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 通知工作总结 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实用文档>工作总结>感恩教育的总结

感恩教育的总结

时间:2024-02-03 07:36:54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感恩教育的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恩教育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恩教育的总结

感恩教育的总结1

  在20xx年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表明了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在指引大学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感恩教育的开展。

  一、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通常来说,广义的感恩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其内容丰富并且形态多样,不仅仅是单纯传授感恩知识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感恩教育引导人们将感恩知识与自身经历相结合,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狭义的感恩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学校通过开设感恩教育课程以及开展感恩教育相关活动向学生传授感恩知识。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生命观的教育、和谐观的教育、爱与责任的教育以及互惠互利的教育。

  1、生命观的教育。生命是父母赋予的,生命的'存在不仅关系到个人,还与父母以及身边的亲戚朋友有着密切的联系。感恩教育在生命观的教育上主要强调一种生命赋予的责任感,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同时尊重、爱护他人的生命,相互包容,寻求生命的意义。

  2、和C观的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向学生传递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之尊重他人的生命,感恩他人的付出,学会和谐处世,信任他人。

  3、爱与责任的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应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使得学生与他人之间形成一种爱的氛围,让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同时通过自己的行为回报社会,树立一种担当与回馈的意识。

  4、互惠互利的教育。教导学生感恩是一个从识恩到施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们接受他人的恩情,然后通过自身努力去回报他人。这样就形成了彼此珍惜、共同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中的作用

  1、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讲,感恩意识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素质,是必须具备的。感恩教育的开展,对于大学生崇高信念、强烈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大学生的荣辱观以及“三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的尊重,从而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教育。

  2、感恩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人们常常将感恩比喻成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校园这个环境当中就是一颗和谐的种子。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相互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它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道德取向,正是构建和谐校园所需要的。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逐渐形成。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应借助传统的感恩文化来引导学生提高感恩意识,让学生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接受并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并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这对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和情商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4、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感恩情感的激发可以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还有利于家庭和睦。对社会而言,有利于学生将行动落实到社会实践当中,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5、感恩教育有利于学校“三风”建设。学生接受感恩教育之后,容易树立感恩意识,并将感恩意识付诸具体行动当中,在学校表现出尊重教师同学,在家中则表现出孝敬父母。同时,感恩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促进了校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教风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总之,感恩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结合传统文化以及当前社会的现实需要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这不仅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学校及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感恩教育的总结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亦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贫困生主要是因为家境困难或特殊事件下临时特困群体,属于高校内经济弱势。为确保贫困生不因经费困难而失学,国家、社会各界和学校高度重视,采取各种形式给予贫困生经费资助。国家不断扩大贫困生的资助范围,提高贫困生奖、助学金资助的额度;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也在高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来资助贫困学子;高校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政策,为贫困生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是,部分高校贫困生在获得资助后,表现出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甚至是忘恩负义等问题,例如接受过爱心人士丛飞资助完成学业的贫困生在自己有能力情况下却不愿意尽自己能力给予病重的恩人资助一定的医疗费。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弘扬传统的美德,共建和谐社会,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塑造贫困生完整人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作为新型大学,独立投资、学费高昂是其本质特征,而高等教育普及化使得独立学院已成为更多学生的选择,这些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也逐年递增。学费高昂意味着贫困生如想读书需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其如果获得资助,在回报社会时需比普通高校偿还更多;机会均等条件下,其就业压力更大。过重压力会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对资助的正确认知和适度的情绪体验,阻碍其感恩意识的形成和确认,进而影响感恩行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特别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已是迫在眉睫,须重点狠抓的问题。

  一、对象与方法

  运用燕展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贫困生感恩现状进行调查,以了解贫困生感恩现状,为感恩干预提供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xx年3月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贫困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9%。其中男生64人,女生134人;独生子女33人,非独生子女164人;家住城镇71人,农村127人;大学一年级114人,大学二年级56人;大学三年级28人。

