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2-11 13:44: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

说课稿 篇1

  设计意图

  随着我院小班主题探究活动“动物宝宝”的深入,我们生成了活动分支——有趣的蛋宝宝。3~4岁幼儿属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数概念的获得需要运用大量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来完成。幼儿喜欢小动物,对动物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因此,本次活动我抓住小班幼儿“泛灵”这一生理特性,以幼儿爱不释手的蛋宝宝为载体,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故事及游戏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物。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点数活动,大胆回应老师的提问。

  2.能边数边说数字,不漏数。

  3.学习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5的数量物,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有点数4以内数量物的数学基础以及排序的概念。

  2.物质材料:小蛇头饰,故事《鸡妈妈孵蛋》课件,篓子;蛋宝宝人手10个,蛋蛋盘人手1个。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3.环境准备:活动室有关于5以内数的点卡和玩具的区域设置。 活动过程

  1.拍手共念《五指歌》,感知点数节律。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一起数一数,一、二、三、四、五。”教师设置去追小松鼠的情景,带幼儿发现地上散落着很多蛋宝宝,引出活动。

  2.“捡蛋”——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的数量物。

  (1)自由捡蛋。要求:捡一个数一个。

  (2)放蛋入篓。要求:放一个数一个。

  (3)再次捡蛋。要求:声音响亮,边捡边数,并把蛋蛋盘的每个洞洞都填满。

  3.“数蛋”——学习有序点数5的数量物。

  (1)集中点数:盘里的蛋有几个,一边点一边数。

  (2)引导思考:我也捡了很多蛋蛋,可是我数来数去,怎么也数不清,是先数这个,还是先数那个呢?到底该先数哪个呢?谁来帮帮我?

  (3)师幼讨论、交流,发现一排蛋蛋盘点数顺序——从最前面的开始数。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

  (4)引导思考:我发现有的蛋蛋盘和我的不一样,这种两排的蛋蛋盘该怎么数呢?

  (5)师幼讨论交流,发现两排蛋蛋盘的点数顺序——一排一排地数。

  (6)幼幼互动,巩固点数:找个好朋友数一数,看看他盘子里有几个蛋。

  4.偷蛋——巩固5以内的点数。

  师幼共同玩游戏“小蛇偷蛋”。师:我是一条小花蛇,没事最爱偷吃蛋,“哧溜”一下偷走你的蛋,请你快快数数看。

  5.“孵蛋”——巩固点数,并说出总数。

  (1)欣赏故事课件《鸡妈妈孵蛋》,学习在点数的基础上说出总数。

  师:孵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我们来听个故事解解闷吧。

  (2)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要求幼儿每次都能说出总数,如:鸭妈妈家有几个蛋?怎么数的?一起数一数,有几个?(5个)

  6.“剥蛋”——继续巩固5以内的点数,体验活动的乐趣。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师:看看我们的宝宝孵出来没有,轻轻地,别伤着宝宝。看看是什么宝宝孵出来了(鸡、鸭、鸟、乌龟等),数一数你孵出来几个宝宝。噢,原来这些小动物都是蛋宝宝孵出来的。现在,我们把蛋宝宝送出去晒太阳哕!请宝宝把剥下来的蛋壳放到篓子里,收拾干净。

  活动延伸

  1.科学活动:蛋宝宝找妈妈。

  2.生活活动:找一找,周围有什么物体数量是5。

  3.活动区活动:增设数学角的各种材料,数量在5以内的点卡、实物和图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把对点数的要求融入到游戏的规则之中,以“蛋”这个简单的材料将情景性教学游戏贯穿始终,促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思考、体验,达成教学目标。

  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手口一致有序地点数5的数量物,难点是说出总数。节律感是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基础,因此活动开始,我设计的是以幼儿边拍手边念《五指歌》的环节。接下来捡蛋、数蛋、偷蛋、孵蛋、剥蛋五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目标服务,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

