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的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站在分子的高度叙述了组成细胞的分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细胞的理论基础。所以该章在本书中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首先简要概括了核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核酸的种类——DNA和RNA两种,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等三部分内容。它是建立在前面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基础上来探究的,也为今后学生学习《遗传与进化》这一版块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3、 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在初中学习有关细胞的升华的内容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细胞核内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但是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还不知道DNA的结构,因此在讲述核酸的结构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为《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故为本节的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节教学难点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由于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他们对事物的探究充满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故“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三、 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上的探究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学生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法和学法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讨论——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重要用途,提问“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那么什么是DNA呢?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DNA就是核酸,那么核酸是不是就是DNA呢?”从而引入新课“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学习,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为下面学习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2、引导探究,新知学习
接下来设疑:核酸分成哪几类?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x望,指导学生对“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进行探究”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间进行相互合作,最后提出问题“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如何?”然后依据所探究的问题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进行讨论。
依据讨论的情况,我会提出“既然物质存在,那么就可以被检验存在”的观点,提供指定的实验器材及材料用具等学生可以根据“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染色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原理设计出以下实验:
(一)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和 8%的盐酸溶液。
我会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浓度的溶液?
(2)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3)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
(二)水解
(1)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
(3)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接下来我会让同学思考为什么要先加入盐酸?为什么把小烧杯放入到大烧杯中?
(三).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秒。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
(四)染色
(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2)将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3)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五)观察
(1)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眼中央,将物象调节清晰。
(2)换用高倍镜观察: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束我会给同学时间研究和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之后,我由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讨论RNA与DNA有何区别,从而转入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
接着我会讲述核酸与蛋白质的区别,与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想比较得出核酸水解后也得到许多的核苷酸。
设疑:核苷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转入核苷酸的学习。
关于核苷酸结构的具体教学,对照多媒体进行具体讲解。
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糖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接着我会出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片,引导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展示幻灯片4和5)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学生具有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为《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解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结构,接着转入组成DNA和RNA碱基种类的讨论,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比较让学生得出组成二者的碱基有所不同。
之后,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学生具有的化学知识和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参考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的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让同学列表比较DNA和RNA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
最后再次设疑:由10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一条DNA单链最多有多少种种类?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但是如果数量不限,在连成长链时,排列顺序就是极其多样化,所储存的信息也就非常大”的结论。
3、归纳总结
最后对本堂的知识作一个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4、反馈运用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为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会布置相应的检测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和升华。
五、说课综述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支撑了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说课稿 篇2
《行路难》,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他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词,使诗感染力倍增。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 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诗意导入: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倾听作品 ,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教学设计>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 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教学设计>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 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5 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 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李白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 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 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部分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重点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蚂蚁和蝈蝈(学生齐读)
2.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
夏天乘凉自由自在
冬天刮风又冷又饿
洞里粮食满头大汗
指名各读一行,说说写的是课文中的谁?
齐读。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1.师描述:
出示课文背景画。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这是什么季节呀?
夏季。(板书:夏天)
2.夏天真热!(指名读)评价:你们感觉到热了吗?(真的很热!)
过渡:天气这么热,蚂蚁和蝈蝈在做什么呢?
三、学习1——2自然段
自己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么热的天,蚂蚁在干什么呢?(搬粮食)
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2.(出示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
出示: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指名读,学生评价
3.蚂蚁在辛勤地劳动,有的背,有的拉。请仔细观察图,或者再想象一下,他们在搬粮食时,还会有哪些动作?(推扛抱抬)(板书在旁边)能不能把这些词也放到句子里说一说?谁再能加上动作来说一说?
他们有的(),有的(),有的……,个个满头大汗。
师:蚂蚁们,背呀拉呀,推呀扛呀,抱着抬着,烈日下,他们干得真带劲……看,一个个都流下了大滴大滴的汗珠,真是——满头大汗。(板书:满头大汗)
(看图)看,他们头上不停地往下掉。这说明了什么?(所有的蚂蚁都干得很起劲)谁来夸夸他们?(了不起,真勤劳;不怕累,不怕苦……)
4.你们喜欢这些小蚂蚁吗?我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对蚂蚁的敬佩、赞美之情读出来(全体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夏天,蚂蚁在烈日下搬粮食,那蝈蝈呢?他们在干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大树下看一看吧。
出示句子: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1)指名读。
(2)蝈蝈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叫-----自由自在。(板书:自由自在)
指导读词(师:你能做小老师给大家读读这个词吗?评价:真的很自由!)我们一起读!)