  (二)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燕展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由个因子组成,分别属于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是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幸运知足和消极认知属于感恩认知成分,热心快乐和消极体验属于感恩情感成分,前者反应积极情感,后者反应消极情感。回馈帮助属于感恩行为成分。该大学生感恩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构合理,符合量表编制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感恩水平的工具。问卷共有26条题目,采用五点计分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施程序

  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单独一对一进行施测,学生有对问卷不明之处主试给予及时指导。数据采用 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生感恩的总体特点分析

  为了解独立学院贫困生感恩的总体状况,对贫苦生感恩总分及各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贫困生感恩总平均分及均差为91.2576±10.73016(见表1),总体感恩水平较高。

  (二)贫苦生感恩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感恩的性别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在“消极体验”和“回馈帮助”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三)贫困生感恩的.专业差异分析

  在专业分科方面,对贫困生的感恩进行差异比较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感恩总分及各维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人文社科学生在感恩总分、热心快乐、回馈帮助、幸运知足方面的分高于理工农科学生(见表3)。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相对理工农科专业学生对于政治、经济、文学、娱乐等方面相对较为感兴趣,进而对于这方面信息接触较多,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强,情绪情感觉知、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强,因而一定程度上在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上较理工农科专业学生感受和表达上更强。

  (四)贫困生感恩的城乡差异分析

  对贫困生的感恩进行城乡差异比较发现,不同城乡背景的贫困生在感恩总分及各维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见表4)。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感恩总分、热心快乐、回馈帮助、幸运知足方面的分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生活条件相对城镇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差,且时间持续长,当接受资助后,生活、学习条件逐步改善,资助团体目前更多倾向于“授之以渔”,即去传授改变贫困的方法,这意味着并没有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仍需要学生自己去承担起改变贫困的责任,自己动手改变所体验的幸福感满足感相对较强,对于资助事件的感恩体验更积极;部分来自城镇的贫困生是因家庭突发事件导致的,比如因家族公司倒闭负债而使得其经济紧张、生活拮据,当其接受以前经济条件相对差的人的资助或经济条件相当的人的资助时,不一定体验正向积极的情绪,反而有负向消极情绪,认为是对自己自尊的打击,这使得其更不愿去提及曾经的受助事件,其感恩总分、热心快乐、回馈帮助、幸运知足上的得分不高。

  (五)贫困生感恩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感恩在是否独生子女这一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发现,是否独生子女的贫困生在感恩总分及各维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中非独生子女的贫困生在感恩总分、热心快乐、回馈帮助、幸运知足方面的分高于是独生子女的贫困生(见表5)。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唯一小孩,受到的关爱和照顾最多,使得其在思维、情绪、行为上很大程度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其是否贫困,其受到的帮助相比非独生子女偏多,对于帮助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回馈上一定程度上会偏弱。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贫困生感恩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独立学院贫困生感恩的总体状况较好;对感恩的性别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在“消极体验”和“回馈帮助”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独立学院贫困生感恩的总体状况较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使感恩成为常态、成为品质,怀着感恩的心,做感恩的事。为加强感恩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中融入感恩内容,引发学生进行反思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感恩题材的内容,因时因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强化感恩认知的提升和转化。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人际关系”一章中以“与父母关系”为主题,引导学生反思父母对自己的情义,自己为父母做的事和父母为自己做的事对比,思考如何更好地与父母相处,感恩父母。

  (二)加强实践,将感恩渗透进日常生活

  感恩的主题丰富,引导学生感恩反思,也需要引导学生感恩行为的产生和实践。利用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做感恩的事情,比如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与植树计划、国庆节参与升国旗仪式等;在日常中做实事做好事,以身作则,弘扬大学生的新风貌。

  (三)注意男女感恩的差异性,进行必要的差别教育

  在对独立学院贫困生感恩现状调研中发现男女生在感恩上有差异性,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差别教育,了解其心理特点,组织专题性的感恩活动,如“男生哭吧不是罪”,通过改变男生的部分认知,提升其感恩体验感。

