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跳绳》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出现的。这节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着眼于“跳绳”这个游戏来贯穿新知,而这个游戏恰恰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儿童好玩、好奇、好胜的天性利用本班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通过估计运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第二册63页第五单元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和邻居说一说的方法,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增强自信心。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竖式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笔算减法的计算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计算方法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算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通过跳绳比赛,活跃气氛: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分钟能跳多少下?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跳绳比赛,跳绳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这是我们班三个小朋友跳绳比赛时的照片和成绩表。(多媒体出示)
(三)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数学问题?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我们先来解决“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这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3、分析题意,列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4、估算: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呢?我们先来估一估:渗透一些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过渡: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现在请小朋友们动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独立思考)
5、讨论算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交流,待会儿,再看看哪一组的算法多!(学生讨论,老师巡视引导)
6、交流算法:演示计数器,指名摆小棒,重点强调笔算,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算理,板书口 算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7、优化列竖式:多数同学用到了列竖式的方法,看来列竖式确实 是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算法,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计算方法也需要优化。
(四)巩固练习
1、利用所学的知识,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 课本63页的试一试。
2、接受老师的考验:100-48
(五)课堂总结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集合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三、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为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构建方法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重复部分。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我校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现场调查跳绳、踢毽子这两项活动学生的喜欢情况。请某一小组同学将带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贴到黑板相应的项目下面,如果两项都喜欢,那么就各贴一张。
【预设】若这一小组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没有出现交集时,教师可继续调查第二组学生的喜欢情况,或教师自身也准备了两张名字一起参加这一组的调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我没有利用原有例题,而是进行教材重组。选择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自己的身边。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此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设置问题,引发探究。
以“喜欢跳绳、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为线索,当学生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人数进行比较,产生矛盾时,适机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有几名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计算时将它们重复计算了,应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
接着教师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将剩下的名字贴在黑板中间,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黑板上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只喜欢跳绳的'、只喜欢踢毽子的、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的)
【设计意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步:认识集合图、明确各部分的意义。
请学生上黑板前指一指哪部分是喜欢跳绳的同学?哪部分是喜欢踢毽子的同学?并将它们用红、黄两种颜色的椭圆形圈起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集合图,充分交流感知集合图的作用和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再利用课件进一步明确、巩固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感知,及多媒体演示,明确集合图的作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第三步:列式计算。
请学生根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列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预设学生会列出四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在鼓励算法多样化、择优选择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加深对集合图重复部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重视双基,又重视新知识的应用”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班级女生跳绳比赛统计表,在明确各部分意义后,请学生按统计表填写韦恩图,并计算总人数。
【反思】: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没有顺序,速度慢,反复修改。根据这一情况,我及时更改了教学设计,在学生填写后,请快速而准确的同学介绍填写方法,——先写中间重叠部分,再写两边。让其他学生根据此方法进行修改。课后反馈情况理想,只有一名学生填错。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使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
2、拓展练习
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跳绳比赛的奖品,两个奖箱里各放四种奖品,问两个奖箱里共放几种奖品?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课后延伸
这里我设计了两道题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并与父母及好朋友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组同学家长抽烟喝酒情况,并利用集合图表示出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写感受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并渗透健康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我本着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一理念,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使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按照教材的编写和我的教学经验,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第一课时——教材第19页例1。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能力目标: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点是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模式,采反馈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方法.
说学法:本节采用的学法是让学生在尝试中练习、在练习中反馈。
三、说教学过程
1、在自学跟踪课
首先解读学习目标,其次学生独学,用双色笔标出疑难,接着在对学和群学中解决疑难,并板书出本组的疑难,最后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2、合作展示
由于是两节课连着上,目标一样就没解读,直接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再组内预展,接着就是大展示,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做测评。
四、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模仿,不明白算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像计算这类课,在大组合课堂中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告别机械式的模仿?
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区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会找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2.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难点: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准确列方程解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单位1练习。
的数量为单位1。)
单位1。)
2.找准单位1,并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
3.准备题。
说出下面各题的特点,并列式解答。
导入:这两道题中出现三个量,即苹果、梨、桔子,下面老师把这两道题改编成这样一道题。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5。
1.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画图。
提问:这道题里有几个量?需要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数量,需要画三条线段。)
提问:先根据哪个条件来画线段,表示哪个量?(根据梨的筐数是苹
师:把苹果看成单位1,画在上面,梨和苹果比,画在苹果的下面。
线段画在梨的下面。
2.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苹果的筐数和哪个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和梨的筐数有关
提问:梨的筐数又和哪个量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梨的筐数和桔子
提问:梨、苹果、桔子三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组织学生讨论)
提问:你能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可继续提问。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 设桔子为x筐。
答:桔子有25筐。
列式后继续提问:
(3)等号两边表示的都是谁的筐数?
(4)等号两边都是根据什么列的算式?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来列式的。)
师:为了检验同学们对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做下面练习。
(三)巩固练习
(投影片)
1.第52页的练一练。(讨论)
(1)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说说谁是单位1?
的重量)
2.看图列方程解题。
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3.填空并列式解答:
(4)设为x万米。
(5)列方程为。
通过填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所以应让学生根据这几个填空进行讨论,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填空。
副标题#e#
4.对比练习。
厘米?
设谁为x厘米?等量关系式是什么?(设高为x厘米,等量关系式为:
米?
设谁为x厘米?等量关系式是什么?(设高为x厘米,等量关系式为
对比;第一道题是分数连除的复合应用题,第二道是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是以前学过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复合题。)
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什么?(弄清题里有几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的新授课,题中哪部分属于乘法题,哪部分属于除法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尽量做到有画图、有讨论、有比较。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从而找到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方程解题。
在练习设计中,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填空,对比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深入思考,把思维的过程一步步引入深层,逐渐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统一到分数乘法的意义上来。这样,不仅揭示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教案无论是新授还是练习,都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为训练重点,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情趣,培养能力之目的。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 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例1、例2是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教材联系了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 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例3、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教材按照已掌握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例4是教学百分数化成分数,只要把 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教学例3、例4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二、以人为本,说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三、以探为主,说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在故事中设计了帮助主人公比较2/5、42%、0.45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数学 吧
(1)准备题。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45 1.2 0.367 3/25 15/8 63/100
②分别把下面各数的小数点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2.5 5 0.48 1.25 10.3
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
(2)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学例1。
活动一:
①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0.13 2.6 0.875的意义是什么?再一次
引导学生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突出转化过程进行铺垫。
②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小数怎么办?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
活动二:完成P107的做一做,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与添百分号的关系。
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
(2)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
活动一:学生学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出示例2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
活动二:完成P108做一做,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学习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学生掌握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方法,经历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学习过程,再一次感受了“知识可以转化”的数学思想,已经有了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教 学例3、例4时,我先组织学生边进行尝试练习边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转化的方法,突出转化过程,通过观察、归纳概括出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方法。在教学的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理解不同的转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3/4=75/100=75%等。学生在练习分数化成百分数 的时,遇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问题,教师再教给解决的办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商(保留三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设计。先出现分数与百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统计说课稿11-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说课稿07-22
数学认识路线说课稿10-19
比的应用数学说课稿11-02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08-27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9
数学《周长认识》说课稿09-10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