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3、 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难”在哪里?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
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总结:
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 “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执教的是六年级品社上册第四单元《人类文明的足迹》中第三个主题活动《绚丽的文学艺术》中第一课时的内容。由于在品社学科方面谈不上有什么经验,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难免会留下一些不足和遗憾。在这里,我想对这节课做一些简单的说明,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指正。
一、说对教材的使用。
在人类文明的足迹中,世界文学名著可谓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有了它,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文本的导入部分建议我们用《一千零一夜》或《西游记》这样为孩子们普遍熟悉的又极具艺术魅力的名著作为切入点。在充分了解了孩子们阅读经验的基础上,我选择了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为切入点,事实证明这样的导入是成功的,不但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和课堂的距离,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和满怀的期待开始课堂之旅。教材中建议开展的活动是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名著介绍给大家并交换阅读,教材以《伊索寓言》为范例,暗示孩子们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对自己的名著做介绍。课堂上我把这个活动以“名著推荐卡”的形式呈现出来了,学生们的推荐卡异彩纷呈,各具特色,遗憾的是展板空间有限,否则应该给每个孩子以展示的机会的。总的来说,在对教材的使用上我努力做到准确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拓展延伸教材,努力超越教材。
二、说本课和教学策略的融合。
我不敢用“解读”这样的词语。如果说拿这节课去解读“历史文化教学策略”,我感觉自己还缺少了一些底气,只是非常努力地去让策略中的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体现。比如:
在“课前初探,初步感悟”环节中,我在策略的指导下将学生划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明确了搜集资料的范围和方法,即:1、回忆从小到大读过的文学名著有哪些并列出书单;2、从四个方面(作品、人物、名句、作者)了解读过的文学名著作品并做记录或摘抄。
在“引今及古,导入话题”环节,采用了直观的导入“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知,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
在“古今结合,探究感悟”环节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读文字,猜人物;歇后语问答;名句赏析品读;文学名著博览会;推荐读书卡;交换阅读图书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学生立体地呈现文学名著作品,引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文学名著中去,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受到启发。
在“以古鉴今,内化历史”环节中,引发学生思考:“纵观中外文学名著,在历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考验却仍历久弥新,在经历了那么多年后却仍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甚至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小学生们也爱不释手,你认为靠的是什么”,让学生通过交流更深层次地领略到文学名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达到情感的升华。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能付诸行动,课堂上还进一步拓展延伸,举办“世界文学名著博览会”,推荐读书卡,现场交换图书,让每一本名著在学生的手里能看得见,摸得着,让阅读在下课后马上就变成一种行动,让这节课成为开启学生更广阔的阅读天地的钥匙,让课后的践行不仅仅是一句空话。
三、说三维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初步感受文学名著的魅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名著的兴趣,激发阅读*望,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
任何一节课的设计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就经历了由困惑到明朗的过程。
最初的时候我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定位是:广泛了解中外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等,这样设计的愿景是让学生广泛了解名著作品,多多益善,但是没想到这个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了,文学名著浩如烟海,学生搜集的资料五花八门,汇报时只有个别读书多的同学举手发言,而大多也只是照本宣科,而其他人也没有参与的兴趣,因为他自己没读过,所以根本听不懂别人汇报的内容是什么,而最初导入时选择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学生也大多不太熟悉,大概小时候曾经看过,时至今日都忘掉了。为此我感到很困惑,自己的学生尚且如此,到这里来讲课,面对陌生的学生,如何才能让人家对自己的课感兴趣?顾主任在听我试讲后给我提出了建议,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语文学科中学过的名著作品作为资料源,以学生普遍熟悉的名著人物作为切入点,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顾主任的指导使我豁然开朗,昨天来到这里,和学生见面聊起过去学过的文学名著时,孩子们果然兴致盎然。兴趣有了,主动探究的*望就有了,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我发现,课前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已经在课前悄悄地下了功夫,从各个方面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生怕让别人看出已经学过的东西都回答不上来,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一幕幕。我的感觉是,这节课上,孩子们很出彩,带给我很多惊喜与感动,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六年级3班的24名孩子。
最后,我想再说一次经常说到的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我非常幸运地结识了在座的各位研究品生品社学科的专家,非常幸运地又一次听到了那么高水平的课,前面的5节课每一节都有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每一位授课教师的身上都有着丰厚的值得学习的经验。各位领导老师在品社教学方面都是专家,我恳请大家对我的课多给予帮助和指导,让我能够在这个学科上有更大的进步,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目标、重点难点:
我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二十四课《给予是快乐的》。课文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促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道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很适合学生阅读、复述;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里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能联系全文、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及抓住小男孩的言语行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说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 你什么时候会快乐的?可是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其中“给”读“ji”。其次让学生说说对于课题的理解,即“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贡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最后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问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刚才提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初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了几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并由此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这一环节,我抓住了“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具体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写了保罗第一次想错了呢?
