会写“贝、虾”两个生字。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的美,热爱自己的家乡。
3.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字,写好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配以形象、生动的,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2.说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找找、记记、读读等多种方式,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使课文的意境和语言都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分别是: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四)指导写字:贝 虾 。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揭题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祖国各地风光秀丽的图片,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介绍。有几位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的手,描绘出他们的家乡,想看吗?这时引出课题。〔在这里我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初步感知祖国的美,为学习课文内容做铺垫。同时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迫不急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让学生看动画朗读课文,看看他们的家乡是怎么样的?听了介绍后,你想说什么?再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圈出来的生字认读,通过“我会认、我会记、我会读”这几个环节来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的学习。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课标》指出: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认认、记记,读读等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寓学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细细品读,画中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写了哪些小朋友?他们的家乡在哪里?这些小朋友喜欢他们的家乡吗?课文哪一段讲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段。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让学生在读书中自悟自得,实现了教与学的整体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小朋友的家乡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在海边,有的在山里,有的在平原,有的在草原,还有的在城市。你最喜欢谁的家乡呢?赶紧找到那一段,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尊重学生的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课文,既优化了学习时间,又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家乡的美,感受语言的美。
(四)、指导写字。
认读生字“贝、虾”,组词。再让仔细观察生字,说说写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范生字,学生在书上写。这时我会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最后师生共同评议。
《课标》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会影响写字质量,养成不良的习惯。所以在写字时,我先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说说写字时要注意什么。范写生字后,学生再写生字,写完后师生评议。这样不但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四、说板书
涛涛 海边
山山 山里
家乡美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教材中对新闻这种文学体裁的选择,多半是消息、时事报道、评论,涉及面很狭窄。本单元四篇课文从广义上都属于新闻作品,内容涉及历史、音乐、思想教育等方面,体裁包括报告文学、通讯、电视专题片等。本文属于报告文学体裁,讲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学习到本文独特的构思和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辨习惯,提高人文综合素养。从教材跨学科整合知识的“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与本单元其它文章一道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
2、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相交织的方法,运用文学的表现力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比利时滑铁卢地区的一场著名会战。文章由六个小标题构成,分别是:滑铁卢的上午、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滑铁卢的下午、决战、尾声。
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对历史大事件、大场面的描写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重要细节,从细处落笔,凸现了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能力;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学生也很有启发。
3、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⑴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⑵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教学重点。
⑶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这是教学难点。
以上三个目标用两课时完成。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自读课文,适宜长文短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拟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具体做法有:
问题研读法:整堂课以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激趣法:这篇文章属于战争题材,学生比较感兴趣,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仅在于人,还在于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故而在开始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断,因为两个战役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而且直观性的战争场面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迁移法:学习一篇课文,不是要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内容、段落大意、写作特点,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借课文举一反三。因此,在课堂主要任务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火刑》,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培养。
三、说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第一步,自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先行了解作者、拿破仑、滑铁卢之战的背景及其影响。课堂上通过听写检查学生对生字词、音、义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合作探究: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创新性的见解,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辨教育,并通过共同探讨,逐步把握文章主题。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语:(导语的设置应该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我选择从观看影片《辽沈战役》片断之后比较两次战役的相同点入手。)(3分钟)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5分钟)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5分钟)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15分钟)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4、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10分钟)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为完成另外两个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5分钟)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2分钟)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顾前课内容导入新课。(2分钟)
(二)具体感知(23分钟)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3分钟)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5分钟)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分析“滑铁卢的上午”中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和 “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5分钟)
明确:分析“尾声”部分“上午十点钟,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10分钟)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尤其鼓励学生独创性的见解。
(三)课堂小结(15分钟)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介绍投影)
以上完成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
(四)布置作业(5分钟)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3、拓展阅读: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代数章第节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主要从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是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整个初中代数知识的“桥梁”,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别于解析式为整式的一次函数。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画出它们的图象,以及根据图象指出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的情况。
(4)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去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体会事物是有规律地变化着的观点。
4、心育目标:
(1)通过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意志。
(2)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3)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及对教师的依赖性。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性。
2、教学难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而且这两个分支的变化趋势又不同,学生初次接触,一定会感到困难。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初三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整体构思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采用引导、启发、合作、探究等方法,经历观察、思考、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另外,我还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形式,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有效的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一种方法远比学会一个知识点重要的多。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的内容以及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方式进行学习,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敢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提问:
1.小学时我们是否反比例关系?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叙述反比例关系?
