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3 14:05: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四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7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谁爬得快”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中第五课时,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认识循环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循环小数。

  2、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会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思路:

  依照新理念,我积极构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运用——总结拓展” 的教学思路,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悦感、成就感的体验和与乐于与他人协作、交流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采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根据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爬行9.4米)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揭示课题

  北师大版《谁爬得快》说课稿

  4、独立解决问题(找生板演)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集体订正。

  7、小结

  8、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美,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巩固运用理解深化

  1、找出循环小数

  0.666…1.48383… 4.25250.1875875…

  2、阅读数学小知识并做习题。

  3、做题卡(集体订正)小学教 学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让好学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第一题是基础题,找出循环小数。第二题综合题,通过根据实际情况,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最后一道是发展题,一方面让学生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老师问学生答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2、作业

  ①实践作业在生活中找一找循环的现象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②拓展作业

  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的速度

  是蜗牛的30倍,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知识。这些知识为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课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生活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淘气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与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的内容都是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在练习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分别说一说水平方向点的位置与垂直方向的位置。第二,当学生分别能清楚地表示单一位置时,接着讨论在单一位置上的两个点。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数学教学要着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不能再单纯的依赖模仿和接受性学习,而应该更多地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注重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练,同时借助有动画和声音效果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准备了,方格纸和座位卡。

  2、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制造冲突,激趣导入

  通常学生的学习起点由三个:逻辑起点、现实起点与思想方法起点。这节课我是针对学生的现实起点来引入新课,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第几组第几个”这一生活经验,这一经验与“数对”密切相关,其本质是一样的。因此,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座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尝试、概括,让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比用“第几组第几个”更为简洁方便。让学生感受学习确定座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告诉学生像这样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确定位置),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探索学习,建立模型

  看方格图上的点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避免学生单一借助实际的教室座位来理解“数对”,带来认知上的局限性和学习上的疲劳感。我通过,将实际的教室座位改为半抽象的座位表取代教材中的情境图,教学素材顿时鲜活起来,为学生建构“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新知铺架一个阶梯。随后又将教室平面图半抽象的座位表抽象成“点”。然后让再出示横竖“线”,最后形成了方格图。这样做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确定位置”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不能单纯地作为知识点进行教学,也不能漫无目的的让学去胡乱猜测,而是设计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经历、去体验。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方格纸的交叉点上画出自己的位置。这一步我向学生提出了四个要求:第一,拿出方格纸表示自己的座位;第二,展示反馈,同桌互相检查;第三,闭着眼睛想。根据方格纸想自己在班上的什么位置;第四,在方格纸上找出一位好朋友的位置。这样一来,一是让学生建立起数对的表象,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二是为学生创造用数对确定位置奠定认知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次是让学生认识“数对”,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重点内容。我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小组讨论,创造出更为简洁的表示方式。要求四人一组,以“第二组第四个”为例进行研究;第二步,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所创造的意义。学生有了第几组第几个以及用方格图来表示位置,估计学生会“再创造”出一些简洁的表示方式,比如第2组第4个:2/4;2︱4;2,4;z 2g4;2z4g,等等。这样教学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引导学生再创造出数对,有利于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兴趣;第三步,引导观察概括,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概括出什么是“数对”;第四步,介绍读法;第五步,观察对比(5,2)和(2,5)这两个数对的区别;第六步,请同学们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检查,并用开火车的方式说一说。

  在初步理解了数对之后让学生完成课本64页的内容,通过让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境,运用到例题上,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进一步使概念内化与形成。

  第三个环节: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通过多种形式练习,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主要用来解决课本中的习题。

  第一关:找位置 (投影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1、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2 、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桌进行交流。

  3、指名两个学生,一个报地点,另一个报相应的数对,报完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关:找路线(拿出课前剪好的附页1)

  1、教师说出各个景点的数对,学生边听边摆;

  2、摆好后指名用数对汇报各个景点的位置;

  3、投影书上的路线图,请学生自己核对;

  4、现在小敏的位置是(5,3),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出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画法,找出合理的路线:最短的路程并且应该沿着图中的路线走。

  第三关:找位置看电影。

  1、 老师将赠送每个同学一张电影票,要求先听要求再行动:(1)票装在四人小组信封里,每人拿一张后,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2)等音乐声响起,就带上你的学习用具,对号入座。如果有人坐错了你的位置,请你帮助他。2、拿票—思考—找座位。结果出现了问题:拿到(2,*)、(*,3)的两位同学一时找不到位子,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做是为了是让学生意识到(2,)只能表示第2组所有的人,不是表示一个人的;( ,3)是表示每一组的第3个同学,也就是第三行的所有同学,数对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只有1个数是无法确定位置的,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把数对的知识由教室拓展到课外。数对的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小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较少。所以我通过介绍经纬线,体育馆座位号、地球经纬度……拓展了数对的应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的同时挖掘数学价值,体现数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既把握了良好的数学教学契机,又实现了课程回归生活的思想。

