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讲的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问题审,设,列,解,答;经历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四、说教法
教法设计:回顾练习(5分钟),自主探究(5分钟),小组交流(5分钟),成果展示(10分钟),疑难点拨(10分钟),课堂运用(5分钟),小结发言(5分钟)。
教法设计意图
1.回顾练习
内容:
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组
(2)既是方程的解,又是方程的解是()
A.B.C.D.设计意图: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自主探究
出示问题: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675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一天约需用饲料940kg.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1天约需用饲料18~20kg,每只小牛1天约需用饲料7~8kg.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认真看P.105页的内容.
思考: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2种:
(1)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2)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5分钟后谁能帮助李大叔解决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交流
组内成员讨论各自的探究成果,对不足和错误进行补充与更正
最终提炼出最佳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4.成果展示
各组在黑板上展示解题的方法(也就是设,列的步骤),然后由发言人讲解详细的做法.
设计意图: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5.疑难点拨
(1)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列出方程组
(2)方法的多样——2种解法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打开思考路线,指导规范解题
6.课堂运用
实验中学组织爱心捐款支援灾区活动,九年级一班55名同学共捐款1180元,捐款情况见下表.表中捐款10元和20元的人数不小心被墨水污染已经看不清楚,请你帮助确定表中的数据.
捐款(元)
5
10
20
50
人数
6
7
设计意图: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7.小结发言
谈出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的小结,从审,设,列,解,答五步规范实际问题的解法.
五、说作业安排
作业安排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层次性分类定量的进行(我一般将学生分成三类:特优生,优秀生,待优生)
设计意图:从不同层次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说课稿 篇2
买洗衣机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三位数连加和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得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小刚看见奶奶洗衣服很辛苦于是就想买台洗衣机,并给出了爸爸的月收入和妈妈的月收入与家里的月生活费,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得联系。
本节课的活动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课件、家庭理财调查表、小组活动记录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 谈话导入
(二) 传授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回顾总结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 谈话导入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让学生回家做一份家庭理财调查:
家庭理财调查表
妈妈的收入
爸爸的收入
月生活费
近几个月内计划购买的商品
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以谈话导入,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亲切的语言: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调查情况跟大家分享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传授新课
本环节主要通过解决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二个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和认识掌握。
1、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小刚一家的谈话内容的情境图即:小刚妈妈的收入是632元,爸爸的收入是786元,小刚家月生活费是980元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图回答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出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这一问题。
(2)学生根据信息估算出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
(3)根据数据信息实际地在本子上算出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
(4)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计算方法的特点并对脱式计算和竖式计算进行比较总结。
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通过解决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什么事节余,如何提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计算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2、需要攒几个月?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将问题进一步深化。这一环节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再进行小组汇报。
(1) 在活动之前利用多媒体提出活动要求:
①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想出解决方法。
②将方法记录在记录单上,要写清楚计算过程。
③活动过程保持安静,完成的小组举手。
④当音乐响起,活动结束, 由小组长汇报。
(2)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汇报
本环节学生以承担问题解决者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 巩固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我是小管家这一课堂活动,即:我让学生当小管家用班上同学的调查情况,帮同学算算用每月节余的钱购买计划中的商品要攒几个月?同时鼓励学生回家后参与父母的家庭理财计划,这样就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参与家庭生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四)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①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脱式计算 竖式计算
②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以上二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与此同时,我准备将本节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以你能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帮爸爸妈妈理财吗?回家以后算一算。这一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数学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例7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教学目标: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形式。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经验入手, 唤醒学生的思维,把生活中的经验转化为知识,轻松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直接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教学中所设计的游戏和购物活动,都采用2人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带动。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利用教材,同时通过完成填空回忆整理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图片、卡片;
学具准备:学生学具袋(内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能说说人民币的单位有那些吗?按质地可以分为哪两类?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小凡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凡1元2角,小凡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么想的?(1角1颗,1元=10角,1元2角=12角,买10颗,还有2角买2颗,一共可以买12颗)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你是怎样想的呢?(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2角)
同学们真聪明!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钱,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换钱游戏。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配合先示范: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师:当然可以,给你38角。你算算对吗?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28角,对了,谢谢你。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
同座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
(二)设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学会换钱,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小朋友都喜欢的地方——东东超市
课件出示货品图片和价格标签(例6),让学生认一认,学生自由说自己认识的价格标签,表示多少钱?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小圆点左边表示几元,小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现在一般情况下物品的价格都标到角。
游戏巩固:看看谁的反应快(完成50页做一做)
把写有价格的物品图片和对应写有几元几角的卡片发给不同的学生,拿物品图片的学生先举起来,拿对应的卡片的学生快速反应。全班一起订正。
谈话过渡:超市里还有许多东西,课件出示物品及标价(例7,51页及“做一做”内容)现在我们同座每2个同学为一组任意选购2件不同的物品,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到“收银台”(老师处)结帐。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有问题的学生马上辅导。
三、知识整理
引导学生使用教材,复习本课学习内容。今天同学们学得真好!一节课可学了不少知识呢!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50页和51页的例5、例6和例7,你能把书上的空很快地填一填吗?
学生看书填空后,课件出示书上50页、51页内容,师生一起逐空订正,从而达到整理知识,总结全课的目的。
四、课后练习
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次实际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付帐。
人民币的认识_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Flash动画课件
人民币的认识说课稿阅读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说课稿07-22
数学统计说课稿11-09
初中数学说课稿02-16
数学认识路线说课稿10-19
数学《周长认识》说课稿09-10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08-27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5
比的应用数学说课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