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3 08:36: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两个分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1、2自然段),“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3自然段)各为一部分,得出的结论“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但是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作为初中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教学中采取淡化文体,注重学生体验、感悟的方法,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2.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人本原则: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人生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就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开放原则:本文作者多用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掌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拓宽教学的内容和空间。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出示提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联系实际,畅谈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说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不可贪多求全,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多用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苦乐与责任的关系,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继而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内容。

  2.情境设置法: 在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重难点的突破上,充分利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和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中去,让学生由感性的“苦”与“乐”中,理解“责任”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主旨,思想产生共鸣。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和讨论过程中,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品味修辞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六、说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五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师生谈话导入新课,既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顺势介绍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块:自主学习,理解内容。前两部分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纲,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并参与学习。

  第四块:合作探究,第三部分以读促讲,培养学生提炼概括的能力。

  第五块:目标检测,拓展延伸。通过练习和视频资料,检测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指导学生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责任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课题是《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是一堂实验探究课。下面就本节课的设计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是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了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第二部分是连接串、并联电路,并探究其特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电路和电路图及电路元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又是学生做的第一个电学实验,是学习电学知识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知识既是前一节电路知识的深化,又是进入各种实际电路的起点。正确地识别和连接串、并联电路是关键性的环节,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个电学部分的掌握,所以教材设置了真实的问题情景,以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出电路连接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自己总结出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同时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内容比较适合于科学探究;但由于学生第一次做电学实验,对有些器材不熟悉,连接上会较困难;同时,学生对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或者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掌握起来都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任务之一。

  ⒉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及《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目的、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实验,了解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②通过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并初步了解开关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时的控制作用;

  ③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体会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②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注重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在相互的'交流中,评议完善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③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到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勇于钻研的精神;

  ②明确实验的意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实质,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③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探究欲望,体验克服困难、利用已有知识探究未知世界的成功喜悦。

  ⒊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知道其特点

  教学难点:识别串、并联电路

  二、学情分析

  ⒈通过前面电路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电路和电路图及电路元件等知识,积淀了一定知识基础。

  ⒉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电路连接又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上两点对学习本节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⒊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对电路的认识往往是零乱的,有些还是不正确的;同时学生又是第一次做电学实验。

  这些因素对本课的学习都造成了干扰和困难。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主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电路连接基本方式的实验探究过程,同时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辅助,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精神。

  教法:结合教材编写的内容,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逐渐体验、感悟探究的要素。

  所谓“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会、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有效地问题解决者的教学模式(即问题解决教学)获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建构观的坚实理论支撑。具体讲,主要采用了:

  ⒈情境引入法。

  创设物理情境,从生活中“用电器的连接往往不只一个,它们是怎样连接的呢?”引入课。

  ⒉实验探究法。

  学生自主探究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探究其特点及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⒊直观教学法。

  通过学生展示、多媒体演示,让难点变得直观、形象、具体。

  学法——以合作模式的科学探究为主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⑴学生的活动空间。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⑵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⑶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⒈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路连接的方式并进行分类,进而连接基本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⒉交流讨论法。小组交流讨论,学会吸收别人的成果,找出自己的不足,互助合作完成电路设计和连接。

  四、选用的教学器材及依据

  器材:一个电源(干电池)、三个开关、两只灯泡和导线若干

  依据: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组成及电路的三种状态,但对其具体操作及实际判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是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所以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夯实之前的基本知识,对电路的基本状态(通、短、断)有更直观的认识,对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并积累一定的素材,为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打下基础。所以这里选择了“一个电源(干电池)、三个开关、两只灯泡和导线若干”这一组合的学生实验器材及配套演示器材。

  五、主要教学环节

  本节课内容课时安排为1课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Ⅰ、复习

  提出问题:如何使一只灯泡亮起来?

  (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此为上节课内容,仅为复习,所以耗时应不长。1min左右)

  Ⅱ、创设物理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明确分辨出串联和并联电路。)

  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创设物理情境,各种用电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教师设疑:在实际电路中,用电器常常不止一个,这些用电器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呢?引起学生疑惑,不需要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手边的实验器材使两只灯泡亮起来吗?根据你连接的实物图画出对应电路图。

  介绍实验器材:一个电源、三个开关、两只灯泡和导线若干。(探究活动1)

  (启发学生,诱导其进行尝试)——利用引导卡进行该部分。(时间大约为15min)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尝试,体验成功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电学实验操作技能。

  说明:

  ⑴实验前跟学生强调:①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断开,②并按顺序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进行连接。电源不能短路,若在连接过程中出现短路现象,最好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改进。

  ⑵学生每两人一组,每连接出一种新的方法,便举手示意,将其对应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连接方法越多越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多加评论,指点,任学生自由发挥。

  ⑶采用控制实验器材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即:要求如果电路中的其它器材都给出,而只给一个开关你应怎样连接才能使两只灯泡都亮;如果给出两个开关呢?给出三个开关呢?请学生大胆地进行设计和连接。

