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27 16:31: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比金钱更重要》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则交通小故事,文中的我在一次驾车行驶中,不小心撞坏了停在路口的一辆车的反光镜,在车主不在的情况下,我主动留下了条希望车主和我联系。这位车主很感动,并打电话向我致谢。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耐人寻味的道理,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促进学生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本文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精神情感的熏陶同构共生,从而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选择这样一篇融思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文章。并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文章的特色,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诚实和信任这一学习主题进行,引领学生与课文进行阅读对话。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通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培养学生研究交流的能力,并重点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与车主的对话,突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难点,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控制并尽量减少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塑造一个真实的学习课堂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学生才是学习和法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在课一开始,我们就设计了一个价值大拍卖的活动,这个设计就是想通过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样的活动是别具一格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思想,不束缚他们的个性,在拍卖的基础上,再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跟随老师一起到课文中感受一位司机身上的比金钱还重要的品质。在学习文中对话的段落时,我们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和人之间的真诚和美好。

  (二)、诵读法:读是理解文章的主要手段,是领悟文章思想的主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我,勇敢地承担一切责任的,坚持赔偿的品质和小汽车的主人不但不要赔偿,还要向我表示感谢的好思想,我们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行为举止,让学生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其中有对文章的默读,有对中心句段的引读,有对天色描写的对比读。

  尤其是分角色朗读时让同学们品读我与小汽车主人的对话,注意揣摩双方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直接对话。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景给对话添加不同的提示语,这里学生又一次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在交流之后,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只有金钱,而还有那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创设一个空间,也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一个条件,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比较引导法。

  在学生初步感悟到我的诚实的品质之后,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体验,假如把文中的我换成我或者其他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许会怎么样?我们不强调统一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在与课文中的我进行比较后,体会我的诚实。

  这个环节的创设情景完全以儿童为中心的,在分析事故原因和情景中猜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不断地体验、猜测中进行自我建构。

  三、说学法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学生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与文本对话,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同桌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四、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围绕人物的对话,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最后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交流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五、板书设计:

  再看那简单明了的板书设计,只寥寥几笔,一座人格的天平,在学生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诚实和信任,就是这两个重重的砝码,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世上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比任何的解释说明都更有说服力,最后加上老师的激情总结更使课堂教学充溢着人文魅力。

  至此,整堂课的学习已经结束,但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停留于课堂中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更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通过本文的学习,我相信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激起了一片片涟漪,明白了精神财富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辨别事物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的最终归宿。

说课稿 篇2

  设计思路:

  如今有些孩子们不太好动,不善于去发现周围的事物,虽然对音乐感兴趣,但没有基本的节奏感,而且对身体的协调能力也很差,所以我设计了这节音乐游戏活动课《大鞋和小鞋》,以此来培养幼儿对音乐、旋律的初步感知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并激发他(她)们对此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穿大鞋和小鞋的感受及其中的乐趣。

  2、培养幼儿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反映能力。

  3、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4、激发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体验穿大鞋和小鞋的感受。

  2、难点: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1、大鞋和小鞋

  2、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让幼儿通过亲自触摸、猜谜的.方式激发幼儿发现大鞋和小鞋的不同特征。

  1、师:听你们××老师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了,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面放的是什么?想不想知道?请幼儿伸出小手摸一摸,并说出摸到的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都摸了是吧!老师先不打开,先让小朋友们说摸到的是什么,然后老师打开,看小朋友说的对不对。

  2、出示实物:鞋,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大鞋和小鞋的不同特征。

  师①:这两只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你们在家看见谁穿过这么大的鞋?谁穿过这么小的鞋呀?

  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听音乐的方式启发幼儿发现大鞋和小鞋所发声音的不同,并体会穿不同大小鞋的感受,从而激发他(她)们对此活动的兴趣。

  1、听音乐

  师①:音乐里的小朋友说她穿着爸爸的鞋像什么?走起路来发出了什么声音?

  ②:她穿着娃娃的鞋像什么?走起路来会发出什么声音?

  2、教师请几名幼儿分别穿大、小鞋,并说出其感受。

  师①:小朋友穿着这双鞋累不累呀?为什么?

  ②:小朋友穿的这双鞋紧不紧?为什么?

