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12-04 09:13: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化学说课稿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化学说课稿汇总八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课题。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属于c级要求。由于其内容多、涉及面广,思维抽象,它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与氧化还原反应打交道。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巩固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方法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为能够辨证、全面的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会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一年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从知识储备上来讲,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相对简单,高一一上来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由浅入深的教学。因此我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复习引导式、问题讨论式

  五、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教材分析及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两部分内容。分三课时学习:

  课时1:化学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2:氧化剂和还原剂,“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3:课堂小结、训练及作业评析。

  教材首先复习初中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得氧、失氧)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我打算让学生自己举例复习,用时约5分钟。通过对两个反应(H2+cuo==cu+H2o,fe2o3+3co==2fe+3co2)的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首先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失氧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之间的关系,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进而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有化合价升降的范围。教材在复习初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关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下了一个更为本质的定义。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打算引导学生从钠和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分析电子得失,从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分析电子对偏移的情况,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同时利用穿插多媒体演示并抓住课本中的漫画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扮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如慷慨解囊、互不相让来形容电子得失和电子偏移),从而更好的突破难点。从第一部分的最后,还通过讨论,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第一课时)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教材只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给氧化剂和还原剂下定义,并简单介绍了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记忆口诀:“失高氧得低还”。引导学生讨论已学过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并加以补充。并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内容。

  再花相当的时间进行“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书写的规范(如箭头的表示,得失电子的数目等)。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本节最后简介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也辩证的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等。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复习]:从复习初中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入手,进入新课。

  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H2+cuo=cu+H2o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完成课本讨论(投影片打出)

  [产生疑问]:从讨论结果中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究竟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到底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引出课题

  ]:今天的主要任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仍从反应H2+cuo=cu+H2o中化合价升降分析(前后四人一组,分析讨论,由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追问]:若没有氧的得失呢?

  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问]: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讨论、回答)

  [分析]: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讨论]: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并举例说明。

  [讨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方面的体现,并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

  [讨论并小结]:记忆口诀

  [举例]:初中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补充]: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阅读]:课本最后两节内容,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危害。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H2+cuo==cu+H2o

  得氧:H2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失氧:cuo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化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 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

  本节课位于苏教版必修1专题2、第1单元的内容。本专题以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为研究对象,引出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重要的化学物质,探究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氯气的性质》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后面钠、镁、铝、铁、铜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

  1、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认识氯气的用途。知道人们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主要途径是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氯气的性质》在整个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氯气的性质。

  三、教学思路和过程

  为了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巧妙的利用一些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氯气的泄露,让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归纳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有毒,一定要强调闻有毒气体的方法,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危害,有意增加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较好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理科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见证奇迹的课堂,由于氯气有毒,我们化学组经过讨论不再用集气瓶收集氯气,而改用矿泉水瓶,口小密封性又好,尽可能减少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向装有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水,,奇迹出现了,水变成了黄绿色,瓶子变瘪了,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氯气溶解性的认识,又为下一节课氯水性质的探究提供药品。

  学生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化学性质。

  (1)、因为氯气有毒,同时又避免学习方法单一, 因此有关氯气化学性质的学习,我使用演示实验和播放录像资料两种方法。教师先演示两个实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学生观察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播放三段视频: 铜在氯气中的燃烧、铁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爆炸

  学生思考:

  ①、氯气与变价金属铁反应时,生成高价盐还是低价盐?对比初中铁与盐酸反应,铁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氯气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3、关于习题设计,我根据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和教学重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4、小结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为什么氯气的性质很活泼?氯气有哪些性质?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说课到此结束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本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 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五对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2) 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使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五、说教法

  采用"问题引导-深入探究"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

  六、说学法

  注重指导学生勤于思考、表达完整、学会交流、善于总结、学会比较记忆等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多媒体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①2Mg+O2=2MgO;②H2+CuO=Cu+H2O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随意发挥: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

  提问③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认为不是,事实上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示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①②③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讲授

  通过引导同学分析①②③三个化学反应,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这间的重新组合,我们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

  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观看结束后,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提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

