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残联工作总结简短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残联工作总结简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残联工作总结简短1
“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简称“阳光基地”,是由政府主办、残联负责协调与推进、发动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就业援助机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生产劳动、职业培训、职业辅导等职业康复活动,使就业困难残疾人通过“阳光基地”的劳动培训,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今后实现市场化就业打好基础。简言之,就是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残疾人做一点”的方式,让残疾人获得适当的生活补贴、劳动津贴及社会保险费补贴,从而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近年来,哈尔滨市香坊区按照中残联、省残联和市残联的统一部署,在香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了以“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为重点的残疾人职业康复培训工作,解决了3476名就业困难残疾人的就业难题,“阳光基地”建设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现就有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香坊区残疾人人口概况
截至20xx年末,香坊区共有人口92万人。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比例推算,全区有各类残疾人5.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72%,其中视力残疾5452人、听力残疾4562人、语言残疾242人、肢体残疾3839人、精神残疾5141人、智力残疾6089人、多重残疾299人。截止到目前办理第二代残疾证人数共15449人。
年龄结构:0至14岁残疾人7人,15至59岁残疾人11928人,60岁以上残疾人2993人。
城市分布:城区残疾人13570人,农村残疾人1879人。
残疾程度:一、二级重度残疾6375人,三、四级重度和轻度残疾9074人。
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区残疾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3124人,已安置就业的残疾人有1662人。几年来共计为1700多名残疾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为235名残疾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区中5827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定期不定期的领取救助。农村中54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定期不定期的'领取救助。
扶助、服务和需求:接受医疗服务和救助服务4257人,接受康复训练与服务的2386人,接受生活服务的有1200人,有医疗服务与扶持需求的8961人,有辅助器具需求的4500人,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的12135人。
以上情况表明,居住在香坊区的残疾人仍是弱势群体中的主流。鉴于此,如何更好地依托“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水平,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政府、社会各界和残疾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香坊区“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工作情况
1.部门联手,共同推进,合力搭建残疾人社会共建平台。就业是民生之本,让残疾人实现就业既是残联组织的坚定决心,也是广大残疾人的迫切愿望。为进一步做好“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建设工作,香坊区残疾人联合会在省、市残联的关心支持下,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哈尔滨市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残疾人职业康复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紧密结合香坊区残疾人工作实际,在深入开展调研,科学统筹认证的基础上,紧紧依托驻区劳动、就业、培训、民政等部门和单位,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共同创建了“香坊区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同时,通过培养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实现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灵活就业、积极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大力开发公益岗位和发展福利企业集中吸纳残疾人就业等方式,使全区更多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有了工作岗位,实现了就业梦想。
2.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倾力建设残疾人生活保障平台。“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作为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的摇篮,承载着全区5.2万名残疾人的创业梦想。如何更好地依托“阳光基地”更好地为全区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做好保障服好务,是香坊区残联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工作中,香坊区残联通过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寻找对口劳动产品,积极探索应用型培训内容和多元化培训方式。同时,注意科学整合“阳光之家”现有资源,合理规范“阳光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员活动、考勤台账和产品台账,不断推进“阳光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确保做到建管并举,长效管理。截止20xx年底,“香坊区阳光职业康复基地”共安置1662名残疾人上岗就业。残联对自主创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几年来共扶持15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共资助24名残疾人,提供了自主创业款72000元。同时,为他们落实了医疗和养老托底保障。