  三、集体尝试操作。让幼儿通过做游戏和听音乐的方式,使幼儿加深对大小鞋特征的印象,并锻炼他(她)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反映能力和动作协调性。

  (一)教师请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并使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两种鞋不同特征的印象。

  (二)请幼儿听音乐

  ①教师示范动作。

  ②全体幼儿边演唱边表演,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表扬鼓励。

  ③请幼儿分组表演。

  ④教师与幼儿共同表演。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将舞蹈游戏与其它小朋友一起表演。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蓝树叶》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3、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三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三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实现由读话到说话的迁移。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让学生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激起学生的好奇。

  2、圈点勾划法

  五、说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

  六:板书设计:

  19. 蓝色的树叶

  李丽 → 林园园

  借绿铅笔 舍不得借

  画蓝树叶 不由得脸红了

  (应该互相帮助)

  七、说 :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写得是在一次美术课上,李丽的绿铅笔不见了,就向同桌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用,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马上有同学说:因为她觉得不好意思,没有借给李丽绿铅笔……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预设中也想孩子们一定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的;他们也都能说: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要团结友爱。可是,在这样的一句话后面又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体会了、感受着友爱呢?

  在认真分析了教参之后,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结合李丽林园园的几次对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反思,通过初读、再读、分角色等形式,让学生体会感悟出李丽自始至终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很自私,从而升华到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在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走进林园园的内心世界,林园园最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她因为羞愧而脸红,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课后我进行了拓展练习,“我想对林园园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进行说话训练。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挺高的。

  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几名学生在读林园园和李丽的话时,还需要进一步地引导。读出林园园的不乐意、舍不得,抓住文中的吞吞吐吐、皱着眉头、三个不要等词语走进林园园的内心世界。李丽的话学生也没有完全读出味来。有一部分学生读出了李丽的礼貌、请求,但是没有读出李凡的无奈以及委屈来。在今后学习类似的课文时,还要多加指导。

  有些环节我忽略了课堂的生成,流于形式,让学生生硬的理解字词,字词理解脱离了具体的语境。

说课稿 篇4

  近日参加一次说课活动,第一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分到《秋声赋》这一课,四十五分钟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笔者想到,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尽快的运用到生产中去,才能发挥其价值。那么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呢,是不是也要尽快的进入到实践中去?由此进一步设想: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思想)领域,它的实践(生产)第一线应该就是培养青年人的成长的校园吧。基于此种“幻想”,在课堂设计中,笔者力图引入学科的前沿理论到中学(主要是高中)的课堂中来。以下是经回忆整理的材料,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觉得这是比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体现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绝不能曲解,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

  另外,在具体学习《秋声赋》时,我还会把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版块与此文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

  2、 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

  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欧阳修;

  教学重点:

  同目标1、3。

  教学难点: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引经据典,体现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

  教法设计:

  针对教学目标,本课在诵读的基础上,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生成课堂。

  教学过程:

  一、 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

  二、 诵读

  1、范读,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最好,否则由老师范读)

  2、学生读,扫清字词障碍

  3、师生边读边议,找出文章的思路: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在此环节,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

  三、 问题设计:

  1、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

  2、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

  [对问题一的讨论,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起始,为了活跃气氛,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对问题二,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属发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也可留作课外作业]

  四、 小结

  本部分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的学习,其精粹内容,对文化的传承,绝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学生讨论,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基础,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

  五、 作业

  在熟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翻译全文。

  (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第一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

  说课感言:

  一、本课的创新之处:

  1、引入20世纪西方文论中对文本解读“向内转”与“向外转” 概念,本课的设计,采用“文章――作者――文章”的模式。即先讲文章,从中“发现”作者,然后教师补充,进一步了解作者,最后对作者的熟悉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

  2、引入叙述学中的“当下作者”的概念。我们传统的读书方法“知人论世”,故尔在课文学习中多采用先介绍作者,再学习文章的模式。先读文章,可是作者的思想,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其实对作者的介绍,不但不能帮助对文章的解读,反而会让人迷惑不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内容上非常矛盾的东西呢?而“当下作者”的概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写作文章时的“作者”,不等于就是生活中的作者。事实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可能和作者的主流思想根本不同,甚至恰恰相反。在阅读《秋声赋》时就要注意欧阳修当时的人生遭遇、生活处境和思想状态,而不能以其一生的经历,用“知人论世”四个字来理解写作《秋声赋》时的欧阳修。

  二、本课的不足:

  1、备课时间仓促,又不能查阅任何资料。故而本课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只是一个框架。这样粗糙的东西,要想拿到课堂上去讲,老师至少还要阅读一下有关欧阳修的评传。