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读句子,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为什么想错了
2.保罗刚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错吗?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的?
学生找句子,出示: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他一个这样的哥哥。
引导学生抓住“当然”一词体会保罗相信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提问:保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的语气。
3.尽管保罗对自己的想法坚定不移,但他的确想错了,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小男孩的话,根据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紧接着,教师改换句式出示: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让学生补充完小男孩的话。(借助于文本,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想像了,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说说,从小男孩的话中体会到什么?并指导读好这段话。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错:
1.像学习第一次一样,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并相机出示句子(小男孩的话)。让学生抓住这两句话谈谈体会,并指导学生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2.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再次发现自己错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3.教师总结引导过渡: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节: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在文章结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
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感到快乐。并延伸到学生实际,再出示填空:
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这一填空题,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归到了整体,并给开始就题目展开的质疑有了一个交待。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说板书:
给予是快乐的
一辆新车
保罗 小男孩
惊讶 (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又错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河北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课内容,是《力与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与前两课《推和拉》、《常见的力》前后呼应,是知识的延伸,也是下一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引子,在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力的学习是本学期的重点,本课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力与运动的关系,意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以由静止变为运动。
二、学生特征分析
通过《推和拉》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推和拉两种力的方向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进而,学生又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力,并能正确的判断常见的力,科学说出不同力的名称。这为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个好的目标就象黑夜的灯塔,可以照亮学生探究的道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把科学课程的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在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同时,应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把探究有效地开展及深化。为此,我在树立了开放的教学观点后,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拟订本课的目标为:
(一)探究目标:
1.能设想出多种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小球运动方向的办法。
2.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
3.能体验到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二)情感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三)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使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四)STSE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难点:能合作设计更多的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能找出物体运动是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四、教法分析及创新点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要求人具有创新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整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1、创造性处理教材,适应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一开课就从生活中的玩具小球入手,让学生玩玩小球,同时设置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动起来?然后通过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得力与运动的关系。采用这种模式的依据: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效果更好。
(2)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在学习的.全过程渗透"S-T-S"教育,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理知识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2、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学法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式。人是天生的探究者,科学探究根源于人类思想中与生俱来的认知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课采用的学法以自主探究法为主,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自主猜想、设计实验,分组探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我要学、我爱学的课堂氛围。同时,观察实验的方法是探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归纳、分析法在科学学习中有重要意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会与掌握。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无穷的灵感,从而引发出创新的意识。因此,我用学生平时爱玩的小球引入,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玩小球的,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活,纷纷展示多种玩法。教师因势利导,指向静止的小球,适时提出挑战:用多种办法让小球动起来。学生欣然接受挑战,积极投入到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中去。
(二)自主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实验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因此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
1、猜想与设计
2、明确实验要求
3、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表
4、分组探究多种让小球运动的方法
5、分组汇报、交流
6、评价、交流
7.小结、交流,一系列活动。在猜想与设计的环节中,通过分组讨论、分组竞赛的形式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竞争精神。实验前的明确要求,由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为实验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在实验中学生避开常犯的错误,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引导,力求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合作者和科学探究的引路人。学生实验之后,请各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记录,并配合语言、动作说明,为学生提供了大胆表达和互相交流、学习的空间。在小组汇报结束后,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互议,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思辩力。
(三)巩固拓展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实现“S-E-S-T”目标,即注重科技与生活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实验结束后,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力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例子,将科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样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使得知识得以向课外延伸。最后谈收获环节,既是对本节课的知识总结,也是情感体验的交流。
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更深对社区服务者工作的了解使学生能更深的了解他们为社区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工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并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尊重理解与关爱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调查访问了解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认知目标:知道不同的社区工作者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自己的应该做才是尊重他们 了解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社区劳动者在为我们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不同的社区工作者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尊重他人的工作,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假如没有他们……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为我们服务的社区劳动者进行调查访问,感受到社区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身边的这些服务者们。(出示课件:堆满垃圾的小区一角)你们知道这时我们需要谁为我们提供服务吗?你能想象得到,假如没有了清洁工的劳动者,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学生回答后,师出示课件)接下来,请你们想象一下,假如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可把填空换成教材85夜的三幅图)
假如没有小区保安劳动, 。
假如没有理发师傅, 。
假如没有了农村科技人员, 。
……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谈话:通过刚才的想象,现在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①我们离不开这些服务者。②他们太辛苦了,我要对他们说声谢谢。③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
对策:出示小区满是垃圾等图片,并说明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
过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对未来如何畅想? 是他们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使社会洒满阳光!
