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17
登鹳雀楼
看
想
登高才能望远
(简笔画)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思路: 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关于面粉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新《纲要》中指出:目标要注重全面性,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根据我们青豆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确立了包含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内部的特性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捏、团、搓、压等技能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3、激发幼儿喜欢吃面粉制品,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面粉外部及各种类型的面粉制品。
难点是:尝试用加水的方法把面粉变成面团感知面粉内部粘的特性。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还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让幼儿观察、尝试、探索,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等。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教师不光要与孩子平等地参与活动,更应该具备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观察、研究和指导的技能,同时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采取相应的适宜的教法与学法,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具体为大家介绍一下。
总之,目标的定位遵循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以游戏操作为基本活动方式,寓教于乐,动静交替,为此我还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各类点心若干布置在流动小商店
经验准备:活动前丰富大量好吃的面粉制品的食物,奠定此次活动的基础。
四、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了以下一些问题:流动小商店来了,商店里放着什么?你认识这些糕点吗?它们都用什么原料做的?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法引出活动的主题面粉。
(二)初步感知面粉外特性,活动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去初步感知面粉的外部特性,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独立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事先不做示范,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如何,而是让孩子感到他们有新发现,自己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会粘在身上手上,再通过实验法与米粒比较感知面粉轻的特点。
(三)了解面粉粘的内部特性这一环节是活动的难点,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孩子们自由探索和操作。充足的材料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探索操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幼儿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设计中教师注重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幼儿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随机地进一步感知面粉粘的特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幼儿兴趣极高。在讨论有哪些好吃的食品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各类面粉制品的同时也进行了爱惜粮食的教育,目标三在这一小环节中得到落实。
(四)学做小厨师这一环节中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幼儿极大空间的想象,发散性思维,再度让幼儿表现展示的机会,把自己的想象付诸于行动,把想象的内容展现出来。此环节让幼儿产生极大的成功感,体验到活动的乐趣所在。目标二在这一环节中得以落实。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受。-
【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侣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教师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弦,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说课稿 篇4
《画家乡》是一篇非常美的写景文章。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
这一课我主要是贯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个教学思想,力求做到平淡而真实,流畅而有效。
1、从家乡荞麦塔拉导入,通过课件欣赏荞麦塔拉美丽风光,激发学生情感,并带着这种情感进入学习。
2、作为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词到字,从带拼音到去拼音,通过自由读、小老师领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层层落实、推进。其间穿插了“又()又()”以及说数量词的训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3、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文的2——6自然段,段落结构形式几乎是一模一样,每一个自然段都可以独立成文。因此,我决定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在本课时中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为以后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以学生的朗读体验为载体,逐步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这个朗读体验的过程主要是分层来进行的:首先借助课件的直观性,吸引孩子的兴趣,广阔无垠的大海、鱼虾满仓的画面、美丽奇特的贝壳给孩子的视觉以冲击,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然后再让他们读文体会,抓住重点词朗读感悟,让他们的'整个情感随着这个过程,层层递进,步步升华。
4、结合文本进行句式训练。在欣赏课文中描写的美景时,离不开那些优美的语句。课文中的“那么……那么……”这个句式,是打好语文基本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素材。因此,在最后,我安排了这么一个环节,带着孩子们一起跟随涛涛去他的家乡走一走,边走边进行说话训练:我来到了海边,看见海是那么(),那么()。我赤脚走在沙滩上,脚下的沙子是那么____,那么________。沙滩上的贝壳是那么_____,那么_____。我捡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我是那么___,那么___。这既是总结回顾,又是训练积累。
说课稿 篇5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气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气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纸片。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
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探索风和水等自然现象有什么奥秘,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了徐悲鸿刻苦练习画马,获得惊人成功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文本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使学生沉浸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实现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有机融合。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功到自然成”“姿态各异”“反反复复”“揣摩”“贴满”“常常”“仔细观察”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对表现课文中心的作用。
