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
牐牻裉欤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平均数》。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数》这个内容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二、学情分析:
我班90%的学生能看懂统计图表,能根据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进行简单计算。80%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平均数对于学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课件等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三、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制定了以下三条学习目标:
1、通过喜羊羊等钓鱼的例子,85%的学生能够解释平均数不是每只羊实际钓的数量而是所有羊钓到同样多的数量。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90%的学生能够用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3、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85%的学生会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对平均数的认识与理解。
四、学习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是: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由于“平均数”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将根据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恰当的运用课件优化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目的。
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喜羊羊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伙伴,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伙伴,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目标1在此完成)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请第1组和第5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中国10儿童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目标2在此完成,同时突破难点)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第一层运用:学生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数学问题。
1、请计算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2、三年级四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天,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第二层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小明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目标3在此完成,突破难点)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我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盐的世界》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教材。它属于知识性课文,课文所描绘的柴达木盆地位于离上海千里之外的青海省,与学生的阅历、认知之间的距离很大,要把地理性很浓的课文上成语文课,把地理知识寓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
这篇课文的“条”(文章的顺序),“块”(总——分——总十分清楚)。然后重点在三个“块”(柴达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盐湖的奇妙;盐湖的美丽)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朗读、质疑、说话、理解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培养表达能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祖国山河之美。
二、学习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经过小班化教育的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学习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经过训练,能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小组学习,但是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强,朗读水平不理想,往往读不出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茶卡盐湖、察尔汉盐湖的美丽及奇妙,知道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并且对那里的“盐的世界”所特有的景象有所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质疑问难,边读边思,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并对那里“盐的世界”所特有的景象有所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课文中描写盐湖的语句,正确把握盐湖美丽及奇妙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能让大家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3. 知道理解较长句子的方法,并能运用。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感受盐湖的奇妙与美丽。
2. 以“奇妙与美丽”为切入口。通过朗读,准确感悟柴达木盆地的特点。
3. 在小组学习时,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边读边思,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的
愉悦。
4.在理解较长句子的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设计有关练习“用数字的方法把事物写清楚”,及时让学生进行迁移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难点:体会茶卡盐湖、察尔汉盐湖的美丽及奇妙,并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演示文稿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节课教学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说自主学习是基础,那么合作学习是纽带,探究学习则是动力。《盐的世界》这课的内容有些深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其次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的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氛围。”因此语文课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允许学生实话实说,允许学生有争议,允许学生有保留意见。我再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更好地整体把握课文。
叶圣陶说过:“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在本堂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是划一划,或者是画一画,或者是议一议,或者是读一读。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我采用相应略,以使每一类的学生均有机会按照自己偏爱的方式展开学习,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更使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张扬,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发展。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时间能力。在教学盐的形状多样,颜色各异时,我安排了一个说话的练习。课堂中,学生们通过观看精彩的录象,精彩的解说词给学生很好的提示,学生们打开了思绪,结合老师所给的好词进行了说话的练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演示的形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说话训练的机会。通过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的中介,这篇课文所描绘柴达木盆地是位于青海省的偏远地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我注意运用了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第三、四节录象的播放,都是为了弥补学生的阅历不足,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它在带给学生听觉、视觉极大的享受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
