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华体会电子竞技 通知工作总结华体会体育2串1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7-04 01:05: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方面

  这篇课文十分浅显,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孝敬父母”。教学时,我觉得给二年级的孩子们不必讲过多孝敬父母得道理,只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是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讨论就可以了。

  二、说目标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其中,我所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两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分角色读。

  (3)学会体贴、孝敬长辈。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文内容中,人物对话多,抓住人物对话,揣摩人物情感是教学的重点。把“明明是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四、说教法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学校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在讲解本课时,预设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巩固 导入新课

  在复习时利用“摘苹果”游戏,检查孩子们对生字掌握情况,要求孩子们读准音,记住字形。在这个游戏中,我采用适当的鼓励方式,如摘下的果子送给孩子,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孩子们也表现的不错,纷纷发言,争夺果子,还发挥想象力,利用编字谜,形近字,熟字加偏旁等识字方法记生字。

  (二)营造情感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学习、理解,离不开情感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激起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动力。因此,让孩子们回忆妈妈的夸奖,模仿妈妈夸奖时的动作、神态,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空间,为后面揣摩人物的内心,表达人物的情感奠定了基础。同时老师也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学习。

  (三)尊重教材特点,自读自悟,合作研讨

  我在这里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引导孩子找出对话,并启发学生学妈妈语气读出来。然后我用贴卡片的方式,把重点语句贴在黑板上,这样既让孩子揣摩三个妈妈的心理,又能很自然地完成板书。第二个环节抓住重点语句“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中的一个……一个……另一个造句,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

  (四)进一步读课文,体会孝敬父母的美德

  让孩子模仿老爷爷说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孩子”从这句话中懂的“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五)模拟文本情景,促进情感升华。

  让学生回忆爸爸妈妈曾为我们的付出,给我们的关爱,并在心形卡片上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几句心里话,感谢父母的养育和关爱。使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是我对《三个儿子》的说课,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各位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

说课稿 篇2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老师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说课稿 篇3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 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 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 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 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将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 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 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练笔环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我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到渠成了吧!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写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会鲜明突出。

  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往往忽略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模糊,不能给人留下具体、生动的印象,更不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本课的设计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描写动作的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写出好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

  2、在观察、写作、交流、修改的写作活动熟练运用动作描写

  3、在探索动作描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重难点分析及教法、学法

  重难点分析:了解、掌握并运用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运用了视频激发兴趣和名著引领的方式,从例子分析得出方法并指导学生实践运用到本次作文写作过程中。

  教法:将信息技术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动作描写中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写作方法。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学习、感悟新知识。在观察、分析、写作;自主、合作、探究中达成学习目标。

  1、 视频激趣 观看抹去题目和声音的动画视频《梁上君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人,他在做什么。动画人物的一举一动无不表明这是一位梁上君子。我们怎样把自己看到的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写出来呢?

  2、分解动作让人物动起来 让描写呈现动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我们进行动作描写的目的所在。大家看电视转播比赛时,经常会有播音员配着慢镜头进行精彩解说,慢镜头将动作细化,带给我们无穷的视觉享受;而恰如其分的描述又会将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准确无误地定格。因此,要学会分解动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地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例如:写一个胆小鬼放鞭炮。 胆小的他放了一个鞭炮。

  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撤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断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长胳膊往前凑;3、手打哆嗦,扭头就跑。可以用“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3、精选动词让人物活起来

  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精选合适的动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1)名著引领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了下来。

  由文中的动作描写分析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精准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更能体会到父亲爱子之切的感人一面。

  (2)名著引领二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文中的动作描写又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3)名著引领三:七十多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金梳妆匣时:“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你从这里的'动作描写上能看出葛朗台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个"纵"和一个"扑"字,两个看似七十多岁的人不能做到的动作,却恰恰刻划了葛朗台强烈地发狂地占有金子的欲望、贪婪的本质与思想。