活动二:情景表演 学会谢谢
1、谈话:在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人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忙碌着,以前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劳动者的存在对我们有多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该怎样做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师:是呀,一声声感谢温暖了人们的心,它象一座座沟通人与人之心灵的`桥梁,使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4、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朋友,他也常常在说谢谢,你们看他真的会谢谢吗?
(出示学生生活场景)
师:看了这个学生的生活片段,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分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片段表演出来。(小组活动,设计场景表演)
师;哪一组先来,学生表演老师适时地提问: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学生表演)
5、师:看来我们对人表达感谢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你们还想到了什么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你内心的感激之情呢?
6学生小组讨论:以自己的方式向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画画,表演等形式)
7、总结: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学会感谢,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无处不闪现着爱的火花,让我们将这份爱不断传递,我相信,只要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活中将处处充满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的感激,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充满爱的和谐家园中生活、学习!
8、课后延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为你提供服务的社区服务者表示感谢。
:要让现在的学生懂得尊总他人的劳动,因该是很难的,这些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怎么会了哪么容易解劳动者的艰辛呢.所以要逐渐灌输这种思想。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玩出了名堂》。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来谈谈对教材的解读。
《玩出了名堂》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检查预习情况,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了解列文虎克是如何在玩中做成放大镜的。
3、布置预习任务,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难点为: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体会,即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另外,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也激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为一会儿的读文打好基础。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充分的交流阅读收获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扎实有效途径,真正做到在读中感悟。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通过练习写生字词语,当堂展评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活动。
1、布置预习任务,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通过开展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学习一些课外知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设计,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成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显现出了自身的不足。我将从不足出发,通过学习锻炼,使自己能够有所进步。
最后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节课的板书设计,我紧扣列文虎克一步一步不断玩出的名堂设计了一个阶梯形状的板书,并用省略号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楼梯下是支撑这些伟大发明的精神支柱,既突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发明创造,永攀高峰。又蕴含着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7
本次教研组长示范课,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是艺术课堂综合教学,采取了指定执教老师,指定执教领域的方法,并落实顾骁雁老师上音乐绘本整合课堂;时洁老师上绘本美术整合课堂;郑兰老师上音乐舞蹈整合课堂。
观摩课结束以后,我们组织教师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第一,你听了这三堂课,对艺术整合教学有什么新的感想?
第二,在这三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对这三堂课提出改进意见。
在讨论中,我作了如下发言:
第一,你听了这三堂课,对艺术整合教学有什么新的感想?