3.依托市场,开发潜能,努力打造残疾人技能培训平台。“阳光职业康复基地”的成功辟建,为香坊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他们找到了自信,开发了潜能,提高了劳动和生活技能,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进入“阳光基地”的残疾人学员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和保障,全心投入到学习、劳动和康复中。20xx年以来,“阳光基地”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10期,培训学员30000余人次。其中包括:种植养殖149期,共计7850余人次;编织刺绣130期,共计6100余人次;园林园艺95期,共计4750余人次;面点制作60期,共计3000余人次;家电维修76期,共计3800余人次;盲人按摩50期,共计2500余人次;西点、冷饮加工20期,1000余人次;电脑操作与维护10期,共计500余人次;安全防火知识10期,共计500余人次,使残疾人真正做到在培训基地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并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就业梦想。
残联工作总结简短2
一、勤于学习,从思想上武装自己
陈志忠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断锤炼党性。他强调学习要与深入思考,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兼任市残联党总支书记的他指导各党支部、团委开展学习论坛、座谈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学习交流活动,以身作则,认真参加学习活动,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带头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倡导东莞市残联形成自觉学习、创新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求真务实,在工作中兢兢业业
常年不懈的学习培养了陈志忠清晰的思路,敏锐的眼光,善于谋划的能力。他处事果断,思虑周密,善于相机而谋。党和国家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中残联、省残联相关的政策措施出台后,他能及时协助东莞市残联主要领导把握政策要求,快速反应,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相关人员紧密结合东莞实际,开展多层面的理论探讨和实地调研,为理事会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如在推动把“扶残助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上,在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上,在起草、颁布实施《东莞市残疾人扶助办法》等方面,他都能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深看一层,远看一步,提出问题的关键和有效的解决之道,为东莞市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陈志忠强调科学谋划,合理决策必须与深入调研相结合。针对残疾人反映集中,理事会密切关注的问题,如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生活补助、康复医疗救助等,他带领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开展系列调研,形成资料翔实,论证充分的调研报告,并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解决残疾人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如在机动轮椅车问题上,相关的调研结果、意见及建议递交给市委、市政府后,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起,东莞市委、市政府每年为100名困难下肢残疾人赠送100辆机动轮椅车,并要求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商讨机动轮椅车管理工作,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为充分利用资源,及时解决残疾人的问题和困难,每年10月,他指导组织开展下一年度残联“为民办实事”工作重点调研,将残疾人及其家属的呼声和需求纳入“办实事”上报内容,为广大残疾人争取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狠抓实效,促进事业快速发展
对如何全面快速推进各项工作,陈志忠认为首先要抓的就是组织建设。他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残联系统内部机构,完善基层组织网络,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同时,他进一步推动完善了基层组织网络,使全市32个镇(街)全部实现了残联机构单列,配备了专职理事长和专职工作人员,成立了镇(街)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各镇(街)分别落实了3—4个事业编制。
四、开拓创新,强化管理科学规范
为增强残联组织的生机与活力,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形势需要,陈志忠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同时,强化内部管理,使残联系统内部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他指导市残联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明晰了工作流程,明确了岗位工作责任。他强调制度要具有预防、激励、规范作用,组织建立了快速反应的问题处理机制,团结协作的合作机制。残疾人的系列问题通过机关部(室)、直属事业单位的.转介合作,能得到较快全面地解决。进一步简便了残疾人就业登记和推荐,残疾儿童康复和入学,残疾人康复补助申请等办事流程,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了便利。