  4、大展身手 (1)看一看 看《家有儿女之好爸爸》的一段视频,

  要求:⑴用两三句话概括剧情。夏东海去给刘星开家长会了,犯了不少错误的刘星在千方百计磨着姥姥帮忙打掩护,见到回来的夏东海,刘星在姥姥的帮忙下又磨夏东海。

  ⑵仔细观察刘星的动作,看看这些动作表现了刘星怎样的心情。

  (2)写一写 学生简单说所看到的情况后下笔写作。

  老师给出一个开头“爸爸去参加家长会了,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回来?刘星和姥姥坐在小花园里……”,请你接着写下去,把你所看到的刘星的动作行为描写出来。

  (3)找一找

  ⑴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看谁写得最细致。在刻画刘星动作的词语下面画横线,如果你认为某个词语特别精彩传神,你可以在这个动词的下面标一个“△”符号。推选出组内写得最好的作品进行班内交流。

  通过分析学生作品,再次小结归纳。

  技法归纳一:分解动作,一点点展开,就可以把人物的动作刻画的具体生动。

  技法归纳二:精选动词,一字传神,可以将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5、总结反思 达到升华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尽极大可能的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以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引领孩子们学会如何分解动作、精选动词。又通过让学生们先观察、思考熟悉的视频人物然后进行写作、修改,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写作过程中,实现主动学习。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一直以来动画片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重要伙伴,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也是我们教材中重要的学习题材。本课是一节专题欣赏课,对于动画片的认识和学习已经从单纯的注重造型色彩深入到关注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科学原理层面上。这样的专题欣赏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欣赏评述”课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关注 “欣赏评述”的深层次发展,有一定的难度,但动画片是孩子们最为熟知和热爱的,了解、认识迷人动画片的过往是许多孩子愿意探索的领域,因此把握好这一点,开展有效、有趣的教学活动是我编辑此课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一节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欣赏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欣赏动画片,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不同类型。

  (2)在欣赏各种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夸张与变形,是动画片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

  (3)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始,我采用了欣赏1部有趣味性的动画作品来导入,让学生进入状态,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这个导入我改过很多遍,第一次我试着连着欣赏6个片段,可是又发现这样短杂而乱,没有代表性,而且时间也有些长,第二次我又换成图片,这样时间虽然缩短了,但是孩子们的兴趣远远不如欣赏动画来的浓。最后我还是敲定了用欣赏1部有趣味性的动画作品来导入课题这种方式。在导入的时候我由哆啦A梦是大雄最好的朋友这根线来引出动画片是同学们最好的朋友,然后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位好朋友,牵出新课。

  导入课题后,我以猜的形式让学生猜猜世界第一部动画是什么样,讲解后让学生说看了这部动画的感受,和他的表现形式,接着引出中国第一部动画,并说出这两部动画的共同点。在说到中国的铁扇公主时,我讲解了西游记是如何的受全世界欢迎,引出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更加爱国。

  再顺着这条线把有代表性的,有民族特征的'动画片出示,水墨类的我取了《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虾公公片段,因为以前给学生们欣赏过齐白石的虾,学生们很有印象,这次一出示,既巩固了学生们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剪纸动画我选了传统红色剪纸的《武松打虎》这样清晰明了,之前选的《猪八戒吃西瓜》因为老片子的分辨率较低,学生看的时候很容易把他和皮影戏混淆,就换掉了。然后再是《神笔马良》学生们一般都听过这个故事,于是我就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讲的什么。然后再观察人物的制作方法,敬佩艺术大师的不怕艰苦,无形中培养学生向艺术大师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皮影戏之前学过,我就稍微点了一下,欣赏了个小短片,没有过多停留。亮点在《九色鹿》的故事,这部动画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把动画片和中国的文化底蕴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动画片不仅仅是用来搞笑的,也不仅仅是人们凭空捏造的,他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也让学生知道中国甘肃的莫高窟,并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很多学生课下问我甘肃莫高窟还有哪些壁画,让我放给他们欣赏,于是在课前五分钟的名画欣赏里我又放了一些壁画来给学生讲解欣赏。当然这是后话。至此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项。

  九色鹿这部动画,课本上把他定义为传统幻想类动画,于是引出了现代幻想类动画---《猫和老鼠》

  在《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中我截取了一个有趣片段来阐述动画片的三个艺术特征,夸张、变形、拟人。并出示各国动画,让学生明白所有的动画都是这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艺术特征才让动画更加精彩。第二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在此就完成了。