以前,外出学习,尤其是幼儿园引进奥尔夫音乐以后自己参与了实践操作。对艺术整合概念有一个粗浅认识,对艺术教学整合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一些了解。但是,在确定整个幼儿园班级艺术活动时,仍然有整合艺术教学做拼盘的想法。比如:允许老师安排乐音课和文学课,绘本课和美术课。一些老师在班级艺术活动开展时,也有过很多困惑。在解答老师们提问时,我的回答既清楚又含糊。因为,在心里有一种明确的理念,但概念如何表达不是很清楚,没有找到完整的、科学的概念阐述。
三位教研组长的课,让我更加坚信,走艺术综合之路,方向是正确的。同时,对艺术整合教学的意义也理解得更加渗透。比如:顾老师的绘本音乐活动《最好吃的蛋糕》,以一个生动的绘本故事作载体,寻找了大量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音乐。音乐的介入,使得故事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直观;音乐的介入使得故事的场面更大宏大、逼真;音乐的介入使得幼儿更好的理解、感受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孩子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也接受了音乐的熏陶,孩子们在倾听音乐时,非常投入。从另一个角度看,故事给了抽象的音乐于形象,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变得具体、形象,变得可以理解,可以触摸。
时老师的绘本美术,非常巧妙地将美术的技能学习融进了绘本故事。横线条,竖线条,容在故事中间,教与学不留痕迹。绘画反过来也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什么叫横线?什么叫竖线?什么叫方格子?不需要老师作更多解释,通过画画一下子就明白了。
记得沈雁园长带领我们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时,读过这样一段理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在它的教学空间里,包含了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表演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门类”,“只有通过这种原本的唱奏动说综合的艺术才能把人类最宝贵的生灵东西开发、挖掘出来,并使他(她)一生永葆青春活力!”在这三堂课中,我感受到了这些话的影子。
第二,在这三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1、三堂课,让我认识到艺术整合教学的力量。同时,也意识到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以后,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钻研的内容还很多,需要我们走的路还很长。
2、学到了教研组长的创新、钻研精神。顾老师为了支持我的想法,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寻找与故事匹配的音乐。时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也给自己加压,尝试了多个教学方案。郑兰老师,虽然这堂课已经对家长展示过,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她对自己的课又做了多次改动。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她将自己舞蹈教学的方法、经验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舞蹈教学的精彩一面。也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案例。
3、没有钻研精神、没有跟自己日常教学相联系、没有跟自己的`教学特长相联系的公开课,肯定缺少研究的价值,成功率也不会很高。
第三,对这三堂课提出改进意见。
第一堂课的意见:
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但是,课堂显得不够有序。老师要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假如孩子再沉稳一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堂课的意见:
教师课堂上过于紧张,以至于语言不够连贯,使得孩子浸入故事情节受影响。
第三堂课的意见:
教师在要求变排队形时,要求太高,与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合。
这样的课堂一定要在自己班级展示。因为,公开课展示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风采,还要展示班级的特色,孩子的特色优势。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棉花姑娘》。
一、说教材
《棉花姑娘》是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我们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害虫的科学常识。全文共六个自然段。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浅显易懂,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根据这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思路:“小学低段侧重解决识字,小学中段侧重解决阅读问题,小学高段侧重解决写作问题”。因此,在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识字上。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品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整体感知全文。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准备突破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会写“星、雪”两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捉什么地方的害虫的常识,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和写字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选择一种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自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等。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而“达到用不着教”的唯一办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在教学中我还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学习生字、感悟语言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本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4个版块:
1、谈生活激兴趣
课一开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谈话:“小朋友,你们去过农村吗?”“那你知道农民伯伯在地里、田里都种着些什么呀?”“棉花有什么用处?”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为切入点,这样不但在语文课中溶入了常识知识,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
2、细细读,品滋味
在教学时,我先用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样子;另一幅是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她裂开嘴笑了。然后以“看了这两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引出第二版块内容的学习----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两段内容的学习,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内容上。在这里,我进行了变序教学,因为觉得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刚好相反,在这里一起拿出来通过对比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3、听故事明概况
我以:“棉花姑娘刚才不是愁眉苦脸的吗?现在怎么又那么高兴了?那棉花姑娘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小朋友们想听棉花姑娘治病的故事吗?”为过渡,然后教师一边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边播放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听完后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通过“你听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檐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不但较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2,还培养了学生仔细听的习惯,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听故事要听清要点这一听的技巧。
然后又以“这个故事还藏在我们的书里,小朋友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吗?”进入“做游戏,学生字”这一环节。[课件:4、做游戏、学生字]学习生字我主要采用自学法,因为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具有识字的能力,如果教师再手把手地教每个字,那不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吗?在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效果时,我把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读课文及学写“星、雪”两个绳子都溶入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和棉花姑娘交朋友中,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习方法,不但能充分关注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乐学、爱学,同时学得也扎实。
四、说板书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棉花姑娘》一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它为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展现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