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图形的变换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1
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种变换都探索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对可能还处在兴趣盎然中,有的学生喜欢玩七巧板,让学生在课后玩一玩七巧板正好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数学的兴趣。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2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第108页的整理与反思主要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对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运用平移和旋转可以变换图形的位置,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改变了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从而促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其间还穿插复习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的层次,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3、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⑵能根据指定的要求对简单平面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⑶体会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能根据指定的要求对简单平面图形进行适当的变换。这就需要学生明确变换的方法。
5、课前的准备。
课前准备了一个五角星图形、一个普通平行四边形和一个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二、教法及手段选择。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 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举例归纳平移、旋转、放大和缩小的具体方法,比听教师讲解更加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找出了很多种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及时出示,分别说出各有多少条对称轴,学生很有兴趣。
3、 教具演示配合讲解。确定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五角星来说明,直观形象,对巩固概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图形与变换。(板书课题)
整理与反思
⒈谈话:你知道图形的变换有哪些吗?
学生交流,及时板书
⒉结合板书说说图形变换的方法。
⒊你能举例说说如何把一个图形平移、旋转或把一个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吗?
(提供课件的长方形图)
四人小组讨论,全般交流,其他学生提出意见。
[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从零碎的整理到板书的一体性,从方法的无序叙述到整体回顾,促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练习与实践:
⒈很多时候一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所形成的,看,下面这组图形有的就是这样。
出示书p108第1题
看到这些图形,你最想说什么?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说的,学生会说到图形是如何变换得美丽,又会想到这里的图形有些是轴对称图形,承上启下,将知识串连在一起。]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样判断的?
(提供五角星进行说明)对称轴在哪?你会画吗?(画出3个图形的对称轴)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提醒点划线
现在,老师找了个简单的图形,相信难不倒大家,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这个呢?为什么?它的对称轴在哪?
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图: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长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形、半圆。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一直是学生错误的`焦点,在复习时将学生易错的图形加入其中,对学生巩固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很大的意义,在总结时将所学的图形一一列举出来,达到知识的整体性。]
⒊复习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你会动手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书p108第2题第⑴小题 交流方法
独立完成第⑵、⑶、⑷题,交流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老师小结方法。
⒋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样画。
书p109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画的。新图形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
⒌如果将轴对称、平移等知识综合在一起,你有信心解决吗?
书p109第3题第⑴小题:要使平移后的圆与右边的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圆应该向哪边平移几格?为什么?
独立完成⑵、⑶
[图形变换的练习设计有层次性,从单一知识点的复习到综合运用,既培养学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合运用
书p109第5题
任意选两种,设计几种不同的图案,与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投影几位学生的作品
出示老师的设计,你能找出是哪两种吗?
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后可以挑三种进行设计,让其他同学看看是哪三种。
[综合运用的部分全部采用学生设计的图案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自己动手设计的图案进行研究,更能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老师设计的图形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最后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能够牢牢图形变换的方法。当然,接受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问题,需要再进行适时的指导。另外,由于前半部分整理的过程耗费了比较多的时间,所以练习没有完全讲完,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教学过程的紧凑性和安排的合理性。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3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对三种变换进行再认识,再理解,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2).解决问题
进一步应用所掌握的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
学生经历作图设计、知识应用和内化等数学活动,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灵活,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应用生活当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图形变换形成知识体系并应用,难点是应用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灵活的解决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平移是学生初一学的,轴对称是初二学的,旋转是初三学的,现在放到一起复习,学生肯定有知识遗忘或应用无处下手的现象,所以要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还要经过练习、总结形成能力,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悟学习.
(2).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思考学习.
(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创新学习.
