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讲文明演讲稿三篇
使用正确的写作思路书写演讲稿会更加事半功倍。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讲稿,那么你有了解过演讲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讲文明演讲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讲文明演讲稿 篇1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代的青少年有理想,有热情,他们向社会寻求理解和信任,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在这变革和迅猛发展的时代,真正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青年,毕竟是少数的。为什么许多青年还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上失意徘徊,落伍为生活的弱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认识文明礼仪与形象的重要。
浑圆瑰丽的梦想,固然充满了鲜活的诱惑,但创造精彩的过程,更会滋养你不屈不挠的创造情怀。一个商人靠着自己坚韧的毅力而取得的成就,他的成功与文明礼仪、形象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生最幸福最壮美最起伏跌宕的'动人乐章。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还记得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赫尔岑曾经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文明礼仪,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正确认识形象的重要是获得成功的基石,想想那些事业上的成功者,哪个没有自己的“光辉形象”?世界球王贝利,开始踢球时,有一次上台自我介绍,由于衣服穿戴搭配不得体,人家骂他“黑货色搞不出什么名堂,连最基本的形象也处理不好”,这句话给了他很大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一边刻苦训练,一边美化自己的形象,即使走在街上看到镜子也要把衣装整理一番。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驰骋五大洲的世界超级球星,成为人们崇拜的足球英雄。可见文明礼仪和形象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同学们,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允许我们停留于顾影自怜之中,让我们“学好文明礼仪,美化形象”,努力用双臂构建自己的人生大厦。
讲文明演讲稿 篇2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你听,垃圾在讲话。
当你乱丢垃圾时,你听到过垃圾讲话吗?其实,垃圾也会讲话。它们用自己的脏乱来提醒我们不要乱扔它们,用难闻的臭气告诫我们把它们打扫干净。为了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行动,让垃圾们闭上嘴。
曾经有一位女校长,当她看见学生随手将垃圾丢在地上时,总是要追上那人,温和地提醒他:“嗨,你掉了一样东西。”有学生反应迟钝,居然对她感激地笑笑说:没有啊,校长。她便指着地上的东西给他看,那学生于是脸红红地拾起垃圾,跑掉了。
“你掉了一样东西”,到底掉了一样什么东西呢?同学们也许会说,不就是掉了样垃圾吗?不,如果你随意地扔弃手中的垃圾,你就丢掉了可贵的公德心,失去了提高自己修养,让自己成为品行高尚的.人的机会,你的心中也便没有对大自然、对土地的热爱。
也有一位女士,她穿着一条不太方便的长裙在月台上追一张被风吹飞的纸片,热心的人们看她追得那么辛苦,以为那张纸一定很重要,纷纷跑过去帮她追。终于有人捉住了,把纸交给那位女士,只见她把那重要的“纸片”放进了垃圾筒里。同学们,这位女士那么执著地要把一张已经飘飞的纸片放进垃圾筒里,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是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她不会因为任何情况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而让垃圾有讲话的机会。
在我们的校园里,常常见得到随手扔弃的垃圾,却很少见得到弯腰捡垃圾的行为,一天下来,教室里,操场上纸片满地,同学们便在这脏乱的环境中成长,每天感受垃圾的话语。其实,你也能很容易让他们闭嘴,不随意地撕毁你的作业纸、草稿纸,不随意扔掉手中的饮料瓶,而是走到垃圾筒前轻轻地,准确地把它们扔进垃圾筒里。这样,垃圾就不会再通过对环境的破坏来对我们说话,骚扰我们的生活。
愿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当你随手乱扔垃圾时,垃圾也在对你说话。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注意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垃圾不再讲话。
讲文明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文明,就是一个人的美德,它可能在你的身边,只要你仔细观察,就能找到。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看到了一件很不文明的事件。一个大人买了一件东西,他打开塑料袋查看东西时,直接随手把那个塑料袋扔在地上。我连忙过去捡,结果一个路人过来捡起塑料袋,扔到垃圾箱里。又对那个人说了几句话,笑容慈祥,开心地走了,我想一定是说:“下次不要再扔地上了,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啊!”之类的.话,这时我心里就想:我一定要向这个主动捡起垃圾的人好好学习,做一个文明的人,讲文明话。
文明就是身边的一点一滴,我们要做一个文明人,开口讲文明话,文明就在我们身边,驿城会因我们的文明而美丽。
【讲文明演讲稿】相关文章:
讲文明树新风演讲12-27
校园讲文明演讲稿06-15
关于讲文明的演讲稿04-29
讲文明演讲稿四篇08-18
精选讲文明演讲稿3篇10-08
讲文明树新风的演讲稿09-30
讲文明守礼仪演讲稿09-30
讲卫生讲文明演讲稿12-17
讲文明懂礼貌的演讲稿10-21
(经典)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08-28