  同学们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中反应物被氧化或被还原。引出氧化剂、还原剂概念的讲述: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后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整个反应过程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

  巩固与提高

  从以下两个题目来巩固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

  C. 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D.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 SO4+2CO 2↑+2H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 ClO2是氧化产物

  C. 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 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 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 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 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 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小结作业

  1. 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电子得失(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

  2.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3.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4.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依据: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5.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化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

  八、说板书

  板书采用提纲式,清楚明了地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

  一、定义

  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

  三、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化学说课稿 篇4

  从容说课

  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教材首先利用实验室的实物照片和简短的文字阐述了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设计时,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设计特点,并力争使学生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做到手、脑并用,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归纳→探究→激趣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资料。

  2.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带导管的胶塞、量筒、水槽、烧杯、普通漏斗、滴瓶、三角架、蒸发皿、试管架、试管夹、试管刷、试管、锥形瓶、胶头滴管、药匙、坩埚钳。

  3.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故学习化学就必须要走进化学实验室。

  [板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讲解]化学实验室配备有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药品)。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0;26、图1≈#0;27和图1≈#0;28)

  [师]大家实验台上放着的就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另外还有几种化学试剂(分别是碳酸钠固体、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问]你能叫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仪器(仪器种类如课本图1≈#0;27所示),并熟悉它们]

  [过渡]当我们要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首先要熟悉实验室规则。

  (指导学生看课本图1≈#0;30或实验室内的实验室规则)

  [师]请大家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你安全地进行实验并使实验获得成功的重要

  保证!

  [讲解]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在使用时都有一定的规则,而实验室的药品在取用时也有一定的讲究。为使我们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我们就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它们进行操作。

  [板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几项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首先,我们来学习药品的取用。

  [板书]一、药品的取用

  [讲解]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常用特别图标进行明示。

  [指导学生看图1≈#0;29(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介绍]化学实验室的药品主要有固体和液体两类,气体一般是现用现制。

  [观察]实验台上放固体碳酸钠和固体锌的试剂瓶与放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液体试剂瓶

  的瓶口有何区别?

  [生]放固体试剂的`瓶口大,放液体试剂的瓶口小。

  [讲解]瓶口较大的试剂瓶叫广口瓶,瓶口较小的试试剂瓶叫细口瓶。

  [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生]瓶口大可方便取出固体,瓶口小可方便倾倒液体。

  [师]回答得十分正确!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来练习固体药品的取用。

  [板书]1.固体药品的取用

  [讲解]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

  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展示药匙和镊子]

  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的方法与取用粉末状的固体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

  [板书](1)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方法

  [边讲解边演示]

  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学生练习实验1≈#0;1]把锌粒放入试管中。

  [板书](2)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边讲解边示范]

  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学生练习实验1≈#0;2]往试管里装入少量碳酸钠粉末。

  [过渡]现在,我们来练习液体药品的取用。

  [板书]2.液体药品的取用

  [师]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图1≈#0;32是液体药品取用的操作示意图,仔细观察

  该图,并讨论下列问题。

  [投影示出液体倾倒的操作示意图和所要讨论的问题]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1.细口瓶塞子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避免塞子沾染桌上的杂质而污染试剂。

  2.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在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倒入以防止液

  体溅出。

  3.拿细口瓶倒液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

  标签。

  (注:教师可展示一标签被残留液体腐蚀的试剂瓶)

  4.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变质。把瓶子

  放回原处是为下一次使用提供方便。

  [注:教师在学生讨论此问题时,可展示一墨水瓶盒子(最好是碳素墨水)上的“用毕请将瓶盖拧紧”字样给学生观看,并指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墨水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师]现在,请大家对倾倒液体的正确方法进行总结。

  [板书](1)倾倒液体的方法

  [学生总结]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应将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将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瓶口紧靠容器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把瓶口在容器口上贴靠一下(以防止瓶口残留液腐蚀标签)。最后盖好瓶盖,放回原处。

  [过渡]当我们需要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常需用量筒量出体积(展示量筒),那么.我们应怎样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2)量筒的读数

  [讲解]用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简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0;33]

  [学生练习]按刚才所讲倾倒液体的方法,向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并用正确的方法读出其体积,记录。

  [活动与探究]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读量筒中刚才量过的水的体积,并与刚才的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探究,并得出结论引]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

  [设问过渡]假如让我们用10 L的量筒量取5 L某种液体,你能倾倒得正好合适吗?

