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6 14:08: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单元前几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对数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处理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忆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上课前,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是什么游戏吗?因为多数孩子的家里有电脑并已上网,所以多数孩子说:“我知道,我爸爸妈妈天天吃完晚饭后都抢着斗地主,所以一定是斗地主。”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说:“是啊,人们都喜欢和地主斗一斗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诈,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课件)以前,有这样一个笨地主,他给两个成年儿子分地。长方形的这块分给了大儿子,平行四边形的这块分给了二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这可把老财主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所以,老财主就想找一个聪明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中,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在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依据学生对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老财主想办法。

  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有了困难,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有问题可以到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格子(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88情合理E3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即:(课件)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块地面积相同的答案。

  这一组实践操作,看上去是帮助老财主证明分地公平,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卡片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组织学生深入推导: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课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求呢?顺势学生就梳理出了(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课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顺利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停住,仍然借助老财主分地的情境,(课件)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老财主彻底解决问题,老财主开心的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课件)

  1 、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的几个图形底和高的数值都很简单,但图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2 、提升练习: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要求。使这两道题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3 、发散练习: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无关。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七、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到了知识。反思本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1、 兴趣比学会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本节课伊始,我以“谁来帮地主分地”的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猜想,发现,验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有的孩子在课即将结束时说:数学真有趣!我愿意学数学!看,这不正是兴趣的魅力所在吗?

  2、 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整个活动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迁移转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孩子们一声声兴奋地呼喊着:“老师,我发现了”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溢满了惊喜,我知道这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 恰当鼓励比超值嘉奖更有效

  本节课教学中,我能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及过程的评价。教学中,我与学生同处一个平台,真诚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纳和分享,及时地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某些正确回答,我并没有夸他:“棒极了!”,“真聪明!”而是对他说:“你能答对,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老师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评价学习热情更高涨了,思维题更活跃了,他们有些想法是我的预设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时候,恰当的鼓励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奖更有效。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的。但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自主探究时,总是不是很投入,他们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组中去听别人说,然后去附和别人的意见。课下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不用自己想,反正一会儿就合作了,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就行了。”听了他们的话,我一直在想,小组合作是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然而,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因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让孩子们在乐于独立探究、会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去合作交流,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69页《稍复杂的方程(二)》。主要从“教材”、“学法”、“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村单元第二节中的第7课时。在这一课时之前,学生已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面知识的进步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内容的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会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决一些简略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洽。

  2、重点:学会解形如ax+bc=d的方程。

  难点:理清题意,分析数据,找出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教师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启发式”教学为主,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形式,因村施教,师生互动,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探索。

  三、说学法

  为了学生获得“稍复杂的方程(二)”这部分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计算。真正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知识。

  四、说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部分:

  (一)、导入新课。

  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

  (二)、讲授新知。

  师:出示例2挂图,让学生观察,理解图意:水果店有人买水果。梨子2.8元每千克,阿姨买苹果和梨各2千克共用10.4千克,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生:观察了解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知道买苹果和梨各2千克,每千克梨2.8元,共花10.4元,问题是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师生讨论:如果用方程解决问题,可以设每千克苹果x元。那么题中有哪些量是等量关系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板书。

  (1)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x+2.8×2=10.4

  (2)(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2=总钱数

  (X+2.8)×2=10.4

  让学生自己解第(1)个方程.把解的过程写在课本上.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第(2)个方程的解法,教师指导。

  师提示:把(2.8+X)看作一个数,两边同时除以2得:2.8+X=5.2,这样学生就可依照例1的解法解方程2.8+X=5.2。

  生:说解题的过程,师板书:

  (2.8+X)×2=10.4

  (2.8+X)×2÷2=10.4÷2

  2.8+X=5.2

  2.8+X-2.8=5.2-2.8

  X=2.4

  让学生自己验算,指名学生到台上板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安排二方面的内容。(一)解方程,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1题。(二)看图列方程解答,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2、4题。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首先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出等量。

  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求解。

  4、验算并写出答语。

  (五)、布置作业。(学生课外完成)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特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演示,遵循概念教学的原则,启发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解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分数意义概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引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由旧引新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蛋糕分给4个学生,怎样分大家才满意?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很快回答是14,然后出示一个不平均分的蛋糕图,问:这样的.一份能用14表示吗?两幅图进行比较,得出: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究新知,建构概念分4个环节来探究

  1、独立动手做分数

  如果用图表示14 ,100个人会有100种表示方法,老师为你们每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们能分别表示出它的14 吗?

  本环节充分利用“分数初步认识”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对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片的观察,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2、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分五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材料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学生把不同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

  本环节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

  3、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思考:你们能给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吗?

  引导生归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中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讨论: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同自然数1的意义一样吗?

  你能举例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

  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异同,全班交流,全面具体地感知单位“1”,这是理解分数意义的关键。

  4、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1) 学生尝试自己归纳分数的意义。

  (2) 理解“若干”一词的意义。

  (3) 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分数的意义。

  本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为巩固所学新知识,设计了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贯穿“讲练结合,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引导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点进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分数意义概念。教学重点放在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上,让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感知分数意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有较深刻认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2、理解、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知道约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两张卡片。

  2、多媒体演示课件。

  评析:为了体现当今新的教育观,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有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标体系全面、恰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

  1、整除的含义。

  ①让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学生的除法算式。

  评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寻找的,而不是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材料,它们来源于学生自己,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③教师提出问题: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B、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④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⑤学生交流完毕,每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研究成果。

  评析:让学生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即给了学生一个人人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了与人共处。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用字母b表示除数,在什么情况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师:让学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义。

  评析:由于学生对整除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所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巩固练习。

  ①下面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个数中谁能被谁整除?

  A、2

  B、3

  C、6

  D、12

  评析:概念初步后,为了有效巩固,恰到好处增加了练习,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发展,增加了开放题,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学,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看书自学。

  ①在什么情况下,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②约数和倍数中的数一般指什么数?不包括什么数?

  ③你能仿照书中的(例1)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约数

  2、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及举例、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这样的学习,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3、明确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根据实例提出问题: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单独说45是倍数、15是约数,为什么?

  生:略。

  师生共同小结: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地说一个数是倍数或约数。

  评析: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明确了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约数时,必须是以整除为前提,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

  4、巩固练习。

  ①下面每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又是谁的约数?

  A、1

  B、2

  C、6

  D、12

  ③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个数,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师提出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谁?你们是我的什么数?我又是你们的什么数?

  b、我是19,谁是我的约数?

  c、我是2,谁是我的倍数?

  d、我是1,谁是我的倍数?(小结: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e、让全体同学举起卡片,让具有数字6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约数

  评析:练习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即有层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样。即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敏捷。通过练习,即巩固了知识,又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五)回顾反思,谈各人的收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又是怎样研究的?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并谈自己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反思: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合作交流、讨论、自学等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综观整堂课,教师教得非常少,而学生讲得非常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习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