  运用三大教法,让幼儿趣味学数学。一是操作法。活动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独立探索(捡蛋)和互动分享(数蛋)两个环节,给每个幼儿充分操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幼儿在体验中找到点数的规律,让每个孩子在独立操作、亲身体验中找到答案。二是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小班数学教育的灵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要让幼儿保持兴致、惊喜不断,才能够吸引幼儿注意,进行有效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奇趣的数学点数游戏,如“小蛇偷蛋”、“剥蛋宝宝”等,让幼儿对点数始终兴趣不断。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很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更能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我通过课件将生活中简单的数学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不仅向幼儿清晰生动地再现了5的点数的不同排列方式,也体现了数学活动中分层教学的思想。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绘制与编辑图形》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word20xx基础与实训》项目五编辑图形对象任务7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和图片及艺术字的应用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易读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说服力。而图形对象能更好的说明文档的内容为文章增色,是WORD软件排版文章进行图文混排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并编辑图形对象,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系统编排和美化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任务分析

  本次任务 “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的制作是针对教材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设定的,是一次综合性的文档排版任务。要求学生要回顾前期文档排版的内容,完成方案策划书的制作,并学习本次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完成比赛流程图的制作,最后混排文章和图形做一个条理性易读性都很强的实用文档。本次任务是前一次任务文章编排的延伸,是下一次任务贺卡请柬制作的基础,是word20xx图文混排中从易到难的任务设定中连接前后知识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任务描述: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比赛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投稿人将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jcjxx@jsxy。com,邮件标题格式“ [球赛应征]XX班XXX ” 截止时间为12月6日,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二、说学情

  学习者为一年级学生,他们经过2个多月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ord20xx的很多知识,比如字体设置、段落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的使用、图片文字的混排等等,能对文档和表格进行熟练操作。但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所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本次任务知识点少较单一,为了加大难度我们增加了策划书的制作做成图形和文章混排的任务,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现有知识。

  三、说目标

  结合此次任务学校篮球比赛方案+流程图,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可测控可考核的目标。

  1、能说出常见比赛赛制和比赛环节。

  2、能根据具体情况策划比赛细节。

  3、能根据策划书模板编写策划书文档。

  4、能自学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并用自选图形绘制比赛流程图。

  5、能美化文档。

  6、能从互联网查到相关资料。

  7、能认真填写工作页。

  8、能清晰地解说任务。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容:word20xx流程图的绘制

  重点化解方法:

  1、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2、现场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3、教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难点内容:

  1、自选图形与文字的组合编排

  2、比赛流程的策划。

  难点化解方法:

  1、多多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模仿再创新;

  2、多练习,教师讲解混排注意点;

  3、 针对典型问题教师现场修改并讲解

  教学时间:9课时

  五、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教学,应该是“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分组完成任务的教学,老师起到的是答疑解惑组织工作流程的作用。为此,我结合任务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卡片教学方法、张贴板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工完成工作任务,使学生进入工作状态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达到工作目的。在完成教学重点难点流程图的制作及图文混排时,学生普遍不通之处采用演示法。直观演示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教学环境

  根据任务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查找资料时在机房,任务调查在课外,组织策划时在一体化教师(需要少量查找资料),任务制作实施时在机房,评价展示时在多媒体教室,针对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环境不仅可以达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还可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当前工作且经常变换环境使学生不至于疲劳,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组织引导,调控工作流程,只有在现场需要时进行评价讲解,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专注于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教学设计、工作页、评价表等资料,将学生所需使用的文字资料印刷分阶段发给学生。

  六、说学法

  根据一体化课程模式,教学过程模拟工作情境,以学生为工作者,教师为工作组织者,学生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分工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完成工作,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随学习内容和工作任务而转动,又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的使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协作精神,一体化课程模式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图文混排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整个工作任务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习活动来分配工作任务的.各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完成工作环节,通过任务驱动,首先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然后教师批复,组织展示评价的方式进行的。

  本次任务分为五个活动,活动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关于比赛赛制的内容,以期在了解之后进行项目更明确;活动二,各组学生角色扮演接受任务并合理分工,达到每位同学都有事做;活动三,组长组织讨论,完成自己组的初期策划,要求每位同学都提出自己的意见;活动四,学生到机房实施任务,过程中学习绘制与编辑图形的知识;活动五,教师组织展示评价并评选,给优秀者发奖品提高积极性。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总监的角色,实时调控监督项目过程,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活动一:了解比赛赛制(1课时)

