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说课稿 篇1
第一部分、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其中要求讲读的就是《隆中对》,所以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篇文章的核心部分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因为对策的地点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辟的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当时形势所做的正确分析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方面:理解隆中对的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情感方面:体会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3、其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带领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学生的分析:
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兼顾各方面,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教法、手段的运用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应有的教学观是: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指导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将现代学习的方式的特点体现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我采用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手段。
四、教学过程
1、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故事、谜语很多,对这个人物,同学们已经相当熟悉,基于这个情况我设计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这样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背景简介及解题:
这篇课文距我们这个时代很遥远,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关背景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解的好,就象交给学生一把领悟课文的钥匙,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板书:隆中对:隆中---诸葛亮的隐居地。对—回答、对策)以上两个内容将用4分钟时间。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部分将采用诵读法,以读为主,以读促学,可分为: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范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读,挑生朗读,目的是规范字音、句读、语气。这三个环节一环扣一环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部分将用10分钟时间。
4、深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将安排1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开展:课文翻译比赛活动,对每个学生的翻译,老师要多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和鼓励,这体现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特点:那就是要强调尊重和赞赏学生。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我们师生互动,共同解答疑难。这反映了现代的教学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5品读课文、理解课文结构
这是课文的难点部分,将占用15分钟的时间,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讨论,体现了新课程:合作探究的理念。
在教师引导方面,我出示一系列的问题,
板书: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
依据(必要性-----荆州)
可能性------益州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不是按照课文的顺序,而是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老师在学生交流总结的基础上对课文结构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熟悉课文内容。
六、课后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传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新课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学观。这部分用1分钟的时间。
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第一册第八单元15课《它是谁》的第一课时,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何让学龄只有两个多月的孩子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享受愉悦的同时与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有机结合,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它是谁》是一篇猜谜式的文章,课文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小宝贝”的出生过程写得生动、有趣:住在蛋壳里 —— 蛋壳破了 —— 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几步——会走路了。这么可爱、有趣的小宝贝,它是谁呢?课文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谜底还不止一个,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发现的欲望。
学生对于猜谜式的文章很是喜欢,再加上文中的谜底可能是小鸡、小鸭等小动物,学生就更加感兴趣,因此我抓住这个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动作模仿、想象体验、角色朗读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提高阅读实效。
依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读好课后的3个词语,写好“宝”“贝”二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以上两条是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知道“小宝贝”指的是小鸟、小鸡等卵生、有脚会走路的小动物。(难点)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
图片导入,设疑激趣 初读课文,尝试猜测 细读课文,了解特点 筛选答案,训练表达 识写“宝”“贝”二字
下面,我着重从四个方面具体说一说:
一、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比如:在课文伊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件(幻灯片中缓缓的出现“一个蛋壳”)
我自然地说:这里面住着一个小宝贝,它是谁呢?
从我的语调上强调“它是谁呢?”然后让学生也来这样问一问,在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后,我说:“答案呀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从而引发学生初读的兴趣。
【我这样做,是想通过课件和老师的语言描述,创设问题情境,力求从视觉和语言上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主动发现的欲望,引发学生思考。】
又如:在初读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猜测,主动发现
[教学片断]
如:我让学生初步猜测“这个小宝贝,它是谁呢?”
在学生猜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一连串的谜底后,我不马上进行评判,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感悟去进一步发现、探究。师:这么多答案中,有的是文中的小宝贝,有的可不是,这个小宝贝它到底是谁呢,我们可要好好读读书,想一想小宝贝有什么特点。
【我这样做是想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认真读书和思考,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次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发现的欲望。】
再如:在细读课文,了解了小宝贝的特点后,★引导学生结合特点,筛选答案
老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小结这个小宝贝的两个特点:1住在蛋壳里;2有脚会走路。
再引导学生看看黑板上贴的小动物的图片,想一想,有没有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而使小宝贝的两个特点在学生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二、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本篇课文内容虽然比较浅显、易懂,学生读几遍课文就能猜出谜底,但如何使浅显易懂的'小文让学生感到生动,学有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
在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段:
★1 角色体验,使学生入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角色体验很有效。
如: 在感悟 它觉得这个家太小太暗了。这句话的时候,我准备这样引导:
师:现在你就是小宝贝,住在蛋壳里,想想怎么呆着呢?