  2、老师在试图直接把学科研究中的理论直接引入到中学课堂上,这样的方式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还有待于尝试,本次设想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上说,“创新”也恰恰带来了“不足”:在上课时会不会也再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情况呢?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理解“不同”让生活更精彩。

  2、学会理解、宽容、欣赏别人,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

  二、课程标准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的第4条“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通过“找找我们的‘不同’”“与‘不同’友好相处”“‘不同’让生活更精彩”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从接纳、欣赏“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同学,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可能会了解他人的观点,但对他人和自己迥然不同的观点,心理上仍然会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且,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的溺爱、同伴的缺失,有时并不会理解、宽容别人。因此,要实现自我成长,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一课。同时儿童的同伴交往需求还是较为明显的,他们渴望结交朋友,但也经常为结交朋友而烦恼,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同伴交往技能,不仅想交朋友,而且会交朋友,能够真正做到与“不同”友好相处,体验“不同”带来的快乐和精彩。

  四、教材分析

  《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找找我们的‘不同’”,以“比一比”的活动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就像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一样,外表各不相同。接着是“找不同”和“展开想象”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除了外表不同以外,爱好、性格、想法都可能各不相同。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与‘不同’友好相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很重要,从思想上解决交往中的“小疙瘩”,从行动上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真正学会平等待人,与“不同”的同学友好相处。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不同’让生活更精彩”,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各种“不同”和谐相处的`现象,真正理解“不同”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理解“不同”让生活更精彩。

  活动一:小小树叶各不同

  1、导语: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一片树叶,你们带来了吗?

  2、出示任务:

  (1)请举起来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手中的叶子一样吗?

  (2)学生四人一小组,比一比,说一说你们的树叶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组汇报交流:你们手中的树叶各有什么特点?

  3、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从大小、形状、颜色、脉络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4、出示任务:这儿有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比一比,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5、反馈指导:引导学生观察细节,找出不同。

  6、小结:(PPT)是的,即使同一棵树上的树叶,也不完全相同。

  活动二:与众不同你我他

  环节一:我们个个不一样

  1、导语:我们找不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我们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吗?

  2、出示任务:请看大屏幕,这是我们班级同学的合影,谁能在照片中一眼找到自己吗?你能找到你的同桌吗?为什么你能一样找到自己和同桌?

  3、反馈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引导学生找出外貌、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同之处。

  4、出示任务:

  (1)小游戏:找不同。请两位看起来长得很像的同学上来,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找一找他们的不同之处。请台上的两位同学自己说说,他俩最大的不同在哪儿。

  (2)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在哪儿。

  6、小结: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相、爱好和个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环节二:小小圆圈变变变

  1、导语:大家看,书上有一幅没有画完的画,只有一个圆,看到这个圆,你们会把它想象成什么?学生交流。

  2、出示任务:请把你的想象用水彩笔画出来。

  3、反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汇报交流,你画的是什么?

  4、出示任务:为什么在同样的圆上画画,会画出这么多不同的图案呢?

  5、小结:正因为每个人有喜好不同,想法不同,面对一个圆,才有了多彩的图画。

  6、出示任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的事物呢?

  7、反馈指导:学生交流,展示生活中的各种不同。

  活动三:“不同”创造精彩

  环节一:

  1、导语: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同,这些不同和谐相处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2、出示任务:(播放中西乐器合奏曲)让我们来静静地欣赏一段音乐。

  3、反馈指导:欣赏了这段音乐,你想说什么?大家注意看这一段音乐是用哪些乐器合奏的?如果这首茉莉花只用一种乐器来演奏,你觉得会怎么样?

  4、小结: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组成优美的音乐。“不同”创造了精彩

  环节二:

  1、导语:生活中,“不同”无处不在。

  2、出示任务:(出示奥运会开幕式视频)这是20xx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你发现“不同”又创造了哪些精彩?(不同的运动员、演出节目、焰火……)

  3、反馈指导:如果奥运会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来比赛,你觉得会怎么样?

  4、出示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同,你还发现哪些“不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5、反馈指导:

  (1)学生自由发言,师引导汇报交流各种“不同”带来的精彩。

  (2)播放微课《“不同”带来的精彩》。

  6、小结:我们喜欢这充满不同的世界,因为不同,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环节三:

  1、导语:在我们小小的教室里、校园中,也有许多“不同”创造的精彩。

  2、出示任务:

  (1)找一找:黑板报中哪些“不同”创造的精彩?