  阐述完三个艺术特征之后,通过动画大师创造的动画形象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自己创造一个有着值得我们学习地方的新动画形象,活学活用,可以充分发挥动画的三个艺术特征。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创作的栩栩如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甚至有的学生打破常规,创造鱿鱼爸爸和鱼妈妈这种我们大人绝对不会预见的选择,可见,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是无极限的。

  欣赏完学生作品之后就轮到第三个教学目标,动画片的制作过程。我用简单明了的动画阐述动画的制作原理,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从每个动作的制作到动画的简单制作原理到西游记的制作,由浅入深的让学生明白制作动画片所需要的过程,并用《西游记》和《花木兰》的例子明确电脑代替手工的好处和未来动画的发展方向。在立体感方面我先是拿几何形体和几何形体去比较阐述二维和三维的区别,然后再用动画片与动画片去比较,二维与三维的区别学生就很容易明了了。

  最后拓展是延伸到了3D、4D、5D领域,让学生交流自己看3D、4D、5D电影的感受,学校附近就有电影城,就可以看这些3D、4D、5D电影,相信学生的业余生活课比我们丰富多彩多了。

  这就是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

说课稿 篇6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号考生陈光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首先,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对增减性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而在高三利用导数为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初中学习的延续和深化,又为高二、三学习不等式、极限、导数等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因此本节课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和结构。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 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在教学过程,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建构创造力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对单调性直观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次,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学习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而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叫教学难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并抽象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安排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概念抽象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深入探究。学法指导,新课改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三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归纳探索,形成概念;掌握证法,适当延展;归纳小结,提高认识.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丰富具体经验以后,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的,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我从具体材料——有关奥运会天气的例子,引入函数的单调性。使学生体会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

  (1) 由于某种原因,20xx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 7 月 25 日推迟 到 8 月 8 日,请查阅资料说明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

  (2)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气温变化情况.

  课上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开幕式推迟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北京的天气到 8 月中旬,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天数等均开始下降,比较适宜大型国 际体育赛事.

  课上我引导学生观察 20xx 年 8 月 8 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体会在某些时段温度升高,某些时段温度降低.

  然后,我指出生活中我们关心很多数据的变化,并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例子 (如燃油价格等). 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所有这些数据的变化,用函数观点看,其实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 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观察、归纳、抽象的探究过程,加深对函数单调性的'本质认识,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分别完成对单调性定义的三次认识.

  1. 借助图象,直观感知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即从学生熟悉的常见函数的图象出发,直观感知函数的单调性,完成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第一次认识.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 1:分别作出函数y?x?2,y??x?2,y?x2以及y?

  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象,获得信息:第一个图象从左向右 逐渐上升,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第二个图象从左向右逐渐下降,y 随 x 的增大 而减小.然后让学生明确,对于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具有这两种变化规律的函数,我们分别称为增函数和减函数. 而后两个函数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要分段说明,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对于概念教学,若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相关属性,则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设计了问题

  问题2: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减函数?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增函数的定义:

  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上的图象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或者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 x 的增大,y 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f(x)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

  然后让学生类比描述减函数的定义.至此,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就有了一个直观、描述性的认识.

  2. 探究规律,理性认识

  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对两个问题的研究,交流,讨论,将 函数的单调性研究从研究函数图象过渡到研究函数的解析式, 使学生对单调性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学生完成对概念的第二次认识

  问题 1:下图是函数y?x?2

  x(x?0) y 的图象,能说出这个函数分别在哪个区间为增 函1x的图像,并且观察自

  数和减函数吗? 函数和减函数吗?

  对于问题 1,学生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分界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讨论, 使学生感受到用函 数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虽然比较直观, 但有时不够精确,需要结合解析式进行严密化,精确化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用数量大小关系严格表述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 从而将函数的单调性研究,从研究函数图象过渡到研究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 2:如何从解析式的角度说明f(x)?x2在 [0,+∞ ) 上为增函数?

  在前边的铺垫下,问题 2 是形成单调性概念的关键.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 先分组探究,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评价, 对普遍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辨析中达成共识.

