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纸船和风筝》是本册入选的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友谊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可是,就因为一件小事的争吵,象征着友谊的纸船和风筝不见了,两个小伙伴也陷入失去友谊的痛苦中。最后,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再次向对方伸出了友谊之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这一段真挚的友情。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表现了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把真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是学生体验情感,训练语感的一篇优秀文本材料。根据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以及本篇文本的特点,本节课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2,读中体验情感,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体验,在朗读感悟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本篇课文的动人之处恰恰就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感悟小伙伴失去友谊时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还是有难度的。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尝试采用体验教学的方式,通过批文入情,朗读感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达到体验情感,形成语感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体验活动的一个组织者,一个促进者和一个平等对话者。
三,教学程序:
分为三部分:
(一)复习生字,谈话引入新课。上课伊始,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和祝福创设情境,既复习了生字,同时,又使学生体验受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的具体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保证充分的阅读。批文入情的过程,就是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会源源不断地生成。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中,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品味,去感悟。例如,在学习1—6小段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交流朗读,配乐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生成自己的体验,体会小熊和松鼠相好时的快乐。
营造体验的情境。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松鼠和小熊快乐,失落,痛苦的情感,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就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如,绘制图片,画简笔画,展播课件,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教师语言的描述等。
(三)联系实际,迁移运用。对整篇课文的朗读感悟之后,老师读一封来信,引导学生给信中的小伙伴回信的同时,运用本课对友谊的感悟和体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深对友谊的理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风筝》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画风筝》,选自黑龙江省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是教材第二课时关于画图的喷枪工具的讲解,并且贯穿以后整个画图教学,是学生能够熟练、快捷地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设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l)学会喷枪工具的使用;
(2)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雪的形成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感受对利用喷枪工具绘图的操作过程,掌握使用喷枪绘画的基本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掌握用喷枪工具进行涂色的方法。
课堂上恰当的教学和学法的运用,能够使教学重点分步递进,教学难点逐步化解,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区、快乐教学法,并且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悟、操作中探究”几个环节走进课堂,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玩是孩子们的爱好,通过创设情景,布置丰富的任务,让孩子感到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枯燥,让他们沉浸在快乐的愉快的玩中,更有益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玩中启发学生思考,启发他们进行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实践领悟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学习的探究中进行创新。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新课的导入,这样很容易唤起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获得知识,求得快乐。为此,在新课开始创设了这样一个趣味情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找颜色,学会了使用取色工具,这节课我们学习喷枪工具,看看它什么本领?
2、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幅画,请你选一选,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呢?(出示)
3、学生回答。
4、师:嗯,第二幅画里的`白云和绿草是用喷枪画的,有了喷枪工具,画面就变得更美了。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画风筝》里的喷枪工具。
二、 任务驱动,学习新课:
(一) 任务驱动,学习喷枪工具的使用:
1、出示一幅图。师:春天来了,同学们又可以放风筝了。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一直喜欢这项游戏。现在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放风筝吧!大家看这幅春天的图片,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绿草好不好?
2、师:我们来添画上去,好吗?
3、师示范,用喷枪添上白云和绿草。
4、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呢?好,现在谁能来为大家画一画。
5、学生操作。
6、师点评。我发现,大家都学会用喷枪工具,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使用喷枪工具的小窍门呢?
7、学生操作讲解
8、师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在激发出他们的“认知冲突”后, 才进行新知识的讲授,这要比单纯的讲解深刻,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地进行动手实践并在操作中探究学习,实现了新旧知识的重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构建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神奇与快乐的引导下走进信息技术课堂,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动参与者。
(二)赏练结合,综合创作。
1、师:有了这么多作画的武器呀,老师相信,我们小画家们的画图本领一定更高了。现在,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
2、师:冬天气温很低,地面温度低于零度,高空云层温度就更低了。云的水汽直接凝成小冰晶、小雪花。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气流就托不住了,就从云层里掉在地面上来。这就是下雪了,充分发挥你的想象,画幅雪景图吧。
3、师:现在,要把你心中的雪景画出来吧,怎么来打扮?用哪些颜色来打扮是最适合、最美的?请大相互交流。
4、师:谁先来说说?