感恩教育的总结3

  近年来,我国部分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启蒙教育、校方的忽略、个人素质高低等原因的影响,造成了少数大学生感恩意识明显的缺失。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全面落实“四个全面”布局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感恩思想、感恩意识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同时也制约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也非常关键。

  一、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已进入”改革攻坚期、反腐深水区“的新阶段,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织下,西方的颓废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也常挤入国门,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中央会议精神,按学校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观。在人生修养方面,能做到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教诲、他人的馈赠、党和政府及全社会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心存知恩、感恩之情,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恩典。虽然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个别大学生在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等方面呈现滑坡的态势,把党和政府、社会、父母、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看成理所当然之事,只知道一味索取、而不讲回报与奉献。这种与感恩意识缺失现象,与主流价值观念背道而驰,偏离“传统孝道文化”方向,且渐走渐远,已让思政工作者察觉在目、担忧在心。为此,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知恩、感恩方面的研究,就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财富。主体性原则之所以被提到理性的高度,因为新时期“以人为本”的育人的方式不能全部依靠理论灌输,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濡养与浸润。为使感恩教育实现既定的目标、取得一定实效性,就要遵循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在确保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然后通过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便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2、循序渐进性原则。

  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和对意识形态的认知规律,因为任何知识的习得和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累积和内化的过程。因此,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具体环节上,必须遵循此循序渐进性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例如可在大一、大二学习感恩理论知识、大三开展“尊师孝亲”的感恩行动,逐渐过渡到大四的“立志成才、馈谢恩人”的报恩之举。总之,思政工作育人要有序、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大学生把握时代的脉动,系统地学习与传承“知恩、感恩、施恩”的传统社会美德。

  3、因材施教原则。

  大学生由于出身环境不同、社会实践履历方面也存在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知恩感恩教育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出身的大学生对知恩、感恩的理解不同,在施恩的行为上,也要因人而异。例如一个出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在感恩教育方面,要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哪怕一件衣服、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要有感恩之心;在高校倡导向地震灾区义捐时,他人捐款一百,我捐一元,也是施恩的具体体现,此刻,就要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褒扬与鼓励。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为注重感恩教育的长效性,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要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联,要做到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知恩、感恩”的要义,然后能做到外化于行,踏入社会,有能力之后要广施善举、主动施恩与他人、回馈社会之恩泽,并形成优良的传统。例如,在组织观看微型电影“妈妈洗脚”后,让大学生回顾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然后反思自己给妈妈洗过一次脚没有?节假日回家要亲自为妈妈洗一次脚,从行动上落实感恩之举。

  三、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

  1、重视理论教学,重视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大学生,其心智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还不成熟,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往往显得片面和肤浅化。甚至个别大学生看待社会问题较为偏激。为此,对当代大学生的知恩、感恩教育,首先应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开始,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教育大学生懂得知恩、感恩的重要意义、忘恩负义的危害,在践行之恩、感恩行动中,要合理运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大学生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当自己具有“回报能力”之后,要学会回报恩人,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向他人、向社会施恩。其次,要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文并茂的“感恩故事”通过音频、视频,展示给大学生看,一方面避免了课堂由教师一人说教的枯燥性,另一方面,通过收看视频的真人真事,增强了说服力与感召性。

  2、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为此,感恩教育应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为大学生在感恩教育实践环节中,可以深刻体会蕴含在各门学科中的文明成果、学科精神与本质规律。其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践行感恩,进而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感恩意识,成长为具有感恩思想之人。实践活动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设立爱心基金,倡导大学生自愿捐赠自己的课余劳动报酬、热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之人的“体验式活动”等。总之,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同时尽量避免实践活动的形式化,减少大学生的“应付行为”,让他们能真正敞开心扉,自愿实施感恩行为。