除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以外,我觉得老师的板书是板书是必不可少的。把课文中比较繁琐的内容通过板书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牢牢抓住课文的重点。
课后我又为学生增加了阅读的练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喜欢从自己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有时却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需要。因此,课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有关的文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的理解
孩子天性好动,常常沉醉于游戏。他们一旦玩起来往往会忘了一切,甚至会闯下祸来。可是,当我们看到孩子闯祸后那沮丧的脸蛋儿,感受到孩子那惶恐的心情,又有谁再忍心责罚他呢?如果闯祸的孩子又能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能不为他高兴、为他骄傲吗?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4册的《我为你骄傲》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内疚的心理和责任感始终伴随着“我”。“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了老奶奶并附上便条说明了事情经过,还向老奶奶真诚地道了歉,这一切让慈爱而又善于教育后辈的老奶奶看到了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以及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于是,老奶奶不仅回赠了“我”一袋饼干,还巧妙地把7美元退给了“我”,并附上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
本文是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文中的孩子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似的心理及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而动人,而老奶奶回赠的那句包含着疼爱宽容和鼓励的话更是出乎意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读书、思考、领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责任感,学会宽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写两个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会故事中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和个性化表达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情感朗读,使学生感悟出小男孩是一个坦诚敢于承担责任的孩子,老奶奶慈爱,善良值得我们称赞,从而给孩子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人格的美,获得启迪。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合作探究,读中感悟,在课堂上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后,产生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体验。下面结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以同桌互读的形式,复习了字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有有意无意中进行的,学到的知识需要反复巩固,才能牢固的把所学的知识记住。此环节即能让孩子巩固旧知,让孩子愉悦的进入课堂。为后面的语文课打下了的.伏笔。
二、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1、问题导向
在出示课题后,我采取的是从问题入手的方法。引导学生先整体朗读课文,让学生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然后再逐层深入研读。并且注意了方法的指导,强调了合作中学习,我认为这样处理很适合低年级的心理。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老师指导定向,让学生围绕着问题来合作学习。
2、体现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那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引导者,我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和让学生找“小男孩心里想的句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
3、移情感悟
我引导学生按照语文的先后顺序来自主交流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所说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如“不自在是什么感觉”“你在什么时候有过不开心等”。这样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转移到学生自身上,表里结合,自然宣泄。
4、以读为本
《语文课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教学中,以合作者促进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读、师范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
5、解决困惑
在课前我也有这样一个困惑,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悟出小男孩的诚信老奶奶的宽容,学生是否在学文之后能够真正体悟到呢?所以我在课堂上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对其创造性加工,开放教材,活用教材,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能力迁移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创新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课文,感知教材,那么今天在这节课上还确实收到了比较不错的效果。
三、拓展升华,领悟真情
1、联系生活,领悟真情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有关类似的事情,有像小男孩积极承担责任的人,有像老奶奶宽容的人,此环节给予学生谈论机会,体验情感,进一步感知。
2、学写词语
在课前我设计了写字环节,我深知写字指导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环节,想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并认真的把字写好,取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有目的让学生参与写字,所以我巧用一封信的形式揭开写字环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前我做到了认真备课,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过于严重,有牵引的痕迹,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我的评价语还不够及时,生动等。在这里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本人这节课批评指正留下您宝贵的意见,使本人成长的更快。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背景:
团结是少先队队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现在所执教的中队由于前三年频繁换辅导员,所以九月刚与他们接触时,中队人心比较焕散,队员们比较自私自利,计较个人得失,令我感到棘手的还有小干部之间的拉帮结派、自我表现。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利用各种机会,让队员们能认识到中队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所反思,继而能从我做起,增强团队精神,争创一个团结、快乐的新集体。因此,结合团章,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1、通过队课让队员认识团结是建设好集体的基础,是快乐的基础。
2、通过相互友爱,互助协作、从中体会团结的快乐。
情感:在集体中感到快乐,并体会到友爱、互助、协作使大家更团结,创造了更多的快乐。
行为:能在互助协作中主动表现出团结友爱,并能积极地创造快乐。
其中通过相互友爱,互助协作、从中体会团结的快乐是教学重点;能在互助协作中主动表现出团结友爱,并能积极地创造快乐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队员的思维认识和个性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根据队章特点,本课教学我将主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从学生体验切入,设计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与探究中感受、理解团结力量大,友爱、互助、协作又表现和创造出团结。
三、教学手段
本课内容从“团结”字眼着手,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结合学生的需要,我将以课件演示为主要手段,运用多媒体制作、图片、一个队员的自述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投入,自然而然地得到团结的重要,从而淡化教育的痕迹,达到润物无声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表现团结的活动记录,并在十分钟队会中交流、表扬。这样做目的是激起孩子们对生活中点滴细节的回忆,唤醒孩子们“友爱团结”的情感,引导他们去发现,为深入地感悟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设计了以旅游的形式贯穿全课,并在各种假设的旅游点——筷子王国、肯德基家园、乐陶陶家园、团结加油站、美丽的校园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体验。