规范人事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队伍保障。陈志忠在人事工作上公正无私,客观包容,积极倡导东莞市残联形成创新进取,互学互助,平等尊重,理解信任的工作氛围。他根据不同干部、人员的特长和工作开展需要,组织实施中层干部和工作人员交流轮岗,适时调整部(室)、直属单位负责人岗位,促进工作人员合理流动,优化了干部队伍和人员队伍结构,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为了留住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陈志忠注重制度留人,情感留人。他强化了人才激励制度,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特殊人才实施奖励,并尽力为其争取编制,几年来,先后为74名专业技术人员争取了编制;他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推动了东莞市从事康复、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分别纳入卫生、教育部门职称考评范围,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他关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成长,关心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提供帮助;他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谈心,廓清思想迷雾,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几年来,在他的指导下,东莞市残联逐渐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较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残疾人工作队伍。
五、任劳任怨,公正廉明不计得失
陈志忠在工作上敬业奉献,律己甚严。为了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经常看书、搜集相关材料到凌晨两三点;为了了解残疾人工作实际,他深入走访,实地调研;为了解决残疾人和工作人员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他多方奔走,积极协调,对自己的困难却只字不提。除了晚上短短的六个小时的睡眠外,他的时间没有工作和休息之分,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投入到为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投入到为残疾人服务中。常年的文字工作,常年的伏案操劳,使年仅39岁的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神经根型疾病,医生提醒他不注意会危及到生命。有好几次他病倒在实地调研、活动和会议现场,仍坚持说没什么,是小问题,等会就好了,熟悉他的领导和同事强迫他离开,送他去医院才罢休。
残联工作总结简短3
“人生只爱扬州住,夹岸垂杨春气薰”、“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提起扬州,人们总会在诗词之中一窥它的风采,毕竟这“淮左名都”在历史的岁月中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如今,“逢人犹说好维扬”的时代更续写出新篇章,从文化到经济,从教育到科技,现在的扬州显示出愈加不凡的实力,而扬州残疾人事业亦成绩斐然。这里的残疾人工作有声有色来源于扎实,可见,扎实并不普通,因为扎实之后留下的是一份持久的幸福。
就业服务:平实背后显温馨
“这是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如果感兴趣,我们可以帮你联系。”早晨一上班,小谢就又忙了起来。别看小谢还年轻,但是在市就业服务中心里已经工作了一些年头,她的工作就是为到中心的残疾人朋友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和建议。这人要一多,小谢还真有些忙不过来。虽说小谢忙得很,但小谢也乐得很。眼见着向自己咨询的残疾人朋友一一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小谢的心里总会感到特别的充实。
作为扬州市残联的窗口单位,扬州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从成立伊始就在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中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解决好残疾人的问题,首先要把就业解决好。”市残联理事长姜春兰这样对记者说。成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正是市残联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你想求职,没问题,可以来到这里直接登记报名,也可以在网上在线申请,就业中心会将登记的求职信息反馈到用人单位,让你与用人单位及早沟通。如果你对自己的求职意向还不明确,不要紧,像小谢这样的工作人员会和你细心交流,找出你的优势,帮助你选择出最适合的岗位。如果你想提高工作能力,更不必着急,就业中心同市区的12家培训机构签订了长期协议,只要在这里登记审核之后就可以被服务中心推荐去相应的机构参与岗前培训。同时为了让用人单位与残疾人朋友能够直接交流,在服务中心的二楼,市残联又设立了一个大厅每月邀请用人单位在这里举行招聘会。现场答疑、现场面试……如此一来,许多残疾人立时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当然,就业服务中心仅仅是市残联为残疾人解决就业难题的一种渠道,在就业服务上市残联还有更多的手段,例如,市残联先后组织工作人员到上海、南京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学习成功经验来促进本市就业服务的发展。在就业服务中心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回执单,经了解才知道,每当残疾人到指定机构参加培训都会带着这样的回执,一旦接受了培训,回执就会被寄回就业服务中心,这样中心就可以了解残疾人接受培训的状况。残疾人就业后,中心还会对有关信息进行跟踪追访,岗位适不适合,有没有签订合同上班……细致的访查让残疾人的权益有了保障,残疾人朋友在找工作时也更有了底气。这气顺了,心就顺了,残联的工作也就顺了起来。
当基础工作都完善起来,市残联对就业服务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为了让残疾人在掌握技能之后实现无缝衔接立即就业,市残联开始打造一条龙式的就业服务机构。即将运行的扬州市盲人按摩指导中心就是样板,在这个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从诊疗按摩到休闲文化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市残联聘请专家对盲人学员进行按摩足疗方面的指导,学员学习期间完全免费,经过20到30天的培训,学员既可以回去独立创业,也可以留在这里直接就业,这样的安排真正解决了盲人朋友的后顾之忧。