(3)指导读句子:我们要把它那种悠闲得意的样子朗读出来。
2.你能开动小脑筋想想——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时,还可能做些什么?
出示句式: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有的(),个个自由自在。(唱歌、睡觉、弹琴、跳舞、聊天……)
师:你真会想象,还有不同的做法吗?(评价:真了不起!)
师:是呀,蝈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是自由自在。(再读词)
3.蝈蝈们可真会享受,不仅这样,他们看到蚂蚁们顶着烈日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还怎样做?
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1)指名读。
(2)这里的'“笑”是什么意思?(嘲笑,笑话)想象:他们会怎么笑话蚂蚁?
(3)齐读。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蚂蚁是不是傻瓜呢?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时间过得真快,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板书:冬天)
2.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们都在干什么呀?咱们先到蚂蚁家去看看吧。
(多媒体演示)
交流。
板书:开心过冬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真是幸福快乐啊。瞧:出示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从哪几个词中可以读出蚂蚁生活的幸福?(躺、装满)
谁来读出蚂蚁的开心、幸福?(指名读,齐读。)
他们在洞里做些什么呢?
谁能用下面的话来说说。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
3.小蚂蚁们真快活啊!让我们再来看看蝈蝈吧!交流。
4.指导想象:
这只蝈蝈张着嘴巴在哭,它会说什么呢?
还有一只蝈蝈低着头在想什么呢?
还有一只蝈蝈有气无力地趴在地上,在干什么?
5.导入句子: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板书:又冷又饿)
指导朗读。
6.现在请女生当蚂蚁,来读一读蚂蚁的句子,男生当蝈蝈,来读一读蝈蝈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为什么冬天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蚂蚁能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夏天的时候,蝈蝈只知道享乐,没有为冬天打算,这就叫“人无远虑”(出示词,齐读词),所以到了冬天,就要挨饿受冻,这就叫——必有近忧(出示词,齐读词)。
蚂蚁在夏天的时候赶紧搬粮食,为冬天作准备。这样到了冬天就能舒舒服服地躺在洞里过冬了,这就叫“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出示词,齐读词)
2.故事学完了,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师:是呀,只有像蚂蚁那样,用智慧和勤劳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如果贪图享乐,懒惰就只能换来蝈蝈一样的结局。这才是真正的傻瓜呢。
3.老师小结:辛勤劳动→幸福生活。(板书)齐读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洞、冷
2.说说怎么记?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练写。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组词。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20蚂蚁和蝈蝈
夏天满头大汗自由自在
冬天开心过冬又冷又饿
辛勤劳动→幸福生活。
说课稿 篇4
课文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 “月牙一样的小河”,河水绕村缓缓流,清清水中鱼儿游,小桥、绿树、青山映水中,桃花似朝霞,农田绿油油,后山茶园传欢笑。怎样让学生透过一个个文字感受到月亮湾如诗如画的美景呢?我想,欣赏这种恬静的美就是学习本课最终需要达到的效果.