  1、教师播放中国好声音宣传视频,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节目”,让学生回答,之后再问学生,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类似的选秀节目,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呢?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赞扬学生的平时关注实事,总结前面我们说到的都是一些竞赛节目,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的比赛规则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出一些常用的赛制:淘汰赛、循环赛、佩寄赛、混合赛制、复活赛、附加赛。

  2、教师要求每组同学选择一种赛制进行了解,给20分钟时间查找资料;

  3、教师要求每组派出一位解说员给其他组同学讲解自己选择的赛制(5分钟以内),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做出点评;然后教师对没有被抽到的赛制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赛中初赛复赛决赛通常会使用不同赛制;

  4、在学生了解了赛制知识后,给每位同学发一个笑脸贴画进行投票(贴到黑板上各组的相应位置);然后统计票数,对得票最少的一组作出惩罚,要求表演一个节目,全组学生都得参与。

  活动二:布置任务,前期准备(1课时)

  1.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布置和接受任务,任务要求:我校学生处准备举办一次全校男子篮球赛,每个班最多组一队参加比赛,现公开征集比赛方案,要求有策划书和流程图,比赛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投稿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要求word20xx电子版文档发到邮箱6rst@jsxy。com,邮件标题格式 [应征]XX班XXX;

  2.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点评,并就扮演过程中新发现的任务不明之处进行补充,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师要求每组为一个单位作出一份方案,第一步确定人员分工,给学生下发一份建议分工表作参考并让各组做一份供展示(10min);

  4.在大家都做完后组织各组同学展示分工表(5min),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提出宝贵意见,分工最低要求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任务中每个步骤都有人来实施;

  5.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调查本次比赛的参赛队有哪几个,方法不限(教师会给出建议调查办法供学生参考),要求两天时间内提交赛前调查表,交回教师处,教师进行批复。此步骤都是在课下完成。

  活动三:任务中期策划(2课时)

  1.教师下发赛前调查表,并点评各组调查表现,各组同学虚心接受并改进以期在充分了解参赛情况的基础上安排比赛;

  2.教师给学生时间讨论策划方案,在此期间可以查阅资料参照其他比赛的设计模式,要求学生结合活动一所学赛制,及我校具体参赛情况确定比赛环节及采用赛制,填写思路说明书,此时教师巡视及时给与指导,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讲解纠正;

  3.说明书提交上来之后教师审阅各组的思路说明书,如有重大问题如不符合情况不能实施时打回修改,尽量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创意。

  活动四:任务后期实施(3课时)

  1、 给学生下发工作页,上面有比赛方案模板、流程图样本和word20xx自选图形的知识讲解,要求学生学生分组在计算计机房实施任务;

  2、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监控任务执行过程,由于任务是综合练习可能会遇到之前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这就要老师采用演示法复习回顾统一讲解;

  3、下课之前教师通过机房管理软件回收学生任务成果。

  活动五:展示评价(2课时)

  1、要求各组将做好的篮球比赛方案打印给每组下发一份,每组派一位解说员进行解说(10min),解说时需将流程图投影,工作页上有引导问题供解说员参考组织解说辞;

  2、解说完后其他组同学根据解说表现按照评价表给出点评;

  3、给各组同学下发投票卡,投票选出最佳策划奖、最佳建造奖、和最佳演说奖;

  4、组织颁奖典礼,颁发奖杯和奖品,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

  六、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七、教学效果分析

  本次说课为课前说课,由于没经过实践检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很多地方因为怕他们不了解没思路都给出了模板,有可能有些同学就不动脑筋思考做的很简单,有可能有些同学很有想法但设计较乱不能用流程图体现就需要适当取舍,还有可能会出现排版一塌糊涂改了下面上面跟着变从而产生为难情绪,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耐心给出指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并思想教育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真观念,对学习要有耐心信心恒心。