细致周到――扬州的就业服务工作就是这样一点点开展起来的,虽说乍看起来并无什么新奇,但就是这种平实的背后,却让残疾人朋友得到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温馨。
技能培训:怀揣专长有希望
走上楼梯,穿过狭长的走廊,只见在那一间间宽敞的教室中,学生们正在紧张地忙碌:书画装裱、平面设计、服装剪裁、面点制作……多样的专业培训让人目不暇接――这就是扬州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作为目前扬州市乃至江苏省专业品种最齐全、学员人数最多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就是在这里,许多残疾学员学到了一技之长;也是从这里,许多残疾学员走向了社会,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坐标。
“我们残疾人,特别是我们的残疾孩子不仅要学文化,更要学技术,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出路。”一位残联的同志对记者说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市残联主动与教育部门联系,把培训基地与本市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相结合,借助这里的教育资源为残疾人,特别是为残疾孩子学习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了让学员能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市残联加大了基础设施与教学设备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力争年年都有新变化。宿舍整修了、食堂改善了,2008年市残联更是在市财政局支持下,投入了80多万元对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楼进行了全面改造,添置了部分机器设备,让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提高。
硬件的改善固然重要,软件的提升也不能缺失。在对基地人员的管理上,市残联很是动了一番脑筋。近几年,基地采取招聘、引进、订合同等形式先后聘请8名残疾人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如此多的残疾人从事教学工作,在江苏全省也是极为少见的。这批残疾人教师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教学非常勤奋,尽心尽职,为学员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由于残疾人教师与学员更容易产生共鸣,他们还帮助基地解开了许多残疾人学员的心结,让学员与基地的交流更加畅通。由于基地不仅面向在校学习的残疾人学生,还要面向来这里短期培训的社会学员,年龄从十几岁到四五十岁,跨度很大,加之学员培训期间吃住在基地,给基地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基地工作人员采取人性化方式,对学员从生活到学习,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料。学员生病了,管理人员和生活老师带他们去医院就医,食堂师傅也给他们单独准备餐点;衣服脏了基地安排专人帮他们洗;为了与学员加强交流,基地还要求员工每逢节假日带学员回家吃饭。浓浓的人情味让残疾学员对基地充满了信赖。
为了让残疾人学员对培训的技能学得会用得上,基地工作人员下了一番心思。在教师培养上,借助扬州本市劳动、文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和优势,帮助基地选拔、培养和训练师资。在专业选择上,为适应新形势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基地充分考虑了残疾人学员的生理特点和扬州地方经济特色及劳动力状况,瞄准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优先安排“见效快、就业广”的项目,拓宽了残疾人就业渠道。比如,围绕扬州传统工艺开设了玉器雕刻、乱针绣项目;围绕扬州饮食沐浴文化,开设了烹饪(蛋糕装饰)、按摩足疗项目;围绕扬州传统艺术,开设了书画装裱、器乐表演项目;围绕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开设了动漫设计、计算机维修项目,这些特色专业已经成为基地的主打品牌。
先进的设施、精致的管理必然带来良好的效果。由于所设专业符合市场需求,基地毕业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100%,玉雕专业10多位学员都被安排在扬州各玉雕企业就业,他们经专业培训,基础牢固,技术提高很快,平均月收入达千余元。盲人器乐专业的学生,在放假期间打工,收入也颇为丰厚。聋人乱针绣专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先签订合同。扬州市现有的盲人按摩推拿诊所80%以上是基地培训毕业学员所开设的。更令人鼓舞的是,基地的特色教学取得骄人的成绩。在举世瞩目的北京残奥会上,6名聋生和1名老师参加表演的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以及33名盲生表演的开幕式管弦乐齐奏,获得极大成功,让无数人为之赞叹。盲童四重唱《弹月琴的小姑娘》在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一举夺得金奖。
优质的办学质量带动了基地的发展,目前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中专职业教育的.学员已由过去的每年1个班增加为4个班,而短期职业培训的学员更是由过去每年三四十人增加为两三百人。
“我们这里的宗旨是‘背着一个书包进来,怀揣几门技术出去’”,基地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也许,当残疾人学员从这里走出时,怀揣的不仅仅是一份生存的技能,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
托养服务:用心做事送安然
“如果感到高兴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高兴你就跺跺脚……”当音乐响起,刘擎快活地唱起了歌。看着他绽开的笑容,谁也不会想到他曾经会是那样的孤僻。刘擎是一个智障孩子,长期以来一直呆在家中,虽然刘妈妈也曾把他送到学校,但是校园学习让刘擎感到格外吃力,无奈之下只好又回到家里。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妈妈得知广陵区爱心托养中心成立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把刘擎送到了这里,没想到这一来就是4年。“看着孩子过得快活,我们心里也松了口气。”刘妈妈微笑着说道。