一、基于以上对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绕着、缓缓地、倒映、朝霞”等。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图文对照来展开合理想象,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
3、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即“读、说、想、演”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喜爱阅读,在乐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学情
本课文章不长,但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来进行描写的,课文的空间顺序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大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事物以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也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语言文字的感悟是本文的重点。通过精美课件的欣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新词,同时结合课文的插图以及上黑板画图,相信这节课一定能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1. 以读促解法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引导学生多读,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比赛读,配音乐有感情地品读,才能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直观教学法
通过幻灯、画图板书等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新词、理解课文、理清方位。
3. 图文结合法
本课文的插图,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通过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和学生上黑板的板图,进行口头说话,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与教相适应,我指导学生运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画一画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称象》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在学生通过快两年的语文学习基础上,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以继续抓好词句教学、落实训练重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法:由于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我利用了简单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层次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以读代讲中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以“见过别人称东西吗?”的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并相机指导写“称”字,目的是使学生“无意识”地进入的学习情境中,再说生字教学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请孩子们自由地、小声地读课文,并借助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生词和生字,指名认读,并正音,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字词教学落到了实处。接着再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这一步,我按照阅读教学从“整体---部份---整体”的程序进行设计,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激发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由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课文教学我直奔重点,通过让学生默读,说曹冲称象的步骤,找动词和表示先后顺序的词,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接着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口述曹冲的称象方法,老师演示操作过程。电脑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的文字表达是反映图中的事物。这一操作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以读为主,我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增长词汇的作用,也是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手段。接着抛出:“曹操有什么反应?”引出对第五自然段的学习,同时引出“果然”一词。帮助学生理解。
(四)了解曹冲称象的原因。
用曹冲为什么要去称象呢引出描写大象大的句子,进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 比较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像方法与曹冲提出的称像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便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
(六)课堂作业
我设计了连线的练习,对量词和名词的恰当搭配进行巩固。
课后,我觉得对于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还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读之间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09级1班26号江倩,今天我讲的是《白杨》这一课。我把本课分为六个块板,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法,四、教学结构,五、说板书,六、说练习设计。下面是我对本课的分析。
一、说教材
1、位置
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语文文章,它位于本书的第十页至第十三页。十页至十二页是课文正文,十二页是生字以及作业,十三页冂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讲祖国边疆——西部,我们通过本单元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而本课主要讲: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写火车外的白杨;第二部是4——11自然段写儿女对白杨树的争论;第三部分12——16自然段讲父亲为儿女讲解白杨。
3、编排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让小学生热情歌颂边疆,热爱祖国、了解西部,立志建设西部。同时在学习这篇课文也可以教会学生要热爱大自然。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新疆"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以及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本文重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以及正确读写的生字、词。
本文难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文。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爱国之情,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大家对西部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五年级上册时同学们学过《落花生》一文对偷物喻人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准备在教《白杨》的借物喻人时由《落花生》引入,让学生更快的理借物喻人的特点。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课对话多,学生生活环境与西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对话法来让学生理解本文文意。
2、说学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文字为主线。教师为学服务,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在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的祖国边疆的热情。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
·讲授法。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去体会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这样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说教学结构
根据本课的内容来看,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本文内容进行熟悉,扫清生字·词的阻碍,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时拿出西部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对它了解有多少等问题来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激发兴趣。让同学们想对西部进一步了解。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我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时学生找出"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戈壁·边疆"等词。我让学生读出带着些词的句子后解释词语并且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是讲边疆的环境突出白杨的品质。并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白杨的品质。)
2·默读课文,深入理解白杨
阅读全文找出爸爸赞美白杨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白杨在边疆扎根的辛苦。板书:扎根边疆(意图: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理解,对全文打下基础。)
3·讨论研究爸爸的的神态
让全班品读12——16自然段,让学生找出爸爸神态变化的句子。当学生找出:"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和"爸爸搂着孩子,望着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爸爸的神态为什么变了?学生大胆揣摩后告诉老师。我在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爸爸之所以失去微笑是因为想到了边疆的建设者,后来笑了是因为儿女像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很欣慰。板书:建设西部者·建设西部。(意图: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思考。)
4·深入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让学生快速浏览12——16自然段,问学生爸爸仅仅在夸白杨吗?当学生思考回答后,再由五年级上册所学的《落花生》引入今天所学的《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白杨赞美西部建设者。并总结白杨与建设者的共同处。此时板书:借物喻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儿女和小白杨正在长大。(意图:让学生由浅到深学习更多知识。)
五·说板书
意图:从板书中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本文借物喻人,借白杨扎根边疆,为西部做贡献的美赞西部建设者。爸爸希望儿女也为做贡献。
六·说练习设计
1· 仿造文中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句子。
2·阅读阅读链接中《帐篷》,使用借物喻人写一篇文章。
(意图:仿句能让学生对白杨品质加深印象,五年级以写作为主,让学生用借物喻人写作文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者:张再春