3、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通过“追车看马”、“生活在马的世界”两个典型材料,理解徐悲鸿为取得成功所下的苦功夫。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词语切入、直奔重点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需要寻找突破口,或者说需要找到切入点,这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所以我是在完成了词语认读、扫清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引出“功到自然成”这一词语,顺势切入重点段落:我们认识了这些词语,那“功到自然成”这个词又出现在课文中的哪句话里呢?然后指名读,再出示句子~齐读。接着让学生结合这个句子的意思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由词语中“功,即徐悲鸿所下的苦功夫;成,即徐悲鸿所取得的成功。”这两个字义所涵盖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那么课文中哪几自然段写了他付出的努力?哪几个自然段又写他所获得的成功呢?”。理清课文层次后,为了引导学生感知文章中心句、过渡句的作用,我又引导他们发现:“原来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写的,那你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吗?”然后直接切入教学重点,“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徐悲鸿为了画好马都下了哪些苦功夫吧!”展开对课文2、3自然段的教学,然后在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之后,再一次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进行朗读回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词语“功到自然成”的理解。可以说是以“功到自然成”一词串联全程,,运用“一咏三叹”的教学方式,以此突出教学重点并辐射全文,让全课一下子 “立”起来的。
(二)抓住词语、品读文本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语习文”,尤其对于二年级低段的学生而言,词语教学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我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感知人物特点。
首先,我引导学生动笔画出文中描写徐悲鸿为了画好马而下的苦功的词句,然后随着学生的汇报交流相机进行2、3自然段词语教学。
对于“反反复复”的教学,采用和“反复”进行对比的处理方式,让学生说说“反反复复”换成“反复”行吗?从而感知并总结叠词在表达上表示程度加深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反反复复”这类叠词的方式,让学生对词语进行积累。
关于“姿态各异”的教学,我是通过先出示四幅骏马不同姿态的图画,再出示四个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连线的小游戏,从而完成一次词语积淀的学习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徐悲鸿笔下只有老师出示的这四种姿态的骏马图吗?还可能有怎样的姿态?”给学生一个句式填空的语言训练环境,让学生自主发挥,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这许许多多姿态各不相同的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姿态各异”,完成了对这个词语的教学。巧妙之处在于,不仅是就词解词,更是抓住文中的留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揣摩”一词的处理,我想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的特点,创设一个情境,通过“小采访”的方式,“现在假如你就是这小屋里的徐悲鸿,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马,你不厌烦吗?那你又会想些什么呢?”如此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借学生之口反映了他们对徐悲鸿画马时刻苦与认真的理解,然后教师相机总结:“是啊,徐悲鸿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把马画好,每天都在认真地观察,每天都在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那这个过程就是‘揣摩’。”从而轻松完成对这一难点词语的教学。
当学生对本段中的`词语进行充分品读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因为二年级孩子较小,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会抓词品读。可以把文字中的重点词语标示出来,告诉学生,这些词,正是说明了徐悲鸿的刻苦与认真,我们在读时应该把语速放慢,好好品味品味。然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读。
文中第二自然段的词语教学,我觉得可以采用去掉关键词,让学生通过发现、比较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另外,我还设计让学生从文中“盯”字的意思,进行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那把文中的‘盯’字换成你们所说的这些词可以吗?为什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更能帮学生品读出‘盯’字背后,文本所反映出的徐悲鸿追车看马的专注与认真,以及作者用词的准确。
然后在本段学习后再次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感受徐悲鸿的勤奋和刻苦。“如果是你,摔了一跤,把手脚的皮都擦破了,你什么感受?那你的心情呢?”是啊!我们读时就应该语气低沉些,语速放慢些。然后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再次引读中心句。然后切入其他段落的教学,“那徐悲鸿又获得了哪些惊人的成功呢?”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妈妈的爱》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妈妈的爱》选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课文选取了五件有代表性的事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地教诲。全诗充满亲情爱意,朴实无华、文质兼美,以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致力于引导学生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亲情。
二、 说学情
大部分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觉阅读的习惯、大声朗读的习惯等。但是,由于本首诗所描绘的生活细节几乎每个学生都经历过,难免司空见惯,忽视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多个方面的标准,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会认“扇、湿、裳、遮、烫、谎、热、校”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亲情。
其中积累语言学习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亲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学绝不只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过程,一种感悟,一种体会。”因此,我把本课教学重点放在阅读教学和情感体验上,以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爱的.细微之处。
说学法: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达到高效率识字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和同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再现母爱
首先我会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身边都有这样一位亲人,把你从小养育大,冷暖饿饱都牵挂。你有困难她忧虑,你有成绩她称夸。人人都说她最亲,世上不能没有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在学生得到答案“妈妈”后,我会适时板书课题“妈妈的爱”。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音
识字教学必须和阅读同步,让识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和巩固。我会让学生们先自由朗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先用铅笔圈出来。然后,让学生静听我朗读诗歌,并要求他们注意听我是怎样把字音读准的,从而潜移默化中纠正他们自己的读音。其次,学生尝试再读诗歌,读不准或者容易遗忘的字借助课后拼音读,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字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语言文字,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为此,我会出示课后生字卡片,让学生齐读两遍之后,去掉拼音,采用‘点兵点将’的游戏方式检测学生识字的效果。
(三)细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习第一小节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也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会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第一小节,让学生知道如何让去学,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重点理解哪些句子。
