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25 12:21: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十课的一篇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两条鲤鱼的故事。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条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新课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剧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叫台词。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按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也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第二部分(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公仪休的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的发展出发,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能表演独幕剧,体会人物的'形象。

  3、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格。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是独幕剧以及独幕剧有哪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通过“看、听、找、说、读、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理解本课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究和朗读能力,从而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开放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性,培养语感,并能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首先出示出示张艺谋画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导演有哪些了解,课始设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做导演和演员的兴趣,以便学生积极投入到剧本中去。

  二、精读感悟。

  以读为本,以演代讲、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

  本课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刻画人物,虽然文字浅显,但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在指导朗读时,师说:“请各位导演仔细地读读剧本。”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自身置于剧本之中,找到做导演的感觉。指导学生找出体现主人公特点的有关词句,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并能通过自己表演(回味似的)这一表情让人觉得公仪休真的非常爱吃鱼。表演的同学是演员,坐着的同学都是导演,对演员和剧本进行指导、再创造,其实就是将评价换一种形式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语思统一,力求做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

  大纲指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发展语言必须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所谓语思统一原则就是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本课中我们力求语思统一,从公仪休怎样拒收和为什么拒收鲤鱼入手,探究公仪休思维过程,从而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练习说话、表演,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内化、表演

  学生在阅读了剧本,进一步熟悉了人物的性格后。可以和自己的好伙伴找一块空地来排演。师问:“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奖将花落谁家呢?”(串联前文的奖项)更加激起学生表演欲望,最后评出设置奖项。

  四、小结

  学完剧本后,让学生说体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设计理念

  远程教育将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远程教育的魅力。

  四、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五、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潮来时的壮丽景象.

  难点:1、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

  六、教学准备:

  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同时希望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渎、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学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的想象力。

  (3)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二)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图片。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同时我利用远教资源,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生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利用板书巧妙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我用课件出示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图,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能得到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的祖国还有象钱塘江这样美丽的地方,于是我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美丽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向大家介绍你在课前所收集的资料、朗诵写观潮的诗歌等)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九、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板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能根据板书理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

  十、说课小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深入课堂,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让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适时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重点,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感谢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牵线搭桥,让我们相聚在这里,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真诚地欢迎各位老师,你们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生机,为师生增添了一份幸福。感谢领导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为我们搭建沟通对话的平台,感谢老师们的认真倾听。下面我就对这堂课的设计意图与大家交流。

  当初选择《万年牢》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上略读课文,我需要尝试。二是因为网上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一些教学设计也都是非常简单的,而我需要的是更具有原创性的教学。三是因为在阅读教材时发现课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三个“万年牢”做,而我的想法是让我的课堂朴实一点,简单一点。在研究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1、课前让孩子们听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第一次试讲,光让孩子听歌曲,然后以一幅诱人的冰糖葫芦图吸引孩子,通过说感受让他们更靠近冰糖葫芦,喜欢冰糖葫芦,从而能够更快地走进课文,走进“万年牢”。可孩子们说感受时,涉及的只有一种想法,想吃糖葫芦。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认为,给孩子欣赏图片的时间太短,他们还来不及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设想在听歌曲时,同时欣赏一组糖葫芦的图片,这样孩子们的想法感受可能会更丰富,可结果还是一样。孩子的兴趣点是吃。再说,这些图片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也不大。那天,王老师给出了主意,就用冯晓泉的MTV。

  2、对三个万年牢的理解,都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就这个句子本身来理解“万年牢”,第二步再联系课文作具体的理解。比如说第一个万年牢,读着读着,张老师觉得很奇怪,父亲为什么给糖葫芦起“万年牢”这个名字,你再读读这个句子,能帮父亲说说理由吗?孩子们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对第一个万年牢的理解。孩子们,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在这里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针对问题有选择地圈圈画画,并且适当做一些批注。培养学生读书时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的习惯。努力做到多种感官并用,集中精力学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父亲是个办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