  第五个环节:自我评价,总结学法。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使用的观察、讨论、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的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反观这一节课,我改变以书教书的方式,用现实的班级座位,活生生的情境代替课本的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我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建构模型,创造出“数对”的表示方式,让学生亲历数学化这一过程。我的教学安排合理有序,有层次性,教学内容我安排了两个由近及远。一个是:自己的班级—淘气的班级—城区图;另一个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具体的感知(弄清班级的第几组第几个)—用方格表示—创造出数对,并让学生闭着眼睛想座位的坐标图,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口、脑、手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了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现状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了解的是"内角"的概念,如何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教学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引入

  呈现情境:出示多个已学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内角".( 把图形中相邻两边的.夹角称为内角) 长方形有几个内角 (四个)它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都是直角)这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 (360°)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 从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 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 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 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

  猜测

  提出问题:长方形内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验证

  (1)量:请学生每人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接着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这一特点,启发学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 请学生同桌合作,从学具中选出一个三角形,撕下来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把这三个内角拼组成一个平角,一个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画:根据长方形的内角和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而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平角,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等知识联系起来, 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把握好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

  深化

  质疑: 大小不同的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会是一样吗

  观察指着黑板上两个大小不同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并说明原因,三角形变大了, 但角的大小没有变.)

  结论: 角的两条边长了, 但角的大小不变.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实验: 教师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 然后用活动角与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手拿活动角的顶点处, 往下压, 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活动角在变大, 而另外两个角在变小.这样多次变化, 活动角越来越大, 而另外两个角越来越小.最后, 当活动角的两条边与小棒重合时.

  结论:活动角就是一个平角180°, 另外两个角都是0°.

  【设计意图】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容易受图形或物体的外在形式的影响.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角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观察利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旧知识来理解说明.

  对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想象, 充分感受三角形三个角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感悟三角形内角和不变的原因.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习: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 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内角和知识和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图形特征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第二题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去解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角的特征, 较好地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题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分与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此过程中三角内角的 变化情况,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

  第四题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 学生能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 将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联系起来,并逐步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以此促进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整体构建.

  说课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引入:

  猜测:

  验证:

  量——算

  撕——拼

  折——拼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空间与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可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从思想方法上讲,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体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线段、直线和射线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图形,又是容易混淆的知识。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过线段,但当时只是感性的初步认识。这次是学生第一次同时接触,要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感知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说明,采用观察想象、抽象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三线的特征及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知道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掌握用直尺画线段,及数线段的方法。

  3、尝试用数学的意识观察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采取观察—探究—思考—发现—验证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出示奥运场馆图片:找出隐藏在图片中的线段?指着灯光发出的线问你知道这可以看成什么线吗?会有学生说出是射线。

  2、那么,生活中除了线段、射线,还有各种各样的线,你还知道哪些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折线,曲线、直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线的世界,重点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板书课题)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结合今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水立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不仅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而且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引入自然而顺利。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线段的认识

  (1)首先出示学生小队活动时的照片:让学生判断哪个小队正在拔河,说出理由。学生会很快发现左面小队的绳子是弯的,还没开始拔,右图中小队的绳子是直的,是正在拔河,因为只有双方用力拉,绳子才会是直的。)

  (2)揭示最前面的两位同学之间这段直直的绳子就可以看成线段,两位同学用手捏住的地方就是这条线段的两头,叫做这条线段的端点。并追问:这两个点叫线段的什么?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端点)

  接着估计一下老师所画线段的长度,得出线段的长度能度量,是有限的。

  (3)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有两个端点 长度有限 可以度量 意图:这样设计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再由形象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将活动中“两手握住的地方”和“端点” 形象地联系起来,化解了对概念“端点”的理解难度。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新知。

  (4)最后观察自己周围,哪些物体上也可以找到线段的形象,学生可能会说到书本的边,门的边,黑板的边??再让我们走出教室,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也有线。如标志牌上的人行横道,这段桥梁??