2.学法分析
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测一测,动一动、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自我检测,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形变换和基本性质,并会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流程图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活动5
合作交流
展现自我
知识回顾
自主复习
欣赏图片
展示设计
自我检测
小试牛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B
A
生活 数学 应用
通过这五个活动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欣赏生活中有关图形变换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启发学生里面蕴涵着什么数学知识,由学生观察得出,都是由一个基本图案经过平移或轴对称或旋转变换形成的,由此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2 知识回顾,自主复习
动画演示三种变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引起回忆,由学生自己在学案上填一填,小组交流后再师生对照答案,及时改正错误、解决疑问,教师要总结: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这个过程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活动3 自我检测,小试牛刀
图形变换问题是近几年的中考热点之一,主观题、客观题都有,出题一般立意新颖,变化巧妙,所以我挑了4道出的比较巧又简单的小题,让学生作一个自我检测,通过独立动手动脑初步应用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树立进一步学好知识的信心。
活动4 欣赏图片,展示设计
因为是复习课,学生有图案设计的基础,所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剪贴,在课上展示,并标上自己用到了哪些变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意识,更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美无处不在。
活动5 合作交流,展现自我
小组解决两道中等难度的题,提倡多种解法。先个人深入思考,再小组交流,找到不同解法,最后由一些同学来当一当小老师,教师总结:第一题一种方法是利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不变,一种方法是先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差,再利用平移前后的对应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相似求出三角形的底与高。第二题是先把结论转化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再利用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结合正方形的知识去证需要的全等。这里要渗透应用意识和转化思想。
最后由教师总结图形变换题型的应对策略,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运用提高,继续努力。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5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难点:有条理地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已在三年级和四年级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旋转,并会描述,对于表达平移的变换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表达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点放在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和对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变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欣赏美丽图案,让学生说说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3、摆一摆,说一说: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照样子摆一摆,变一变,再说说是怎样平移或者是怎样旋转地?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4、师出示课件突出说明描述图形平移和旋转分别要注意的几点。
5、揭示课题:图形的变换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主题图(1)(2)
思考操作: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形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二:教师呈现主题图(2)(3)
思考操作: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三:教师呈现主题图(3)(4)
思考操作: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四:教师呈现主题图(4)(1)
思考操作: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个相同的 A 、 B 、 C 、 D 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活动五:师生总结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归纳总结出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特别要注意的要点。
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
四、说教学设计优缺点: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2、关注学生用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本节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学时,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平移或旋转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用语言描述图形变换的过程。教师也能作为参与者,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
存在问题:
1、学生看教师课件电脑演示操作时间较多,学生自己动手摆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主要是让学生用三角形或七巧板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自己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再者,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到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就会出现具有自己个性的操作方法。(由于学校没有实物展示台,学生展示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2、就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表述来说,学生对平移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和方向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3、由于过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语言、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一环节时间占得比例大了,如果课堂上能及时调整时间比例效果会好多了。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5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形的变换与坐标》,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简单分析。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4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位似的基础上,对位似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二次函数的平移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平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或图形的变换引起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引起的图形变换,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缩小等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其应用价值。
三、 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依据只有掌握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
教学难点: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的规律。
(难点是依据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规律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及学法上谈谈我的看法。
四、 说教法
结合本节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以及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用的是课本76页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做好新知识的衔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到将一个图形平移就是将这个图形上重要的点进行平移,从而得出图形平移后,坐标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口答)
问题
1、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点对称时坐标的变化规律,为问题2图形的对称奠定基础。淡化难点,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
2、做出一个图形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观察新图形的坐标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总结规律)
问题2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规律,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
1、是课本78页的思考
问题一的设计意图:一方面,回顾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面的问题2做铺垫。
2、观察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问题2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将上次探究的经验应用于本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因此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表格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变换
坐标变换规律
平移
左减右加,下减上加
轴对称
关于谁对谁不变
位似
(原点是位似中心)
原坐标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数
(五)布置作业:
针对九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本节课的作业是:
必做:78页1、2题
选做: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A(4,5)和B(-4,5)的两个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坐标为(2,3),除此之外还不知道2其他信息,如何确定坐标系找到“宝藏”?画出图形。
结束语: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本节课我采用集体讨论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6
设计意图:
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的:轮子是圆的、窗户是方的、饼干是三角形的……。《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念。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喜欢探索,而且他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观察、操作,从而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本节课我塑造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形象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开始部分通过模仿机器人幽默、诙谐的声音设置悬念,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也为后面活动有效的开展做了一个铺垫。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孩子看看、说说等方式让孩子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寻找图形变换的秘密”。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着,最后,寻找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换的这一规律。结束活动时,又给孩子们呈现出一组图形拼贴画,激发孩子们动手制作的强烈愿望,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此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孩子们学习时的那种喜欢探索的精神,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深入。
2.教具的制作比较多,上课时显得手忙脚乱,而且不精致,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不大。处理办法:把这一系列的教具全部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
3.活动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的孩子操作快,反应快,但有的孩子时间不够。整改措施:把个别操作改成小组合作的形式。
4.教师的评价比较模糊。
5.活动内容过多,比较繁琐。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困惑是: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图形的变换说课稿7
本课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四年级时,学生结合实例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的,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本课关键要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起点我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围绕这三个基本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始,先用生活中的各种图案,说明图形变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七巧板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经历平移与旋转的空间变换,激发学生兴趣,生成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兴趣驱动,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用一个三角形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
先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做平移与旋转的图形变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2、动手操作,用二个三角形通过平移或旋转拼摆简单图案。
学生自己用二个三角形设计出一个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的办法拼出图案,并详细说明平移或旋转的步骤。
3、动手操作,拼摆四个三角形组成的指定图案
学生按照指定图案,用四个三角形拼摆图形,通过拼摆详细说明四个三角形的.变换过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利用七巧板的变化多样性,让学生在电脑上拼摆设计出的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平移与旋转的过程,并在拼摆的过程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回顾内容,综合小结
最后在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经历和体验之后再让学生通过专题学习,拓展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再通过本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的问题来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提出对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希望。
整课的设计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平移与旋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学习本课的内容,再利用学具让学生经历从一个三角形到四个三角形的变换过程,最后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学习和了解,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