  3、在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铬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5、本来在小练笔结束后,我们过渡“面对老板的行为,认真实在的父亲干了不到一年,毅然辞去了这份相对走街串巷来讲比较安逸的工作,辞去了这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重新踏上“提篮叫卖”的日子。孩子们,父亲“提篮叫卖”意味着什么?”有的孩子说:“意味着父亲的收入得不到保障。”“意味着父亲会更加辛苦,风里来雨里去。”

  孩子们,父亲走街串巷,提篮叫卖,是那么的辛苦,“父亲心里苦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生活中谁不会碰到困难,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孔子曾经夸奖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许有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了解父亲提篮叫卖的辛苦,重要的是父亲面对这些困难的态度。父亲宁愿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心中自有一番乐土。这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做事的一种态度,做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时间有限,再说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做,那是不可能的,要舍得放弃。于是,我们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地隐藏在老师的评价语里,希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一点影子。

  5、文本三次出现“万年牢”,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父亲如何能做出品质上乘的万年牢?那是因为他用心做事,用心做人。我本来以为,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我们要告诉孩子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到第三处“万年牢”已水到渠成,无须再多言,我只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事实上,我们太理想化了。孩子,毕竟才四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整合的能力,他们对这三个万年牢的理解还是一块一块的,需要我们引导把分散的珠子串联起来。所以经过讨论,我们对三个万年牢又进行综合,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那天我在试讲的时候,一个孩子说得非常精彩,做糖葫芦做生意就是在做人。

  有些老师可能会有些疑问,你的教学中哪里体现出略读课文,抓的点也不少,挖掘得也不浅。虽然,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事实上,粗知不等于浅知,粗知不等于少知。我们说,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今天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时,我们重点抓了两个句子,“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父亲甩的可漂亮了,好像聚宝盆上的光圈。” 学生对字词句进行了品读,像“一点儿、都要、甩”等,在这个品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父亲能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是因为父亲选料严,工具好,手艺精,这个品读的过程,更是在为理解父亲的认真实在做服务。因为父亲的认真实在才会做出这么好的糖葫芦。通过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组课文中的首篇精读课文。著名作家巴金以生花的妙笔记叙了他和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的不同见闻及感受,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里群鸟欢闹名不虚传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质朴,动静结合,美不胜收,观察有序,笔法细腻,易读易记,情感真挚,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本文位居第六组课文之首。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与旧版教材有别,现训练重点是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2、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第七组课文的学习又得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这一训练项目为理解凭借与基础,是第六组新阅读学法要求的再次应用。学好此文是日后学习其他同类型课文的凭借与基础,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为此,该文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要练兵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特点及编排意图,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出发,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①学会3个生字:巢、梢、暇。

  ②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③理解重点句:

  Α、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С、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能力训练目标。

  ①熟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会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④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

  感受美景,培养保护环境,护我绿色家园的环保意识,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与熏陶。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真正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详见“知识教学目标③”。

  (四)教时安排

  鉴于本文是本组课文的重要“练兵场”,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不到扎实、领悟缓慢等情况,为了切实做到学练结合,我给学生以充裕的学习时间,确定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①先读“导读”,明确目标。②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第二课时: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精读细品“大榕树”和“众鸟纷飞”,领悟表达方法,读写结合。

  第三课时:加深理解,探究意义;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均为山区的少数民族农家子弟。学生的课外资料较为缺乏,但他们都有向学之心。听、读的能力稍好,说与写能力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其想象能力、欣赏能力较为低下。对课文的领悟过程较为缓慢,课堂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过《海上日出》等多篇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文章。

  三、说教学方法

  “教”最终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在于相机诱导,不在于全盘授予。对于语美意胜的此文教学,不但要求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最为重要的还要学习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方法又必须以充分感知理解为根基,结合平时学生怕作文的实际,我注意做到实施“立体的语文知识循环复顾”教学,做到知新要复旧,知识教学循环复顾;作文训练要在平时教学中分散随机进行,形成合理梯度,循序渐进,根据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以及及时复习防止遗忘规律,遵循读写结合原则,我采取“弄明整体要求——明确题解探中心——中间突破各开花——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本文语言浅显,学生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但由于学生年纪还小,所知有限,类比推理与归纳综合能力还不够好,领悟表达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同步,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要由过去旧式的“吸收---储存---再现”转向走“探索---转化---创造”的学习新路子。为此,我指导学生用“明确目标要求——整体感知理线索——次要内容以读轻带过,重点部分精读细品多思——图文结合多想象——随时知新复旧——综合实践炼能力”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程序