  八、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绘制与编辑图形》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文章排版知识,并把它运用到任务“制作篮球比赛方案和流程图”上,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指导方针,以任务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你们好!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儿童诗《呼唤和平》,和平是人类的追求,今天,我以“战争与和平”作为说课的主题。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本组课文体裁多样,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为第五组课文“热爱生命”打下了基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中小作者通过深情回忆他爸爸出征前及牺牲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的心情,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起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来关注和平,捍卫和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及感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4)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特点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的训练重点,我采用整体感知、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以悟促读、拓展延伸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发散思维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的境界。因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听中激活情感

  这样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又直击主题,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选择让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直切课题提问“这个中国孩子到底在呼吁什么?”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

  三、探究,在议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就必须清清爽爽地教,明明白白地教,因此我将这一环节分成几大块来探究学习,让人一目了然。

  1、勾画词句,了解“我”的爸爸。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相当于文章中的引子,是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以及对他的死悲痛欲绝情感的关键所在,怎样理解,当然不能泛泛而谈。抓住关键词句,品文析句是一种好方法。

  采用读、画、议的方法,我让学生先读相应段落,画出体现爸爸人品的句子,边读边悟,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探究,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交流的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和自己体验的情感,并且读最后采用师生、生生评价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运用学习方法,避免了他们盲目地读,没有效果地读。能让学生走入文本,读得更有感情,谈得更有深度。同时,探究学习也从中体现出来。

  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的具体做法是紧扣文中作者的感情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揣摩、领悟、体会其中丰富、真挚的情感。教师先用承上启下的导语引到这部分的学习中来。“爸爸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他和我们约定,这次出行回来,一定要送一顶蓝盔给我,而我要用最美的花献给他,可如今……”,接下来,教师配乐、充满激qing地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激qing,在听到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后,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感染。随之,教师创设情景“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就是为学生创设情景。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个陌生人,而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爸爸,自己最亲爱的爸爸。曾经那么依依不舍地送爸爸出行,曾经那么盼望爸爸能带着蓝盔凯旋而归,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牵着爸爸的手一家三口去公园游玩,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在爸爸的辅导下做作业,可如今,等着的却只是爸爸冰凉的遗体,一切化为泡影,再也看不到爸爸的微笑,再也不能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再也不能,再也不能,……学生的情绪在瞬间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千丝万缕般感受化作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有表达对战争恨的,有表达对爸爸爱的,有对爸爸死悲的,有表达对爸爸伟大精神敬佩的,这就是情感体验。一时间,学生的情饱胀得似乎要爆发出来,老师趁热打铁,给他们一个舞台--课堂,让他们充分表现。怎么表现呢?读,大声地读、悲伤地读、憎恨地读、期盼地读,只要能表达情感都行。这是以悟促读。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这段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边读边悟,边作批注,这是读中有悟。整个过程体现了创设情景、体验情感、以悟促读、读中生悟。

  接下来就是理解这一段中最后出现的三个“和平”,这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把小作者的期盼和平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老师引句,学生回答,用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学。“师: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通过师生的互答,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让读更深入。

  3、合作交流,说出“我”的心声。运用搜集整理资料,合作交流谈感受的方法也是一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方法。这部分中意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国际中的战事的资料,我也亲自搜集了一些无辜人民受战争迫害的图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

  教学中,我把这么多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他们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似乎再多的语言也表达不出自己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有了情感铺垫,再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他们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较难理解的句子就迎刃而解。有了情感,有了感悟,要读出雷利的呼声就不是难事。于是我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个突破点,设计以下教学步骤。“雷利的情感和我们一样强烈,于是他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学生被点燃激情,异口同声地回答“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接着问“这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仅仅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当然不是,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们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全班同学的回答声响亮而坚定,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情感达到最高潮。

  4、延伸,在读中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篇课外阅读内容--《儿童和平条约》,这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定的一项公约,当《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响起时,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每个人祈盼和平的情感再次升华!本课在歌声和朗读声中姗然落幕!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我用“三个和平”作为板书内容,并通过字体的大小来体现情感的递升,这样不仅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目的性特点,而且紧扣主题。给人醒目、简洁的感觉。