各位评课老师好!我上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第6课《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种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学中以下几点为我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课堂中“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其乐曲丰富的内涵”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堂课的教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破题导入、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虽然无锡二泉就在身边,阿炳也是我们无锡人的骄傲,但是由于年代比较遥远,学生了解也不甚多,因此我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一、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二、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三、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
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边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
第四部分,总结成就,课外延伸。
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同时布置了两个自选作业。
以上是我上课之前的一点思考,如说的不当、上的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多加指点!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使之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为了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真正做到有话可说,联系生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除了考虑教材中每单元的口语教学设计,我更是常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引入口语交际的课堂,抓住每一个学习的契机,将听与说真正落实到实处。《话说家访》就是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生成的一堂口语交际课。课堂之前的家访是这堂课的准备,学生对于家访目的的误解则是这堂课潜在的教学契机。
二、说教法
课堂氛围是师生互动的产物。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前提。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做学生的听众、朋友,和他们一起讨论,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的建议。我把班级变成是个对话节目的现场,而我就是这节目的主持人;同时我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自由讨论,学生分别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不同的立场来谈对家访的看法;接着是主持人就设计的'问题进行现场的采访:最后是自由发言时间。
三、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敢于说真话,本堂课主要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讨论与发言侧重强调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看待与思考“家访”这一问题。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碰撞中自己去体会教师家访的真正目的。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
以《新京报》 10月25日的一则新闻导入,“一名教师因为家访而被学生杀害”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二)、虚拟现场,展开讨论
介绍讨论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身份角度来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课标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建议: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见,地理新课标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选取了“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为案例来学习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因此,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荒漠化的防治”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保护与建设在地域上的广泛性,认识生态保护不仅在诸如我国西北这样干旱的地区,即使在亚马孙雨林这种终年高温多雨,植被丰茂的地区也十分重要。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使学生对后面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有了参考依据。
3、教学目标确定及依据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森林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该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雨林生态效应的基础,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认识。但同时森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在初中教材以及“必修1”中都已涉及,所以现在只要求学生作进一步了解。
b、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本目标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诸如森林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而确定的。因为只有认识到雨林重要的环境效应,同时又是极其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学生才跟容易理解雨林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通过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活动分析森林环境效应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森林的环境效应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可利用课本中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练习学会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提升读图、绘图能力。
b、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也是现在社会对合格劳动者的要求之一,因此通过安排学生自学“雨林的'环境效应”这部分内容,同时通过讨论,合作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从资源开发者与保护者的角度阐述各自观点,从而使问题逐渐明朗,更容易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确立正确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的使命。因此在教学中应时刻不忘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而本节内容更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很好案例。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生态的脆弱性。
按常规来说,一个区域生物种群的丰富、复杂程度可以衡量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雨林这种生物种群极其丰富的区域,生态却是极其脆弱的,学生理解难度应该是比较大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活动练习法,合作导学法,读图分析法。
本节课主要是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重点是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增强分析能力。并安排学生读图2.17,完成图后“思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本节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雨林的生态效应”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象、文字等,以增加广度与深度,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科学有序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象,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3)学法指导
a、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b、通过比较、分析、归纳、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一、森林的分布与生态意义
1、世界森林分布的现状
2、森林的生态意义——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3、森林破坏后形成的生态问题
二、雨林的生态效应
1、雨林的分布
2、雨林的生态意义——地球之肺、储水海绵、生物基因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终年高温多雨——→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态脆弱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稿 篇10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胡同文化》所做的讲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三、说媒体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
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学生回答不一,先请回答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说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学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其实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过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 、概括胡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它的总特点
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概括重点,用时12分钟。
4、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讨论胡同文化的前景
刚才讲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那么“忍”的精神应不应该提倡?学生回答后,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估计部分学生会受本文影响,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败落后的一面,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断,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胡同的消亡。这也是对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传统文化存在?比如京剧。你将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5、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须通过朗读才能体味的深刻,我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男女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6、小结,布置作业:作同步训练中的语言知识巩固题和拓展练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