走进托养中心的大厅,你会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会喜欢上这个地方:多彩的墙壁,可爱的装饰,轻快的乐曲,加之老师们亲切的话语。平实但却温馨,简朴但却惬意――构成了记者对这里的最初印象。然而这样一座规模不大的托养中心成立之初却是相当的不易。“那时候只有我一名老师和4个孩子,加上以前没有这样的工作经历,真是为难极了。”托养中心负责人韩丹老师这样对我们说。几经考虑后,韩老师找到了残联。当她把托养中心的情况介绍后,残联的同志马上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中心的房屋太狭小,残联为其提供场地;中心的教学设备不足,残联为其提供设备;中心的老师需要培训,残联就邀请市里著名的残疾人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到这里进行业务指导。除此之外,市区残联还发动志愿者与社会爱心人士在这里进行阳光结对,让一些家庭困难的残疾孩子生活有了改善。“因为残联的帮助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发展。”韩老师轻轻告诉记者。确实,正是在残联的帮助下,托养中心真正成长起来。现在的托养中心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床位50张,在这里接受托养的孩子也已经有40多位,其中甚至有从贵州、甘肃等地送来的孩子。中心的服务水平也逐渐提高,这里已经开设起医疗服务、教学服务、技能培训、康复训练等多种服务项目。
广陵区爱心托养中心只是扬州市残联在托养机构推行“民办公助”的一个示例。据市残联同志介绍,目前市残联支持下的“民办公助”托养机构已经有8家,涵盖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多种残疾类型。通过这一举措,社会现有的福利机构被充分利用起来,由残联统一加以规范引导,并最终整合到了托养机构建设的整体体系之中。这些措施果然见了效果,不但一部分残疾人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他们家长的负担也减少了很多,原先社会上那些热心福利事业的有心人也因为残联的支持而更加积极。社会力量的参与为托养工作提供了便利,市残联就托养服务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则有力推动了本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事业的发展。
残联工作总结简短4
上任不久,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张建强马上在社区里举办了一场“牵手残疾人、援助灾区个人画展”大型活动。活动现场来了100多人,他们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爱,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社区居民排成了长队,纷纷走向了捐款箱,把代表爱心的人民币投进了捐款箱内,场面非常感人。随后,张建强开始入户了解辖区内所有残疾人的情况。为获得他们的详细资料,他整天走街串巷:爬楼梯、敲门、笑着与人搭话、被拒绝后耐心解释、再次敲门……几个月后,他就将辖区83名残疾人的情况摸透了。说起这些人的数据,张建强如数家珍。为了让辖区内残疾人的档案更规范,从没摸过电脑的他下了一番苦工夫,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学习电脑基本技能,最终学会了用电脑打字、制作表格、建立档案以及简单的电脑维修等。
2010年在街道创立社区品牌的号召下,张建强根据龙江路社区的特点,大胆提议成立残疾人“阳光驿站”,让社区残疾人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创意得到了区残联周理事长的高度重视,不仅亲自参加了1月19日阳光驿站的成立仪式,并当场表示,以后将会大力支持社区组织的一切活动。自阳光驿站成立以来,张建强组织残疾人听康复讲座,利用社区残疾人康复室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买来了理发工具为残疾人理发。领着有需求的残疾人去残疾人职业介绍所找工作,和残疾人、孤寡老人结对子,利用业余时间帮他们解决家中难题。联系社会爱心人士逢年过节来帮助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组织残疾人看电影、去旅顺赏樱花等系列活动,他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残疾人的'关爱,每个残疾人及家属都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星海湾街道龙江路社区残疾人“阳光驿站”的成员杨馥鸿,被迫下岗了,每天都要吃药维持病情稳定,再加上她还要自己交保险,杯水车薪的“低保金”根本维持不了她和母亲的生活费,更交不起保险了,所以找到一份工作成了她们母女俩最大的一块心病。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到了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张建强,希望他能帮助杨馥鸿找一份工作。张建强当场表示,杨馥鸿的事就是我的事,我马上给你联系,请你不要着急,有消息我马上通知你。经过张建强的多方联系,在最短的时间里为杨馥鸿联系到一家私营企业,当对方了解了杨馥鸿的情况后,公司经理安排了一次面试,当场录用了她,并签订了劳动合同。解决了这个大问题,母女俩的感激之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只能一个劲地说着“谢谢”。他说,虽然工作任务重,但能够帮助这些残疾人,自己非常快乐。社区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张建强最牵挂的,因为残疾人的特殊性,很多单位都把他们拒之门外。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他明白一份工作对残疾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因此他时刻把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挂在心上。帮助残疾人走出困境,解决温饱,真正自食其力,自强不息,是张建强为社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逢年过节给点米面,救济款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走出家庭,有自己的工作,为家庭、为社会减轻负担。几年中,他先后为社区肢体残疾人曲建华,李世军,精神残疾人王蕾、丁远冥找到了一份工作。
【残联工作总结简短】相关文章:
残联工作总结02-20
残联工作总结06-17
乡镇残联工作总结05-20
残联工作总结范文05-25
乡镇残联工作总结06-09
县残联工作总结04-08
社区残联工作总结06-20
残联工作总结(15篇)03-01
县残联度工作总结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