  对于问题 2,学生错误的回答主要有两种:

  (1)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 例如 1 和 2, 因为12?22,所以f(x)?x2在 [0,+∞) 上为增函数.

  (2)仿(1),取很多组验证均满足,所以f(x)?x2在 [0,+∞) 上为增函数.

  对于这两种错误,我鼓励学生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根源是两个自变量不可能被穷举.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 x1,x2 ,然后求差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得到 正确的回答:

  任意取0?x1?x2,有x1?x2?(x1?x2)(x1?x2)?0, 所以f(x)?x在 [0,+∞ )

  为增函数.

  这种回答既揭示了单调性的本质,也让学生领悟到两点:(1)两自变量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较它们函数值的大小.事实上,这种回答也给出了证明 单调性的方法,为后续用定义证明其他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降低难度.至此, 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了理性的认识.

  3. 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本环节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抽象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使学生经历从特殊

  222

  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概念的第三次认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严格的数学符号语言归纳,抽象增函数的定义,并让学生类比得到减函数的定义.然后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单调性的概念, 对定义中关键的地方进行强调.

  同时我设计了一组判断题:

  判断题: ①已知函数f(x)?1

  x,因为f(?1)?f(2),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 .

  ②若函数f(x)满足f(2)?f(3),则函数f(x)在[2,3]上为增函数.

  ③若函数f(x)在 (1,2] 和(2,3)上均为增函数,则函数f(x)在(1,3)上为增函数. ④ 因为函数f(x)?1

  x在(-∞,0)和(0,+∞ )上都是减函数 , 所以f(x)?1

  x在(-∞,0)

  ∪(0,+∞ )上是减函数.

  通过对判断题的讨论,强调三点:

  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 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 ②有的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单调(如一次函数), 有的函数只在定义域内的某些区间单调(如二次函数),有的函数根本没有单调区间(如常函数).

  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 A,B 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 A ∪ B 上是增(或减)函数.从而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完成本阶段的教学.

  (三)掌握证法,适当延展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定义的等价形式,对证明方法做适当延展.

  例 证明函数f(x)?x?2

  x在(2,??)上是增函数.

  在引入导数后,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作用已经有所降低,我选择一个较难的例子,主要是考虑让学生对证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证明过程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难点突破,详细板书,归纳步骤.

  1. 难点突破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由于前边有对函数f(x)?x在[0,+∞)上为增函数的研究作铺垫, 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两个步骤:

  2

  证明:任取x1,x2?(2,??), 且x1?x2,

  f(x1)?f(x2)?(x1?2x1)?(x2?2x2),

  因此学生的难点主要是两个函数值求差后的变形方向以及变形的程度.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变形,不敢动笔;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变形不彻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结论.

  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 ,教学中,我组织学 生讨论,引导学生回 顾函数f(x)?x2在

  [0,+∞)上为增函数的说明过程,明确变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考虑分组分解法, 即把形式相同的项分在一起, 变形后容易找到公因式(x1?x2),提取后即可考虑判断符号.

  2.详细板书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我对证明过程进行规范,完整的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证明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证明:任取任取x1,x2?(2,??), 且x1?x2, 设元

  f(x1)?f(x2)?(x1?2x1)?(x2?2x2

  2

  x2) 求差 ?(x1?x2)?(2x1?) 变形 ?(x1?x2)?2(x2?x1)x1x2 ?(x1?x2)x2x1?2x1x2 由于x1,x2?(2,??),得x1x2?2, 断号

  又由x1?x2,得x1?x2?0

  于是f(x1)?f(x2)?0,即f(x1)?f(x2) 所以,函数f(x)?x?