(1)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之间的关系。
(2)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之间的关系。
2.若从函数的'观点看,上面例子中的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作自变量和函数。可以写成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
让学生改写,得出结论。用以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的实例,形象地把抽象的定义引出。增加学习兴趣,降低思维难度,减少学生对函数部分学习的畏惧心理。增加学习兴趣,强化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新课传授: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问1.说出观察两个变形式后的初步印象,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问2.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能否说:速度v是时间t的反比例函数呢?(学生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巩固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学生口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回答好的给予赞扬,不完善的或不得要领的给予热情的帮助,鼓励。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循序渐进的挖掘定义的内涵,去体会数学的严谨。通过授课的语言,表情动作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为学生自信的心理品质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学生体会,自己动手画图。
(投影出示)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问1:画函数图象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问2:选值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问3:你能不能自己完成这道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把作图最标准的用投影仪投出,以此为例图。并希望大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特征和性质
问:观察函数y=kx和y=kx-1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特征。找出反比例函数图象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有那些不同的特点?
①分组讨论,并鼓励全体同学要细心,有耐心,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相信靠大家的智慧会全部找出。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的去发现、思考,体会学习方法。
②找学生小结本组讨论的结果。
(看哪组总结的最全、语言最标准、简练,不够准确的下面组可以给予补充)在本环节中回答精彩的给予肯定,没想出的鼓励大家继续去发现,最后让大家去评判回答最佳组,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肯于动脑、积极思考的态度,让大家给予掌声,让学生体会努力后成功的感觉。并学会且乐于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③根据对图象的观察,由得到的图象特征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由电脑投影出空表格,大家一起添表格内容,巩固记忆)
图象
性质: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双曲线的两分支位于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的认知、条理更清晰,呈现出本节课知识重点,巩固记忆。又因为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使学生
体会团结协作的作用和努力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投影出示例题:已知y与x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求x=1.5时,y的值。
用提问的方式对此题加以分析.
(1)y与x成反比例是什么含义?
(2)根据式子能否求出当x=1.5时,y的值?
(3)要想求出y的值,必须先知道哪个量呢?
(4)怎样才能确定k的值?用什么条件?
(5)你能否自己完成这道题?(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在问、想、做中鼓励思考,体会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中学,敢于并乐于展示自我,使学生敢说、敢问,敢于相信自我。
4.巩固练习(反比例函数性质的巩固与拓展)
(投影出示自选题目)
联系所学知识由学到用的结合。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跃迁。
5.总结:
学生:从学习知识和情感体验等方面谈体会和收获。
教师:肯定大家的努力及大家在本堂课中的表现。表扬在本节课中表现突出的同学。
6.布置作业
教材130页1、2、3、4.131页5、6。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看报学数》。
一,说教材
报纸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幼儿比较熟悉,他们会用旧报纸做手工,团圆做球,还可以撕成碎片做纸浆等等。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废旧报纸却成了孩子的宝贝。因此,我发现幼儿对报纸是感兴趣的。新《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学数对孩子来讲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如何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我设计了《看报学数》这样一节大班数学活动。
二,说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此次活动的目标为:
1,愿意在玩中学数数,学分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初步学习统计,能正确地记录。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为幼儿的发展打好基础,倡导自主的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统计报纸上文章数,广告数,图片数,并学习正确记录。通过孩子自己的尝试,操作和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统计经验得到整理和提高。难点是幼儿要将颜色与相应的部分对应,也就是尝试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三,说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与幼儿一起看报,读报,引导幼儿了解文章,广告,图片。
物质准备:废旧的报纸,红,黄,蓝三色油画棒,记录表,录音机,磁带等。
