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简单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折的方法。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 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教学内容之一,本节课教学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第1-4题。
数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数除法教学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来培养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简单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尝试以及创新能力,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新课之前首先要检查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从而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使新知旧知融为一体。本节教材适合采用“尝试教学法”。在学生已经掌握除数是整数除法和充分复习商不变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学习例4,二次尝试例5,最后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学法: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尝试经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0.330.230.120.78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写下表。
被除数252502500
除数550500
商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1.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
列式0.58÷7.65
提问:怎样才能转化为我们前面所学的整数除法
同桌讨论(引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然后按什么除法去算?
2.例6:12.6÷0.28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例题的方法相同吗如不同该怎样扩大被除数和除数呢
同桌讨论:引出应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这里被除数和除数应扩大100倍,才能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分小组演算,讨论和提炼方法
A组:6.4÷0.857.6÷4.246.8÷1.2
B组:16.1÷0.460.093÷0.3190÷0.06
课堂学生演算时,教师巡视,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逐步领悟本节知识的要点所在.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4、比较例4与例5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三)、练习:课本P21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四)回顾总结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讨论得出(填空):除数是小当选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看书P19-20,划出重点词语。
板书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
列式7.65÷0.58=9个
答:可以做9个。
例6:12.6÷0.28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90-91。
教材分析:
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图形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特点。
2、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4、进一步渗透转化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条件,割、补成学过的图形,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组合图形
(课件出示一组组合图形)
提问
1、这些图形象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
2、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我们把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组合图形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主动建构。
1、猜一猜
(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学生根据课件观察,在质疑中猜出图形)
教师引导,这就是淘气家客厅的地面的平面图,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帮淘气算一算至少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2、估一估。
师:在算之前,请您帮她估估,并说出理由。
3、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师:如果我们要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准备怎么算?
引导归纳: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拼成的,面积就是拼成它的基本图形面积之和。
4、班级汇报,教师适时点拔
(1)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预设会出现五种情况。
学生边汇报,教师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汇报结束后,再让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汇报情况作评价,最后其他小组作补充汇报。
(2)师生总结分割法、添补法并提升方法的优化性。
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进行分类,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分割的方法不同,但思路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复杂的图形简单化。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巩固新知,又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了三关闯关练习。)
第一关:分一分,说一说
1、任意分:任意分这个图形(只要分出来的图形是我们已学的图形)。
2、最少分:请你把它分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
3、带上条件分:要求分得合理,能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本题一题多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对条件进行优化。】
第二关:算一算。
请你算一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为了能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设计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了开放性的练习题】
第三关:小设计
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设计一个组合图形,并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考考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运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高,进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重新阐述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含义: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生生互动评价,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了发展。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希望大家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地更快,更强。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因数》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数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习倍数和因数是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因数、质数、合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在自主写算式和找1-10各数的所有因数的活动中,了解因数的概念,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与最小的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 通过列举、比较,得出质数与合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感知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愿意把自己发现的结果告诉他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及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森林舞会马上要开始了,可是小动物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搭档,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的忙吗?
课件出示搭档要求:凡是两个数相乘,积为12的两个小动物,便可结为搭档参加舞会。
此时的学生们一定争先恐后地回答,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解决,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可以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下面的学习。
随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刚才判断的过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可能出现六种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可做为参与者补充,通过讨论后,整合为三种情况:(课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从而引出因数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并随机板书课题:因数。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自然数因数的方法。
(1)首先是强化“因数”的概念认识。根据以往学生在表述倍数时容易出现表述不完整的情况,我在此出示判断题:因为12=3×4,所以3和4是因数,12是倍数。( )请学生思考,此时肯定引起学生的一片争议。通过反例的教学,意在强调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因此要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此,刚才的话应该完整地表述为因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及时练习。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因为“24÷3= 8”,我们就可以说3和8是24的因数,24是3和8的倍数。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3) 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教材第90页试一试)。
在学生对因数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之后,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别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数,并写出来,由学生独立完成,与此同时,我进行巡视,重点了解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待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谁愿意汇报一下你写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因数的?