  ⑷因为在连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短路这一现象,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实验中所选用的电源应为干电池组。

  ☆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分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分析与归纳

  学生分析、归纳

  引导学生分析黑板上的电路图的特点,并进行分类。(提示:按电流路径的多少来进行分类)

  由此引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概念。

  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

  把用电器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教师flash演示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可以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

  学以致用——学生对串、并联电路有了初步认识后,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试一试”:判断下图中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是串联或是并联,在并联电路中标出干路和支路。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串、并联电路有了初步认识后,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

  Ⅲ、连接串、并联电路。探究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作用(探究活动2,用时大约为15min)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的运用)

  ⒈给定器材:两个小灯泡、电源、导线若干、开关三个

  ⒉提出问题:请用以上器材,将开关与灯泡接入电路,组成基本的串并联电路,让开关可以控制灯泡的工作,画出电路图,并据此连接实物。

  ⒊进行实验

  连接完电路后,学生对照实际电路分小组进行操作、讨论,比较串、并联电路的区别。这里以下面四个小问题将难点分化,降低探究的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都有一定的收获:

  ①电路中分别有几条电流路径?

  ②拧下其中的一个灯泡,另一灯泡的工作情况?

  ③如果增加一个灯泡,你观察到了什么?

  ④电路中开关的作用一样吗?

  如果时间允许可加第5个小问题进行探究:在两个小灯泡串联都发光时,用一根导线对其中一个小灯泡短路,你能观察到什么?灯泡并联时可能对其中一个灯泡短路吗?为什么?

  最终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讨论总结,得出结论。(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并联电路:电流有多条通路,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上,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用电器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并能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体会分析、归纳、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串联、并联的连接并分析。这样既可牢固所学知识,也可以为实验没完成的小组做示范。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串联和并联电路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Ⅳ、拓展创新——从物理走向生活。(5min)

  “试一试”小明房间内的吊灯和壁灯如何连接?开关应该如何连接?(利用之前引入的生活情境进行)

  画出吊灯、壁灯、开关连接的电路图。(学生完成电路图并交流)

  提示:⑴如果要使几个用电器在工作时互不影响,即任一个用电器的通断不影响其他用电器的通断,这几个用电器必须怎样连接?

  ⑵用电器怎样连接时,任何一只用电器断路,则其他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Ⅴ、总结与提高(5min)

  ⒈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即: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设计意图

  本节小结采用小组讨论与师生补充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探讨过程中增加对知识的认识。对小组的评价则进一步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⒉回到引入时的画面,探讨生活中串联和并联的应用,找出生活中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应用。

  (通过评比,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从物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Ⅵ、课后作业(0.5min)

  完成书P.65/作业+学案上相关内容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思考

  新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体会,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得到规律获得知识,不是被动地先接受,而是主动地先研究体验,这非常符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所以在《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教学过程中就体现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合作模式的科学探究,以期获得最佳的效果,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综合发展。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介:

  《做事不拖拉》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我长大了”中的第一课。本课预设的活动目标要求是:

  1、情感与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做事不拖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要从抓紧时间开始,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和抓紧时间做事的态度。

  2、行为与习惯:教育学生学会有计划、抓紧时间来学习和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无论在学校和家里,都要做到学习时就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娱乐时就要痛痛快快地玩耍,学会抓紧时间的常识和技能。

  4、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体验和向他人学习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做事拖拉的危害,抓紧时间的快乐,学会珍惜时间。

  二、设计意图: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根据这个理念,在《做事不拖拉》一课中我设计了:“身边事例揭主题”、“大事小事话拖拉”、“榜样示范不拖拉”、“比谁做得谁快又好”四个环节,通过“找找拖拉小毛病”、“体验拖拉大害处”、“学学身边小榜样”、“写写卡片照着做”这些活动,旨在让小朋友了解拖拉的害处,体验做事不拖拉的快乐,学习抓紧时间、掌握时间,克服小学生常犯的拖拉毛病。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揭题时,我所选用的事例《佳佳赶不上公交车》是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真实案例。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事例作为切入口,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第二个环节“大事小事话拖拉”中,我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现状出发,从寻找自己身上拖拉的小毛病入手,通过讨论交流,进行自我剖析,发现存在的不足,共同提升认识,初步感受做事拖拉带来的麻烦和由此产生的焦虑难受的心情。然后通过录象、图片等方法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长大后从事不同职业,假如拖拉了将会发生什么后果,进一步体验做事拖拉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认识到抓紧时间,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通过树立学生身边的一个小榜样,让学生向他学习做事快又好的同时,也感受到做事不拖拉带来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这一环节试图让每个同学分享别人做事不拖拉的好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 ,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给学生实际生活以具体的指导,并将做事不拖拉的好方法马上写在小白兔卡片上,提醒自己和朋友。最后采用一首《做事不拖拉》的儿歌进行概括总结。