四,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利用报纸这样辅助材料,更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统计,分类并记录,主要是看看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知识。第二次是让幼儿互相检查,集体评价,让幼儿的统计,分类经验得到提高。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最后,我让幼儿拿报纸搭格子小路,蹦蹦跳跳过相同颜色的小格,边跳边数自己跳过了几个什么颜色的小格子,比比看谁跳的格子数多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对数数,分类,表格记录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五,说学法
本次的.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具体的学法有:
1,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记录,并通过交流,涂色,跳格子等一系列活动,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大胆的使用颜色。互相检查,发现问题时能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本活动我预计用3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整个活动的环节是一环紧扣一环,教学流程为:5分钟的谈话交流,激发兴趣——10分钟的操作分类,学做记录—10分钟的互相检查,集体评价—最后10分钟的游戏体验,具体是这样的:
1,通过交流已有的经验,初步区分文章,图片和广告。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一张报纸,让幼儿说说报纸上有什么 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接下来,再说说什么是文章,图片,广告,
2,操作分类活动:也就是让幼儿分组来找找教师提供的报纸上有几篇文章,几幅图,几个广告,并做分类记录。幼儿做分类记录之前教师先提供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油画棒,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不同的颜色给相应的部分涂色,最后再进行统计并记录。
3,互相检查,集体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孩子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后大家讨论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将孩子获得的零碎的经验进行加工整理,通过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得的经验作一概括。
4,体育游戏:跳格子路。这时,教师先引导各组幼儿将自己手中的报纸接龙成一条小路,这样幼儿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路玩跳格子游戏,游戏中幼儿可以互相比较自己跳的格子的颜色的多少,比比谁跳得快等等,这一环节将把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七,预估效果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幼儿兴趣高,整个活动的气氛将会是很活跃的,目标也基本可以完成。活动最后设计的体育游戏隐性的的包含了一个合作的环境,因此,活动最后呈现给大家的将是一个很温馨的团结协作的场景。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是一则外国故事。文章写了苏格兰布鲁斯带领军队,同外国侵略者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就在他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无意中看到了蜘蛛织网的情景,从中他受到了启发,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道理,由此重拾信心,最终成功的故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告诉我们只有屡败屡战,坚持到底的人,才会获得成功。文章中有许多关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到位,读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了苏格兰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外国侵略者一连七次都失败,让他几乎失去了信心。第三、四自然段讲他从蜘蛛织网不灰心的情景中受到了启发,并被感动,打算再干第八次。第五自然段向我们揭示了布鲁斯第八次战役的结果——成功。文章通过布鲁斯的事例向我们阐述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人物性格鲜明,说理透彻明了。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做事要坚持不懈、勇于抗争,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1.本课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细细品味蜘蛛织网的'精神。
2.了解布鲁斯的前后心理变化。
四、教法学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法。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交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细细品读,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懂得本课的主旨。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打算采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1.通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3.说说本课主要讲了什么事。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我打算用以下四个板块来进行教学:质疑激趣、品词析句、体会感悟、深化主题。
(一)质疑激趣。
第一板块中,我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事情需要做第八次?
2.为什么打仗要打第八次?
(设计理念: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简单,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就会明白布鲁斯的第七次都失败了,所以才有了第八次战役,引出下面环节的教学内容。)
3.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写了这方面的内容?
(二)品词析句。
1.指名读读第一、二自然段,用笔划出布鲁斯战争失败后的表现。
2.再请学生读一读。
3.找出关键词语,如:躺在、不断、唉声叹气、几乎失去了信心
读读这些词语,读出灰心丧气的语气。
4.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感受布鲁斯当时沮丧消极的心理。
这里采用的是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在读好关键词的同时,也能读好句子。
想象:
假如你做一件事,第一次失败了,你的心情怎样?第二次又失败了,你又有什么想法?第三次、第四次……一连七次都失败了,这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次朗读,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得更好。
(三)体会感悟。
既然布鲁斯这么想,为什么又有了第八次战役呢?