5、学生练习。
在学生的练习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作品,对于其中的一些共性或是突出的问题,一般我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他们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间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高些。而且在此环节的设计中,我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实践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操作中突破难点。
三、评价作品,总结延伸。
1、师:好,我看大家都设计得差不多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暂时停一下,好吗?
2、自评。展示2-3幅学生作品,请你介绍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设计的想法。
3、互评,师:谁来说说你的看法呢?
通过这样的作品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本课知识点,并通过多维度的作品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在作品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针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思路要给以恰当的认可和鼓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喷枪工具的使用,通过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的本领,老师很高兴,老师最高兴的是同学们会自己学习了,还当了一回小画家,画出心中的美景,希望同学们继续好好学习,用学到的本领美化周围环境、美化生活。
《风筝》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S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讲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从刘老师的言行中收到熏陶与教育。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
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其精神境界,抓住文中议论与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
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 课件。
2. 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7—12自然段,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顽强执着的精神,以及作者对刘老师的情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含义。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1.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
2.从这些典型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二)继续学文,了解放风筝的情景
默读第9自然段,想:作者主要回忆了那两个情景? 把打动你的情景读读,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三)议论抒情,体会“我”情感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3.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又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四)小结
1.讨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境界以及表达自己对刘老师的情感?
(1)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
(2)文章开头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2.春天是美好的,他战胜了严寒,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刘老师恰似春天,他顽强而乐观地抗争命运,挑战困难,怀着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谱写着动人的生命乐章。他的腿虽然不能奔跑,但他的心却一直在飞翔。
(五)作业
七、说作业安排:
写一个春天的片段,要求最少用上两种修辞手法。
《风筝》说课稿4
一、分析教纲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它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这两样孩子们都喜欢的东西,让松鼠和小熊这两种可爱的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并且成了维系、发展他们俩之间友谊的纽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着上述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2、在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内心变化过程正是其友谊加深的.过程。
3、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性活泼的个性特点,我采用了“读中感悟、探究明理、表演体会”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读为主,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老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带着问题去读,这样读书就能够读得更仔细、认真。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对全文有个初步印象,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且在读书之前,我就出示了自读要求,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些什么或弄清楚什么,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有的放矢。
3、 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文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文 。而且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不让学生的思维限制于一个固定的方框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想象力。
4、 整体梳理,加深印象
阅读教学要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因此,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以后再共同回忆梳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5、 表演体会,巩固提高
设计表演课文内容这个环节,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体会,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的内涵,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边动边说边演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四、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风筝》说课稿5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⑴ 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⑵ 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 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本文的教学以“一个切口、一组问题、几大板块、整体综合”的阅读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朗读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和发挥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文本:
教法:教师出示一张幼儿照片,向学生介绍自己孩子的调皮与可爱。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幼儿可爱的形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教师的对女儿的浓浓亲情的流露,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而向学生介绍女儿的调皮、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学法: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2、主问题探究,落实重点
⑴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预设:
“鲁迅先生看了讲论儿童的书后,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采取中间突破的教材处理方法,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⑵ 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设计意图: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关注人生。)
学习障碍预测: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能容易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可能容易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等。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内容先拟:
① 引导学生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关注:那么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
② 引导学生对“小兄弟对鲁迅的爱”的关注:冲突是双方的,那么亲情是不是也是双方的呢,弟弟也爱鲁迅吗?