  有序、紧凑、合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所作的教学程序,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先读本组课文“导读”,开宗明义交待教学目标。

  心理学实验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设计步骤一,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学习才能有的放矢。

  (二)、紧扣“鸟的天堂”做有序展开。

  “鸟的天堂”是本文的环绕中心。由于本组教学重在于从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法。为了达到目的,势必要紧扣“鸟的天堂”这一中心作“大文章”。

  1、审题设疑,揭示题意。

  设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让学生充分质疑,估计大部分学生会提到:①“天堂”指什么?②“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③“鸟的天堂”里有什么?是不是有很多鸟?等等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其往往起着提示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让学生质疑“题眼”,可以形成“阅读期待”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自主、探究精神。

  2、明确题义,简介“鸟的天堂”。

  3、整体感知理线索。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此,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①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去的?②每次各看到了什么?③小组讨论,划出作者每次去“鸟的天堂”时的感受的语句。这些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尽量辅导后进生。设置自学要求,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其读通课文,而且把握好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依据设问,中间突破,理清脉络。

  引导学生抓住设问答案中的“第一次、第二次”及“第二天、这一次”等字眼,从层次明显的中间部分突破,划分段落,理清脉络。

  5、自学生字词,指导正确读写词语。

  6、以读代讲轻带教学第一段,只要求理解大意,了解游玩的时间、心情等即可。因为学生在对“九义”第八册教科书第五组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已懂得“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此处教学就让学生复顾旧识加以应用,以求实现“立体式学习”,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益。

  7、达标测评:选词填空。

  静寂 安静 沉寂 喧闹

  ①乡村的午夜是多么的( )啊!②同学们正在教室里( )地学习。

  ③小艇渐渐远去,水面上渐渐( )下来,只见月亮的影子映在水中。

  ④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 )起来。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细品“榕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为了达到让学生多读多感悟的目的,又要避免形式单一的纯朗读活动,我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多种读法来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①重点读此段课文,小组读。②品词细读“簇”。“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的“簇”先后换用“片”、“束”来读一读。③比较读第六自然段。我说“许多株”,朋友一说“只有一株”,朋友二说“是两株”。④表演读“逼近”。让一名学生当“榕树”,静立于讲台一侧。另一名学生当“小船”。其余学生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大榕树了”,“小船”(学生2)慢慢靠近“大榕树”(学生1)。⑤学生画船移动图读“我们的船渐渐逼近大榕树了”,以弄清作者观察基点的变化过程。⑥图文结合读,观察课文插图1(大榕树),精读细品“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A句。⑦结合山区学生生活实际读“知识教学目标③”中的B句。引导学生结合平时多见绿叶和在阳光照射下绿叶上的水珠明亮晶莹的情景来理解该句子意思。

  2、在多种形式读中,逐步完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的观察方法,引导山乡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所见例一简明提纲

  ——椰子树。

  (四)、精读“众鸟纷飞”场面,领悟表达方法。

  1、小组读“众鸟纷飞”段落。

  2、借助插图2,略说大意。

  3、讨论释词“应接不暇”(可让学生用动作来表演)。

  4、指导学生体会“众鸟纷飞”景象,指名分句子以每人读一句话接连不断地读的形式读第12、13自然段,以显示纷飞,热闹的场面气氛,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气氛。

  5、按原文填空,领悟总写与特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 )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 ),( ),( ),( ),有的站在树枝上( ),有的( )起来,有在( )翅膀。

  6、逐步完善板书,同时循环复顾“九义”教材第九册第八课《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迎灵车”部分,说一说文章如何突出“人海”中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老奶奶(老人)、青年夫妇(青年)、红领巾(小孩)。并与本文中总写“众鸟纷飞”场面与特描“画眉鸟飞”互相结合的表达方法进行类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表达方法,形成记忆网络。