蜘蛛织网
1.划出蜘蛛织网的过程。
2.当时布鲁斯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通过蜘蛛织网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感悟:
大风吹来,丝断网破时;
再次结网时;
又被风吹断时;
最终结成时。
(设计理念: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细细体会,感悟布鲁斯的内心变化,这对于训练朗读、体会主人公心理、明白坚持不懈的道理是很有帮助的。)
3.看一看布鲁斯受到启发后的表现,找找关键词:猛地跳起来、喊道
4.当然,要想重振旗鼓是不容易的,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也可以写一写。(这里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时间不允许,也可以把这个内容作为家庭作业。
(四)深化主题。
1.齐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读出自信的语气。
2.总结:是什么让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
板书:坚持不懈
齐读这个词。
3.你想对布鲁斯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11 第八次
七次失败 几乎失去信心
第八次 成功
坚持不懈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地球上的水》,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特别是我们这里的孩子身处美丽的长江之滨,拥有非常充足的水资源,干净的自来水的使用使他们无法或者很难体会到世界上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严重。那么如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这种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内心产生感悟:地球上的水资源太少了,我们要节约水。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水污染的三种不同分类情况以及常用的节水措施。
② 能力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能善于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③ 情感目标:能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为了很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除了准备一些必须的材料和实验器材外,还要求学生课前查找地球上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产生强烈的节水、护水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改革凸现了科学探究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课始至终我都注意到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以生动的课件演示,给学生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自己主动去体会地球上水资源分布的广泛,但淡水资源却十分地缺乏,有效激发学生保护水、珍惜水、节约水的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更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深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的设想,我设计了3大教学板块:1、感知淡水资源的缺乏,2、认识水污染现象,3、提高节水意识。
1.感知淡水资源的缺乏:
本环节围绕“一大一小”展开,“一大”是指水的存在范围大,美丽的水体图片的欣赏不但让学生了解到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广泛,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展开的地球平面图”和“美丽的蓝色星球图”的出示直观地让学生感知到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要远远大于陆地的面积,认识到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大水球”,让学生脑中形成“地球上的水很多”的印象。“一小”则是说可供利用的淡水存量小,前面的介绍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他们可能很难一下子体会到这个“小”,于是我使用了圆形统计图的形式,将咸水与淡水的比例关系进行形象的比较,先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淡水少”的概念,然后淡水资源的分布比例表又浅显地向学生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人类可直接开发利用的淡水很少很少。为了引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几个数量之间的差距,接下来我边操作边给学生打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然而,就是这宝贵的一滴水又遭到了人类不同程度的污染。
2.认识水污染的危害:
三年级的学生初涉科学,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比较少,所以对“水污染”的理解有一定的认知障碍。但生活是一本活教材,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认识就是新课学习的基础,所以在这个教学板块中,我设法把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延伸。所以我设计了“家乡的水”这张调查表,课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水资源的情况,在了解的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我们天天使用的是净化了的自来水,而身边的很多河流、水井里的水遭受了人们很严重的污染,这时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适时的点拨、总结、提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了水污染的各种现象。
当学生了解了水污染后,让学生再谈谈由于水污染而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从而意识到水污染的极大危害。该环节中,可能会因为学生年龄小,经历少,认识不会太深,我又借助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大量的悲惨画面,让学生震撼,激发心灵的`危机感、紧迫感。
3.提高节水意识:
当学生已经意识到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时,自然而然会产生“护水、惜水、节水”的思想共鸣。接下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净化水、淡化水的两个小实验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而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同时几个常见的“家庭节水小妙招”也给学生指明了在今后的生活中节水的方向。最后一句发人深省的广告语引发学生的深思,将本课的节水、护水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行为动因,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最后我又布置学生在课后做这样一个对比实验: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有清水和洗发水的容器中,观察两种不同的生长情况,以便学生进一步体验水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当然,以上只是教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初步解读,从而形成的教学预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的知识基础将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我将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并进行及时的调控,努力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水资源知识的过程中,思想得到熏陶,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他们的内心孕育下一颗公民责任的种子。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学会调控情绪》。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解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学会调控情绪》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的第二框。它是第六课第一框《丰富多样的情绪》的逻辑发展,是第六课的落脚点,也是第三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本框题有三目,分别是:情绪是可以调适的、排解不良情绪、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三目之间层层递进,构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学习本框题,对于学生正确认识、把握、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初中生的心理还很不成熟,情绪具有冲动性、不稳定性、难自控等特点,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情绪。同时,学生自身也渴望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健康的学习、生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调控情绪的方法