③ 指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表述:赏一句话,用赏析说服人(就是对自己划找的语句,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人信服);读一句话,用美读感染人(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划找的句子,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学法:划一划,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既然是“冲突和误解”,又为何还能体现出亲情?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的能力,又突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3、发现、探究问题,突破难点:
教法:出示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评价,引导学生勇敢的向文章意蕴深厚处进军。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靶子,通过文本意与读者意的冲突,引学生对作品作深入的思考。)
学习障碍预测:
⑴ 学生提不出问题。
⑵ 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⑶ 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
教师帮助对策:
⑴ 适当的方法指导。
⑵ 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
⑶ 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4、课外体验与拓展:
教法:出示作业,两题任选一题。其一是写一篇“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的文章;其二是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秋夜》,探究环境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原理,进行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
学法:读作业题目,选择作业内容,课外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其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习惯;其二是以此来引导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步入文学殿堂。)
《风筝》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教学设计>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设计>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文章,这篇教学设计>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风筝》说课稿7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风筝》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一、说教材 ——突现亲情,把握重点难点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的主题。
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习“我”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习用勾画点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二、说教法——结合学生,优选教学方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早朝读、课外),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是白话文;故事较为简单清晰;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能力、质疑能力。教师应适时点拔,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可能较为生涩难懂,本身立意丰富而深邃,这些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但我们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预习阶段给学生相应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探究阅读。我提出了以下预习要求:
1、反复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子。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人物形象。
四、说程序——重视能力,优化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我”——————————弟弟
少年
中年
《风筝》说课稿9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孩子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0课《纸船和风筝》,本课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美观地书写“幸、福”两个字;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3、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依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本节课共分为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
二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字词,训练学生说话,为阅读体会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接着教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孩子带到了童话王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感悟: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体会课文内容。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先指名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读懂了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是纸船和风筝传递了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时,进行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的教学,首先,教师边说边板画出“高高的山,清清的水,绿绿的小草,美丽的花,这就是松鼠和小熊住的地方。”这样将孩子们很快带入到故事情境中,接着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体会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学生在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抓住两个不同的“飘(漂)呀飘(漂)”,“乐坏了”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到松鼠与小熊的欣喜,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碰撞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的读书会有感而发。真正体验到友谊的幸福。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动人的地方。 首先,伴着音乐,教师用变化的语调将孩子带入伤感的氛围:“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松鼠和小熊难过的心情。在学生汇报读文感悟时,教师适时点评,并一步一步加以引导,使学生与文本中小动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即由失去朋友的难过到重获友谊的幸福与激动,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拓展延伸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纸船动起来了,风筝飘起来了,你想对松鼠和小熊说些什么?”此时孩子们畅所欲言,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指导写字
本节课要写的字中,“幸、福”两个字是书写难点,教师注重范写作用,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当学生练写“幸福”两个字时,教师巧妙地结合板书中“幸福”两个字写出“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再结合黑板上美丽的简笔画,这样图文并茂地设计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齐读:“拥有朋友,一生幸福”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也总结了全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读中感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风筝》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与难过。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新课标对本年级识字写字、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课准备分两课时完成。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完成第3、第4个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说教法及学法。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我结合课文特点,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借用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难过的氛围当中。通过“以情促读”方式,紧扣描写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的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的基础上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主要有看字猜词、换词理解、拆字串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习新词。学习课文时,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读,在读中悟情;想象画面读,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到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氛围当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结合课文的独特结尾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故事,进行补白练笔。这样“读写结合”的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播放音乐《三月三》)
1、伴随着欢快的歌曲,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多彩的童年,回到了那些与风筝相伴的岁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说得很清楚,那么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呢?
3、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感悟做风筝的快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快活,相机处理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出示词语并贴到黑板上。)你知道“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①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②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查词典,汇报,用“憧憬”说一句话。)
③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虽然我们都在憧憬着,可是做好后的风筝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我们”——依然快乐。(出示词语“依然”),“依然”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所以,“依然”的意思就是——“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是啊,即使什么也不像了,风筝却依然美丽,我们也依然快活,因为那是我们的——幸福鸟。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自己再去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指名读。齐读。
★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和丢风筝的着急。
1、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听了这位同学朗读,再看一看文中放风筝的这幅插图,谁来告诉大家,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活。)谁愿意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这一段中,你认为最快乐的地方?