  六、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紧紧扣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围绕“读、悟、情”三个点展开。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有读才有悟,有悟再促读,读中情意浓”。

说课稿 篇4

  说教学理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突出了语文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强调学习语文,也在学习其他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在学习语文。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与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是互相联系的。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根据以上要求,我制定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积累一定数量有关马的成语和俗语。2.了解有关马的故事、音乐、绘画等常识。3.通过“马的世界”的探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论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搜集有关马的资料活动的开展,学习从事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课题研究的能力。2.敢于针对有关马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资料,共享学习资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2.从马的精神价值领域体会马带给人类的精神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

  难点:从人与马的关系中去体验马的精神价值。

  我试图利用这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后研究问题和发展语文能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任何探讨和研究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识马

  学生对于马或许早已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难免不会全面。所以这一环节就通过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马。2.教师利用多媒体和朗读介绍展示马。3.学生再说说现在自己了解了多少马的知识。三个步骤力求学生对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也是研究马的基础。

  二、说马

  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搜集的资料,提炼了四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1.关于马的成语和俗语。2.关于马的故事。3.关于马的歌曲和绘画。4.关于马的其他话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前的准备和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任何一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这就体现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议马

  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伐,所驱策者六骏,贞观之治,六骏有其功。到了当今时代,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农田有拖拉机、收割机。现代战争中,各种武器也都用最坚硬的`钢铁和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来装备。马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交通线、从战场上“退役”了。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思考:1.马的前途和命运会怎样?马会走向灭绝吗?2.马的价值思考:现在说来,马的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哪个大一些?

  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只是一个载体,怎样让学生通过这个载体的学习来引发他们从事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课题研究的能力呢?在课堂拓展延伸活动中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自己学到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并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

  说活动内容、过程

  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图书等媒体搜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故事、音乐、绘画等资料。有选择性的将资料予以分类,确定自己喜欢的话题。(时间为二周;具体操作略)

  第二阶段:课堂展示活动。(一课时)

  教学过程

  马的世界

  一、 导入活动

  1.谈话导入。由学生属马说起,教师祝学生:“在学习上:一马当先、马不停蹄、快马加鞭、天马行空、马到成功。”(意图:教师用带有“马”字的成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马的世界》。在“马的世界”里:打开记忆的闸门;奔涌千年的情感;洋溢起马的知识、马的历史、马的艺术、马的文学、与马共舞。(用CAI 出示课题:马的世界)

  二、识马

  1.师生交流各自心中对“马”的初步认识。(意图: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前学习成果的初步汇报。)

  2.播放CAI课件,学生看画面,听老师朗读马的相关知识并回答有关问题。(意图:倾听习惯的培养;提炼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说马

  依据学生对“马”的资料收集情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由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马”。交流、展示、合作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教师巡视学生小组活动,相机指导。)(意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能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互相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议马

  1.马的未来命运会怎样。(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有意义的论辩。)

  2.马的价值思考。(意图: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从马的精神价值领域体会马带给人类的精神体验。)

  五、延伸性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难度不一的延伸性课后作业,由学生依据自己能力有选择的完成。(意图:体现语文课堂评价的多元性;让学生依自己所长进行作业;加深语文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识马、看马、听马、说马、议马、评马。在马的世界里遨游,我们与马结下了深情厚意,我们与马情深深、意浓浓。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多留心、细心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去开创自己的天空吧。

  说教法、学法

  综合性学习要求具有学习内容丰富性、学习方法多样性、学习过程实践性、学习领域开放性、学习目标综合性和多向性的特点。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合作,乐于探究,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总体发展、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的紧密联系。

  所以,我把本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法制定为:辅助、引导、点拨、拓展。

  学法制定为: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在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说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评价手段不是量化评价;评价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不是单一的教师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强调的不单是学会,还要会学。所以,本次活动的评价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方面:

  1.学生是否积极的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资料来探究问题?

  2.学生是否主动的发现问题?

  3.学生是否根据占有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4.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如何?

  5.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如何?

