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设计理念
本课我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设计两只鸟蛋这课时,我注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教材,包括利用自 读、互读、、配乐读来完成这一目的,我还通过想象、感受、课件展示等形式来达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目的。
二、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第9课《两只鸟蛋》,这首儿童叙事诗主要讲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清新流畅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说教法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是设计合理的教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结合的教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触摸让学生手脑想象,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因此,我将遵循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课文扶、生字半扶半放的教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
四、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动手触摸、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学习体会人物的想法,读出感受,加上评读,体验朗读有语气的成功及快乐弥补不足。
2、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识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解理解人物语言,体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六、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比较、想象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根据此特点,我想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一、利用音乐切入主题
1、听音乐:放音乐: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播放听音乐能激起学生愉悦的心情,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
2、板书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想知道关于两只鸟蛋的故事吗?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作上标记。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识字(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学生认读。
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认读。
四、细读课文,加深理解,培养能力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想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分小节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当你看到或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
3、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我"拿着鸟蛋"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说学懂了什么。(如: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讨论: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指导朗读。
1)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读词语:焦急不安)
2)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鸟妈妈,你会怎么做?
练习读出鸟妈妈焦急不安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和同学的互帮互助中,提高发展。)
第三小节:
学生朗读理解后,让学生边读边演,师生共同评议学生表演中出现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并加以指导或引导(教师范读),读出"我"送还小鸟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第四小节:
1、学生读理解后,质疑。(如:为什么"我"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我,当你的耳边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抬头仰望蓝天,能看见什么?
2、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这是全文的高潮段落,也是学生本课学习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想象,指导学生朗读逐渐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总结
从这篇小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可爱的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再一次对这位小男孩儿投去敬佩的目光吧。(出示文中插图)
六、作业
把课堂上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说课稿 篇2
说《校徽设计》设计意图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上册)第8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纵观小学初中整套教材,相关内容为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们班级的标志》与《认识图形标志》两课,初中一年级下册《标志设计》一课。本课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回顾,另一方面也是为以后的设计打基础。本课针对前后知识点起一个串联、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而言,课内容量颇多,难度相对较大,对于课堂的整体把握的确是个挑战,对于设计知识的引领我认为关键还在于一个“度”的把握。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与思维表达力,通过课前前测发现,学生们对于设计只停留在“好看”、“有趣”等浅显的感知上,对标志的涵义及作用意识领悟较浅,据此,我认为对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首先应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们感受美术学科特有的艺术魅力,提供给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独立创造的空间。从生活入手,引导孩子们去正确的欣赏发现,从生活中探寻艺术的内涵。在师生共同合作的氛围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在注意难易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设计一定要符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发展和认知特征才可行。
为此,我在课堂中以“探寓意“为主线,以“激趣”为暗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具体设定为激趣游戏引“校徽”——象征意义探“校徽”——分层指导垫“校徽”——动手制作绘“校徽”——多元评价展“校徽”——总结激励拓“校徽”六个环节来诠释本课。
在引“校徽”中,分为“猜标志”、“研组成”、“引寓意”三个环节;
在探“校徽”中,分为设计方法的探究、色彩的探究及引领归纳三个环节;
在垫“校徽”中,分为“创意无限”引创意、任务确定激兴趣、分步指导做铺垫、同桌互谈构思、教师示范引步骤五个环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探究到创作坡度较大,学生很难驾驭,因此在分步指导中,加入了两个小练习,一个是简笔画的练习,一个是文字变形的练习,为后面完整的校徽创作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在绘“校徽”中,考虑到创作需要有个性特色,因此主要采取了独自完成的方式来进行;
在展“校徽”中,主要分为学生自评、老师点评、生生互评三方面。
在拓“校徽”中,分为学生总结、歌谣展示、拓展延续三个环节。
本次教案着重以下几点:1、全体主动参与性。2、设计表达实效性。3、时间合理分配性。
在组织策略上以“情境游戏引校徽---多项活动探设计---梯度练习构创意---多元评价促内化---总结拓展体验美”来呈现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中有欣赏、有讨论、有创作、有总结、有练习等,一系列有序的活动之后,让孩子总结出标志的组成、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段,既而通过欣赏、探析、互助合作的'方式探索设计手法及步骤,为孩子设计出有特色、寓意的校徽做好有力的铺垫。在兴趣的激发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猜标志”的游戏引入、“无知熊猫”动画片的创意引领;在课后拓展上,我采用了让孩子欣赏不同材料校徽,从而激起课后动手制作的热情,让孩子感受到设计的快乐与成就感。
我的设计思路大致如此,其中难免有很多缺憾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点。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接下来学习比例打基础。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编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把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这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组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开始,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和讨论的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
1、情境演示,呈现图片。
师:照片太小了,看不清楚,把它变大一些。注意看,怎么变的?
2、将原来的照片变大。
图(2)长扩大2倍,宽不变。
图(3)宽扩大2倍,长不变。
图(4)长和宽都扩大2倍
师:你觉得图几符合我们数学意义的放大?
3、出示反例:长与宽扩大的倍数不同。
问:它是不是放大?