3、学生汇报,相机处理句子:
(1)“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2)“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里,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出示:“拼命”、“翩翩飞舞”两个词语。)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快乐、希望、自豪、幸福……)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③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指名回答。)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 (3)拓展: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4)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配音乐。)
4、师范读:我们放风筝的快乐还不仅如此呢,还有更快乐的呢!“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教师转换音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学生汇报。)
(2)什么是“大惊失色”?(拆字组词理解词语)
(3)什么是“千呼万唤”?在汉语中,还有许多“千呼万唤”这样组合方式的词,你能再说几个吗?今天又学了一个“千呼万唤”。
(4)此时,孩子们在千呼万唤着什么?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
(5)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配乐)
★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我们的幸福鸟就这样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指一句学生接着往下读第5自然段,教师适时出示词语“垂头丧气”)。我们都哭了,一个个都垂头丧气的,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2、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
3、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4、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5、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快乐、幸福)
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三)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深情地齐读课文吧!(配乐)
2、 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风筝》说课稿11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的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风筝》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八个反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感悟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感受刘老师对工作、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从而理解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2、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总结:笑谈腿疾 上课板书 放飞风筝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1、笑谈腿残
(1) 过渡:我们知道,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在你的印象中,残疾人提到自己的缺陷一般都会有什么表现?(遮掩、自卑、怕人取笑??),但刘老师却笑着把自己的缺陷拿出来开玩笑,他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
(2) 思考: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乐观幽默)
(3)问:那么同学们听后,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说说同学们的感情变化。
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
A、“酸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找出几个近义词(心酸、难受、伤心)
B、一个没有左腿,身体残缺的人,多么叫人心痛啊。那么又是什么让同学们尊敬呢?(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
多么微妙的感情变化呀,请同学们带着心酸及尊敬的感情读一读这段话。
2、上课板书
(1)、指名读第5自然段,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3、放飞风筝
(1)、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课时的刘老师,那课后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6至9自然段,说说作者主要回忆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哪两个情景?(放风筝、追风筝)
(2)、 品悟句子,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挑战困难的精神。
A、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B、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3)、小结: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时的快乐,又享受战胜困难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生活的力量。
(4)有感情的朗读第8、9自然段。
(5)从刘老师放风筝的表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爱与追求是那样的强烈。相对于刘老师,作为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4、自由朗读第10自然段, 理解:“理想的风筝”指的什么?
刘老师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下理想的种子,升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希 望刘老师的风筝也能播散在同学们的心间。
<三>、提升感悟
1、虽然已经近30年没见到刘老师了,可这么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思念读课文中最后一段吧。 2、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四>、作业小练笔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七、说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上课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飞风筝 热爱生活
八、说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刘老师的三件事情我主线,详细学习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则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自学,去领悟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进行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刻的体会刘老师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风筝》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这篇鲁迅文章。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整体感知和理解能力;但获取知识的方式多以图片、声音等具体形象为主,较少接触意蕴深厚的文章,对抽象的文字有陌生和排斥心理;字面理解文意,泛泛感知思想情感;难以抓住要点来准确体会、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理解文中“精神虐杀” 指什么;
难点:体会、理解作者悲哀之情和全文浓浓的手足亲情。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叙事中的描写语句,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学习迅速抓住文章要点的方法,通过讨论赏析,理解“精伸虐杀”实质。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亲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的高尚品德。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能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问题带动阅读学习”。
2、教学方法:
实践法:亲身体验体会到文章意图。
提问法:本课教学主要方法,通过连环问题促使学生阅读文本,理解主题。
诵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勾画法:通过重要句词来落实重点,理解文意
讨论法:培养合作精神及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风筝图片。
三、 说学法
依据以上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资料,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自学和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启发、讨论、探究来赏析、理解叙事散文。问题法,提示法穿插使用。让学生学过本文,不仅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还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逐渐形成主动阅读文字、理解文意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展图,引出课文)
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疏通生字积累词汇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全文围绕风筝回忆了什么事?你有何感受?)