  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关心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学生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马的世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马的世界》这节综合性学习课就是在上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实践。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不仅了解到了马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一定的文学兴趣,陶冶了学生情操,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激发了学生热爱文学艺术的情感。同时,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下面对这节课的得失作一个反思。

  一、突出综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它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从学习方式来看,也体现了多方面的学习方式的结合:筛选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既是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也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

  二、加强实践。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学生用了3周的时间选课题、分组、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资料、筛选整合资料、布置课室);课堂上活动成果展示;课后总结、写作。三个阶段的任务都是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的。

  三、强调“自主、探究、合作”。这次综合性学习突出了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合作任务的确定为合作活动的进行提供了载体。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单凭个人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学生便较为自觉地围绕特定的目标开展活动,互相帮助,分享资源,而且彼此相互助长学习,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协作,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中,既开阔了视野,又体验到成功的欣喜。这样,课堂生机盎然,学生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五、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课堂上还未能把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种遗憾的实践,每次上完课总有很多的遗憾,只能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聊以安慰。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75—78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整理的方法,学会绘制和分析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学生前面学习的统计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也是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使学生与老师一起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教学难点:横轴位置的确定与纵轴单位长度的划分。

  重点:是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难点: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各种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20xx年中国申请20xx年的世界博览会的视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当时各个城市的得票数吗?学生课前已经搜集好。

  2、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经过前一天的预习,能说出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3、你知道有哪些统计图吗?把你搜集到的统计图给我们展示一下,师也出示各种统计图,并就其中的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张统计图上表示的数量各是多少吗?或者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此题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

  4、条形统计图怎样画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先出示方块图。但是方块图比较麻烦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改编后的例题。

  2、生先自学P75的制作步骤。

  3、师引导生汇报,师板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叫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人与得票数,要画在一张图纸的左

  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因为有五个城市,所以要把横轴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况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一样宽,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个城市的名字;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得票数,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数量是36票,所以纵轴的长度至少要画8等份,并在纵轴的上面内侧标明单位:票;④根据数量的大小画出不同的直条,为了美观,直条中可以涂上颜色。并在直条的上方注明数据;⑤写出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后两个步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发的图纸上画,图纸上已经画好了一根直条,留下两根让学生自己画。

  4、统计图的分析

  5、与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先讨论,互相说,再看屏幕说。

  三、练习强化

  试一试

  出示102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三轮得票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史着做一个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

  1、出示77页第1题问学生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第3题横向条形统计图学生有可能会把数据写错,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他们。

  课后拓展

  分小组选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用水、用电,全校各年级人数,等,实践调查,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画圆》是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的第8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初步掌握“绘画工具箱”中绘画工具的”椭圆”,”刷子”,”铅笔”的使用方法。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初识了画图软件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坚持任务驱动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椭圆”、“刷子”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椭圆”、“刷子”等工具绘制简单的图形,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椭圆,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画正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创设一个美丽的天空(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拓展训练,完成实践园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天空(用多媒体课件模拟一个场景),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天空是多么多姿多彩。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大家想不想利用我们所学的画图软件画出这幅天空图。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任务一、画天空中的白云

  学生分析讨论:如何画白云,得出利用画图软件中的椭圆工具。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下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老师演示并简单讲解“椭圆”工具,学生练习用椭圆工具画出白云。

  任务二、画天空中的气球

  首先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如何画气球:

  (1)画彩色的气球(用椭圆工具)

  (2)画气球的线(用刷子工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试一试,教师巡回辅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3、学生展示,集体讲评。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

  4、加强巩固,学生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是必备的。

  任务三、画天空中的笑眯眯的太阳

  1、分析、讨论:

  (1)怎样用椭圆工具画出一个正圆来?按住shift键后拖动鼠标

  (2)怎样用刷子工具画出笑脸和太阳光?工具栏中有不同的刷子形状。

  2、小组试一试,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辅导。

  3、学生展示,集体讲评。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

  4、加强巩固,学生练习。

  (三)归纳总结,完成实践园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完成实践园。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实践园来体现。