  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线段。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有线段,又促进了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有更清晰地了解。下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射线

  2、射线的认识

  (1)首先课件出示一条线段,将它的一端无限延长,延伸到了屏幕的边,还继续延长,延长,这时得到的线就是射线。

  意图:这一环节利用动态 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对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深刻表象。

  (2)再去让学生描述射线的特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意图:这样做是为培养学生归纳、及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在认识射线特点后找出生活中哪些线可以近似地看成射线,学生可能会说出手电筒发出的光,探照灯发出的光??这时教师及时出示图片:你知道这里是哪吗?左图是黑龙江的电视塔,右图是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彩色的灯光都可以近似地看成射线,沿着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意图:联系生活举例后再通过实物图片强化射线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3、接着回忆刚刚认识过的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出示杭州一所工程公司的夜景图,让学生找出藏在这幅图中的线段和射线。楼顶发出的光可以看成射线,这幢大楼的一些边可以看成线段。

  意图:这样依托实物强化学生对线段、射线的认识,掌握线段与射线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

  4、直线的认识

  (1)出示一条线段,沿两个端点向两边无限延长,到屏幕边了,继续无限延长,延长,同学们闭眼想象一下吧,这条线还在向两端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你头脑中出现这条线的形象了吗?这条线就叫做直线。(教师板书“直线”) 意图:到此,射线、直线都是依托于线段引出,加强了三线之间的联系。其中直线在生活中不能找到“原型”,概念抽象,所以选择通过想象感知直线,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抽象事物更加形象化。

  (2)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直线的特点:没有端点 长度无限 不可度量

  5、 在对三线进行归纳整理时安排了两个小环节,一是你能在一条线上分别表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试着画一画。本题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得出可以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点之间是线段,第一个点向左,第二个点向右都形成的是射线。

  三、然后出示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整理三线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三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线段、射线都是直线上的一部分。

  1、填空

  (1)把5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70米,得到的是一条( 线段 )。

  (2)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射线 )。

  (3)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是一条( 直线 )。

  其中第一题当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填成直线,有的`填成线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要让学生再审题,在交流当中统一认识,这条线段是向两端各延长70米,并不是无限延长,所以得到的应该是线段。

  2、判断

  (1)一条直线长12厘米。 ( × )

  (2)直线比射线长。 ( × )

  (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 )

  (4)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 √ )

  意图:在这里,通过判断、填空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三线特征的记忆,并灵活运用所学概念灵活做题。

  3、创设情境,这只小狗找不到吃的,都饿了一天了,忽然它发现远处有两根骨头,真想快点吃到它呀!同学们,有几条路能通道骨头那里?你能帮助小狗选择一条最近的路吗?在书上描出来,学生会立刻想到是中间这条路,及时追问学生为什么不选另外两条路呢?学生会说出另外两条路绕远,如果将它们拉直,长度超过了中间这条路。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并知道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的距离。

  4、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主尝试选择不同的方法画线段,可能会出现先画线,再画端点,或者先画端点再画线,也可能先画一个端点,然后画线,再画另一个断电,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3

  可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第1个点形成2条,第二个点形成1条。

  可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2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1条。 得出:第1个点形成2条,总条数就是(2+1=3)条,第1个点形成3条总条数就是(3+2+1=6)或者看基本线段,有2条基本线段的就是(2+1=3)条,有3条基本线段的就是(3+2+1=6)条。

  追问:如果一条线段上有5个点,6个点,可以形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此类练习促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6、为防止学生的学习疲劳,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比比看,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过一点画出的射线多,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过一点可画无数条射线,再去猜想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有了动手操作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想到同样能画出无数条。

  四、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给我们以线段、直线、射线的形象。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道具(火炬和拨浪鼓),厨房的天花板上非常明显的线段形象,世界公园中各国的建筑上也可以找到线的形象,物美超市,高架桥,激光发射器。从这些常见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接着引出利用线段还能创造出精美的图案,一起欣赏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科的整合,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五、自主总结,兴趣延伸

  1、总结时学生可能说到通过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还可能会说通过这节课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线的形象,还会感叹于线带给我们的数学之美。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既使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内化,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最后安排这样一个环节,

  2、挑战一: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吗?发挥自己的想象,完成自己的创作。

  挑战二:先判断下面各组中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此环节力求将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活动场所,也体现了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美课件“购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条35元。

  问题:①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问题:②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学解答问题②得到(65+35)×5=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①和问题②的共同特征:买了同样的衣服,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出示第二道题:

  张大伯有一块长7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菜地,两个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4、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近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城说课稿02-09

《数松果》说课稿02-08

日月水火的说课稿02-08

小数的单位换算说课稿04-15

黄山奇松说课稿02-08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02-08

葡萄沟说课稿02-09

棉花姑娘的说课稿02-09

j q x 说课稿02-09

鲜花和星星说课稿02-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