  (2)找一找,我们全班同学还用自己的“不同”,为班级、为校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精彩呢?

  3、反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师引导从班级布置、文体活动等方面说一说。

  4、出示任务:同学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为班级,为校园、为社会创造出更多“不同”的精彩吗?请把你的愿望写在“小星星”上。

  5、反馈指导:学生写一写,写好之后依次板贴上自己的小星星,让它在天空中亮起来,让夜空更精彩。

  6、总结:同学们,正因为有了不一样的你我他,星空才会如此闪亮耀眼!生活因“不同”而精彩,世界因“不同”而美丽。我们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相处,与“不同”和谐相处,有很多小秘诀,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理解、宽容、欣赏别人,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

  活动一:学会与“不同”相处

  1、导语: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出示任务:请两个同学上来玩一玩。交流:你最想谁和你一起玩这个游戏?为什么?

  3、反馈指导:学生自由发言,师引导归纳我们都喜欢和自己情投意合、合作默契的人交朋友,一起玩,这是人之常情。

  4、出示任务:

  (1)让我们来听一听周同同的心里话。播放《周同同的日记》,学生听录音,想一想:周同同能找到好朋友吗?为什么?

  (2)如果我们只和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结果会怎么样呢?

  5、反馈指导:学生自由交流意见,允许有不同意见。

  6、小结:我们能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做朋友,找到完全相同的人不太可能。我们要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

  活动二:解开心中的“小疙瘩”

  1、导语:生活中有许多和我们不同的人。

  2、出示任务: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和你“不同”的人吗?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

  3、反馈指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感受。

  4、出示任务:让我们来开故事会,讲一讲自己和“不同”的人相处的故事。

  5、反馈指导:学生讲述和自己的“不同”的人相处的经历。

  6、出示任务:有些同学不太愿意和“不同”的人相处,和他们在一起时,心里会有一些小疙瘩,让我们来看一看。

  (1)演一演:明明不愿理睬和女生一起玩的胡小东。学生观看交流:你想对明明说什么?

  (2)辩一辩:听一听小丽对陈燕的评价,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你认为“急性子”和“慢性子”能在一起做朋友吗?

  (3)说一说:听一听小亮对李雨的评价,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7、反馈指导: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交流解开“小疙瘩”的方法。

  8、小结:如果心中有“小疙瘩”,要学会换个思路想一想。

  活动三:不同观点大碰撞

  1、导语:面对同一个问题,大家常常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2、出示任务:(播放班级小故事)看一看,因为有同学乱扔纸屑,这个班没有被评上文明之星。对于这件事,班上的小朋友看法一致吗?他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自由发言。

  3、出示任务:

  (1)如果咱们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和他们不一样的想法吗?

  (2)咱们班有四五十个同学,对于同一件事,大家常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应该怎么办呢?

  4、反馈指导: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想法。

  5、小结:想法不同是正常的,我们要尊重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只要我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互相商量,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一样可以把事情做好。

  活动四:与“不同”相处有秘诀

  1、导语: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当我们遇到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法观点都不相同的人,你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吗?

  2、出示任务:自由选择一个角色,和同桌演一演:你们怎样友好相处?

  (1)一个力气大,一个力气小

  (2)一个外向活泼,爱说话;一个安静内向,沉默少语

  (3)一个喜欢打乒乓球,一个喜欢踢足球

  3、反馈指导:学生上台表演,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4、出示任务:和自己“不同”的人相处,你还有什么小妙招?

  5、反馈指导: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归纳与人相处的好经验。

  6、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当我们学会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别人,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我们将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发扬自己的优点,尊重、理解、接纳不同,与“不同”友好相处,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1. 编写思路。

  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如荷兰画家埃舍尔、西班牙画家达利、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等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图形。他们能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物体对视觉细胞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观众产生奇特的情感体验和联想。现在这些图形的创意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设计领域。本课提供的各种图形就是在为了给学生的视觉产生强烈刺激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作者画这个图形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么表现这点的?教材中有四个篇幅的内容,其中的一面单独设置一整幅埃舍尔的《上升与下降》的作品,意图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奇特,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如利用正负形、利用影子、利用置换组合、元素替代、错觉等不同的创意方法进行的尝试训练。

  2. 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3. 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4. 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 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 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

  (3) 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2. 图形体验,师生互动。

  (1) 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

  (2) 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

  (3) 教师简介作者。

  (4) 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 启发想象,自主探究。

  (1) 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

  (3) 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

  5. 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 请同学们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

  (2) 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3) 下课前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表述自己的创意,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你们会做吗?同桌一起大胆的做。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打开投影仪,在光影下做“石头、剪子、布”手形。你们看到这些影子想到了什么?你还能用手变成什么?