  七、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任务驱动。任务抛出,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本次教学,不足的是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操之过急,过于新知识的授入,给学生巩固知识时要有更多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组合图形面积》。下面我和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说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分割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从而使计算方法水到渠成,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小组的合作学习以及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习归纳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总结为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对来讲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 课前测评

  (二) 目标导学

  (三) 达标练习

  (四) 达标小结

  (一)课前测评

  1.说一说:

  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下面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相等。

  3. 算一算:

  王奶奶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下图),分成三块种蔬菜,计算3块地面积的大小?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说一说,判断,算一算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出示)

  (三)目标导学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平面图如下)。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设计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 “小华家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这一生活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3)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 将组合图形填补上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边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达标练习

  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信心百倍,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又设计了课内延伸环节.

  (五)达标小结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四、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 长方形

  1. 组合图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2. 分割法 7 ×3+4×(6-3)=33(平方米)

  [(6-3)+×4÷2 + [(7-4)×3÷2=33(平方米)

  6×4+3×(7-4)=33(平方米)

  3.添补法 6×4+[(6-3)×[(6-3)=33(平方米)

  (板书设计简洁,重点难点突出,一目了然。)

  五、学习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教学特色

  1.课前测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习有趣味性;

  3.提高学习积极性.

说课稿 篇9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我很想它永远在学生心中开放!茉莉花开的声音,没有人听过,茉莉花开的心音,我知道。那是我们心中的幻想和追求,那芬芳美丽、圣洁纯真的茉莉花代表着我们追求理想、追求和谐的愿望。我特别希望把我对茉莉花的喜爱传递给我的学生。

  为了能使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为增加神秘感,用歌剧《图兰朵》的故事情节导入,引出《东边升起月亮》,并介绍中国民歌《茉莉花》也随着这部经典歌剧的流传而享誉世界,藉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茉莉花的旋律,并回答问题“你是否觉得这段旋律似曾相识,能否说出曲名及哼唱这首歌的旋律”。 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课题《茉莉花》。学生通过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初步了解《茉莉花》及小调类民歌特点。根据教师的范唱使学生初步感知细腻柔美的江南风情,并感受歌曲的情绪;再次听磁带范唱,似乎看见一个文雅娴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饱含眷恋之情的样子。为加深歌词记忆并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提出问题“歌词是怎样赞美茉莉花的”,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茉莉花的芬芳,教师利用香水使音乐教室中充满茉莉花香气。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茉莉花》的细腻、婉转、情深、意切,感悟茉莉花的朴实无华、洁白无暇的精神品质,领略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我简洁地讲解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民歌的关系、语言与民歌曲调的关系、地方文化对民歌的影响、民俗民情对民歌的影响。

  授课时,我十分企盼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于是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细节,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听觉器官、视觉器官,让学生们喜爱民族歌曲《茉莉花》并使他们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由于《茉莉花》的旋律学生非常熟悉,教材中的曲谱较为简单,考虑所教授班级学生音乐素质较好,故采用直接随琴试唱曲谱,并在试唱过程中提出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很快掌握歌曲旋律。填词时,为了增加趣味性采用师生轮唱的方式,及时纠正声音上的不足。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展示学生个性的教学思想,

  我鼓励学生自我推荐、自由组合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唱。

  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有在歌曲结束句的演唱上,由于学生气息运用不是很到位,有个别学生遇到了演唱上的困难,教师就在这里给予更多演唱方法上的指导。

  《茉莉花》有多种形式的演绎。通过本节音乐课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学生演唱兴趣正浓时,为学生表演了东北民歌版的《茉莉花》,使学生感受了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室里,学生自由的心灵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得到生根、发芽、破土成长。教育就像一首诗所言:给孩子们一对翅膀,它就能飞翔在蓝天,给孩子们一双眼睛,它就能寻找到光明。

  我渐渐地发现:每一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定得很高,只要是切合实际的,就是最好的。音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音乐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音乐是心灵飞翔的绿地;歌声是心灵飞翔的翅膀。让歌声放飞希望,唱出我们的纯真,唱出我们的执着!我坚信,这美丽的茉莉花将在更多的孩子心中永远开放!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