  尝试练习:依照本文写法,用几句话写出“课间十分钟”时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欢快热闹的场面,要求一定要用上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紧扣最后一句话,体会五处“鸟的天堂 ”的作用与含义,趁势归纳中心。

  (六)、品读板书,整体领会。

  (七)、朗读全文,加深巩固。

  (八)、主动探究,不忘“环保”。在大力提倡 “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重读本文意义犹大。在学习本课前,我让学生先重新读第九册教材第28课《大瀑布的葬礼》和本学期教材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两篇课文,给新课教学铺垫更广阔的空间。在新课教学时我让学生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

  引导学生根据“河、树、鸟、人”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研读课文,以“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方式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具体的语句,并适当合理展开想象,自由地说自由地议,再选出小组代表进行辩论,探究四者间的生态循环关系与作者“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的由来。在学生充分地议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整理,最后用投影出示四者关系,让学生加以对照。

  的确是“鸟的天堂” 鸟多(栖息、做巢)

  不

  提 树 好 许

  供 长 去 捉

  肥 更 处 鸟

  料 好

  坏 人(保护意识强)

  破

  不

  滋 润

  河 榕树(大、茂盛、枝繁叶茂)

  (九)、综合实践,炼就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篇课文后面附有一个“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的选作题,其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练笔。早在学生就读五年级第一学期时,就已经进行过“小小导游员”口语交际训练。对此实践活动,可在课前让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合作”搭配成“旅游团”加“导游”的形式,充分利用“小组”群体力量广泛搜集材料,试学写解说词。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导游”活动,评选优秀导游,以激发学生兴趣,炼好学生能力。

  (十)、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扩写本课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习作训练项目。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将有利于教学和复习巩固。为了突出本文的文章结构思路,顺着课堂教学认识过程,感受本文的构思美、自然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悟本文的篇章写作手法,我采用顺序系统构框板书的方法。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根据你的经验题目中哪个字值得注意?

  2."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来这个字平时不常见,遇到这样的字你一般会怎么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这两种解释,你觉得在这"颐"字应该是哪一种解释呢?谁想在这颐养天年?这个太后她除了在这想颐养天年她还有什么愿望?(想让天下太和没人反对她)你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重点体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以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两处语句的含义。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1、长廊的特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① 学生抓住"七百多米",体会句子中的数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长?(楼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个这样长的楼道连接起来,作者通过列数字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2、万寿山上还有——佛香阁、排云殿。走完佛香阁,来到万寿山作者又是怎样看它们的,看到它们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

  ①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语看出佛香阁非常高?(耸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个角度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3、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广的是——昆明湖。

  师配乐解说:

  这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来到——湖心小岛,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赏呢?同学们就赶快找到相应的语句好好地品读一番吧!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师总结: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你还可以去游——长城、秦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呢,还有故宫,放眼世界呢……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细细游赏用心体会。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美丽 大

  长廊 七百多米……没有……相同

  18. 颐和园 万寿山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丽 说不尽

  文章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美丽是颐和园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它的美又是说不尽的。板书就简明的反映了这一特点,并且根据游踪列举了各景点特色。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我是来自黄松峪学区的郝月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我爱家乡的柿子》。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爱家乡的柿子》这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作者通过对柿子树开花、坐果、丰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柿子的喜爱之情,文章看似在赞美大柿子,实则是作者借对柿子的爱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爱。本单元第一课是严肃的词《故乡是北京》,学生已经产生了热爱故乡北京的情感,本篇课文在使学生感受到山区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乐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热爱家乡的情感。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孩子通过三年多的语文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感悟文本。

  我所教的学生地处山区,大柿子也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之一,学生对大柿子并不陌生,他们对柿子开花、坐果、成熟的过程比较了解,更有摘柿子的亲身体验,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比较容易,但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就是这样平凡的柿子,平常的摘柿子事件,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变得这么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呢?对于平时不善于观察,写作基础薄弱的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体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由爱柿子上升到爱家乡也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本节课内容,我将主要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范读、抓重点词句读、创设情境读、结合实际感受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美、体会乐、领悟情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