  3、重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离不开网络资源。为此倡议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及时利用好互联网上的正面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知恩、感恩、施恩”方面的渗透工作,以此提高感恩教育工作的`长效性。网络上各种宝贵学习资源和各种负面信息良莠不齐,为确保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纵深推进,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修养,高校要利用好校园网络,趋利避害,加大对怎样用好网络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练就一双“慧眼”,利用好网上的正面资料信息与影视作品,培育他们知恩、感恩意识的形成。其次,高校可利用网络开展与知恩、感恩相关的网上信息咨询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有奖征文活动等,引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责。

  4、重视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作用。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环境、大氛围,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需要社会各阶层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之中,人人都有知恩之情、感恩之心,然后有回报感恩之举,在这样的大环境熏陶濡染下,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才会发挥更好的效果。为确保学校是育人基地,为不受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个别负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政府部门在知恩、感恩方面要建章规制,除弊兴利、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之风气和谐有序地运行与发展;其次,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感恩与施恩方面的社会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以此引领社会各阶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形成社会主流舆论共识,发挥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正面影响作用。

  四、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知恩意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

  相关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回馈社会与回报他人意识淡薄。为此,思政工作者应反思“感恩教育缺失”这一实现问题。学者王海棠指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应追寻德育秉性,融合学校与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培养他们的知恩意识,因为知恩意识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感恩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不能违背教育规律,整天强调大学生如何立大志、成伟业、回报社会,否则将与实现脱节,使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先培养大学生的知恩意识。

  2、感恩意识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要指导当代大学生,对别人所施己的恩典,要表示真诚的感谢,但感谢之言、感激之情不能整天放在嘴边,要内化于心、铭刻在心底。待他日,自己具有回报能力之时,要“涌泉相报”,以此回馈当年他人的“滴水知恩”。其次,在行为上,要内化于行,一方面,对他人的感恩之情要成为学习与生活中的一种动力之源,要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另一方面,报恩并不仅仅局限于只报“当年的恩人”,而是要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之人”,形成感恩于施恩的良性传递。

  3、感恩、施恩,事不在大小。

  因为个人能力有大小,所以感恩、施恩有时并不需要“涌泉”之势回报,其可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雨天看到了没带雨伞的同学,主动撑开自己的雨伞并肩同行;见到熟人、一声情切的问候;回到家中,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感谢恩人,周日抽空发一个祝福的短信;施恩回报社会,多做社会公益活动,课余做点相关的义务宣传活动等。总之,感恩与施恩,事不在大小,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感恩师亲开始,进而再学会关心周围的每一个人,乃至关心身边的世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与施恩意识。

  4、报恩之时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报恩之时,要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大学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宪法与法律许可的情况下进行,不能凭借自己的一时冲动,为了所谓的“哥们义气”,用仅有的“一腔热血”去铤而走险,去践踏道德的至高点、去触摸法律的“高压线”,结果,感恩变成了助封为虐,引发了道德悲情,害人害己。因此,报恩之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应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之内进行,且方式要正当、合理。

感恩教育的总结4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感恩·励志教育重大意义。

  “感恩”是为人之本、立身之德,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学校充分认识加强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开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责任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一代新人。

  2、加强领导,切实提高感恩·励志教育组织效益。

  学校强化活动组织与领导,细化活动措施,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成效。将感恩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学科教学中“感恩·励志”教育内容,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励志教育;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校性征文、演讲等多种主题活动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进行“同扫一条街”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举行“感恩之心,关心父母”活动。充分利用好各种德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爱、付出爱、回报爱。

  3、重视宣传,大力营造感恩·励志教育良好氛围。

  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少先队广播之声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营造开展活动的.强大声势。加强校园感恩·励志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加强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的开放,多渠道、全方位向社会宣传学校活动情况,提升学校感恩教育知晓率和美誉度,形成活动声势,营造教育氛围。

  4、注重总结,全面打造感恩·励志教育精品活动。

【感恩教育的总结】相关文章:

感恩教育的工作总结12-07

感恩教育教案精品01-28

感恩教育教案范文10-11

感恩教育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教案10-31

感恩教育活动策划书03-22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06-07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优秀】12-18

小学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12-19

大班感恩节教育活动教案11-30

教育教学总结03-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