(三)品读赏析
“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指哪件事?具体说说。(诵读,表演)
(四)讨论探究
“我”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现在的心情是怎样?划出关键词。(引导,讨论)
(五)拓展实践 播放学生放风筝录像,写一段放风筝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上面印着大大的精神虐杀,一方面是我不许小弟放风筝,一方面是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而这其中又承载着浓浓的手足亲情。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六、
在上课时,我把语文从单一枯燥的文字解说种释放出来,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去阅读文本,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文段有很多写得非常优美。存在的问题是对教案不够烂熟于心,提问有时不够有针对性,被外界干扰后显得不够流畅。因此,充分备好每一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熟悉教案时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风筝》说课稿14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单元进行说课: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二、 说教材
《花儿也会放风筝》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的语气,描写了一幅有趣的场面:孩子们快乐的放风筝,花丛中同样的'放飞着许多小小的风筝——那就是同样快乐的一只只:“彩翅膀的蝴蝶和长尾巴的蜻蜓”。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闹春图”,呈现出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画面。根据新课改理念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给这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会用9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体验人与自然界中小生灵的密切和睦关系,进一步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小生灵的意识。
三、 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 教学流程
(一) 抓住课题,启发质疑
1、 出示春天美景和小朋友放风筝的画面。
2、 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样先创设情景,激发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整体探寻课文内容。
(二)以读为主,人文合一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为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铺路架桥。
2、细读课文,主动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研读课文,共享成果
(1) 细读第一小节,感受快乐。
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诗句,用心体会感悟,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中心的极好方法。
(2) 精读2~4小节,展开想象。
阅读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想像的空间,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有助于提炼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水平和阅读质量。
(四)培养语感,积淀情感
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而老师带头背诵,则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积淀。
(五)拓展延伸
放手让学生写心中所思,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与文本再次“亲近”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
《风筝》说课稿15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 化写具体的。
四。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下面我详细讲解我的教学设想:
五。说教学流程: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这一个课前准备很有意义,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对课文的学习非常有利,可惜在实际教学中做的往往不够。
上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也放过风筝,说说你放风筝的经历。交流后出示有关风筝的资料袋,再让学生给同学介绍。这个环节是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我把生活中的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对课外资源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第二个环节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习惯让学生连读两遍课文,实践证明效果比较好,而且学生是有兴趣的。接着才让学生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此时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找出课文主要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教师板书:做、放、找。指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选着三部分内容的任一部分,认真朗读,准备读给全班同学听。在学生个别读的时候,相机教学生字词。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我们在一线上课的老师都有个感觉,如果课文朗读不充分,就忙着感悟,往往收不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课文,品味感悟。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一句,问:我们这些孩子,做风筝、放风筝时有哪些快乐呢?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引导归纳。先说说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在学生发表了意见后,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给幸福鸟加上引号。"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放风筝时,看到什么情景最快乐?相信有放过风筝的人,都会说看到风筝飞起来了最快乐。那么课文是如何把这份快乐写出来的呢?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条方法:一是直接写,通过写孩子们的动作神态;二是间接写——"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可是放风筝也有伤心的时候",教师板书:伤心。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孩子们的伤心?这部分采用默读,学生自主分析,教师尽量少牵引,体现出从扶到放的'教学原则。"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还可以放入一个练习:用虽然……但是说说放风筝的心情。学生可以说:放风筝虽然很快乐,但是也有伤心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做风筝"的心情: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依然很快活。这个造句练习,既是说话练习,也是对本节课的课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小结与回顾。
这带着孩子许多欢乐的风筝消失在茫茫的空中了,它到底到哪儿去了呢?这段的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找不到风筝的失望心情。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这种复杂的心情,有伤心,有"我们"不放弃希望的乐观精神。
第四个环节是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我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 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学生能从讨论交流中明白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
做风筝 憧憬
风筝 放风筝 快乐 寻找幸福
找风筝 伤心
总之,这篇课文我主要教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部分。通过熟悉内容的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语言与内容;通过细读品味,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风筝》说课稿】相关文章:
风筝说课稿12-06
《理想风筝》说课稿08-04
《理想风筝》说课稿9篇11-04
《理想风筝》说课稿(9篇)12-30
《风筝》 03-11
风筝 12-22
《风筝》 09-13
风筝 09-27
《理想的风筝》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