引导学生做动作体验,两手抱住双腿,头低下来,紧闭双眼。
而且让学生蜷缩着待上10秒钟左右。
之后追问: 你们为什么这样蜷缩着?(太小)
快把刚才的感受读出来。
【这里, 通过让学生做动作进行角色体验,使学生与小宝贝产生共鸣,为感悟后面的破壳而出做好铺垫。】
再如:在感悟小宝贝扭一扭身子,啊,蛋壳破了! 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这样引导:
蛋壳里的小宝贝和你们想得一样,也想快点出来。 快和小宝贝一起扭动起来吧,你们在黑漆漆的家里伸伸胳膊,踢踢腿,左踹踹,右踢踢,还用尽全身力气向上顶一顶。
经过你的不懈努力,终于—— 啊,蛋壳破了!
【 通过让学生做动作,再结合课件创设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小宝贝破壳而出后的兴奋、惊喜的心情。】
2、启发想象,使学生入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想象是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设计中,我充分运用想象这个有效的感悟手段。在帮助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
如 :感悟“小宝贝”破壳而出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
师:小宝贝终于从又小又暗的家出来了,它抬起头,看见了什么?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外面又大又亮,看到蓝蓝的天空、鲜艳的花朵、嫩绿的小草……心里很高兴!)进而引导学生带着感受读好句子。
3、抓住标点,使学生入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关注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共有两个感叹句,分别是:啊,蛋壳破了!、它会走路了!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句末的感叹号,读出破壳而出的欣喜和学会走路后激动的心情。
三、结合课文内容,有效训练学生表达。
对于刚刚走进学校不久的小学生,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来规范、训练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有层次地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的环节:
一是在初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猜测谜底时,我给出这样的句式:
这个小宝贝可能是( )。引到学生用这个句式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是在细读课文了解小宝贝的特点,筛选了答案后我又给出这样的句式:
这个小宝贝可能是( ),可能是( ),还可能是( )。进一步反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有效训练学生的表达。
四、扎实有效地落实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设计时我非常重视字词教学。
★如在引导学生记忆字形时,我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层次:
△先是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关注字的结构特点和重点笔画,明确写好字的要领。
△接着教师边范写边强化写好字的要领。引导学生描红临写,之后又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与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再次临写争取比前一个写得更好。
★再如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在了解太小太暗时用了角色体验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摇摇晃晃的意思等等。
五、联系文本拓展阅读,内容延伸丰富积累
拓展阅读作为课文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扩大读者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综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中,使学生开拓思路,闪出火花,涌现创意。
结合这篇课文,我们编写了一段小宝贝学习走路的片段——
“小宝贝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呀!它摔倒了,可是它一点儿也不怕,仍然认认真真地练习。没过多久,它终于也能像妈妈一样稳稳当当地走路,快快乐乐地生活了!”
这一阅读材料,生发于文本情境,紧紧围绕文章内容,既是对文本内容的纵向延伸,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关于AABB式的叠词的积累。
应该说,积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细水长流,潺潺不断。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我们采用了“能记几个就记几个”的方式,尊重学生差异,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词语积累。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设计学习效果的评价时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给图片排序这三个方面考虑的。
1、能在田字格里写好“宝贝”二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① 读得很好( )
② 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
③ 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
3、图片排序
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给这四幅图排列顺序。
( ) ( ) ( ) ( )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设计以“趣”贯穿,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读中感悟。
导入课文时利用图片设疑“这个小宝贝它是谁呢?”激发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尝试猜测:“这个小宝贝可能是谁?”在细读课文了解小宝贝的特点后,引导学生筛选答案,并用清楚、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结合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引领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充分想象、动作表演、角色体验……想“小宝贝”所想,感“小宝贝”所感,好似和“小宝贝”一起亲身经历了一次新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力争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以上,就是我们就本课教学的一些思考,如有不妥,敬请,也真诚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
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语文说课稿 篇4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一、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试教时我从玩具入手,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具吗?说说你最喜爱的玩具吧。”然后出示图片认识柜台,了解售货员,从图片上找到小男孩,以此来切题。当时课堂气氛热烈,但由于学生比较兴奋,所以在引题上花了较多的时间。经过大家的讨论后第二次上课时导课就直接从“柜台”入手,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柜台,然后在了解柜台后直接切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利于教师较好的把握时间,紧凑又有效。