  2.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3.初步感受作者从几方面表达自己喜爱家乡的大柿子的写作方法。了解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学习概括总分段式段意的方法

  4.读写结合,落实四年级写话训练点。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产生爱首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把“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中年级段教材中,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很多文章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构段方式,还涉及到了仿写内容,作为本册中初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忆,导入新课

  字词是文本的最小单位,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本课虽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也决不能忽视词语的教学。齐读课题入课后,我先从检查“熟”字的读音:“熟(shóu)透的柿子”、“柿子成熟(shú)”入手,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针对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把课文内容说全面。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回顾,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出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

  2.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感受。

  让学生在读、画、想、批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二环节:品读重点,体验情感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是新课标中本学段的阅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图画,展开想像,结合生活等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进而使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本篇课文中,从柿子开花、坐果、丰收及摘柿子、吃柿子的情形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品词品句的过程中,针对段落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

  感受美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体会情感,用朗读表达情感,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从比喻句入手,从形(皇冠)、色(金灿灿)上感受柿子花的小巧精致。第一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第二步:你们见过皇冠吗?在哪里见过?师出示皇冠图与柿子花的.图进行对比,(柿子花、皇冠幻灯)用形象的图片,让孩子了解比喻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第三步:有感情朗读,读出花的美丽、神奇。

  第三自然段写了小柿子的可爱,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主要采用两句话的对比读来体会柿子长势之快,作者对小柿子的喜爱之情。

  出示幻灯:

  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冒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生命。

  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长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柿子。

  比较读,你觉得哪句话好?为什么?

  通过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到“小生命”写出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珍爱,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小生命。“冒”体会到小柿子长势之快。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后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柿子的美”还表现在成熟柿子的美,请生找出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柿子的美,引导生抓住“闪闪发亮”“垂涎欲滴”结合图片来体会。

  体会乐

  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总分段式,先概括地说出“摘柿子便成了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事情”,再具体地写出孩子们怎样摘。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孩子们的快活。在学习这个自然段时,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入手,感受孩子摘柿子时的欢喜。本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再现当时情景,感受摘柿子的快乐展开教学。先出示枝头挂满柿子的图片,把学生带到柿子树下,带入摘柿子的情境,再以填空形式再现小伙伴报告“侦察”结果的情景。“在柿子树下,小伙伴们 地报告着着“侦察”结果:“ !”“ !” (预设:学生可能填小伙伴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兴高彩烈、兴奋等词来汇报“侦察”结果,“侦察”的结果可能填“快摘这个,这个熟透了。”“摘这个,摘这个,这个容易摘。”“先摘我发现的这个。”“不,先摘我的。”)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尽情地体验着报告“侦察”结果的乐趣,然后再通过朗读来展现当时的热闹的场面。

  本段中还包含两处动作描写,“爬树”、“摘柿子”。对于这两处描写,我除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外,为了让他们体会到描写的准确性,我设计按原文填空的练习,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孩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观察的仔细、描写的细腻。

  为了突出重点,在教学时,我出示“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请你用——画出描写爬树和摘柿子的动词,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然后交流。随机指导用“他( )地做( ),从中体会到( )”这样的句式表达:

  他( )地( )树。

  他( )地( )柿子兜。

  他( )地往回一( ),柿子便乖乖地落到柿子兜里面。

  在感悟爬树高手的所作所为基础上,体会摘柿子时的欢乐。

  设计以填空形式再现小伙伴报告“侦察”结果的情景及按句式表达的这两个环节,我是将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分步细化,这样适合本班学生不善表达的实际情形。

