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实用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实验实验教材第八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之上学习梯形的认识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平行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等有关内容,为本课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难准确的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另外对于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理念为: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CAI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五、说教学流程:
对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及学情实际,我尝试构建一种探索性数学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模式,主要分为:“初步认识梯形—→操作体验,了解特征—→操作探究,深化新知—→游戏活动,拓展新知—→交流评价,总结升华”五大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1、组织教学,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本质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
2、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同中求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揭示课题:梯形
4、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 PHOTOSTORY演示)
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直逼梯形的本质属性: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维共振,培养发现能力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学生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给学生时间,然后汇报,展示结果。)
2、说特征:刚才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现梯形有什么本质特征吗?(指名3—4人回答,小结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引导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画一画,量一量: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高的意义指的是两底间的距离;并明了两底间的垂线段(高)有无数条。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
板书:直角梯形
活动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
说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引导主体参与,预设活动进程,强化发现能力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主要优点有: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符合新课程要求。
2、由共性到异性,由表象感知到创造新知,体现阶段渐进性原则,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性动态学习进程,没有刻意区分梯形与各种图形的特征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四、游戏活动,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图,设疑:图中你能找出几个梯形?这个梯子最多能达到多高的高度?(见课件)
2、拼一拼:
①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②利用多种梯形图片,摆出一种最喜欢的图案。
创设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2、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3、在拼摆中渗透转化思想,为梯形的面积推导作铺垫,构建新知学习的立体框架。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1、小结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
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完善知识结构,训练思维品质,升华发现能力
①通过人性化语言,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②引入互动评价方法,交流活动感受,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六、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 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整堂课都不脱离学生的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四年级数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分析教材:
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P101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学期更换的,所以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其实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已是旧知。所以这节课的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过面积和周长的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合作、讨论、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并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相应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比较出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地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法:
由于此教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所以这节课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深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而进行了改编设计的,在设计上着重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先是通过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这基础上,把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如: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中,由基础性应用思考性应用拓展性应用创造性应用的逐层提高,力求从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习方式变革,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精神。
本节课运用把学生六人分为一个小组的学习方法,利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使学生们能做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整堂课融入到一个童话故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整个练习设计成帮小灵通修建一个美丽的家园(包括对房屋的装修及修建花园),学生每完成一个练习或活动,计算机就会显示相应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在讨论中比较。
创设情景,通过童话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对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相同吗?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完成P101的例1,从而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比较的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应用中比较。
1.基础性应用。
口头列式解答:小灵通拥有的边长是20米的土地及长16米、宽10米的房子的占地面积和周长。
2.思考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客厅,包括:(1)给客厅做一扇大门;(2)给客厅的地面铺上地砖;(3)用石膏线吊天花。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选取相关信息并运用已有的相应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性应用。
帮小灵通装修房间,包括:(1)给房间围地脚线;(2)给房间窗户配玻璃要多少钱?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意识。
4.创造性应用。
小组内进行两个活动。
第一.讨论在花园内围一个面积36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园,要用多长的篱笆?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第二.讨论在花园内修建一个周长为12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鱼池,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会最大呢?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现合作的精神。
三、小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在刚才解决这么多问题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
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发展延伸。(机动)
如有时间,可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在美丽的家园的图纸上设计如何在花园内修建金鱼池和玫瑰园,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观。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中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本第36-37页,例7)。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这家商店都有练习本、三角板等文具,但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哪样文具的价格要贵一些?
生2:它们一共要多少钱啊?
师:是啊,这两样文具那种要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先来猜一猜,哪一种文具要便宜一些?还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个0.01,0.48是48个0。01,0.60.48
生3:通过转化为图形可以看出0.60.48
师:真不错,大家都是很聪明的,想到的方法还真多啊!
2.大胆猜测:
师:在以前,大家学过整数的大小比较吗?还记得整数是如何比较的吗?(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在这个环节上,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回忆旧有的知识并将已经掌握的整数大小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到小数的`大小比较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从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小数要比较大小,你们会吗?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出示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7.96○8.32 0.13○0.129
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比较时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比较,整数部分大,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这个数就大.)