二、抓住中心问题,把课文连成一条线。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希望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学中我抓住“小男孩的哪些做法令你出乎意料?”这一主线问题,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并理清文章脉络:小男孩如此喜欢小汽车,但因为他懂得体谅妈妈没有买,当售货员阿姨要送他时他又坚决不要。同时把主要的词进行适时板书,就把课文内容连成一条线。
三: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感悟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如第一次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落实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情感时,让学生自读、品读、赛读等方式,力求把读放首位,使学生喜欢读书。如:教学第一节时,我引导学生: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小男孩特别喜欢小汽车?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第一节中的句子。然后我组织学生自读其中的句子,说说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欢之情,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深入研读课文后,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从读中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联系小男孩“不仅不要妈妈买,连别人送他也不要。”的懂事,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
本篇课文虽已结束,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便呈现出来。细细反思课堂,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在平时教学空闲时间充实自己,力求把语文课上课更有味一点。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五册阅读部分,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论文和研讨、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单元是现代论文,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同时,本文是一篇文艺理论著作,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为本课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作品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诗歌鉴赏能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说 教 法
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完全读懂,总有相当部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例子。这就是,尽量运用旧知去求新知,尽量融会贯通地去把握课文精髓。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今后的生活和阅读中,慢慢寻求问题的答案。
为了便于教学,可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有关彩色插图。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CAI课件,将与课文有关的艺术作品,如马远名画《寒江独钓图》等等在需要时尽可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要作到触类旁通,用课文观点阐明其他问题。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课文。可以说,学生大都听过戏,看过画,看过书法作品,参观过建筑,欣赏过音乐,诗歌朗诵得更多,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与理解课文联系起来。学生的这些经历大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把握课文。(难点的解决)
说 学 法
在学习中,为了把握课文内容,将全文内容融会贯通,第一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二把课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有助于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把握课文内容。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倾向和观点。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弄懂了这些引文,就基本上读懂了课文。(重点的解决)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明确课文论述的重要问题。
2、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3、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毕,上课)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单地说,这首曲子是由声音的高低、快慢构成的。那大者,金鼓齐鸣,万乐齐奏,势若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到一两声笛鸣,犹如林间细雀低低絮语,或是弦乐轻轻弹奏,私微风吹拂,牵起丝丝涟漪。甚至于有时音响全无,成为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声音的高低起伏,时断是续,使音乐变化无穷,气象万千。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这就是音乐中的虚实相生的绝妙效果。
二、整体初读,感悟课文
通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论述什么问题?
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做怎样的概括?
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论述的?
明确:略
三、理解课文中的引文
见练习二:说说下列引文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明确:略
四、小结
本课时我们了解了课文的论述重点,理清了全文思路,明白了中国艺术需与实之间的'关系,弄懂了引文的含义和它们在阐释课文观点方面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融会贯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本文论述什么问题?
2、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可以做怎样的概括?
二、再次通读课文思考练习第二题: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作者是把这些艺术中的哪些材料融会贯通起来,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略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融会贯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了中国艺术表现里虚与实在中国诗歌领域的运用,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热爱祖国的艺术财产,用学到文艺理论欣赏中国艺术作品。
五、作业
1、练习一
2、以某一艺术种类为例,谈谈中国艺术如何处理虚实关系?