学生交流写的结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利用除法找。因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一个一个找,可能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做得对就要给予鼓励。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说不完整的情况,也要先鼓励学生,再请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在学生一一说明自己的方法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要写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怎样写就不会遗漏或重复了呢?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比刚才出现的方法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找到出现之前重复的因数为止。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参与讨论得出方法,从而打破难点。
通过列举、分析、比较,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进而认识质数与合数。(第二个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二: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出了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现在就清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找因数的方法,检查书写中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现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时我提示写得快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核对一下,以便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因数,同时也是对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学的等待。随后请同学们进行汇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机出示。出示时,有意识地将其排成三列,质数一列,合数一列,1单独写成一列。
出示完成后,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写出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课件出示)
1是每个数的因数。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
1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此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肯定: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说明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就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一分类,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进行分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学生对照板书齐读两遍,加深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随后进行提问:“根据质数合数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有了上面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学生根据其意义进行对照,发现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便水到渠成了。这时都师也随机进行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随后,请几名学生举几个质数的例子,举几个合数的例子,学生举例的同时,让其他的同学判断,意在通过多种方法巩固、检查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进而学生独立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1题,然后交流汇报。意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之后,出示问题:你能找出1-50的自然数中的所有质数吗?(练一练第2题)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找质数,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巡视,重点看学生用什么方法找的,指导学生寻找一种又快又准的方法。之后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按照质数的概念逐个进行判断。
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把2留下,把2的倍数都画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数都画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数都画去;然后再一个一个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找对就要鼓励。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提出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明确质数表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内的所有质数和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找50以内各数所有质数的方法。
学生有了上面找50以内所有质数的过程体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找50-100所有的质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总结:我们找到了100以内所有质数,大家数一数共有几个。指导学生把两个题找的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个。
同时提出要求:这25个数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还要记住我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
三、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整合了之前几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力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一题“我会填一填”,这是最为基础性的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题“火眼金睛”,在这道题中陷阱重重,学生如果考虑稍有不到,便会出错,因为也是培养学生仔细分析、慎重考虑的一个途径。在此又体现了习题的灵活性。
第三题,“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角色,喜欢一休无非是在于他的智慧,因此,在练习时我让学生以“一休”的角色去处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个欲望,同时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随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这既体现了习题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学习
同学们善于观察、肯于动脑,太好了。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学问多着呢!你们听说过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吗?若感兴趣,就上网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关于质数与合数的问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介绍“歌德巴赫猜想”,不仅可以丰富课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最小:1
因数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初步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的面积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把平行四边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的面积。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观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和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态度:经历猜测,实验验证,作出结论的过程,增强肯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计算物体的面积在曰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运用迁移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制作、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
(4)渗透迁移的思想,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解决。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规律;注重对公式产生的全过程进行探求;让学生在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应用猜想等一环扣一环的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述,学会思维。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唤起感知
课件显示(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方格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其有哪些特征?谁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作高,并强调直角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底边重合,另一条通过顶点向底边作垂线。为新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实验操作,引导探究
1:观察数格,提出猜想
课件显示(P42的图形)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强调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不满格的,该怎么数?通过剪拼,渗透转化的思想,为后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作铺垫。那么谁来数一数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启发学生说出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两者的面积也相等。如果不用数格,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提出猜想)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数格得到的,因此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
(1)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3)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4)让学生把自已沿着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骤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在让学生在剪拼成的长方形边上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结合自已转化的图形仔细观察、比较。
(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转化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4)让学生明确: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沟通关系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以上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提出猜想(设疑激趣)——验证猜想(转化探索)——推导公式(分析应用)的过程,遵循了直观——抽象——应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尝试,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s=a×h,告知s和h读音,并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乘号可以记作“· ”,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题的 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教学课本第44页例题。
指导读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什么立式?得数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2、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让学生看书,质疑问难,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为了适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这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完成练习九的第1、2、3题。(第1题,巩固新学的面积计算公式,三题底与高数值不同,图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让学生明确底与高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要求学生会根据底来找高,或根据高来找底,并能正确作高,与引入复习相互应,使整堂课前后呼应,连贯一致)
(2)联系实际,补充练习。
(3)动手操作,发展练习:练习十七的第10题。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渗透变与不变、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想。这样,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由“理解”上升为“掌握”,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重点,形成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