这一环节中首先演示一张图片不同的变大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初步感知数学上的“放大”。及时出示反例,使学生强化已有经验,明白图形放大是有一定规律的,到底存在什么变化规律?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认识“放大”。
1、出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长度。
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交流:
先让学生试着表达自己的理解,回答的结果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3、学生自学。
摘录课本第38页内容: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讨论:
(1)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
(2)师:是谁和谁的比?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容易变成“填鸭式”。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辨析的意识,数学阅读的引入,实际上就是尽可能的还课于学生,尊重和保护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三)、认识“缩小。”
1、出示情境图。
师:2:1是放大,后项是放大前的图形,前项是放大后前的图形。 如果是1:2,就是什么?
师:按照1:2缩小以后,长几厘米?宽多少?
2、比较。
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注意有扶有放,有必要的说明,也有合适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最后的比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哪样的比是放大,或是缩小。
3、巩固
重点讨论:⑤号图形不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从而得出结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四)、画图。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先根据给出的比,判断是放大还是缩小,再分别口答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后,图形的长和宽。
2、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
学生举例说一说。
(1)、放大镜。
(2)、照相机。
(3)、复印机。
(六)、全课总结。
师: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
(七)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相似、 大小变化。
2:1 前项大于后项 对应边 扩大2倍
1:3 前项小于后项 对应边 缩小到原来的1/3倍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小窗口大世界》是鄂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二单元《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的第三课。
这一课主要讲大众媒体,包含“我们怎样了解外界”、“我们怎样利用媒体”和“小小新闻发布会”等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激发他们探究媒体世界的愿望,进而运用媒体这个小窗口了解大千世界。
【说学情】
大众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时时刻刻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关系。四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小是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下长大的,对媒体的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于媒体均有所接触,但对于媒体的有效应用却做得不够,往往是把有的媒体当成“玩具”,而不是“工具”。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采取了激趣导入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首先以学生喜爱的舞蹈,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然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探究,自主发现各种媒体的作用,从而体验到大众媒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最后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运用媒体,以此培养他们利用大众媒体了解世界的能力。
【说学法】
在这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采取让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自主发现、自主体验的学习方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
【说教学目标】
1.知道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书刊等都是大众媒体。
2.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3.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重点
1、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2、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难点
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激趣导入、大话媒体、我秀家乡、解决问题、辨别信息五个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影视片段。
2.请学生说说这段视频出自哪里,是怎么知道的,大家从电视中还知道些什么?以此引出小小的电视窗口里有一个大世界。
3.板书课题:“小窗口 大世界”
二、大话媒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我为了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型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型学习,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教学法。
1、学生回答问题后展示各种媒体并板书。
2、教师引出大众媒体的概念:
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刚才大家所说到的书本、报纸、电视、广播、计算机等被称为大众媒体。
3.学生活动:一句话新闻播报,分享自己的收获。播放学生喜欢的视频传媒,让学生谈收获。
通过以上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主动地了解了大众媒体,然后在媒体信息的展示中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个媒体小窗口带来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同时使他们产生运用媒体了解世界的冲动,于是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我秀家乡,利用媒体窗口展示家乡
1、分小组讨论向世界展示家乡的哪些方面。
2、讨论通过什么方式向世界展示长阳
四、解决实际问题
1、幻灯出示材料:帮小明解决旅游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现场通过百度解决相关问题。
2、问:你们利用媒体解决过什么问题吗?(相互交流)
五、辨析信息:
幻灯片播放一些信息让学生辨别,教师以此总结新课。
在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的特点,设计了开放式的课堂,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首先让学生在欢快舞蹈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并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媒体,发现媒体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在各种任务中运用媒体、体验媒体。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
【说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让全部的学生都有收获。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 ,学科学,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难点是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习特点,我充分借助网络教学,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围绕新课标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本节教学主要完成我会认,我会读的知识技能。在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4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课件、卡片、磁铁、铁钉、头饰
二说教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喜爱的故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开课前的故事引入、初读学习小老师领读及学习中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再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手段,开展情趣教学法,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如:课文动画朗读导入,小猴摘桃识字游戏,学生登台实验,地球知识展示,角色朗读课文。同时这样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也达到了寓教育乐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1、从一年级起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而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理想地达到这一点还不太可能,但我们必须从一年级开始着手培养,万事万物总有开始之时。
2、教学应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在低年级尤其应该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地心吸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故事。(要求:一边看,一边想。)
2 从故事中你认识了谁?他们在做什么?
3 板书课题 (学生质疑后齐读课题。)
过度: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看谁最聪明。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 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序号,并把本文的生字、新词标画在课本上。(2)同座互相检查画出来的生字、新词。
2 检查生字(小老师指名读,领读)。
3 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同学思考:是谁摘下了桃子?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教师导言:通过初步学习,我们了解到是地球爷爷用自己的手,帮助猴子和小兔吃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那么,地球爷爷的手究竟长得什么样呢?请同学们互相学习,找到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再和你的小伙伴们进行交流。
2.学生自学交流。
3.检查汇报。
4 相机引导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体会地球的手的作用。
5.作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这个例子,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引力”。
6.扩展:你还能举例说出地球有“手”的例子吗?(请学生畅谈,教师也可借机为学生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7小资料:地球知识。
(四)细读课文,体会语气。
1.图文结合,边读边练(小兔、小猴、地球爷爷、猴爸爸的句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