  [学生]不能。

  [展示胶头滴管]

  [师]它可以帮我们量取成功!

  [板书](3)胶头滴管的使用

  [讲解]胶头滴管是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的仪器,使用时应先挤出胶头内的空气,然后再吸取液体。

  [引导学生观看图1≈#0;34(滴管的使用)]

  [讲解或引导学生看书]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玷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玷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总结]取用少量液体药品时,可以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液体药品时,可用量筒来量取。取用较多量液体药品时,可直接倾倒。

  [学生进行实验1≈#0;3](1)用10 L量筒量取2 L盐酸,加入实验1≈#0;2得到的盛有碳

  酸钠的试管中。

  (2)用滴管向实验1≈#0;1得到的盛有锌粒的试管中滴加少量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现象](1)中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碳酸钠粉末消失。(2)中锌粒表面产生无

  色、无味气体,锌粒变小。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至于它们分别生成的是什么气体,我们将在后续课中学到。

  [过渡]我们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时,除了要考虑它们在常温下的变化外,还常常要考虑它们在高温下的变化,这就需要给物质加热。

  [板书]二、物质的加热

  [讲解]实验室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酒精灯。

  [板书]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设问]使用酒精灯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从添加酒精、点燃、熄灭等方面去理解)

  [讲解]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不能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

  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播放“酒精灯不正确使用可能引起的后患”的录像]

  [学生进行实验1≈#0;4]酒精灯二层火焰温度高低的比较。

  [结论]酒精灯灯焰中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过渡]酒精灯外焰、内焰、焰心的温度高低顺序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需要注意些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板书]2.给物质加热

  [活动与探究]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 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处加

  热,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时所需的时间。由此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结论](1)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故加热时应使用外焰加热。

  (2)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是:加热时,受热容器外壁不能含水,以防止受热不均而破裂。

  操作时,先要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以防局部受热而使试管破裂。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

  热,要使管口向斜上方倾斜(约45°角度),不得将试管口对人,以防液体喷出试管口而伤人,加热时,还要不断振荡试管,以防止局部受热沸腾而飞溅。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0;37(加热方法)。

  [学生进行实验1≈#0;5](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2)给(1)的生成物加热。

  现象:(1)试管中有蓝色不溶物出现;

  (2)试管中的蓝色不溶物转化为黑色不溶物。

  [师]上述实验现象说明,常温下性质稳定的物质在加热时有可能变得不稳定而发生变化。

  如上述实验中的蓝色不溶物。

  [设问过渡]在本课题的实验完成以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这样离开实验室了呢?

  [生]不是,还应该把用过的东西收拾干净。

  [师]对!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善始善终。在实验室做完实验后,我们首先应把用过的仪器洗涤干净。否则,下一次使用时,会影响实验效果。

  [板书]三、洗涤仪器

  [师]本课题我们需要洗涤的仪器主要是试管和量筒,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洗涤它们并把它们洗干净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观看图1≈#0;38(试管的洗涤)]

  [学生做实验1≈#0;6]按刚学到的洗涤方法,将本课题实验中所用的试管和量筒都刷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

  [小结]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安全。

  本课题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是你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布置作业]课本P19习题。

  板书设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1)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的方法

  (2)固体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倾倒液体的方法

  (2)量筒的读数

  (3)胶头滴管的使用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给物质加热

  三、洗涤仪器

  考题回顾

  (20xx年江西中考题)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A项滴管不应伸入试管里面;C项试剂瓶口与试管口没有紧贴。

  答案:BD

  备课资料

  1.为什么不可靠近瓶口闻药品的气味?