  品德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道德认识能力,即解决“知”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即解决“行”的问题,只有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落实好了,品德教学才能算是有实效。对于小学生而言,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给学生安排实践的'机会,布置给他们实践的任务。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弱,第四个环节“比谁做得快又好”的设计,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学校家庭共同配合,形成合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抓紧时间,早日改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实践体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多姿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后实现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他们,才能做到寓教于乐。本课中我已经采用了讲故事,创设情境,角色体验,集体讨论,看录像,念儿歌,交流体会等活动,但在课前设计活动方案时,我还一直在考虑如何在本课中增加一个小游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课堂上现场感受做事不拖拉的轻松快乐的心情,可惜一直没想到合适的游戏活动。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针对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适当的引导,真正使小朋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体验,才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文言文。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文章,都是传统的名家名著,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马说》这篇文章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又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言志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言言志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识记重点生字词,能够流利并有感情地吟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品析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使其情感上受到熏陶。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将采用指导学生自学法、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汇品读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同时,我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

  上课伊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引入,通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来谈谈关于人才的认识。并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相信大家对“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句话并不陌生,它说的是人才实现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是呢,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之教来自于学生的学,这一环节将以名家范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我会给学生介绍“说”是古文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一些问题的观点,进而明确题目就是“谈谈千里马的问题”的意思。接着播放名家范读,在播放名家范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标记出重点生字词并试着划分朗读节奏,稍后请学生示范朗读,并纠正读音及停顿节奏,再请全班同学齐读。最后请学生介绍作者韩愈。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这样从朗读入手,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句,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句子:

  句子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明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此句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顺势请学生回答这个观点的作用是明确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当了理论依据。接着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是怎样?预设学生会找到文中原句“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最后指名学生回答此文中的“千里马”是指人才,而“伯乐”是指认识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进而明确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句子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在这里,我首先询问学生学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引导学生理解此句又从侧面刻画了“食马者”的无能、无知及目光短浅的形象。在上述问题解决之后继续提问学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抢答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之情。

  句子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这里我会找学生回答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并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体现出了作者的写作目地。之后请学生感悟作者情感,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抒发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文章借物喻己,言志深刻。

  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生活

  本文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古代议论文章,文辞形象简练,言志含蓄。在此我会带领学生展开谈论,谈谈对这节课的收获,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千里马隐喻为人才,把伯乐隐喻为慧眼识英才的人,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通过描述“千里马”未遇“伯乐”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压抑扼杀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里我会以教师总结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趋于完善。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大家课下搜集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我们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这便是我的板书,好的板书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课的记忆,让学生心中对本课有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程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五》。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的进率。

  2、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在估数、猜数中,培养学生估数能力和数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读数、写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说教学策略

  1、 学情分析:已经完成万以内数的认识,读写。本节课是复习巩固该单元知识,并形成数感。

  2、 设计理念:借助教具(计数器),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有娱乐性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倡导合作学习。

  3、 教法:采用互动、合作

  五、教学流程

  (一) 基本练习

  1、 数数:一个一个地数,从898到1000;一百一百地数,从800到1500;一十一十地数,从9960到10000.

  2、 写数: 三千零八( );九百三十( );七千( );八百五十六( );7个百4个十( );1个千1个百3个1( )。

  3、填空

  ( )、399、( )、401;2400、2500、( )、( )、2800.

  4、 在( )里填上“<”或“>”

  3856( )856 ; 500( )5000; 4130( )4050.

  (二) 课堂练习设计

  1、 在计数器上拨三位数,写出2个并读一读;拨四位数写出2个并读一读。第38页第一题写在书上。交流汇报。

  2、 找规律,填一填(38页第2题)

  方法分析:先看前2个数,哪一数位上的'数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3、307、754、371、7593读这4个数,再说一说各数中“7”在什么位上,各表示什么?

  4、连一连(38页第4题)

  5、第39页5至8题

  6、第40页第9题

  提示:先数一数一行有多少个字,大约有多少行,最接近后面3个数的哪个数。

  (三) 思维训练活动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五) 课后反思: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课堂练习的效率高,反馈快,纠错及时;作业反馈仍然有几个学生有问题,利用代管时间个别辅导。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属性――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做好准备起着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

  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

  ②.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组合,考虑到部分复读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而新生茫然不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过程

  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1.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再由展示图片说明泥团捏成泥人、冰化成水、做太空旅行的红旗,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并不影响其所含物质的多少,即物体的质量不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问答、练习等方法掌握质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其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和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积累。而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使学生掌握了托盘天平的构造、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说反思

  1.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掌握较好。

  2.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时,学生提到“右物左砝”的操作方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学生现学知识的限制,对托盘天平的原理(在第九章简单机械中学习)本节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因此会产生这种误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没有在本节课中讨论,而是在第二节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相当于在右盘加一个小砝码,按照习惯“ 左物右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加上游砝的读数,“右物左砝”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值减去游砝的读数。

  3.如果课堂驾驭能力强一些,学生的能力好一点,教学过程更加紧凑一些,能让学生拿着想真实的托盘天平掌握学习目标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