  (2) 用手能做出更有创意的影子吗?鼓励学生到投影前展示手形,同学们大胆地联想影子上出现的是什么?

  (3) 出示课题:《影子的联想》。

  2. 赏析图片,主动探究。

  (1) 课件展示钢笔的形象。同学们从影子里看到了什么?并联想到了什么?犀利的笔尖犹如锋利的刀剑。

  (2) 继续用课件展示书上的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作品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 教师小结:在光线的照射下,物体会投下影子,影子是物体的真实奴仆,影子是虚的、消极的。然而在诗人和设计师的丰富想象下,影子活了起来,有了生命,成了实体。李白有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与之对酒当歌的知音。在设计师的眼中,物体投下的影子,可以是与本体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其他物体,它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与它握手,可以与它起舞,可以把它当凳子坐,也可以把影子中的自己的头发剪去。神奇的影子就在大家的手中创造出来了。

  3. 构思作业,探索实践。

  (1) 根据某一个物体,利用其影子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作品的含义。

  (2) 建议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视觉语言,可以传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4. 交流创意,评价拓展。

  (1) 师生共同探讨作业存在的问题:影子的联想是否合理?是否把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表达出来了?是否合理地利用了各种美术工具、观摩过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作业是否有创新?

  (2) 布置课后作业:找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 观察感知,强化概念。

  (1) 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 讨论后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这幅法兰克福的爵士音乐节的广告招贴中,设计者运用了同形异构的表现手法。在树与小号两个熟悉的形象之间寻求具有共性的元素,发现其造型之间的相似性,并使之在视觉中得到融合,造成视觉形象的陌生感,从而使广告画面产生清新悦目的感召力。

  (3) 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视觉艺术表现上,我们称之为陌生感,这种陌生感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我们称之为“同形异构”和“异形同构”。今天要学习的同构图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

  2. 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 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 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

  (3) 说说教材中第16页其他作品的创意。

  (4) 说说图4、图5和教材第17页作品有什么奇特之处?除了能同构图形之外,他们又有了哪些不同之处?

  眼睛的形状没有变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换成了晴朗的天空。

  (5) 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

  3. 同构图形,元素替代。

  (1) 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 教师巡回辅导。

  4. 表述构思,展示作业。

  (1) 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内在创意。

  (2) 先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再在课后选拔优秀作业在校园橱窗展览。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16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错觉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 欣赏激趣,感知错觉。

  (1) 课件展示图7,图中究竟有几个人?分别有哪里?据说可以找到9张脸的人,智商可以达到180。

  (2) 图7的圆线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课件将图片遮住一半再让学生观察,能看到一样的幻觉吗?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遮住图片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造了以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

  (3) 睁大眼睛看看这两个“疯狂”的螺帽(图8):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

  (4)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图9):哪条线的曲线半径最大?

  【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视觉神经末梢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

  (5) 教师归纳总结:错觉就是指人不正确的知觉。在图形创意中,利用错觉设计图形,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2. 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个人坐在同一个台阶上吗?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台阶分别在哪儿?哪个人是坐在井口的上沿的?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同心圆,为什么?学生欣赏讨论各个图形的有趣之处,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猫躲着老鼠还是老鼠躲着猫呢?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在幻觉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迷人的令人模棱两可的图形。请同学们着重分析这幅《猫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处。

  3. 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1) 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到因特网上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

  (2) 根据收集到的图片,准备相应的文字解说。

  4. 共享成果,开拓视野。

  (1)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小组成果,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错觉图形。

  (2) 课外继续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学、练结合,发现学习和美育相融,是美术大纲教学的要求。

  五、说板书: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说课稿 篇7

  1、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一、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翠鸟》说课稿11-22

《赵州桥》说课稿11-26

《乘车》说课稿11-28

《掌声》说课稿11-28

养花说课稿11-29

《爱莲说》说课稿11-30

穷人说课稿12-01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