4.比较分析
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运用。
1、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两位。(两名同学之家展开的这种合作、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完成练一练.
2元 ○ 1.9元 3.45米 ○ 3.54米
8.02○8.20 0.76○0.706
3.练习六第七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初步理解每个小数在数轴都有一个对应的点,并知道越靠近右边,小数就越大
4、判断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学生口答结果,并说出理由。这个题目可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5、练习六第九题
出示统计图表,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能提出的问题多?鼓励学生们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练习六第十题
□中能填几?7.31□.4 0.5420.5□3
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口头回答问题,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谁能说一说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吗?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师: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 65×2+45×2 —板书
2.猜测验证: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师比划)
4.师: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 32×2+45×2 —板书
师:(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如果用字母a 、b 、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我,告诉你们吧,我的职责范围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举个例子来说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这么认识我,你就错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诉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实有很多的变身:
不信,我变——9×7+8×7=(9+8)×7=56+63=119,这是我的逆应用,如果你觉得这样说着拗口,也可以说是反过来应用,呵呵。
我再变——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为我喝彩吧! (摘自黄崇波老师的博客,内容有修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乘法分配律会变身,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聪明”:括号中该填什么数字才能让计算更简便,填上后快速计算。
( )×( )+78×21
4.平湖小学三、五、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
年级 | 三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班级数 | 3 | 3 | 3 |
平均每班人数 | 46 | 46 | 50 |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了青菜和萝卜,请聪明的你根据自己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如果有困难的话,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数学笔记。
2.课后回忆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平行与相交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的知识点是:让学生知道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掌握平行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平行现象,会借助用三角板和直尺及其它工具画平行线。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重要基础,比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很少看到如这类知识点,大量的感性素材总结出的理性概念,而在实际运用概念时又要充分的利用直接的感受,小学数学知识系统中,数感的充分利用在这节课显示的淋漓尽致,因此在教材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增加了感知关系这一目标,为的就是强调数学直观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增强平行这一概念的数学直接感知。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和三角尺画出已经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参与程度。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
围绕三张生活图片(路灯、跑道、电线杆)
问1:图片中的直线或线段带给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问2: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你的直观感受(可以让学生在提供的几幅直线关系中一一选择对应,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画出这种直线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种难度较小,第二种需要现场生成,有一定难度。
二、根据感知、生成概念
根据生成出的三种位置关系,引导出相交、不相交、平行的不完全概念,回到课本,深刻认识以上三个概念,看看有哪些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哪些有偏颇。
这个时候开始强调“同一个平面”这个概念,先看看我们刚才三组位置关系是不是在同一平面内呢(画在同一个黑板、画在同一张纸同一个平面的实际解释),同一个几个正例的强调,再结合一些否例(不同面上不相交的非平行关系)的演示可以加深孩子对同一个平面内这个限制条件的必要性认识。
三、 概念升华、回归生活
大家说说,在生活中你还发现哪里有平行的例子呢?
概念回归的过程必然是升华的过程,结合学生的举例和解释,老师要引导孩子注意不相交的数感解释,还要引导孩子注意解释是否在同一个平面,还要注意语句的精炼和严谨性(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等)
四、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学习平行线的画法,就是本课突破难点之处,如果可以老师要借助,结合示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效率优势。
(1) 借助实物边沿画平行线(直尺的上下、左右边等)
(2) 在方格纸上画平行线(实际教学中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一种画法,因为可以画出非水平或非竖直的平行线。)
(3) 标准的三角尺和直尺的推轨式画法。
(4) 利用折纸产生的折痕也可以轻松得到平行线。
五、 练习部分主要是有层次的对本课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教材上的练习就很好,如果需要可以增加一些文字判断,选择、填空等练习
书上想想做做的1到4题都可以让学生完成,第5题(在方格纸上的金鱼图案),里面有好几组平行关系是非水平、非竖直关系的情况,而且因为多条线段的原因,孩子对平行线的寻找无形中就增加了难度,所以此题也是充分考察学生对平行线的感知是否准确,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