  实验室中许多气体或蒸汽是有毒的或有强刺激性的。如靠近瓶口直接闻气体或蒸汽,大量有毒或强刺激性的气体会对人造成伤害,会发生咳嗽、流泪、胸闷、心慌等中毒症状。如需知道它的气味,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瓶口放在离鼻孔约一尺远的前方,用手扇过来少许气体,飘三鼻孔。这样做对人的影响小。

  2.为什么不可尝药品的味道?

  化学药品中有很多是有一定毒性的,如常见的氯化镁、硫酸铜、硝酸铅、氯酸钾等都有毒,有些物质的毒性很大,如白磷、氯化钡、氯化汞,误食很少量都会使人死亡。还有许多药酸、碱都有强腐蚀性,沾在舌头或口腔上都会造成严重伤害。即使没有毒性的蔗糖、食盐,由于取用时用的药匙不干净,也会被污染而不纯。所以,在实验室中绝对不可尝药品味道,同时还应养成实验后认真洗手的好习惯,以防手上沾有药品,污染食物。

  3.为什么不可用手拿取或触摸化学药品?

  在实验室中对粉末状药品要用洁净的药匙取用。对块状固体通常用镊子夹取,但不可用手拿取,也不可用手触摸。一是防止手不干净会污染药品,二是防止药品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浓硫酸有强烈脱水性,氢氧化钠、液溴、浓硝酸等都有强腐蚀性,都会损害皮肤,甚至造成严重溃疡;有些物质有毒性,手上沾上有毒物质,再拿取食物,会造成中毒;有些物质如苯胺可透过皮肤使人中毒;有些药品会通过伤口进入体内使人中毒。因此不可用手拿取或触摸药品。

  4.为什么取出来的药品不可再倒回原试剂瓶中?

  在实验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取出来药品没有用完。怎么办?可以放在指定的容器中,但不可再倒回原试剂瓶。主要为了保证药品的纯度,防止被污染。

  因为有些药品如硫酸亚铁、氯化亚铁、亚硫酸钠等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一部分被氧化成硫酸铁、氯化铁,硫酸钠等。还有些物质容易吸收空气小水蒸气中、二氧化碳等而变质。

  5.为什么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酒精灯点燃后,火焰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焰心:主要是刚汽化的酒精蒸汽,还未燃烧,温度最低。

  ②内焰:由于空气不足只部分燃烧了,含有炭粉还原性物质,将洁净的磁片插入,会看到表面上有黑色炭。由于燃烧放热,温度较高。

  ③外焰:由于空气充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最高。

  根据酒精灯火焰的结构可知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通常都用外焰。

  6.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使用酒精灯时,通常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使用前要检查灯芯和酒精量。剪去烧焦的灯芯,调整好长短,灯芯过短酒精灯火焰小,过长时容易烧焦棉芯。酒精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3/4,过多容易洒出,不要少于容积的1/4,过少灯芯不易吸足酒精,使火焰小且易烧焦棉芯。

  ②应用火柴点燃,绝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容易洒出酒精而失火。

  ③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可能引燃灯内的酒精蒸汽。盖灭后,还要将盖打开,使空气进入,再盖上,下次容易打开。用后盖好灯帽防止酒精蒸发。

  ④添加酒精时,必须熄灭后再用漏斗添加。

  ⑤被加热的器皿不可触及灯芯,防止热器皿触及冷灯芯引起炸裂。

  7.对试管加热时要注意哪些事项?为什么?

  对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位置在距试管口1/4处,长柄在下短柄在上,手握长柄,拇指不可按短柄,防止试管夹松开试管滑落。不可用手夹持试管,以防烫手。

  对盛固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防止湿存水或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后,倒流回试管底部遇热造成玻璃破裂。先对试管均匀加热,然后集中在盛固体部分加热,防止受热不匀使试管破裂。

  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保持45°倾角,加热部位在斜面下方,并且试管口不准对着人。这些措施都是防止液体沸腾时溢出,或者发生暴沸时冲出伤人。

  8.为什么对烧瓶、烧杯加热时要垫石棉网?

  对烧瓶、烧杯直接加热时,受热不均匀,直接受热部分膨胀程度大,产生内应力,容易使仪器破裂。垫上石棉网,使受热均匀,可防止玻璃仪器破裂。

  9.集气瓶和广口瓶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用途?