  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制定的本课教学的难点,我想以读、悟、展的方式来解决。在体会摘柿子的快乐之后,设计师生接读,初步感悟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了解段式的特点后,我又安排了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本段的构段特点,我将提供一些方式供学生参考。(幻灯表格、大括号)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段落,第一句是概括地说,后面几句是具体地说。概括句就是这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到熟透柿子的特点“皮薄、汁甜、好吃”,(随机板书:品尝)先出示图片,(幻灯:成熟柿子图)用图片激发学生情感,回忆自己吃柿子时的情景,指导学生把吃柿子的快乐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环节:读写结合 升华情感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因此在学完之后带着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什么作者能把《我爱家乡的大柿子》写得这样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呢?教师引导、归纳: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柿子花、果的特点,从颜色、味道、样子、摘、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描写过程中注入了个人情感,赋予小柿子生命,才能把平凡的柿子,平常的摘柿子事件,写得这么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柿子的喜爱之情。之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家乡特产(或蔬菜)。介绍完后,请生读自己的作品,及时点评。对写得好的同学以采访形式激发情感“你写得可真是太好了,我真想尝尝,这么好的水果产在咱们的家乡,我真为自己生活在这里而自豪。”

  第四环节:总结提升,课外延伸

  最后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作者喜爱家乡的大柿子,不仅爱它的花,爱它的果,更爱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从字里行间不仅感受到的是对大柿子的爱,更感受到了对家乡的热爱。

  课标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我设计了“搜集柿子的不同吃法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的课下作业,体会柿子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令家乡的面貌大有改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柿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所以,我将板书设计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光洁如新,铁罐却完全氧化,不复存在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识六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涵的道理。

  其中,教学重点是能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熟悉了教材,把握了教学重难点,我有了这样的设计理念: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以读为本”,摒弃对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给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读、思、悟、议”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建构。

  为体现这一思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合作探究,精读理解

  四、对话交流,领悟道理

  五、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六、总结全篇,拓展延伸

  下面我就依据这六步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得以落实: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课开始,我就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课件,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师生谈谈刚才观看课件的感受,对陶罐和铁罐特点形成共识,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这样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大声读、小声读),读时注意:读准音、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同桌互读课文,听后评一评,教一教对方,也可以同桌开展朗读比赛来检查读的情况。

  这“评”与“教”,“比”与“赛”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教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能力。同时,检查了生字和课文的朗读。

  3、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学生读后交流,明确:介绍了两件事:

  (1)铁罐看不起陶罐。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精读理解

  1、通过初读,明白了本文讲的事情是铁罐看不起陶罐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那么铁罐是怎样看不起陶罐的?他们各自的命运又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就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明确分工:小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的结果;“报告员”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检察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的情况。这样组内成员都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尽所能”。让他们在组内充分读书,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参与小组的讨论,给予引导和点拨。

  这样,组内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

  2、讨论后,分组汇报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纠正,老师相机引导、归纳或组织评价。

  例如,在汇报1)铁罐是怎样看不起陶罐时,学生可能会抓住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以及写他俩神态的词语来说,这时,我就在他们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应用什么语气读好对话,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出铁罐的傲慢;“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要读出轻蔑的神气;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要读出铁罐的恼怒;“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要读出铁罐的怒不可遏。而陶罐始终是谦虚和自尊的,如:“不敢,铁罐兄弟。”;“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2)各自的命运:

  学生可能会抓住课文第15小节:“多美的陶罐!”;“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要指导学生读出人们惊讶、兴奋的语气。

  而铁罐的命运则体现在第17小节,即最后一句:“它,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早已无踪无影了。”

  第四环节:对话交流,领悟道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我这样安排这一步的教学: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旁处。

  这种边读边作批注的方式是落实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有效形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这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把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也可以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允许提出不同意见,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倾听者和对话者,与学生同悲同乐。

  这样,在对话的场景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第五环节:运用技巧,创造表达

  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环节:1、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写一写。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组表演课本剧。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紧急仅仅以本为本,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所以,有必要依托教材,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因此,总结全文后,我又布置学生课下收集寓言故事,开个交流会。

  这样,又把学生从阅读教学的小课堂引向了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19、陶 罐 和 铁 罐

  谦 虚 傲 慢

  ↓ 许多年后 ↓

  光洁如新 无踪无影

  板书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交流的情况和老师引导的情况完成的。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11-16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01-05

四年级语文巨人花园说课稿09-03

语文说课稿03-15

精选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03-09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八篇02-23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02-27

四年级语文《火烧云》说课稿03-01

《巨人花园》四年级语文说课稿03-0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04-2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