比如:“很热很热”这个叠词,是为了说明天气真的很热;而“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这个“湿透”说明妈妈已经为我扇了好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妈妈怕我睡不好,半夜为我扇扇子,忍受了炎热,牺牲了自己的睡眠,是对我满满的爱,所以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带给我凉爽。(板书:清凉的风)
此外,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渗透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妈妈爱我的方式有很多种。
“妈妈的爱不止体现在扇扇子这件事上,可能是临睡前妈妈轻声细语的晚安小故事,也可能是半夜里小心翼翼地为我盖被子,都是爱我的表现。”
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小节
《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我会让学生同桌间互读第二、三小节,并给予自主学习的小建议:
(1)想想故事发生的情景,又把妈妈的爱比作了什么。
(2)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自己是否经历过,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做出总结: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和滴落的泪。(板书)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妈妈的爱这篇课文较短,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前三小节学习过后,我会选取三名学生,分别朗读前三小节,引导其他学生说出对三人的朗读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读前三小节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学习第四小节
通过第四小节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体会到多种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会这样和孩子们交流:“小朋友们!妈妈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一种爱,那么当你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责备你,就说明她不爱你了吗?答案就在第四小节,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我会询问学生:什么是“责备”?学生可能会回答:妈妈不高兴了,用严厉的目光看着我是责备;当我做错事时,妈妈批评我是责备;妈妈责备我时可能会打我骂我)。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妈妈批评、责备我,是因为心疼暖瓶吗?那是为什么?,让学生明白,当我们做错事时,妈妈的批评是更深的爱,因为她希望孩子诚实,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所以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板书)
其次,个别学生分享平时生活中犯得一些错误,让学生说出妈妈是怎样做的,我又是怎样做的,从而学生会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学习第五小节
这一小节,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妈妈还体现在谆谆教导上,是亲切的教诲(板书)。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的朗读去理解,可以小组内朗读,也可以是同桌互读等,在读中感悟母爱,同时做到语言亲切,感情丰富,深沉等。
(四)教师总结,赞美母爱
最后做出总结:“妈妈爱我们,我们也要爱妈妈”,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回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妈妈听好吗?
六、说板书设计
一节好的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点睛之笔。本课的板书简洁明了,样式新颖,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指导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8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说课设计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3.教材思路分析:本节课主要三部分内容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4.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6.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本课时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四、教法和学法:
⒈ 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板书(略)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设 计 意 图
复习引入
承转过渡
(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2)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转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讲
授
新
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小结
假设①地球不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完成教材P36活动
教师指导,提出假设条件,化简为繁,既降低了难度,又对上节内容进行复习和运用
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启发思维
讨论
得出结论
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自转,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
向学生提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气氛
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展示单圈环流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深入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
展示成果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
通过小组动手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合作精神
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并绘出示意图
选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并分析过程,其他同学点评。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补充点评
利用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深入探究
1、七个气压带形成机制有何差异?
2、高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相关内容
加深印象
练习巩固
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提出假设条件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设疑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通过动画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化繁为简
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观察并探究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如何移动?
课后探究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将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也为下一节学习埋下伏笔
梳理知识
展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相互转化
本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知识点较抽象,运动形式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优势,学生协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此突破难点,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0xx年6月6日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