第一环节:在游戏中,认识团结的重要性。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有效驱动力,小学生对游戏充满好奇,好奇心能驱使他们进行深入地学习、求知。因此,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多媒体动画——筷子王国(点击课件),让学生观赏一根筷子、一双筷子、一把筷子争执的几组镜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其实际操作、谈感受,体会一个优秀中队的建设离不开团结,从而为下文明确做到团结的三个途径作铺垫。
紧接着,又是一个肯德基垒高桶的游戏,两小队结盟,派出四名代表,用十个肯德基的全家桶在规定的时间里比赛,最后哪一队垒得最高就是获胜方。其他队员作拉拉队激烈的场面,孩子们肯定群出群力。这时我让获胜方说出胜利感言,其他队员谈体会。紧跟着我还设计了一则快板,师生共同合作说出。我相信队员们在玩、看、想和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又加深对队员明确这节队课的目标——团结是建设一个集体的法宝。
第二环节:在回忆集体生活中,感悟友爱是共创团结的一条途径。
首先,课件出示多幅平时队员在共同生活中的照片:快乐的十分钟、为队员过生日、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共同出黑板报、集体大扫除、丰富的课外活动……因为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这些生动的画面,就是生活情境的再现,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让队员触景生情,回顾生活中曾经历过的一个个场景。随后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小组讨论:照片钩起了你们什么回忆?为什么你们笑得那么灿烂?队员们说一说自己所经历的故事。这样在看、听、说的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队员间的一种友爱之情的深切感受。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
第三环节:在情景中,理解互助也是共创团结的途径。
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满脑是集体生活中那团结友爱的一幕幕时,我又利用课件示意来到团结加油站,去倾听一位队员的烦恼:有谁帮帮我。(点击)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探究:为什么只留下了他一个?如果留下得是你,你会怎么做?当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联系实际得出结论:团结的路上,肯定有不和谐的音符。所以只有坚定团结,才能创造一个优秀的中队集体。此时若有同学举一反三,谈到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其他疙瘩,以及如何解决,我会立即肯定、表扬。这样,把现实和情境结合起来,体现队课的开放性。
第四环节:在实践中,表现团结需要互相的协作
当孩子们的感情沉积已久,需要爆发时,我设计回到美丽的校园,在队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串联起这学期大队部的活动成果,如:领巾心愿卡、感恩七彩签、心愿故事、给爷爷奶奶的一封信等内容来布置一块版面,展现中队风采。队员的表达欲望在此得到实现,掀起表现团结的高潮,学生对于协作表现团结的情感认识在自主的创造活动中再次深化。趁着孩子们团结协作的情绪高涨,我顺势引导他们在课后做个寻宝奇乒,除了在课上表现这种精神,课后也用小眼睛去发现别人闪光点,或自己表现出这种团结精神的事例,并记录在表格中。这样一来,这一课外活动延伸使队课有连续性,引导学生从中队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以切实的行动表现团结一心、齐心协力,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
第五环节:在歌声中,升华队课主旨
最后,我以改变而成的队歌以及请客人老师当堂拍照、留下全家福作为结束。(点击音乐)欢快的歌声、灿烂的笑声就像一团烈火再次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激情,使队课的主题不断扩张、升华。
总之,这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媒体为手段,以体验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团结的重要性,并从三个角度表现团结。愿每个孩子都能真正领悟,指导自己的实践,把我们四(3)乐陶陶中队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好集体。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5册第16课。这节课要求在了解、学习虎头帽及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创作有个性的虎头帽。感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了解虎在我国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独特喻意,感受长辈们在虎头帽中对孩子们所寄予的深切祝福和希望。
2、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有关“虎”的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未知的欲望,从而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感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学习其色彩、造型大胆夸张,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手法。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对材料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多种综合材料表现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虎头帽。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学习其色彩、造型大胆夸张,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运用多种综合材料表现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虎头帽。
4、课时安排:
本课共一课时。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不同造型的虎头帽若干、课题字。
学具准备:剪刀、双面胶、挂历纸、彩纸、水笔、油画棒、毛线、布头、玻璃球等综合材料。
二、教学背景简介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属小学,有18个教学班。生源主要是学校周边的一些公务员、工人、菜农及个体商贩家庭。由于地区特点所限,学生见、闻的内容范围较窄,视野很难开阔。因此,我在教学活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有趣的游戏环节,同时采用引导、提点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丰富学生在视、听、感觉及触觉上的缺失,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得到享受。
三、学生情况
我教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人数是42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分成六组,学生环桌而坐,目的是便于孩子们实际操作和互相学习,并有意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是:激情引趣→自主探究;审美体验→探求方法;开拓创新→动手实践;巩固新知→快乐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的艺术离我们渐渐远去。面对如今的孩子,经济全球化使他们少了许多民俗文化的滋养,真想让现在的孩子也体会到“母亲艺术”的乐趣。于是,这种情怀时时在我内心涌动一份对儿时的牵挂。为了重温儿时的旧梦,我设计了此课,希望我们的孩子记住一些传统的美术,继承和发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自豪的。
五、教学环节设计
1、从听声出发,谈话交流,展示正确答案,由此导出新课部分内容并欣赏有关虎的图片。展示虎头帽实物,让虎头帽的美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引出完整课题,同时激发孩子们探索美的兴趣。
2、启发引导,渗透人文知识,理解虎头帽在人们心目中的寓意,激发孩子们创作虎头帽的欲望。
3、对照虎头帽和真老虎图片,深入探究美术创作的方法,技巧,以及色彩的搭配,使学生理解掌握创作的根本方法。
4、参照老师制作的虎头帽,进一步掌握制作虎头帽的方法步骤,真正学会设计制作虎头帽。
5、学生的创作活动,锻炼孩子们动脑、动手的能力,是对知识掌握的一个检验,也是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平台。
6、展评作业,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使他们对美术的认识有一个全面的捉高以及设计思维的升华。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三.说教学程序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1.画画讲故事,初识寓言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
看。 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2.互动学课文,了解寓言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3.联想加想象,创作寓言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
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四.说课外延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相关文章:
《翠鸟》说课稿11-22
《赵州桥》说课稿11-26
《乘车》说课稿11-28
《掌声》说课稿11-28
养花说课稿11-29
《爱莲说》说课稿11-30
穷人说课稿12-01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