理由:初中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难自控,需要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难点: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理由:现在学生大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情绪表达时没有意识到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调控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自觉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感受,学会共享快乐与分担忧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培养与他人及社会交往沟通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情绪与态度的关系,了解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明确情绪调控的方法。
我确定以上教学目标的依据是:①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②心理健康教育中关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理论;③初一学生的具体学情。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情感体验教学法
根据情感教育理论“激发情感是明理的一种手段”,我将借助照片、情景表演、案例等设置情景,以情激趣,以情感人,以情入理,以达到教学目标。
2.活动探究教学法
根据新课改“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师启发学生通过典型的案例来悟出道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框教学内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是:
1.活动体验法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绪体验等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2.自主探究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探究发现等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明白“情绪可以调控,不良情绪应该排解”的基础上,重点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来排解生活中遇到的不良情绪,明确在情绪表达的过程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情绪,产生用快乐感染他人、用付出收获快乐的情感体验并付诸行动!根据以上教学思路,我确定以下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活跃课堂
我以任教班级学生的四张表现“喜、怒、哀、惧”情绪的照片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以及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引出框题《学会调控情绪》。
设计意图:让班里的学生当情绪模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二) 情景表演,初步感悟
情景表演:请四位学生上场,教师设定 “要考试了”的情景,让他们表演“喜、怒、哀、惧”四种情绪。
再请其他学生分析:为什么面对同一事情,这四位同学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面对考试,学生不同的情绪表现”这个情境,让学生明白情绪与个人态度是紧密相关的,并认识到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案例分析,加深感悟
在认识到情绪可以改变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加深“不良情绪必须调控”的感悟。
我运用20xx年3月发生的“15岁少女与父母口角几句,挥刀自剁3指”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青少年情绪的特点,进而感悟不良情绪不加以调控的危害。
设计意图:师生通过 “青少年情绪冲动酿悲剧”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感受调控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要调控不良情绪”的欲望。
(四)实例操练,突出重点
在学生有了“调控不良情绪”的欲望之后,我通过以下活动使学生掌握情绪调控的具体方法:
活动一:讲述冲突找方法。请学生讲述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当时的冲突,并从中找出属于情绪调控的方法,教师再进行补充,归纳总结出情绪调控的方法,即: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
活动二:我的情绪我做主。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解决一些典型的情绪问题。
设计意图:将来自七年级学生的典型的情绪问题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五)资源整合,突破难点
我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三步来突破难点,升华主题。
第一步:多媒体创设情境:“倾诉苦恼”的网络日志(朋友只顾开心不顾及自己悲伤)。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喜怒哀乐,要学会关心他人的情绪,学会在适当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
第二步:播放《传递微笑》的公益广告视频。通过公益广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传递微笑可以传递快乐!
第三步:多媒体展示“微笑传递,志愿服务”的新闻、图片材料。让学生充分领悟到,微笑传递、爱在传递,美好的情绪、博大的爱意让社会更美好、更和谐!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使学生提高认识:奉献会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要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收获快乐!至此,难点突破,主题升华。
(六)知识梳理,践行感悟
请学生简要的回顾知识,教师进行梳理总结。播放《幸福拍手歌》,在歌声中,将快乐的情绪延续到课后。教师提出希望,让学生课后落实行动,为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奉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知识的概括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快乐的歌曲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的期盼督促学生课后践行,最终巩固教学成果,达到德育目标。
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以简明扼要的网络结构,从整体上呈现本框题的知识要点。
我的感悟:
情绪问题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情绪特点与认知水平,我在教学中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如“面对考试,学生不同的情绪表现”的表演、“青少年情绪冲动酿悲剧”的案例、“倾诉苦恼”的网络日志等,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受到震撼,道德得以提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