  集气瓶和广口瓶外形相似,但瓶口、瓶颈部分有区别。集气瓶口是磨平的、磨砂的,用磨砂玻璃片盖住后比较严密,用于收集和暂时存放气体。广口瓶的瓶颈是磨砂的,而瓶口是光滑的,用磨砂的玻璃塞,塞住瓶口,比较严密,用于盛放固态药品,也常用广口瓶作装配制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发生器。

  10.使用滴管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滴管用于吸取并滴加少量液体试剂。为防止液体试剂互相污染,最好一种试剂专配一滴管。如共用滴管时,每次使用前要认真清洗;吸液体时要缓慢,不可过满,不可横放,以防污染胶帽。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要采用“悬滴”方式,即使滴管下端悬在试管口上方,而不可将滴管插入试管内,以防污染。只有滴加FeCl2等易被空气氧化而影响实验结果时,才可将滴管插入试管内。使用后应立即清洗保存好。

化学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氯气》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课本知识结合实验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构造这节课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目标分析:

  卤素是一族元素,通过对氯气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联系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识目标: 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三.过程分析

  1. 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瓶氯气的颜色及其状态,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2. 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两个演示实验①铜在氯气中燃烧。 ②铁在氯气中燃烧。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应用第一章所学知识)。在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

  一面演示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不活泼金属铜能与氯气反应?把产物溶于水又有什么现象?进一步加水又有什么现象呢?铁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氯气能与金属反应,那它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与非金属的反应

  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⑴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⑵氢气和氯气的混和气体见光爆炸。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当学生听尖锐的爆鸣声时,会全班鼓掌表示祝贺!这种成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自来水能不能直接用来养金鱼?为什么?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氯气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和归纳氯气的化学性质.很多活泼金属和不活泼金属极其非金属能在氯气中燃烧,并且会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 氯气的性质为什么这么活泼?其电子结构排布?

  (2) 氯气能与水反应吗?会反应又生成什么呢?

化学说课稿 篇6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化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

  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

  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三【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化学说课稿 篇8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

  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来源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

  思考,质疑

  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理论分析

  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形成电流?

  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

  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

  分析讨论得出:

  ne—

  还原剂+氧化剂

  负极正极

  氧化还原

  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巧妙地运用物理学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从理论上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探究

  提出疑问,导入实验探究环节:只要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吗?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装置呢?

  聆听,思考

  引出实验探究环节

  第一步:实例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要求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

  Zn+2H+=Zn2++H2

  负极正极

  反应反应

  使学生对电子流向和电极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提出问题:要想利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并且怎样检验电流呢?

  第二步:对比实验确定锌铜原电池

  连结两个锌电极和电流计,请学生观察现象

  把其中一极换成铜片呢?连接铜片和电流计

  思考。

  观察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感到好奇

  说明参与反应的两个相同电极不能形成电池

  锌和铜可以形成原电池,初步感到电极的确定

  带领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明确根据电极反应确定电极

  书写电极反应

  负极:

  Zn—2e—=Zn2+

  正极:

  2H++2e—=H2↑

  培养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巩固原电池原理

  第三步: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装置

  提供仪器药品,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自己组装电池

  提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做电极

  2、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通过实验探究,形成构成条件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讨论后回答:要拆分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两个区域内进行,使期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电流。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观

  拓展应用

  课堂练习

  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设计原电池,画出实验装置,写出电极反应

  课后拓展:

  1、利用家中常见生活用品,组装一个原电池

  2、查阅各种常见电池资料,了解装置,试着分析原理。

  书写电极反应,画装置图

  在家中组装原电池

  再次查阅资料,利用所学的原电池原理,试着分析其它电池

  巩固原理,练习书写技能

  练习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利于理论的理解

  利用两次质疑两次查阅资料,体现思维的连续性。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

  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3-14

《化学键》化学说课稿03-05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03-05

化学键说课稿03-05

化学式说课稿07-19

《化学键》说课稿12-05

高中化学说课稿03-08

初中化学《甲烷》说课稿09-16

初中化学说课稿03-02

高中化学说课稿01-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