说 板 书 设 计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
以虚为用、实中存虚、以虚带实、化虚为实、虚实映带
诗歌
戏剧
绘画
书法
建筑
印章
音乐
舞蹈
根据“美观、简洁、实用、重点突出”的设计原则设计的这一板书,字数不多,但既简洁实用,突出了本课的论述重点,又体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原则,给人美的享受。
语文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呈现的是长春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板块的第一课《古朗月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古朗月行》节选自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府古题诗,诗中介绍了作者小时候因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作“白玉盘”、“瑶台镜”。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孩童时期对月亮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语言质朴,富有童趣。本文处在教材第五板块,主题是有趣的夜空,承担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任务,本篇文章是这一板块的第一篇课文,对于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落实本学段、本册、本板块的教学目标,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把古诗作为识字、写字的载体,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转向大屏幕) 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重点认识“古”字的偏旁“十”及指导“行”“飞”的书写,能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及同桌间合作、交流,记住字音、字形。引导学生采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识字音,用“数笔画”“加一笔”等方法记字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想象力,体会夜空的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课堂,识字最为重要。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合体字和新部首,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就落在部首“十”、合体字“行”的认识及书写上。
四、教学环节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落实重难点,我设计了 (转向大屏幕) 四个大的教学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出示一则谜语让孩子们猜,再一同欣赏月亮的图片,说说自己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顺势引出“李白小时候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古诗。激发兴趣,把孩子引入语文的殿堂,兴趣盎然地接受新知识。
(二)授之以渔,识记字音
“音形义”三位一体是中国汉字的最大特点,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读准字音,是学习汉字的第一步,只有会读了才能更好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以我把解决字音放在首位。让学生听范读,圈生字,教给他们运用“读拼音”、“问老师”等方法记字音,再同桌考读,最后由老师检测。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锻炼学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意识。
(三)发挥主体,巧记字形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这样落笔时才扎实。所以,记准字形尤为关键。本课知识点多,容量大,字形很有特点。“古”、“行”和“台”字是这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合体字,而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因此,我把这三个字作为讲解重点。先让学生自主记字形,同桌间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再总结方法,引出部首,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含义,指导重点字及重点笔画的`书写。出示字理图,直观展示文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指导学生用“假如我会飞,我想飞到……”句式说话,不仅巩固“飞”的字音字形,还进行了句子表达练习,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古诗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的载体,本诗中李白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表达也是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的有效载体。 因此本环节,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了解“李白把月亮看作了什么?”“为什么把月亮看作白玉盘和瑶台镜?”让学生体会小时候的李白天真有趣的一面,感受古诗的意境与情趣。 以上是我对《古朗月行》这一课初浅的认识与设计,接下来我将展现我对教材的理解,践行我的教学设计,此过程中,一定会与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诚恳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的羽翼更快地丰满起来,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春雨的色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写的。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雨的色彩》写的是春雨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绿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书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
本文重点是对春雨进行感悟:
1、春雨本身的绿色感悟。
2、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春雨后的花、草、树木,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春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难点是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朗读表达感受。
3.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激发热爱春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
歌曲《小雨沙沙》、春雨后大地变化的图片、课文的范读、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
五、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设计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综合性设计
沟通语文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二、以题统文法设计
讲读不仅从课题入手,而且始终抓住课题
第三、诵读法设计
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第四、直观法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现代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歌曲、表演、录音来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第五、自主性设计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六、 教学基本流程: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每一次学习新的课文,课题其实早已被学生熟知,但是为了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多的质疑,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小雨沙沙》,然后谈谈自己想到了什么?再进行板书:春雨。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时,细心的学生会给老师纠错,应该是:春雨的色彩。老师提出疑问:春雨也有色彩?看图。
(通过唱歌《小雨沙沙》,读课题后给老师纠错及老师的疑问,再加上对春雨课件的观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遐想,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应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让学生拼读讨论春雨的样子,春雨的声音。并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比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等等。
(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质疑,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范读,出示课文第二------五自然段,弄清以上的问题,并在句子中识字。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看图,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出示三种鸟的头饰)
2、分角色朗读,讨论:
(1)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鸟对春雨颜色的认识)
(2)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3)识生字"淋、洒、滴、油"。
(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词语。为了增强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我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分角色戴上头饰表演读。
(5)创设情景演一演。
在多次的读以后,我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就会把自己读书所体会到的东西一一作出陈述。(在这里,我又让学生欣赏了春雨后的图片,培养他们的美感,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并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三)总结部分
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听听春姑娘的话吧!(录音播放“春姑娘”的话)。
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像乳汁哺育着世间万物,使大地呈现勃勃生机;春雨虽无色却又美如画,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
以童话形象归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印象深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四)拓展练习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图片展示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使学生引起对春雨的色彩的兴趣,激发查找资料的愿望。所以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一个关于看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的作业。这个作业我分成了几种形式:1、画一副关于春雨的画;2、讲一个关于春雨的故事;3、唱一首关于春雨的歌;4、写几句关于春雨的话。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做作业,可多选。
以上是我对《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和想法,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3-15
关于语文说课稿01-05
《长城》语文说课稿09-16
语文巨人的花园说课稿01-10
猫语文说课稿01-13
小学语文说课稿09-10
小学语文《插秧》说课稿09-25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11-03
《白鹅》语文说课稿11-11
小学语文说课稿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