  3.归纳步骤

  2x在(2,??)上是增函数。 定论

  在板书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归纳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 (设元,求差,变形,断号,定论).通过对证明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别是第三步,让学生明确变形的方法以及变形的程度,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为了巩固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强化解题步骤,形成并提高解题能力,我设计了课堂练习:

  证明:函数f(x)?x在 [0,+∞) 上是增函数.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叙述与定义的等价性.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种定义等价形式证明之前的课堂练习.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导数法,为今后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单调性埋下伏笔.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 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 技能, 方法的一般规律,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1.学习小结

  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的主要三个阶段: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

  在方法层面上,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数形结合,等价 转化,类比等,重点强调用符号语言来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来解释定性结 果;同时对学习过程作必要的反思,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布置作业

  在布置书面作业的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 习需要,我设计了探究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

  (1) 证明 : 函数f(x)在(a, b)上是增函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x.,x?h?(a,b),且h ≠ 0, 有f(x?h)?f(x)

  h?0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而且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同样也可以得到导数法.

  (2) 研究函数y?x?1

  x(x?0)的单调性,并结合描点法画出函数的草图.

  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简化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体会由数到形的

  研究方法和引入单调性定义的必要性,加深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说课稿 篇7

  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和电子商务类各专业职业素质必修课,旨在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掌握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课程主要针对培养这类人才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而设置的课程。

  (二)课程地位

  1、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主要有计算机管理员、单片机应用设计员、网络应用等,在计算机控制、单片机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行业中都将使用C语言作为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语言

  2、C语言也是其它编程语言类课程的前导课程,也是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水平资格考试(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考试中要求的主要程序设计语言。

  图1 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三)课程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分析,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数组和函数的运用; ③掌握指针和位运算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①掌握初步编程思想,熟悉基本算法,能根据问题正确选择、组合算法并绘制程序流程图;

  ②能独立编写代码,编写测试数据,并能独立调试程序,获得正确结果; ③良好的编程思路和风格。 3、素质目标

  ①具备基本的阅读程序和程序的编写的素质; ②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 ③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总体规划

  《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总学时为80学时,以“理论够用、注重实操”为原则,按照程序设计的能力模块,系统的讲解C语言基本概念、三种基本程序设计结构、数组和函数,并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相应实训,最终完成一个综合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建立程序设计概念、确立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初步积累编程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能初步用C语言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应用问题,并为学习其它的计算机课程奠定基础。

  (五)教学的课时安排

  (六)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设计思想。

  (六)课程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资源

  (一)教材的选用

  遵循“面向应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浅显易懂,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材选用原则,本课程选用我院教师自编的《C语言程序设计任务驱动教程》作为教材。

  此教材的特点是: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示例程序,而示例程序尽量将主要的知识点演示出来,使读者对解决同类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满足初学者以及对程序要求不是很高的读者的需求,正好适合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

  1. 案例导入

  以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为主线,贯穿顺序、选择、循环结构和数组、指针等所有章节中,课程教学具有连贯性。同时结合现场提供实际项目案例(子项目)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项目目标,然后通过知识讲解、方法演示、实践演

  练、复习归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软件开发。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应用案例有竞赛平分、红绿灯控制、学生成绩管理等项目。

  2. 任务驱动

  每次课都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通过一个任务掌握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教学目的明确。如讲授选择结构时模拟银行ATM机的菜单选择;讲授顺序程序设计“模拟交通信号灯”中红绿灯显示过程设计程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大; “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解决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无关的问题,方便实现“学为所用”和“学以致用”。

  3. 讲练结合

  授课地点为以多媒体教室及机房为主,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互动形式,导入贴近实际的程序设计实例。在内容上,将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引进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程序设计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程序设计,通过运行调试自己设计的程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程序设计的成功感受,加深知识的理解。

  4. 分组讨论教学

  学生以组为单位(2~3人),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经典案例,先提出问题,探讨各种解法,加深理解;要求学生讨论和解决与经典案例相关的新任务;最后检查总结新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加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情与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院招生对象锁定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需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5大专业类学生,并且由于招生大环境的影响,以上专业均文、理兼招。学生入学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在高中学习阶段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较少,而程序设计能力几乎是零。

  (二)学法指导

  高职学生智力不差,但自控能力相比较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要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范文 说课稿怎么写范文10-01

《穷人》说课稿10-25

《老王》的说课稿10-04

篮球说课稿11-03

压强说课稿08-24

欢庆说课稿06-01

钓鱼说课稿07-09

匆匆说课稿08-16

白杨说课稿07-31

比的应用说课稿07-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